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算不算二打一?當然算。曹軍兵力近三十萬人,孫劉聯軍不過五萬,三十萬人何以敗給了五萬人,歷史上已經有很多人作過分析,不再贅述。但反映在三國演弈棋的棋盤上,卻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看似明顯弱勢的兩方,聯合起來完全有可能擊敗先前佔明顯優勢的一方。
因為配合默契的兩方,相當於兵合一處,步數上佔明顯優勢,對手實力再強,每次只能走一步,而聯合的兩方卻相當於走兩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用兵也是如此,兵貴神速。但是,三國,不是只有赤壁。一次戰役的勝負不能說明什麼,因為一個統一的天下是大勢所趨,誰能擁有天下誰才是最後的贏家。最終要在三個玩家中勝出是下三國棋的唯一核心利益,這是同為三人遊戲的三國演弈棋和鬥地主的本質不同。所以,為了這個核心利益,二打一隻是實現統一過程中的必要手段和方式。就象孫權,可以為了利益冒險和劉備結盟在赤壁大敗曹操,也可以為了得到荊州選擇和曹操結盟而擒殺關羽。而鬥地主則比較簡單,通過二打一分出勝負兩方即可。有些人把三國演弈棋當成了鬥地主,把手段當成了目的,這就無趣了。第一種,通過結盟點觸發,另兩方結盟,這是規則允許的,也在意料之中。作為補償,你也得到了漢方的三車一炮,實力應該會超過另兩方的任一方,用你的實力去攪亂另兩方的默契。怎麼攪,自己想辦法。第二種,雖未觸發規則結盟,但另兩方似乎是有意聯合攻打你。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常見,一般是你之前走的棋給了對手可乘之機,趁火打劫就是這樣造成的。但不用急,孫權既然為了利益肯與劉備結盟,也自然可以為了利益和曹操結盟。尋找新的利益點去分化兩方。當然還有第三種,即所謂的惡意二打一,就是一上來就按鬥地主的套路,三家分成兩家,故意聯合一方打第三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滅了一方再說。問題是,如果這種二打一的結果是自己能最終勝出,那也算本事,不能算惡意二打一;如果不是為了自己贏而是為他人甘作嫁衣,那麼不是不懂規則的新手就是智商有問題或者胡攪蠻纏。因為,規則明確規定,最終勝出的玩家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和棋除外),這和鬥地主可不一樣。為防止惡意二打一,此前曾提出引入積分制,勝者得2分,第一個戰敗的得1分安慰分,第2個戰敗的得0分。某些人想通過先聯手擊敗一方再與聯合方握手言和,恐怕佔不到便宜,因為和棋只各得1分,如此三方各得1分,瞎折騰個啥?當然,如果覺得這個積分不合理或者比較複雜,也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比如勝者得3分,其餘任何情況(包括和棋)都是0分。只是這個抑制惡意二打一的效果可能沒有上面的明顯。其實積分只是一種導向,目的是強調贏家只有一個,任何不以贏棋為目的的二打一都是耍流氓。至於和棋,如果剩兩方後採用速戰速決模式,用更精確的子力價值計算,比如將帥(魏、蜀、吳、漢)各一分,車5分,馬炮各3分,相、士、兵各1分,殘餘兵力價值高者勝出,和棋的概率就很低了。而殘餘兵力的價值高低,又和能否收編戰敗方密切相關。能收編,你的價值就高(除非被收編的一方被殺的片甲不留)。被誰收編,是個勾心鬥角的問題。因為,聯手的兩方,到了最後收割利益的時候,是不可能一條心的。這時候,聯軍先前的默契隨時面臨其中一方的反戈一擊。這是智者的算計,也是弱者的機會。有人說,這不是教人學壞嗎?看看真實的三國史,看看當今的世界博弈,遠比棋盤上展現的殘酷的多。通過下棋了解人性的險惡和世界的複雜,比整天沉浸在世外桃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虛幻中更能讓人清醒。所以,總結下,玩三國演弈棋,心理要強大,明白成功的不易。而一個深諳規則的正常人,也不可能象玩鬥地主那樣不顧一切的二打一,那樣會輸的很慘,而且很沒意思,完全體會不到三國的精髓,倒不如去玩鬥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