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由伊麗莎·希特曼執導,西德尼·弗拉尼根、塔利亞·萊德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以未成年女性懷孕視角出發,電影也在丹尼斯電影節和各個平臺呼聲很大並且也是一部極具爭議的電影,《從不》這部電影也是我目前疫情期間看過新片最喜歡的一部,該片不僅是構寫了很多現實寓意,更多的一些敘事留白讓我們觀眾感受深刻,下面簡單聊聊。
(從不期盼、很少落淚、有時沉默、總是絕望)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電影故事其實很簡單,兩位鄉下女孩由於常常受到家人的冷漠,一次意外女主發現自己懷孕了,但是不知道是因為技術問題還是「人道」問題,在鄉下無法做墮胎手術,所以女孩在表親的陪同下前往紐約做墮胎手術。
電影開場是孩子們在舞臺上表演著歡快或愛國的節目,唯獨格格不入的就是女主,她演唱著女性獨立,臺詞沉默多過於掌聲,表演結束後父親的冷嘲熱諷也更說明了這個家庭的冷漠,父母的教育或對孩子生活的忽略都是孩子成長悲劇的一縷引線。
父母是孩子成長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當孩子失去父母這一步很有可能會面對更多複雜難纏的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引起犯罪。
小鎮上沒人會去關心孩子的父親是誰?誰傷害了這個女孩?最為諷刺的事,醫生得知女孩不想要這個孩子的第一時間不是去給他想辦法,而且給他觀看墮胎危害的所謂「道德」影片,
這種反墮胎的「人道」讓人感到噁心與厭惡。
費勁心思獨自來到紐約的兩位女孩,遇見公交上的猥瑣男人、通過交易才能借錢的男人、表面關心其實冷漠的醫生,這些與女孩擦肩而過的人們無時無刻透露出城市冷漠。
當電影走到點題的那一段時,醫生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提問終於擊垮了女孩同時也擊垮了觀眾,那股壓抑、絕望、沉默、憤怒的心情湧上心頭。
當女主的朋友被迫進行交易時,兩位女孩手勾著手與醫院在手術臺上醫生只是借了一隻手進行「陪伴」的片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什麼叫做真正的陪伴。
(寫實、壓抑、留白、絕望)
電影使用的復古畫面進行創作,用著手持攝影進行拍攝,這兩種手法讓我們有一種不適感,寫實與壓抑從這就體現出來。
導演對於畫面顏色的運用也比較到位,電影開始用著暖色調,這種暖色調和女主唱的歌詞與臺下觀眾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一種孤獨與獨特之感。當兩位女孩來到了紐約此時導演用的是紫色調,描寫出了紐約這種城市的神秘與兩位少女的迷茫。
電影臺詞少、留白多、劇情簡單,但是我們觀眾卻能感受到非常複雜的情感層次和許多值得思考的話題,電影中沒有正面去交代到底是誰給女孩種下禍根,因為電影不需要去交代更多的是讓觀眾站在女性視角去體驗和看待這種事件的發生。
電影平穩直敘,電影結束在火車上女孩的近景片段,從黑暗直面陽光更能說明這段過去已經跳過了,但是這種結尾也有一種開放式,因為女孩的父母遲早會知道,後面的事情我們無人知曉。故事開始非常突然結尾也非常突然,導演也暗示著這類事情在現實中常常會發生著。
該片也與前幾年的《朱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朱諾》更像電影而《從不》更像真實影像。該片通過墮胎來進行講述但是更多是通過墮胎來進行描述當代女性未成年的視角,但是電影也不應該進行標籤化,沒有「男女權」電影的極強類別只有不同角度去思考的電影,這才是電影最大的魅力。ps:塔利亞·萊德的顏值是真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