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類型片都對應著人類的一種焦慮,而作為類型片的一種,校園青春片主要講述的就是個體成長的焦慮,從懵懂無知變得堅強勇敢。《比宇宙更遙遠的地方》非常好的完成了該類型片需要完成的任務。同時又混搭公路片的某些元素,這些元素錯落有致的搭配。而此類故事最早克追溯到古希臘神話中的金羊毛,在不同的時代裡依舊散發著奪目的光芒。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四位主角在旅行中的成長軌跡各不相同:小決的成長關鍵詞是「自我突破」,她代表了最廣大的普通人群「生活在別處」夢想:因為渴望改變庸庸碌碌的自己,她遠離舒適區,加入遠離平凡的冒險,並從中收穫了自信;日向的成長則聚焦於「自我接納」,即如何正視心靈創傷:她學會了從舊日創傷中平復,得以摘下笑容的假面和朋友分享內心的脆弱;結月的成長主題則是「社會聯結的建立」,通過旅行首次擁有了自己的友誼。
對於這三個人來說,南極代表的是追求自我突破、自我成長與建立社會關係的手段與象徵,而非一個具體的地點,換成北極、巴格達乃至月球都毫無違和感。但與其他三人不同,報瀨是唯一一個目標與動機與南極存在直接關聯的人物,也是唯一一個在旅程中「非南極不可」的人物。她在旅行中收穫的成長是與母親最終的告別。一部優秀的作品中存在的一切元素,既要是一種象徵,也必須是不可替換。因此這四個人與南極的聯繫設計的可以說恰到好處,既不會讓南極成了劇作中的可替換元素,也不會將南極這個元素進行庸俗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