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2021-01-10 李四說歷史

有些父母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那些孩子總是越來越好,但看著自己的孩子卻唉聲嘆氣,感嘆壞孩子怎麼都不能和別人相提並論,然而家長們殊不知在這樣抱怨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傷害孩子。

"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他們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每天盯著的卻是自己孩子的缺點,這對孩子來說未免有些不公平。

有些父母經常和外人討論孩子的問題,逢人就說:我們家孩子太調皮,每天都要被我罵上幾次。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

這樣一來,其他人會覺得這個孩子不好,每天都被罵,從心裡開始輕視孩子。而孩子的感覺要更差,他會覺得反正自己在家長眼裡就是調皮,怎麼做媽媽都會這麼說,那麼他就沒有動力去改變,反而讓調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由此可見,家長這樣做對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影響也是十分惡劣的。

那麼,家長的做法會影響孩子的哪些方面呢?

1、 性格

每個孩子都想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肯定,畢竟孩子的思想沒有那麼複雜,誰都想被表揚被稱讚,但如果讓孩子經常聽到家長向別人否定自己,這對孩子來說傷害實在太大了。

這樣的孩子性格會產生很大的變化,要麼變得更加沉默寡言,要麼就變得肆無忌怛,總之,這樣做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變得十分極端。

2、 心理

孩子們也是有自尊心和虛榮心的,他們經常聽到父母否定自己,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對他沒有任何的信心,從而導致心理發生改變。不僅會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而且在面對其他孩子時,還會產生很大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確實比不上其他孩子,從心理上否定自己,產生極度的不自信。

3、 上進心

孩子們的成長是需要鼓勵和表揚的,這樣他們才會有進步的動力,可父母這樣做卻一直在否定他們,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從而失去上進心,徹底變成父母所認為的那個樣子。

所以說,父母們不要再疑惑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了,可能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就是父母所造成的。

心理專家曾經提出過"破窗效應",並認為這可以極好地說明父母的態度對孩子未來所產生的影響力,如果想要孩子們越來越好,"破窗效應"家長需要了解一下。

破窗效應的含義:

簡單來說,破窗效應所指的就是如果展示給大家一扇被砸碎了的破窗,那麼其他人路過時,也有可能拿起石頭去砸那個窗,因為在人們的意識中,這個窗子就是破的,其他人進行傷害也無所謂。

如果把破窗效應放到孩子身上,那麼代表的含義就是父母告訴其他人,這個孩子是壞孩子,我可以傷害,你們也可以。

可能家長們也是在無意中打開了這扇窗,但最後所有的傷害卻只能讓孩子一個人扛,才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儘量避免孩子受破窗教育影響,否則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如果想要避免這種問題出現,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內容:

1、 換位思考

家長們總是對孩子提出很多要求,要求孩子乖巧懂事、成績好、性格好等等,但卻很少真心地尊重和理解孩子,他們一直站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貿然對著孩子直接下定義,這對孩子來說並不公平。

如果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家長們可以嘗試著和孩子換位思考,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孩子會怎麼想,這樣才可以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2、 支持和鼓勵

如果有家長覺得孩子哪裡做得不好,不是應該對著孩子大肆批評和指責,而是應該對孩子表示支持和鼓勵,父母的話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可以讓他們更努力更積極。

3、 和孩子做朋友

儘管家長們的身份永遠不會改變,但有時候可以嘗試著去和孩子們做朋友,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懂得他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而孩子也會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總之,家長們不要只將目光放在表面上,而是應該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這樣的家長才最合格。

相關焦點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好孩子總是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壞孩子卻怎麼教育都不行,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他們卻從不會想一想,孩子越來越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比如說有的孩子平時比較害羞,父母每次和人聊天時都會說自家孩子不說話太內向,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內向"的定義,從此之後越來越沉默,變得更加內向。這就是因為父母的話讓孩子的內向更加惡化的結果。
  • 為什麼孩子容易深陷負面情緒陷阱?家長可先了解「鐘擺效應」
    原來,小張的女兒因為閨蜜的女兒玩具拼得比她好不服氣結果就哭了, 這閨蜜好不容易給哄好了,結果見到小張又哭了,搞得好像是閨蜜虐待了她一樣。這讓小張脾氣一來直接訓斥自己的女兒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女兒這才忍住哭聲抽噎了起來。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很多家長都會跟我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和孩子總是親密無間的,孩子長大後進入"青春期"之後,就變得非常叛逆,比如有幾次快遞送到家裡來,因為快遞盒髒所以順道幫孩子拆了,孩子說話態度就變得惡劣。孩子上高中正是緊張時期,看到孩子偷藏小說來看便說道了孩子,孩子就會說"為什麼沒經過我的同意便隨意看我的東西"等等。
  • 「乖孩子」其實比壞孩子難教育,但90%的家長忽略了他們的感受
    養出乖巧懂事的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目標,這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教養好」。但其實,很多在爸媽眼裡的乖孩子,都是有著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他們長時間在乎別人的感受,總認為其他人的需求高於自己,卻委屈了自己,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 為何以前跟你差不多的人現在比你混得好,可能源於「破窗效應」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叫破窗效應,它是由James Q. Wilson與George L. Kelling共同提出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環境中的不良行為被放任,沒有得到制止的話,會令人們效仿,甚至是變本加厲。
  • 《隱蔽的角落》中的「好孩子」與「壞孩子」之嚴良篇
    從親子教育的角度,《隱秘的角落》中的嚴良更值得研究,我之前專門講過《隱秘的角落》裡「一心想做好孩子」的朱朝陽,這次就再從《隱秘的角落》裡「並不是個壞孩子」的嚴良身上,來討論一下親子教育的有關話題。第一類「壞孩子」大多數小時候會出現虐待動物的行為,第三類「壞孩子」基本都是因為無知加上不良引導而誤入歧途,而嚴良則顯然屬於第二種類型,在壞小子的形象下,包裹著一顆善良的心。他有著強烈的正義感,講義氣重感情,願意幫助朋友,待人真誠。劇中非常了解嚴良的退休老警察陳冠聲在病床上也向葉軍直言,嚴良不是個壞孩子。
  • 孩子犯錯怎麼辦?家長了解「三明治效應」,讓娃不再輕易犯錯
    2、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孩子的犯錯,是有分好的與壞的,好的犯錯能夠讓孩子成長,比如考試粗心了,能夠提醒孩子要認真。可壞的犯錯會導致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壞,而且小錯誤會逐漸變成大錯誤。什麼是「三明治效應」?其實面對孩子的犯錯,有不少的父母是很頭疼的,因為批評孩子的話很有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叛逆之心,也不知道怎麼和孩子溝通會更好。在這裡父母可以嘗試著用「三明治效應」,「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全都是批評,這樣顯得過激,可以在批評中夾雜著讚揚,就像是三明治一樣。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2、別人為什麼能做好,而你不能父母的口中總不缺「別人家的孩子」,在他們看來,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一旦得知他們考了第一名,家長就會二話不說地「數落」自己的孩子,指責「為什麼別人能考第一,而你不能?」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自從開通了私信權限,我時不時就會收到家長們關於對孩子的問題的諮詢和吐槽,而在其中問題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而實際上這一問題也的確是很多家長共同頭疼的問題。這孩子遇上點事就哭,自己做錯了事,我還沒說上兩句呢,就大哭一場。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
  • 想讓孩子少受欺負,兒童社交能力培養,家長需掌握首因和近因效應
    如一個孩子在班裡表現時好時壞,好的時候能夠認真遵守紀律,熱心幫助同學,而表現不好的時候,往往易上課溜號被老師批評,課間容易和同學發生矛盾衝突。如果讓同學和老師們去評價對這個同學的印象,大家都會根據該同學最近不佳表現給出結論。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社交關係極容易受情緒波動變化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要重視近因效應。
  • 孩子出現「橡皮人效應」,家長不進行幹預對孩子影響深遠,要重視
    但是孩子的性格一直比較好,雖然學習會比較的累,但也總是笑嘻嘻的,無論見到誰,都會主動打招呼,因此非常討大家的喜好。 可是最近在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孩子似乎不再像之前那麼熱情了,而且對於大家的關心,也沒有什麼回應,有種「油鹽不進」的感覺。 因此讓同事們感到非常奇怪,難道是孩子出了什麼事?
  • 孩子總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讓孩子脫離負面效應
    有了孩子之後,家長們都會在孩子的身上寄予厚望,幻想著有一天孩子能成為優秀的人才。當這份厚望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時,孩子就會倍感壓力,總覺得自己讓家長失望了。出於這種心態,他們會在失敗或者受挫的時候,表現得情緒激動。
  • 我們總說不讓孩子跟壞孩子交往:孩子的壞,有什麼標準?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普及,當今的爸爸媽媽們普遍學歷越來越高,隨之她們也更加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成長曆程。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聽話懂事,所以很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嚴格要求,希望孩子認真學習、培養興趣,並且還要和成績優異的同學做朋友,遠離那些「壞孩子」。
  • 蠟筆小新不適合孩子看?曾被不少家長認為會帶壞孩子
    從蠟筆小新引入國內以來,就一直有不少家長就提出質疑,蠟筆小新在動漫中經常做壞事,作為動畫片會帶壞孩子,那麼這部動漫真的就不適合小孩子看嗎?蠟筆小新是「壞孩子」大家之所以覺得蠟筆小新是壞孩子,其實也是因為其中小新經常做一些不好的時候。比如,小新經常跳「光屁屁外星人」舞蹈,還會在大街上就搭訕女生,還會追著漂亮女孩到處跑。
  • 《虎媽貓爸》趙薇為了孩子換房子,讓孩子遠離「壞孩子」有多難
    圖片來源於《虎媽貓爸》相對於好孩子的影響,「壞孩子」的威力更讓家長們勞心勞神、風聲鶴唳。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父母為了孩子跟上租房陪讀,「可憐天下父母心」,就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環境,不受「壞孩子」的影響。「壞孩子」的威力有多大?和同事出差,晚上住酒店閒聊,看她愁眉苦臉、心事重重的樣子,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 「好孩子是管的,壞孩子是慣的」老教師道出教育心得,太精闢
    我們經常看新聞,網上總會討論「熊孩子」,這些孩子跟著大人到公眾場合,比如吃飯、看電影、坐公交時,會大聲喧譁,還會去故意打擾和挑釁別人,如果別人找他們的家長說理,家長一句「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計較什麼?」就把人頂回來了。這樣的家長,就是「熊家長」,他們對孩子縱容,看似是保護性的愛,最後卻可能毀了孩子。
  • 德國科學家:家裡這3個地方越亂,暗示孩子越聰明,家長別瞎勤快
    每個孩子最拿手的功夫,那大概率是怎麼弄亂自己的房間了,而這也是讓許多家長捶胸頓足的不良愛好,畢竟每次孩子就像大鬧天宮了一樣,最終還是得自己出來收場,因此,家長很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弄亂房間,如果他們無法自理,那麼就由自己收拾。
  • 學習中的「暈輪效應」: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的責任少不了!
    這恰恰是因為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叫做"暈輪效應"。一、什麼是暈輪效應?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差現象,又叫做成見效應,日暈效應。就是說人們比較容易被對方某個突出表現出來的點,形成對對方形象認知上的習慣,而會自動隱藏對對方其他方面的認知了解。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劉先生很是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這樣說,明明還沒有行動呢,怎麼這麼快就洩氣了呢?於是他不停的想要跟孩子進行交談,打開孩子的心結,可沒有想到經過了長此以往這樣的交流,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一個怎樣的改變,反而孩子自卑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了。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家長們在孩子的情緒之中,除了看見其欲望和無理取鬧,還應該看見他情緒好壞的背後,是這些在影響。朋友阿明的孩子今年5歲,上幼兒園的寶寶白天在幼兒園的時候很乖,老師都會誇孩子聽話。然而,到了家裡,面對父母的時候,孩子就是另一副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