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公布,《少年的你》成為了當場最大的贏家,獲得8項大獎,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其中周冬雨憑該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易烊千璽則得到最佳新演員獎。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8.3分,導演曾國祥既《七月與安生》後,又一次實力的爆發,影片節奏緊張,情緒壓抑,講述了在臨近高考前,陳念(周冬雨飾)受到校園欺凌,作為小混混的劉北山(易烊千璽飾)保護她,之後發生意外,他們溫情而虛妄的計劃被現實的秩序所揭露,倆人也從社會黑暗的邊緣人正大光明的走在陽光下。
如果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那麼這篇文章會給你一個完整故事,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那麼你會收穫影片中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接下來我將從兩個主要人物,高考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還有其背後所呼籲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陳念和小北,一個是學校裡的好學生,一個是社會上的小混混,他們本是毫無關係甚至是兩個世界的人,一個因為校園欺凌而被冷落和邊緣化,一個因為從小父母遺棄而在社會獨自浪蕩。命運安排他們相遇,一起抱團取暖,抵禦這個世界的狂風暴雨。
陳念: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影片一開場就上演了一幕校園自殺的恐怖場景,電影沒有直接言及自殺的過程,而是通過陳念的視角一步一步的揭開這場自殺迷霧,近乎貼到臉部的面部特寫,手機聊天記錄不斷製造恐慌的氛圍,帶來驚悚片的視覺體驗,從而讓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陳念的恐懼,不安。
之後,陳念步伐沉重的從圍觀人群中走去,把衣服脫下來蓋在死者身上,這時,一個仰視鏡頭,從陳念的角度向那些在樓上高高圍觀的人群望去,一群人拿著手機不停地拍照,接著一個俯視鏡頭,只有陳念一人在大庭廣眾下脫離人群,走到死者身邊,這組鏡頭的運用顯示了一種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視覺對抗,同時也暗示她即將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
死者是她的朋友胡小蝶,她目睹了平時小蝶被欺凌的狀況,但是並沒有任何作為,而是與她保持距離,成為了圍觀的一員,後來,胡小蝶死後,她成為了被欺凌的對象,手機上留存的半張驚慌的側臉便是證明,她被人恐嚇,挨打,拍裸照等等,最後,她選擇忍受,只想熬過高考。
陳念不是第一個被欺凌的對象,也不是最後一個。
小北:灰色地帶的遊蕩者
影片通過敘述陳念的學習為主線,小北的生活也漸漸帶出,一登場便被人打的渾身是血,之後修手機,一起吃飯等,霓虹燈下的兩人漸漸親近。
導演並沒有刻意敘述小北的生活狀態,兩段乾脆利落的交叉剪輯很自然的交代了人物形象。
陳念在學校的緊張考試,鏡頭一切小北在黑店打麻將的日常生活;激情昂揚的莊嚴宣誓與小北在地下鬥毆的血腥場面,簡單粗暴,形象藝術的交代了人物特性,同時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衝擊。
小北後來說,他爸在他小的時候跑了,他媽也不愛他,覺著他多餘還打他。這是被拋棄的孩子,內心深處缺乏關懷和愛,陳念一句&34;,戳中了小北柔軟的內心。
而陳念在學校受到欺凌,母親賣三無產品每天被人追債,身體上受到傷害,心靈上沒有依託,最後兩個孤獨的靈魂走到一起,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取暖,他成了她的影子,而她溫暖著他。
電影裡有這樣幾句話:
&34;
&34;
&34;
……
高考,這是一個人可以改命的&34;,只要高考後,上了大學,所有一切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媽媽賣假面膜被人催債,只要陳念考上大學,畢業後掙了錢就可以解決;班裡看起來斯文的班長,他勸陳念忍一忍,高考後一切都會好的;在警察鄭易的車上,陳念說,&34;。我們總會成為大人的,一切也都會過去,所以,陳念選擇了忍受欺凌,熬過高考,選擇了小北保護她。
但是,現實一次一次的突破她的防線,陳念在回家途中受到魏萊等人的合夥毆打,拍裸照等等惡劣行為。魏萊過後慌張的失魂落魄,她向陳念求情不要報警,這時,陳念失手推倒魏萊,倒下臺階身亡。
小北得知後安排好了一系列計劃,由他頂罪,陳念繼續高考,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傾注在高考上,陳念的願望是保護全世界,而小北說,&34;
導演運用一組驚心動魄的蒙太奇手法的剪輯,一邊是鄭重的高考,打開密封試卷,一邊是轟隆的挖掘機挖開的一具女屍,一邊是希望就在眼前,一邊是絕望前的恐慌,相互交錯掩映縈繞在觀眾心底。
之後,各種答題卡,答題試卷通過一個個冰冷的機器,告訴這個世界答案,誰是好學生,誰能走出去,看見更廣闊的天空,可是人生的答案呢,就像警察鄭易所說的,&34;
陳念和小北選擇自己的方式跳到河裡,完成他們的一次成長。
之後,警察查到屍體與陳念有關,小北也在嫌疑人之列,審訊室裡,陳念和小北眼神充滿篤定,訴說著自己的證詞,配合快速剪輯,一段神奇的光影手法,暗色調的背景下,黑暗,白光鮮明的光影形成強烈的對比,配合一組內反打鏡頭,在法律秩序下,他們的執念與現實世界的邏輯形成鮮明的對比,小北最終入獄,而陳念也不負眾望考得高分,他們成功的對抗了這個世界,他們好像贏了。
陳念的高考作文題目是&34;,老師押中了作文題,但是押得中二十年後的結局嗎?就像他們押中了計劃,押得中最終結果嗎?
小北入獄後,陳念也如願地考得好成績,本以為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但是虛妄的謊言終究抵不過真相,這個世界的秩序就是犯了錯就應該得到懲罰。
押運車上,流光溢動,小北和陳念走向了監獄,他們終究還是失敗了,但是他們也光明正大的出現在攝像頭下,走在了大街上。
影片裡有老警官告訴鄭易說,校園欺凌的案子比較複雜,找不到直接證據就無法進入司法程序。之後他講了這樣一個事情:
「一幫高中生把他們班男生活活打死,後來錄口供,原來沒有一個人知道人是可以這樣被打死的,這些案件發生在學校裡,但是遠不止學校那麼簡單,你去問校長,校長只能找老師,你去找老師,老師只能讓你找家長,家長說,我在深圳打工呢,一年就見孩子一面,你說你找誰去。」
而陳念在審訊時說,
「被欺凌是我的罪過嗎?」
……
&34;
陳念面對懷孕女警官的質問,她有力地進行了回擊。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我們難道不能選擇自己的方式度過高考嗎?
影片裡有兩個參與欺凌的學生家長來學校跪地求情,最終也沒能留下,家長暴怒對孩子拳打腳踢,把氣撒在孩子身上,以暴力滋生暴力,這種家庭裡的暴力也會從學生身上帶到校園裡。
還有那個失手被殺的魏萊,他們的父母對孩子要求特別高,因為考試沒考好,父親一年都沒跟她說過話,母親對女兒的「辯護」和對其他孩子家庭的偏見,使得魏萊變得冷酷清高。
這背後反映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特殊性,複雜性,在學生的青春成長期,他們的心智發育不健全,校園本身的教育有很大問題,同時跟家庭裡父母的缺失也有很大關係。
胡小蝶最後自殺前說,&34;
是的,我們應該行動起來。
近來我國制定修改了一系列關於校園欺凌的法律法規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涵蓋了前期預防,後期處置等的指導措施,從而有效的解決校園欺凌的發生,而家庭中,父母們更應該對少年的成長給予更多愛和關注,不要讓孩子淪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在欺凌者的角度看,他們內心對欺凌事件也充滿了恐慌,狗瘋狂的咬人,不是因為它們要吃東西,而是它們內心恐懼,同樣魏萊在欺凌陳念後,她眼神裡充滿了恐懼,才會找陳念求情,從而發生意外導致死亡。
我們不僅僅在外部條件如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方面預防欺凌事件,制定法律法規等管理措施,更應該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校園欺凌不止發生在校園,還有任何我們不曾想像的地方。
影片結尾,陳念成為了一名校外的英文培訓老師,她在課堂上領讀:
「This is our playground」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這是我們的樂園」
「這裡原來是我們的樂園」
「這裡曾經是我們的樂園(我們現在失去了它)」。
電影的重點在講第三個句子,也就是我們曾經擁有過樂園,但現在失去了,有失去樂園的感嘆。或許陳念心中的美好樂園,真的不復存在。同時,導演如此安排影片結尾,或許想帶給觀眾在關於校園欺凌的問題上,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陳念和小北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現實的世界,真實的校園欺凌,但它又不僅僅是簡單的校園問題,這背後還有社會制度的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最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貢獻自己的力量,保護青少年的成長,守護我們曾經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