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彩畫形式表現龍舟傳統習俗 將「賽龍舟」「龍舟飯」設計成小遊戲
龍舟文化APP注入時代元素
通過剪「龍」,小朋友加深了對龍舟文化的認識。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葛宇飛、劉鵬飛
端午期間「扒龍船」「賽龍舟」傳統歷史悠久,是珠三角水鄉民間每年必不可少的盛大民俗活動,划龍舟是端午節期間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今年的端午節有一大亮點,就是不少地方通過賽龍舟活動,宣傳龍舟文化,吸引不同年齡階層的青少年參與到龍舟文化中,並注重傳統文化和親子互動的融合,培養年輕人過傳統節日的習慣,傳承自強進取的龍舟精神。在推廣傳統龍舟文化的同時,也擦亮了美麗城市的名片。
700多小朋友「龍門集市」剪「龍」
從6月1日至3日,江門市新會大澤鎮舉辦了以「龍騰大澤,築夢新時代」為主題的龍舟文化節,文化節裡最為火爆的是「龍門集市」,在集市裡,設立了美食、特產區、傳統文化展示區以及文創產品展示區。
在龍門集市上,以「龍」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吸引了大批小朋友關注。前天和昨天,700多名來自江門地區的少年兒童以「龍」為主題,參與創作明信片等製作活動。在龍舟文化展示區,展示了龍舟製作工藝及龍舟、龍舟鼓等龍舟比賽用品。文展區還舉辦了以「大澤龍舟情,明信傳萬家」為主題的龍舟文化明信片創意設計大賽。記者看到,文創產品展示區將大澤鎮龍舟文化節吉祥物「龍龍」形象升級,結合龍舟文化創作出一系列具有設計感、新鮮感以及創意的文創產品,如包裝盒、布袋、T恤、手機殼、鑰匙扣、書籤等,吸引了年輕人對傳統龍舟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小朋友在現場以手繪創作出油畫、水彩等大批明信片。
在明信片示範區,擺放著小朋友們以「龍」為主題製作的幾十幅剪紙作品。江門市新會區民間文藝協會副會長李群英等多名老師手把手教小朋友作畫。小學生朱毅俊在李群英老師指導下,先用白紙起稿,以繪圖案畫的方法畫出龍的圖案,再剪出龍的剪紙圖,再平鋪在白紙上,並用各色噴畫筆噴出彩色,移開剪紙龍,畫紙便留下白色剪紙龍圖案,再用筆勾邊(剪紙龍圖案)加強作品的立體感,10多分鐘後,完成了一幅名為《龍騰澤地》作品。
李群英老師告訴記者,新會岡州紙藝是新會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在繼承傳統剪紙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紙雕的特點,吸取現代藝術的技巧,創作出頗有特色的剪紙藝術作品。這次小朋友們通過學習剪紙技藝,製作出各種寓意深遠,色彩和諧「龍」的圖案,通過這次活動,既加深了對龍舟節傳統文化的認識,又學到了地方特色工藝,達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效果。
龍舟文化創意產品讓小朋友腦洞大開
APP、繪本、公仔、擺件……在6月1日到6月2日舉辦的2019東莞龍舟文化創意節上,各式各樣的龍舟文化創意產品讓人腦洞大開,見識了龍舟的N種打開方式。這一系列文創產品來自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負責人趙雅蘭表示,他們的初衷就是要把設計和藝術融入到傳統民俗中,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傳承龍舟文化的自強進取精神!
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選擇了繪本這種普及載體。在繪製繪本之前,他們的調研團隊先做了大量的田野走訪、史料分析和專家訪談,然後刪繁就簡,用水彩畫的形式把起龍、趁景、犒船、鬥標、收龍、龍舟製作等一系列龍舟傳統習俗表現出來。
作為「畫出來的書」,繪本因為其畫多字少簡潔明了而深受青少年喜歡。製作者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咚咚咚,賽龍舟》基本上以畫為主,更適合學前兒童,《五月初五的傳承》則圖文相間,更適合10歲左右的兒童。據了解,這兩本繪本全是面向社會的公益普及讀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中向青少年免費發放。
2019東莞龍舟文化創意節恰逢六一兒童節期間舉辦,不少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前來體驗龍舟文化。在現場,《咚咚咚,賽龍舟》和《五月初五的傳承》兩本繪本格外受小朋友歡迎。
通過網際網路+龍舟吸引年輕一代
一個大媽正在灶臺前掌勺烹飪龍舟飯,灶臺旁放了一大堆的食物,有魚、茄子、雞腿、豆角等。旁邊有一個問題「請把你認為合適的食材拖放到大媽的鍋裡吧」,當你用手指把豆角拖進鍋裡時,大媽臉上就會露出微笑,給出「絕對正確,豆角長長的就像『一』,象徵著拿第一,龍舟飯裡不能沒有它」的答案。
這是在東莞龍舟文化創意節上,東莞龍舟拾趣APP裡的一個交互遊戲。該款APP是基於東莞龍舟活動風俗及趣聞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APP裡包涵了「拾趣」「人員配置」「習俗」「龍舟結構」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打開後都有相關的龍舟文化知識介紹,堪稱移動版的龍舟繪本。
在「拾趣」這個板塊,更是設置了「賽龍舟」「頭頭是道」「龍舟飯」三個小遊戲。在遊戲中可以了解到龍舟活動裡面不同環節的奧妙,並且還配有「現場視頻」,「老龍頭360度VR欣賞」等立體式場景。
在手機上打開這款免費的APP,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幾個憨態可愛的龍舟手扒著龍舟遊蕩在綠色的波浪上,旁邊不時有紅色的鯉魚從水中躍起。畫面中所有的造型都是扁平化的卡通風。高品質的視覺元素,年輕化的視覺形象,創新的視覺效果,愉悅的交互體驗是這款APP的特色。
「要讓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東莞龍舟拾趣APP的設計團隊成員劉威表示,當下與龍舟相關的文化精髓正面臨挑戰,通過網際網路+龍舟的思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為龍舟文化注入時代元素,讓其重獲生命力,是傳統龍舟文化繼續發展的必然之路。
在眾多與龍舟文化有關的元素中,龍以及端午節的粽子極具代表性。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的設計研發人員就從這兩個元素中提取出了「小粽」和「小龍」兩個卡通形象,黃色的「小龍」看上去聰明伶俐,綠色的「小粽」則顯得活潑可愛。
以這兩個卡通形象為載體,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實體物品,毛絨公仔、吉祥物徽章、胸針、貼紙、抽繩便攜帶、杯墊、U盤、標尺等。這些物品大多是小的擺件,售價都在70元以下。
「我們想賦予傳統民俗立體化,時尚化的表達。」 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文創產品負責人趙雅蘭表示,龍舟文化在東莞乃至整個嶺南文化中都佔據極其重要的分量,他們的設計初衷就是要用活潑的形式讓古老的文化受到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歡。
「龍眼點睛」加入創意設計大賽
每年農曆五月初三,來自佛山順德、廣州番禺、中山等珠三角附近的百條龍舟都會雲集佛山順德勒流龍眼村,在村裡的太尉廟進行點睛。據介紹,點睛習俗已經在勒流龍眼村延續了600多年,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點睛習俗裡,當地早在2016年便加入新的元素,加入了創意設計大賽、畫龍點睛主題文化衫等亮點。在老龍舟人梁先生看來,這幾年最喜人的變化便是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梁先生告訴記者,九成以上的龍舟手都為青壯年,年輕人越來越多。
梁先生表示,出現這種情況,一是珠三角水鄉人對龍舟都有一種近似鄉愁的情懷,龍舟文化所展現的團結、拼搏精神吸引著年輕人;二是政府的重視和推廣。新老交替、龍舟文化傳承的助推,再加上龍舟文化本身融入一些時代元素也讓傳統龍舟文化玩起了新花樣。最後,競技龍舟運動的興起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而在不少非遺專家看來,勒流龍眼點睛歷久彌新,每代點睛傳人傳承脈絡清晰,村民參與保護村中民俗文化的積極性很高,熱心講述村中故事的村民隨處可見。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