端午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等。
在西南地區端午節有「打李子」的習俗,類似其他地區的石戰,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頭,目的是祛病強身、孕育子女。四川成都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的意義。重慶市石柱縣有「出端午佬」的習俗,是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鑼打鼓遊行。
雲南宜良縣和保山縣有端午賣花的花市,宜良縣稱為「宜良端陽花街」,有400多年歷史;保山縣則稱為「趕花街」,最初是端午賣草藥的市集,後來演變成賣花,之後保山端午花街所賣的貨品更不限於草藥和花卉,還售賣各種土產、日用品,以及設有端陽大戲、滇戲、花燈戲等本土傳統戲曲和京劇等外省戲曲。近年趕花街活動已由民間自發變成由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覽會。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把端午節視為藥王曬藥囊日,並此日做醬。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為囊盛符和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南安為鄭成功故裡,而鄭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當地就把鄭成功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成功的習俗。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作用,據說可以闢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著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裡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著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導,彩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