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2020-12-20 江水如鏡聊歷史

端午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等。

在西南地區端午節有「打李子」的習俗,類似其他地區的石戰,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頭,目的是祛病強身、孕育子女。四川成都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端午放河燈又有了悼念地震死難者的意義。重慶市石柱縣有「出端午佬」的習俗,是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在街上敲鑼打鼓遊行。

雲南宜良縣和保山縣有端午賣花的花市,宜良縣稱為「宜良端陽花街」,有400多年歷史;保山縣則稱為「趕花街」,最初是端午賣草藥的市集,後來演變成賣花,之後保山端午花街所賣的貨品更不限於草藥和花卉,還售賣各種土產、日用品,以及設有端陽大戲、滇戲、花燈戲等本土傳統戲曲和京劇等外省戲曲。近年趕花街活動已由民間自發變成由政府組織協調、統一籌辦,成為集花卉、藥材、地方名產展銷、商品物資交流、經貿技術協作、科技知識諮詢、文化體育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博覽會。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把端午節視為藥王曬藥囊日,並此日做醬。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邵武婦女端午節以絳紗為囊盛符和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南安為鄭成功故裡,而鄭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當地就把鄭成功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成功的習俗。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作用,據說可以闢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著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裡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著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導,彩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

相關焦點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提到五月初五,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公曆五月五日也有一個節日,但有人會說這不是「端午節」,而是「兒童節」。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節日有什麼聯繫?日本是否有端午節呢?其實,日本最開始同我國一樣,會在農曆的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子、掛菖蒲、喝雄黃酒。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習俗背後的含義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節日知識】端午節習俗
    金山寺和尚法海卻認為白蛇為害人間,設計讓許仙在五月初五這天給白蛇娘子喝雄黃酒,已懷身孕的白蛇娘子盛情難卻,酒後露出原形,嚇死許仙。後來白娘子為救夫捨命盜靈芝,演繹了一場千古愛情的絕唱。吃黃鱔: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
  •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6月已經來臨,馬上就到端午節了,那麼,今年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今年的端午節放假一共是三天時間,端午節放假的具體安排如下: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傳統四大節日中「端午節」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和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幹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
  • 民間端午習俗:回望中國傳統的祛病防疫節
    (見《歲功典-端午部雜錄》)三、端午節與衛生防疫有關的若干習俗在去除端午節蘊涵的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說法後,可以看到各地的端午習俗幾乎都有著防止疫病的作用,這也是端午節成為各民族共同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時間:2020-06-27 12: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
  • 扒一扒臺灣的不同端午節習俗
    在臺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據說當年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食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每年端午節午時,臺灣都有許許多多民眾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端午習俗知多少賽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划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濃鬱的漢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
  • 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
    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在泉州端午節屬較為隆重的節日,慶祝的活動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每年端午都將舉行豐富多彩的傳統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市民、遊客共慶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在泉州民間統稱為「五月節」,除了包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外,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獨具閩南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和活動端午節傳統。
  •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多少?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端午節也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這天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而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活動,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吃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掛艾葉、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而在古時候還有拜神祭祖、放紙龍、放紙鳶、栓五色絲線、佩香囊等,到現代部分地區仍流傳著這些習俗。今天主要介紹為什麼端午節會有和雄黃酒的習俗呢?
  • 韓國百科裡的「端午」與習俗
    1.韓國的端午端午是韓國的節日之一,日期為每年的陰曆5月5日。這是韓國繼「春節」和「中秋」之後的第三大節日(與中國的略有差異),也被稱為天中節或五月節,不過「端午」這個名字更加常用。端午,作為播種之後祈求豐收的一種祭祀,在我國是很重要的節日,有很多習俗和活動。有用菖蒲水洗頭、採摘艾草和益母草、向棗樹樹枝間放小而圓的石頭、將菖蒲根剪作髮簪等習俗;活動有蕩鞦韆、射箭、摔跤等。據說端午的起源是為了防止災厄,祈求豐饒和穩定。古人認為五月多雨,是病魔肆虐的時節,推測古人可能希望藉此節日驅逐災病。
  • 【節日習俗】端午節習俗與禁忌,不可不知!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
  • 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 包鹼水粽、賽龍舟:老上海的這些端午習俗,儂還記得伐?
    實際上,端午的起源,更有可能是我們華夏先民慶祝夏收的一個節日。我國以農立國,「四月南風大麥黃」,到了五月初,正是夏收作物漸次登場的時候,我們的先人歷來有以月、日相同的時間為節日的習俗,比如三月初三為上巳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就這樣,在夏初五月初五的這個日子慶祝早半年的耕耘成果,當是很自然的。古時五字與午字通用,所以五月初五又稱端午節或重午節,「午」其實就是「五」的通假。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
  • 端午節潮汕又稱五月節,帶你看看有什麼民俗活動嗎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故潮州民間又稱其為「五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潮州民間有什麼民俗活動嗎?今天,咱就一起來了解咱潮州的端午節習俗,看看你都知道多少?五月節的潮汕人民在做什麼?除了眾人皆知的賽龍舟、吃粽子,還有哪些頗具潮汕特色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