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堪稱日本社會一個「現象級」存在。因讀者設定又不局限於「小朋友」,日本漫畫內容受限較少,題材廣泛,在成人世界廣有擁躉,在中國也有不少漫迷。
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總能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的一些鏡像。就以日本漫畫為例,中國角色的形象就從「怪蜀黍」突變為「美少女」,但口中依然說著一種奇特的日語,變與不變背後都有文章。
【如此「怪蜀黍」,與甲午戰爭有關?】
珊璞,日本漫畫家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亂馬1/2》中的角色,中國女傑族少女
古菲,日本漫畫家赤松健的作品《魔法老師》中的角色
如今,一說到日本漫畫中有代表性的中國角色,漫畫迷們或許一下會想到《亂馬1/2》中單純的珊璞、《魔法老師》中活潑的古菲,以及日本漫畫界「當紅辣子雞」空知英秋作品《銀魂》中身穿旗袍、扎雙丸子頭的怪力少女神樂。
但在這些霸屏的中國美少女出現之前,日本漫畫中傳統的中國角色總是以「怪蜀黍」形象示人。
張張湖,日本漫畫家石之森章太郎的作品《人造人009》中的角色,編號006
日本漫畫《人造人009》自1964年起連載,其中006號隊員「張張湖」恐怕是最早給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國角色。他身材肥胖,長相滑稽,蓄著卷卷的八字鬍,一口怪腔怪調的日語,為人物平添喜感。
拉麵男,日本漫畫家「煮雞蛋」創作的武俠格鬥系漫畫《筋肉男》中的角色
自1979年開始連載的《筋肉人》中,中國角色「拉麵男」的形象比「張張湖」特徵更鮮明。他綁著清代式樣的小辮,額頭上還印有一個「中」字。在這個「比武」題材的漫畫中,他出手狠辣,有些場面還頗為血腥。
為何早期的日本漫畫熱衷於塑造這樣的中國角色形象?日本大阪大學教授金水敏在其研究著作中分析說,肥胖、八字鬍、梳小辮等外貌特徵可能是源於甲午戰爭前日本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性格塑造方面則可能是雜糅了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的蔑視和偏見。
【轉身「美少女」,多虧一部「殭屍片」?】
這些與「美麗」、「可愛」等字眼八竿子打不著的大叔又因何蛻變成旗袍美少女?
1986年在日本上映的臺灣電影《幽幻道士1:殭屍小子》
金水敏教授認為,日本漫畫中中國角色的形象轉變源於臺灣電影《殭屍小子》。影片1986年在日本上映後廣受好評,至今仍有很多日本網友稱之為經典的童年回憶。其中,臺灣演員劉致妤飾演天賦異稟的殭屍獵人「恬恬」,因長相甜美、設定新穎,一時風靡日本。她的「可愛中國少女」形象也給日本漫畫家的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
高橋留美子漫畫《亂馬1/2》中珊璞一角與《幽幻道士1:殭屍小子》女主角恬恬的對比圖
上文曾提到的《亂馬1/2》也是在這部影片上映後於1987年開始連載,漫畫中「珊璞」一角在外形和設定上都與恬恬有諸多相似之處。不少日本網友都認為漫畫家高橋留美子在創作這個角色時借鑑了「恬恬」的形象。
天天,日本漫畫家岸本齊史的作品《火影忍者》中的角色
在中國擁有眾多粉絲的日本漫畫《火影忍者》1999年開始連載,其中更是出現了與恬恬同名的中國忍者角色。
【中國角色言必稱「阿魯喲」 其實有「黑歷史」】
儘管形象從「怪蜀黍」扭轉為「美少女」,日本漫畫裡中國角色一口怪腔怪調的日語卻始終未變,這背後其實大有文章。
這種「變調日語「人稱「阿魯喲語」,是漫畫裡中國角色的必備元素,因每句話結尾都要加上一個「阿魯喲」的最鮮明特點而得名。「阿魯喲語」省略了正規日語中的助詞,聽起來非常生硬。
日本漫畫家日丸屋秀和的作品《黑塔利亞》的漢化版截圖,漫畫中把各個國家擬人化,代表中國的角色名為「王耀」,說話時句尾加「阿魯」。
據金水敏在其學術著作中分析,這原本是外國商人與日本人交流而用的不正規日語,之所以形成了在漫畫中用於中國角色的慣例,部分原因是受了漫畫《小黑武勇談》影響。
日本漫畫家田河水泡的作品《小黑武勇談》中,「肥豬軍隊」說話時句尾加「阿魯」。
這部漫畫創作於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年,作者以「肥豬軍隊」暗喻中國、黑狗軍隊暗喻日本,更以「阿魯喲語」來醜化「肥豬軍隊」。此後,其他漫畫家也開始以這種怪腔怪調的日語刻畫中國角色。
近年來,隨著《銀魂》《黑塔利亞》等漫畫在中國流行,認為這種說話方式「萌感十足」的中國漫畫迷也不在少數。然而,這與日本人對「阿魯喲語」的觀感恐怕仍有差距。就算不少日本年輕人已對「阿魯喲語」醜化他人的淵源所知不多,「阿魯喲語」還是帶有一定「醜外」色彩。以日本最大網上論壇2ch網站為例,常出現以「阿魯喲語」戲謔乃至嘲諷中國人的帖子。
對此,金水敏教授認為,鑑於「阿魯喲語」的特殊性,其歷史淵源也應該成為當下日本社會的「常識」,而日本人應該在常識基礎上慎用「阿魯喲語」。
朝日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