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針」有大義,巧思開新章
——訪廈門邁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銘
90年代後期以來,傳統的自然與合成材料已不能滿足人類多種多樣的需求,生物材料科技迅速發展,即使在當今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每年13%的高速增長。基於這份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國家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研發資源與精力,並在生物材料科學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展,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與此同時,另一個神秘、廣闊但同樣有待開發的領域——海洋科技也同樣被國家納入了提速發展的日程,4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海與1.8萬餘千米的海岸線為海洋技術的深入研究與開發提供了絕佳的溫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的陳銘歸國後落戶海邊,創辦了廈門邁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自身的藥劑學專業與海洋生物材料相結合,用一枚小小的蜂海綿骨針,撬動了多個相關領域的嶄新變革。
綿裡藏針,一次問答催生跨界創業
談起自己在海洋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創業,陳銘笑說:「這其實是一次偶然的跨界。」因為他此前一直接觸和研究的是藥物和皮膚遞送領域。07年,在拿到北京大學藥學院的藥劑學碩士之後,他先後赴德國耶拿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攻讀了藥劑學博士,又從事了化學工程系博士後的研究工作。直到2015年才回國入職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並先後成為了廈門市和福建省的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入選福建省引才「百人計劃」。
一開始,陳銘對於自己回國後的研究方向並沒有具體的規劃,但多年以來的專業素養與敏銳眼光還是讓他抓住了一瞬即逝的靈感和機遇。當時,他由於工作原因,結識了同在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任教的王德祥教授。與陳銘的海歸背景不同,王德祥教授是土生土長的福建人,本碩博的學業均在學院內完成,早就與海洋科技的研髮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在海綿動物的研究領域碩果纍纍。不僅鑑定了多個海綿新種,還深入開展了海綿個體生物學研究,實現了海綿人工有性繁殖技術和規模化人工掛養技術的突破,為活性產物、海洋藥物研發團隊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在與王德祥教授的一次交流當中,陳銘偶然得知,王教授的手在接觸海綿後經常會感到刺癢,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和興趣,於是便追問這種刺癢究竟是海綿中什麼物質導致的。王教授告訴他,其實是海綿生物的骨架,也就是海綿骨針。
這一番問答讓陳銘隱約察覺到了海綿骨針可能在皮膚遞送方面有著特殊的功用,便乾脆與王教授一起,尋找各種各樣的海綿生物骨針做研究。經過反覆的觀察和對比試驗,最終發掘出了蜂海綿骨針(SHS)這一生物材料。這種骨針提取自蜂海綿,呈微米級矽質雙針尖狀,可以物理微創的方式在皮膚表面形成大量的微通道,實現各種藥物和活性成分快速進入體內,在醫療美容、藥械組合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研發潛力。
在這一重大發現的基礎上,陳銘與王德祥教授依託於廈門大學海綿課題組和廈門大學海洋生物製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正式組建起了一支由海內外知名院校高素質人才及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組成的研發與顧問團隊,於2016年共同創立了廈門邁瑞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蜂海綿骨針在化妝品、藥品、生物製劑、疫苗等領域的推廣與應用,致力於讓這項神奇的生物材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同時引導蜂海綿養殖進行環境修復與其副產品的深度開發。
骨針雖小,挑開皮膚給藥嶄新篇章
作為一個在藥物和皮膚遞送領域浸淫多年的專業科研人員,沒有人比陳銘更加了解蜂海綿骨針的發掘所具有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前景。
陳銘介紹道,蜂海綿骨針,實際上可看作是一種新型的微針,與常見的其他微針系統相比,它在經皮給藥、促滲吸收方面具備天然且明顯的優勢。要知道,在大家比較熟悉的普通針頭裡,即便是型號最小的26號靜脈滯留針頭,其直徑也有450微米。刺入皮膚後會引起疼痛、出血,處理不好甚至還可能引發感染。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微製造技術的成熟,出現了滾輪微針,其長度和直徑因此大大縮減,達到了100-200微米,但依然沒有消除疼痛與出血情況。這種技術目前也被一些整形醫院應用於臨床醫美。不過,滾輪微針在皮膚上形成通道後會離開皮膚,由於人體皮膚的彈性,這些微通道通常會在20-30分鐘內閉合,導致藥物及活性成分有效滲透的時間相當有限,並且有一定風險斷裂在皮膚內,難以取出。 到了2010年左右,澳大利亞的一家公司又推出了一種貼片式微針技術,這種微針貼片很小,可以在皮膚表面停留7-14天,但缺點是給藥面積很小,通常只用於疫苗或胰島素等全身起效藥物的遞送。
但蜂海綿骨針的出現解決掉了上述所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首先,它只作用於皮膚角質層,不傷及皮膚血管,所以不會引起出血和感染,疼痛感也大大減輕。其次,蜂海綿骨針在皮膚角質層形成的每平方毫米超過100個納米通道,可以在皮膚表面停留48-72小時,顯著增加活性物質的經皮吸收時間及效率, 還能隨著角質層細胞自然脫落且無殘留。更重要的是,蜂海綿骨針不受使用劑量、添加比例、藥物形態、皮膚部位甚至狀態的限制,無論是凝膠、乳液、膏霜等均可在任意大小和部位的皮膚上塗抹,使用後還能促進皮膚微循環,改善膚質。
在如此優越的性質與功能基礎上,陳銘與王德祥教授懷著興奮且激動的心情,帶領著邁瑞思邦的團隊在蜂海綿骨針的應用研究上做出了一些嘗試,並因此獲得了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的認可,得以在中心提供的海洋科技創新創業園區紮根發展。然而正當此時,與陳銘共同研究、共同創業的王德祥教授被診斷出了結腸癌,於2018年離開了人世。這給陳銘和剛起步的邁瑞思邦帶來了沉痛的打擊。但悲痛之後,陳銘與團隊也更加體會到了所肩負的使命與重擔,夜以繼日地埋首研發,希望能夠讓王教授生前的研究成果與心血發揚光大。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潛心鑽研,如今的邁瑞思邦已經將蜂海綿骨針技術高效推進到了第六代。其中既有用於中小分子經皮遞送的單獨使用技術,也有將蜂海綿骨針與納米載體顆粒、與陽離子脂質體等協同作用,用於生物大分子藥物及活性成分遞送甚至局部基因幹擾和基因編輯的結合技術。既有利用骨針表面烷基化,服務於蛋白藥物吸附和釋放的疫苗經皮遞送技術,也有立足於骨針的介孔層修飾,幫助藥物協同裝載和釋放,甚至與光敏劑結合應用於皮膚癌治療的醫療技術。最新一代的蜂海綿骨針還完成了與低頻超聲的結合,有效降低了骨針用量,並進一步增強了效果和安全性。目前,這項技術已經被應用於遞送肝素,輔助淺表性靜脈曲張的治療上,同時也在深層靜脈血栓的治療領域和醫療診斷領域展現出了應用前景。
在此基礎上,陳銘也帶領邁瑞思邦團隊,率先推出了立足於以上技術成果的三大系列產品,包括:Microchannels™ 蜂海綿骨針系列,即高純度蜂海綿骨針無菌原料和表面烷基化、介孔化的蜂海綿骨針;Flexiblipo™ 脂質體系列,即以納米柔性脂質體包載技術為核心的親水性、親脂性藥物或活性成分的納米脂質體包載體系;Deformlipo™ 微乳系列,即以納米微乳包載技術為核心的親脂性、油溶性藥物或活性成分的納米微乳包載體系。同時,公司還將這些技術融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功能性護膚品豐瓿 ®(Froburpe®)系列,用於皮膚亮白、抗衰、抗敏、祛痘等全方位的護膚應用。
微針大義,全面發力奔向廣闊未來
隨著一代代新技術的延伸拓展與多系列產品的逐步推出,邁瑞思邦的發展逐步邁上正軌,但科研人員出身的陳銘一刻也沒有放鬆對於科技創新的把控。截至目前,公司已擁有國際專利5項,國家專利十餘項,其中包括蜂海綿骨針製備專利、蜂海綿骨針促滲專利、納米脂質體包載技術等等,且另有專利在申報中。陳銘表示,邁瑞思邦的每一代產品都會爭取國際或國家專利的支撐和保護,最後形成企業的「專利池」,推動地區乃至全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新發展。
核心技術在手,陳銘對於確保企業產品的質量與效果也有了更強的信心。在他看來,護膚品與化妝品都不是短期消耗或者一次性用品,只有依靠長期效果、依靠消費者的認可與回購才能真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去。為此,他要求公司所有的產品在研發出來之後,都必須經過相應的臨床檢驗,併到國家指定機構登記備案,同時嚴格按照各級標準做好品控與質檢工作。只有經過了效果、安全性等系列檢驗的產品,才能夠最終進入市場,到達消費者的手中。陳銘坦言,就企業目前的階段來說:堅持做好遠比急著做大更重要。在擅長的領域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明確自己的特色並保持住,追求技術與產品的極致,是團隊研發與生產的共識與目標。
與此同時,陳銘也深知取捨的重要性。在帶領團隊專注研發與品控的基礎上,他選擇將企業的推廣與運營工作交給專業團隊,通過資源整合各展其長,確保企業的全面健康發展。精力與資源的有效集中,也讓陳銘與邁瑞思邦作為廈門大學代表隊,憑藉著海綿骨針在美容及生物醫學等方面的研發成果、創業成績及系列產品,順利拿下了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福建賽區的銀獎,技術、品牌與產品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儘管一路而來收穫了技術成果、研發榮譽與創業成功,但陳銘表示,一切才剛剛起步。作為一種有特殊功用的生物材料,蜂海綿骨針的應用領域其實可以很廣泛。目前的邁瑞思邦選擇以美容護膚產品打開市場,更多的是考慮到了這類產品在快速產業化、商品化方面的特殊優勢,可以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和團隊建設問題,更快地積蓄起發展力量。而在未來的發展中,陳銘依然會持續關注蜂海綿骨針在皮膚給藥領域的創新應用與推廣,逐漸把企業重心轉移到國計民生中更為迫切的醫療領域,讓蜂海綿骨針的技術成果在國際上擁有更加明確和強大的競爭力。
陳銘希望,在國家與政策的個性化扶持與引導下,在自己與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蜂海綿骨針能夠在未來真正從實驗室中走出來,走向醫療、走向市場、走向大眾,在更加廣闊的領域,撬動海洋科技、生物材料與皮膚給藥的嶄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