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個星期就到了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而大家對端午節又了解多少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古已有之的多民族民俗大節,兩千多年來,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在各自家鄉的城鄉村寨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實際上,這個節日最早一直是作為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驅邪禳災的吉祥節日傳下來的。在端午節的活動中,像自古以來漢族用五彩絲纏粽子、纏手足腕、用楝葉包米粽,採插艾葉、菖蒲,取蟾酥,塗飲雄黃酒,調製硃砂酒,採多種草藥,張掛鍾馗畫像或避邪符印等等都和紀念屈原無任何聯繫。即使在長江中下遊,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伍子胥或紀念越王勾踐及孝女曹蛾的,與屈原投江也不相干。
可見,端午節作為各地方的民俗節日分別加入了紀念地方歷史人物的內容。但是作為全民性的民俗大節,端午則是以酷暑之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避瘟驅毒、防疫祛病活動為其主要內容的。
龍舟賽與騎馬競技
賽龍舟據記載是為屈原招魂,這在楚地相沿成習,也只是有限的地方性活動,在當地具有一定特色,但並不是多民族全民的活動。因為在吳越地區,龍舟競渡只為祭伍子胥或祭孝女曹娥。即使是在楚地的競渡,也是很早從四月初八揭篷打船開始便進入了划船比賽的準備,遠比祭祀更加鄭重、繁忙。在《武陵競渡略》和《荊楚歲時記》中那種熱烈緊張的競技描寫和賽事意義已經全然與為屈原招魂的傳說無關。龍舟競渡前都分別請來「山老師」(巫師)祭神做法,佔卜勝負,也與招魂無關,只是為了預測奪標勝負。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龍舟競渡原本具有的較強的競技主題。這在江南水鄉是十分顯然的。更何況在《隋書》中記載:祭屈原的競渡之戲是在五月十五望日舉行,和端午無關。
我國北方各民族從來沒有端午節競渡習俗,更不知道南國漢族還有一位愛國大詩人屈原;所以從來也沒有過江南楚地祭江為屈原招魂的意識和信仰。但是,在遼、金、清各朝歷史上都有端陽節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後的八旗將士馳馬射柳、打馬球的競技遺俗。
眾多報刊雜誌上總是只說端午節是一個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未免過分片面地強調特定地方的紀念性的內容,誇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的功利目的,結果,在相當長的年月裡,使幾代人不了解端午節的真實內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內涵。
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如風暴般席捲全世界,我們更要還原端午節的真實本質,在無災無害的時期提醒自己做好防疫避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毫不鬆懈,共度難關!
最後提醒大家,別忘了吃粽子哦,祝各位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