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端午習俗:回望中國傳統的祛病防疫節

2020-12-20 膠東知事

導讀: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又稱「惡日」、「毒日」。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這是人們最忌諱的。所以,舊時過端午節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形成了插蒲草、艾葉,喝雄黃酒,拴五色絲線等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民俗形成於生活實際需要,是傳統社會對一些躲避瘟疫手段的總結,最後才演變成為在固定日期行使一些具有儀式感的行為。端午節就是中國傳統社會擁有深刻公共意識和廣泛民間基礎的衛生防疫節。從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和食俗來看,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醫藥衛生和養生保健內容,堪稱為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保健節」。

端午假日即至,在肺炎疫情的當下勢必更為特殊,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人們防疫意識也切忌放鬆。

民間端午衛生防疫習俗

一、端午節的起源,更多因素就是為了禳毒避疫

端午節不僅在漢族文化中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也在許多少數民族甚而一些周邊國家中流行。從2008年起,端午節已作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古人對端午節的重視,從皇家禮俗中也可窺見一二。據《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其中,「百索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食品;明代皇家在端午節需飲硃砂、雄黃、菖蒲酒。皇帝以粽子、美酒等宴請百官,同時還舉行武臣射柳、遊內湖、觀龍船,燃爆竹等活動;清朝時期,從五月初一至初五,帝後嬪妃等用膳時,桌上都會擺放著粽子。同時,粽子也是當時的供品之一,用來祭拜祖先,祈福保佑。

清 郎世寧《午瑞圖》

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普遍認為農曆五月是個毒月,五月初五是個惡日。過端午節,中醫認為是趨毒避惡的需要。《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五月五日又是惡日。《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將不利其父母」的迷信傳說(孟嘗君也早於屈原),司馬貞索隱引《風俗通》亦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說;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

二、端午節習俗文化,注重祛病防疫

端午節千年相傳,其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故被稱為「衛生防疫日」。蘇軾在其《六么令·天中節》寫出了端午節防疫驅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端午節正值炎炎仲夏,氣溫升高,百蟲活躍,蚊蠅大量滋生,更容易傳播疾病。古人於是習慣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打掃庭院,掛艾懸蒲,佩戴香囊,飲雄黃酒,上山採藥,殺菌防病……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古人對疾病的超強預防意識。

端午節衛生習俗

據史料記載,端午節後天氣進入仲夏,蚊蠅活動頻繁,而疾病也開始多發,古代人們從端午開始,準備了盛大的祭祀活動,來祈求祖先神靈的保佑;還準備了香囊、五色線、雄黃酒等,保護自己避免蚊蟲和疫病;「五月五日,採繁蔞、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葉、青蒿葉和石灰搗為團,如雞卵,暴幹,抹以疔瘡,大神驗。」(見《歲功典-端午部雜錄》)

三、端午節與衛生防疫有關的若干習俗

在去除端午節蘊涵的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說法後,可以看到各地的端午習俗幾乎都有著防止疫病的作用,這也是端午節成為各民族共同節日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避五毒習俗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有毒動物合稱五毒。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影響,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古代中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每年夏曆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於是便有了避五毒的習俗。

端午節驅五毒
五毒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

(二)佩戴祛病香囊

香囊,是古人的隨身之物。無論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總角小兒。無論春夏秋冬,都會常年佩戴香囊。我們都知道香囊能夠治病防病,可就這麼個布口袋,就有這麼大的作用?這裡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香囊

傳統中醫把吃藥叫做服藥,重點在於「服其藥氣」,民間也有「戴個香囊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就是通過聞香囊來「服藥氣」,這就是佩戴香囊能夠治病防病的秘密所在。無論白天、夜晚,香囊在身邊,其藥氣散發,通過呼吸,身體自然能夠吸收到藥氣。由此可見,香囊不是端午的「專利」,而是應該一年四季、隨時隨地不離身的貼身之物。也正是由於香囊二十四小時貼身陪伴的屬性,它自古就受到廣大青年男女的喜愛,是傳情達意最好的信物。

(宋)王觀《臨江仙》

香囊,不僅是女人的優雅隨身之物,也是包括男人都需要的治病防病的日常物品。對於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更需要隨身佩戴香囊,預防感冒、癘氣。尤其夏天,為確保老人、孩子的安康,古人會在夏季疫癘之氣(傳染性病邪)開始之前,就會戴上中藥製成的香囊。

現代中醫藥理也認為,香囊中的芳香類藥物通過肌膚、穴位、經絡等途徑「滲入」人體,也就是說,除了通過「聞」來服氣,人全身的毛孔都能夠吸收藥氣,也就是「透皮吸收」的途徑。佩戴香囊從而能夠起到開洩腠理、活血化瘀、宣暢肺衛、平衡陰陽的作用。日常將香囊戴在身上,掛在隨身的包上,或休息時置於枕邊,藥氣就可以透達體內,利益身心。

(三)掛艾懸蒲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掛艾葉菖蒲是中國民間節日習俗,在端午節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徐揚《懸艾人》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荊楚歲時記》說:「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端午節插艾,是為了不讓邪毒進入庭院房間。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也能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掛艾懸蒲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稱為五瑞之首,生長於淺水灘上,其葉如劍,有香氣,插在門口猶如懸掛一把驅除不祥的寶劍,可以斬千邪百毒。此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有芳香開竅、祛痰散風之功。菖蒲夏季開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黃綠色。所以每到端午節前後,人們便提籃去郊外水邊採新蒲,然後回家釀酒。《清嘉錄》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民間有「門懸蒲劍斬千邪」之諺語。

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草

(四)飲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傳說喝了雄黃酒可以殺菌驅蟲、解五毒,而在經典影視作品《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喝雄黃酒解五毒,避百邪的說法。而白素貞也是在端午節當天喝了雄黃酒後才現出了蛇形,由於《新白娘子傳奇》的廣泛流傳,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家更加相信了雄黃酒的「魔力」,但喝雄黃酒真的能避五毒嗎?

雄黃酒

使用雄黃泡出的酒會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利用這種氣味確實可以驅趕蛇蟲鼠蟻等毒物。大人們會喝雄黃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黃酒塗抹在身上,以此來避「五毒」。

端午節驅毒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學名叫四硫化四砷,確實是也是一味中藥,也可以作為殺蟲劑。但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可以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常說的砒霜。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五)端午遍地皆藥草

採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

清代徐揚:採藥草

清代畫家徐揚,字雲亭,蘇州吳縣人,擅長人物、山水、界畫,花鳥草蟲亦生動有致。他繪有《端陽故事圖》,其中有一幅《採藥草》,畫面背景是崇山峻岭,樹木蒼翠,為初夏景色。一位老者頭戴鬥笠,挑一個竹籃,裡面裝滿了草藥,兩個童子正在採摘草藥。全圖構思巧妙,疏密有致,筆墨簡潔清新,人物形象鮮活,呼之欲出。圖的左下角款識「採藥草」,題有「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字樣。

為什麼端午節採的藥藥效最強呢?古人認為,端午陽氣旺盛,天地純陽,正氣匯聚,萬物至此皆盛,陰邪之氣避而走之,中草藥最為純正。此時,一些中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強,恰好入藥,所以端午也是採藥的最佳時節。民諺說:「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

(六)沐蘭湯,洗百草浴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此處所謂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沐蘭湯

洗百草浴「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蓄蘭沐浴」是我國最早文獻《荊楚歲時記》中對端午節習俗的載錄,故古代最原始的端午節又被稱為「浴蘭節」。

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廣東通常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這個風俗至今仍保留著,據說可治療皮膚病、去邪氣。

(七)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鍾馗降福驅鬼

鍾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醜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後鍾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掛的門神。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鐘馗,於是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流傳下來。

鍾馗神威圖

開元間,明皇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總之,傳統端午衛生習俗還有很多,上述內容也並不足以涵括全部。許多習俗看似迷信,但其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節確實可算作中國傳統祛病防疫節,是民眾與疾病、毒蟲做鬥爭的節日。即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許多端午衛生習俗仍然適應於當下時代,應繼續弘揚和傳承。當然,古代的防疫手段大多從實踐出發,古人對付傳染病大都是經驗的積累,而非理論上的思考與突破。時值當下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際,全世界都出現了疫病大流行。回望端午節民間防疫習俗,不無助益。

相關焦點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端午節: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的重要時節
    其實端午節還是一個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長壽的盛大節日。此時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俗稱為「惡月」或「百毒月」。古人還把五月端午稱作「衛生月」。時至今日,古時候的養生秘籍是否可以沿用?端午節為何一定要插艾草?食用粽子對身體有何裨益?今天就為你一一揭曉。
  •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 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
  • 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在中國傳統裡,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起源之一,臘,是古代漢族的一種祭祀儀式,先秦以前便已存在
  • 馬上就評|端午節意義習俗都很多,防疫更是題中應有之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馬純瀟端午佳節到來,先給大家道一聲端午快樂,或者端午安康?記得曾經有人說,端午節不能互道快樂,如果祝福的話只能說安康,因為端午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互道快樂顯得很沒文化。同時提醒大家,防疫本來就是端午佳節題中應有之義。宋代詩人陸遊有一首《乙卯重五詩》是專門寫端午節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 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划龍舟與祭龍,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藥水、拴五色彩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1-4] 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比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國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節日。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投「角黍」於江中,用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從此端午節也被賦予成有道德含義的節日。晉代時粽子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它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兩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傳說沿岸的人們悲痛不已,競相划船尋找打撈屈原遺體。此後每年端午期間,人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划龍舟等端午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時間:2020-06-27 12: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端午節|青青子衿綠了誰心
    2020.06.25 星期四 端 午 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節日有顏色,端午節一定是青色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我國百姓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作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端午節話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傳統四大節日中「端午節」的習俗由來,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和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幹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
  • 我國華南西南各地區端午節特色習俗
    關於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
  • 端午節五月初五 「粽」享美妙,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起源於中國最初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人們在這天
  •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6月已經來臨,馬上就到端午節了,那麼,今年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今年的端午節放假一共是三天時間,端午節放假的具體安排如下: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
  • 最新端午節手抄報合集,端午節手抄報教程、文字素材打包送你!
    端午節手抄報第一款 端午節手抄報第二款 「端午節」為我國法定節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 既見屈原,何不端午?一個傳統節日裡的邂逅與重構
    在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因紀念歷史人物而聞名的便是端午節。不過,「學界通說」在這裡與「大眾文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端午最具標識性的粽子和龍舟其實均早於屈原出現;端午的源頭遠在夏代,更是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了千年。端午雖然不因屈原而出現,但的確因屈原而聞名。
  • 「端午節」的節日起源、故事傳說和文化習俗
    人草木茶禪文化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端午佳節│一口粽子一口茶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 端午節快到了,除了吃粽子戴香囊還有什麼習俗呢?
    端午將至,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在傳統文化中是個重要的日子,驅兇闢邪是個這個節日的重頭戲,在風水上,也是有很多考究的,周易在線在此提醒大家可以在這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用一些傳統的方法為家人去病消災。編輯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肓了,不是所有節日都給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