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狗仔粉」是什麼嗎?
一聽到這個詞,多數人都直覺的認為,它跟狗仔隊有關,也就是那些專門跟蹤、偷拍影視明星的娛樂記者。
有朋友猜測,這是由忠實粉絲組成的業餘狗仔隊,自願天天追著明星跑,熱衷直播偶像的各種活動,所以簡稱「狗仔粉」。
哈哈哈,字面上看解釋的蠻不錯,可惜不是這麼一回事。
狗仔粉是香港特有的一種小吃。它的主要成分是粘米粉,也叫秈米粉,是各類大米中糯性最低的品種。
把這種粘米粉以水混合搓成麵條狀,先放入清湯鍋中煮滾,再把水份隔去,然後放入另一鍋已煮好的濃湯再次煮滾。
這另一鍋濃湯的主要材料包括洋蔥、蝦皮、冬菇等食材;煮到沸騰後再加上蔥花、菜脯及豬油渣等配菜,就大功告成了。
在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狗仔粉在香港非常流行,是當時的「窮人恩物」。
後來香港經濟起飛,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食品,逐漸從市面上消失了。
很多老一輩的香港人都對它念念不忘,那種感覺就像我們懷念「憶苦飯」一樣,總覺得它承載著滿滿的回憶。
於是,在廣大人民的熱切期盼下,狗仔粉近幾年又重出江湖了。
味道最正宗的,是這家名為「十八座狗仔粉」的小店。
店主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原本只是想複製童年時的味道,開一間小小的店面,做做街坊客的生意也就差不多了。
沒想到開張後吸引了大批港人光顧,火爆程度超乎想像,就連眾多明星都慕名而來,吃的不亦樂乎。
一間小店很快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了,沒幾年就開了總共七間分店。並且於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次名列美食權威機構米其林(港譯「米芝蓮」)的推薦榜單。
位於尖沙咀的這間分店,在最熱鬧的街道上,比較容易找。
店門口貼著多位明星的相片。有曾志偉、陳奕迅、容祖兒……
店內超級擁擠。如果是單身客,肯定要搭臺。
為了避免和陌生人相對而坐的尷尬,米蟲選擇了靠牆面壁的座位。
抬頭一看,牆上同樣貼著許多明星的相片。
這些明星的年紀普遍都在四十歲以上。看來,他們也是小時候吃過狗仔粉,來這裡追尋舌尖上的美好記憶。
店員的手腳相當麻利,不到三分鐘,就把狗仔粉端了上來。
先喝一口湯,第一感覺是又鮮又濃,比一般的麵湯粘稠的多,有點像滾過的熱粥。
閉上眼細細品味,能嘗的出是用豬骨作為湯底熬煮的,冬菇與蝦米的滋味非常醇厚。
粉條圓胖粗短,質感略糙但有面香,而且吸飽了湯頭的鮮味。
初入口時覺得滑,面身較為柔軟,但又能感受到嚼勁;粘性很足,口感略有些像烏龍麵。
有一點很有趣,這粉條的正確吃法,是要用調羹舀起來吃,而不是用筷子夾起來。
所以店裡沒有為顧客準備筷子。
有幾個第一次光顧的食客顯然很不習慣,總是不能完整的舀起粉條,弄得手忙腳亂。
其實,就算準備了筷子,粉條本身太過滑不溜秋,恐怕也很難夾的起來。
除了粉條之外,面碗裡還堆放了不少黃澄澄的小顆粒。
那是額外加上的豬油渣。
注意,必須提前告知店員,另外加錢,才會有這麼多豬油渣。
因為很多食客尤其是女孩子,嚷嚷著要吃的健康,對豬油碰都不碰。為了避免浪費,一碗普通的狗仔粉裡,就只放一兩粒豬油渣。喜歡吃的人可以另外付錢買。
米蟲作為豬油的愛好者,強烈建議額外加上這些豬油渣,這才是當年那碗狗仔粉的原貌。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許多人吃不起肉,只有吃狗仔粉的時候,才能吃到滿嘴的豬油渣,品嘗到動物脂肪在口中充盈的幸福感。
管他健康不健康,偶爾放縱亦無妨。
這一顆顆豬油渣又香又脆,裡面還剩下足夠的油脂,並沒有完全榨乾。一部分浸在湯中,令湯汁更加可口。
另一部分還保持著乾爽,搭配著粉條一起送入嘴裡,咬的咔咔有聲。米粉香中透出豬油渣特有的焦香,別有一番風味。
對了,餐桌上還擺著兩罐菜脯,是用蘿蔔粒醃製的,想加多少都行。
右邊那罐是原味的,爽脆清甜,可以當作調料攪拌在米粉中。
左邊那罐是辣的。非常辣!建議吃了半碗之後再試試。以免太早放進面碗中,把湯和粉條的味道全部掩蓋了。
吃完狗仔粉若覺得不夠飽,很多本地人會叫一碗火鴨翅。
網絡圖片
這也是該店的招牌菜,據說是用多隻燒鴨煲六小時秘制而成。每一口都能嘗到火鴨肉絲、木耳絲以及素翅,口感相當豐富。
不過,米蟲作為食肉獸,通常會叫一整隻火鴨脾。
鴨脾,就是鴨腿。分為上腿和下腿兩種。
這是下腿,份量超大。
鴨皮的脂肪很少,一整隻吃下去也不會膩。鴨肉並未因烹煮過久而變得乾柴,仍然保持著軟嫩。
總之是啖啖肉、滿嘴油,簡單粗暴,吃的十分過癮。
吃完了出來,看到兩個內地遊客駐足門口,正在好奇的探頭探腦。
他們顯然是無意中路過這裡,被一張張醒目的明星相片吸引住了視線。
一個說,哇,這多麼明星都吃這個狗仔粉,味道應該蠻不錯吧。
另一個有點擔心的說,不知道狗仔粉是什麼玩意,該不會是放了狗肉吧?
米蟲忍不住笑出聲來。當然不是狗肉,在香港吃狗肉是違法的。
既然如此,這碗粉條叫什麼不好,為什麼要叫「狗仔粉」呢?
這個容易招人誤會的名稱,其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五六十年代的粉條形狀尖頭尖尾,看上去很像狗的尾巴,故而得名。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意思。當年香港有許多慈善機構,向窮人免費發放救濟麵粉。
「救濟」的粵語發音,跟「狗仔」有些相似。發音不準確的新移民,把「救濟粉」念成了「狗仔粉」,久而久之就流傳了下來。
米蟲個人更願意相信第二種說法。
那代表著一個更加包容的香港。雖然南腔北調、各有鄉音,但卻和諧共處、充滿希望。
那是一段外地人積極融入本土、本土居民毫不排外的好時光。
不仇官不仇富。沒有那麼多政治爭拗。
只要努力奮鬥,無須拼爹也能買的起房。
所有階層都覺得自己生活在美食天堂。
富豪盡情享用魚子醬,窮人也有價廉味美的便當。
偶爾一起排隊,到街頭喝這碗香濃的麵湯。
多想重新回到那時的香港。
多想……
往期推薦的美食如下:
1,招牌是海鮮城,卻炮製出最有特色的牛腩,還奪得香港美食至尊金獎
2,比臭豆腐還臭的蒸雙臭,聞者捏鼻逃竄,嗜者大呼過癮
3,香港小店的巨型雲吞,50年老字號的招牌,其實是個寫錯的名字
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今後還會陸續介紹各種地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