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老人在川大蹭課17年:4次入俄當翻譯,經歷被拍成電影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來自專輯周刊人物誌

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勵志故事。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餘葉子

在四川大學,曾出現過一位旁聽了17年的「老學生」,成天背著厚厚的俄語書,即使蹲在路燈下也忘我閱讀。

為了學習俄語,他辭掉工作、蝸居陋室、拾撿剩菜……於社會異樣的目光中狂熱求知。

即使遭受旁人冷眼與嘲諷,他也從未想過要辯解,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把被顛倒的人生歷史重新顛倒過來!

近日,這位特別的讀書人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成為學習榜樣:7旬老人都如此拼了,你還好意思不努力?

然而,真正走近這位老人,了解他經歷的曲折,才恍然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勵志故事。

從王忠厚到「張博士」:

越是造化弄人越要抗爭到底

這位在川大頗有知名度的老人,原名王忠厚,1947年出生於重慶。

人生初始,他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樣過著尋常的生活。母親是煤礦子弟小學教師,父親是鎮政府職員,年幼的他也享受著來自家庭尋常的溫暖。

可後來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家庭關係漸漸不如從前。

1964年,正在念初二的他因數學、俄語成績優異,吸引了女同學注意,被班主任老師莫名扣上了「白專分子」「思想反動」「學習勤奮」「誘惑異性」的帽子,勒令退學。

如此情形下,身為學校老師的繼父卻沒有為他說過半句話。

時代的扭曲與家人的冷漠讓年僅十幾歲的少年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他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怎麼一轉眼就成為了別人口中的牛鬼蛇神?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王忠厚便有了兩個明確的夢想:成為一名研究員或是翻譯家。

這份夢想讓他對學習一直保有很高的熱情,可突如其來的輟學卻瞬間打亂了原定的成長軌跡。

被迫離開校園之後,王忠厚只好在家等待分配工作。

那時的他,「白天幹家務,晚上睡不著,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1966年,在家待業兩年的王忠厚終於等來了「出路」。他被分配到重慶北碚一家具廠做學徒,每天和幾十上百斤的樹木打交道,拼盡勞力將一根根粗壯的杉木從江邊撈起再扛到卡車上。

就這樣,王忠厚一邊心有不甘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一邊默默自學過了19年,也轉眼從少年變成了中青年。

儘管歲月飛快地流走,但「文革」時代留下的傷痛卻並沒有隨之消失。

因著「白專分子」「思想反動」的標籤,他在工作單位經常遭到同事的冷遇。

長年孑然一身難以融入集體,加之內心對於學習執著的渴望,1985年,38歲的王忠厚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十分荒唐的決定:

辭職去川大旁聽!

他要把年少時失學受害的創傷都統統彌補回來,讓人生重來一遍。

雖然這個想法遭到了除弟弟張躍川之外所有家人的反對,但王忠厚卻鐵了心要奔赴川大,「如果廠裡不同意,索性就跑了吧。」

後來,他以「張躍川」的名字繳了200元的旁聽費,正式進入川大數學系聽課學習。

一個大齡剩男放棄工作去大學旁聽,在那個年代本就是驚人的新聞,更不料王忠厚一旁聽就是17年。

這漫長的17年間,他嘗試鑽研過數學、拓撲學,甚至聽從醫生朋友建議學過針灸與按摩,但最後真正堅持下來的只有俄語。

他迫切地希望到精神偶像列寧生活過的俄羅斯當翻譯,吃著黑麥麵包,過上一份體面的生活。

然而只學習不工作的狀態,讓王忠厚在做旁聽生一年之後便花光了積蓄,日子很快變得困難起來。

面對生活的窘境,他卻依然只顧學習不思工作,哪怕住樓道,吃剩飯,躲廁所洗冷水澡也不肯離開川大,這個他認定能改寫命運的象牙塔。

長年的旁聽學習讓王忠厚漸漸成為川大一道特殊的風景,年輕的學生們索性戲稱他為「張博士」。

1990年代,關於川大張博士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王忠厚對此也不排斥,他一定程度上希望得到媒體關注,「只有鏡頭能為我說話」。

後來黃儒香導演把他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張博士》。影片真實記錄了一段張博士與學生聊天的場景,談及對未來打算,他很是憧憬:後半生,我想獲得第二次生命。

也許正是前半生諸多的不甘與錯失,才讓這位旁聽了17年的學生從未想過放棄,越是造化弄人,越要抗爭到底:不管前路有多難,一定要把被顛倒的人生重新扭轉過來。

然而,對於一個無學歷無文憑無工作無家庭的「老男孩」而言,要逆襲人生,談何容易?

艱難坎坷的赴俄務工路:

幾經波折,終於登上異國列車

但凡在川大接觸過王忠厚的人都知道,他雖然熱衷學習俄語,卻不願意廣泛關注社會,或是打工補貼生活。王忠厚認為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要等待一個時機,一舉成才。

2002年,這樣的時機還真的降臨了:四川省農業廳計劃在四川大學選派學生,以勞務輸出的方式前往俄羅斯做翻譯。

接到消息的他很快就按照要求提交了申請,可無學籍無學歷的他並不符合選拔條件。

四川省農業廳工作人員在了解他的真實情況後,經過慎重的商議討論,還是給王忠厚爭取到了一個名額。

當一切在往他如願的方向發展時,單位的身份認證問題又成了一道坎,跨在了王忠厚與夢想之間:要想辦理出國務工手續,必須出具所在單位的證明。

可辭職失業多年的他,要如何向已經停產的原單位要證明呢?

一面是所剩不多的申請辦理時間,一面是難以獲取的單位證明和擔保,放在別人面前,很可能知難而退,但王忠厚卻趕緊回家理髮,精神抖擻地前往汽車站,坐上了去重慶的大巴。

他要去重慶找弟弟,讓弟弟幫忙解決單位證明和擔保問題。

時間很緊,對於王忠厚而言,重慶此行是一件事關命運的大事。

幾經輾轉,來到弟弟家,敲門卻久無人應。

等弟妹開門之後,遭遇的卻是一張冷臉。弟弟明知王忠厚要來,卻跟弟妹留下一句「有事」便出門了。

見此情景,王忠厚有些著急,一邊詢問弟弟的下落,一邊有些生氣地問弟妹:弟弟不幫忙操心我的工作,是不是鐵了心想負擔我一輩子?

這一問,讓弟妹的態度變得更加不耐煩,不僅沒有告知王忠厚弟弟的下落,還順勢將他攆出了門。

不甘心的王忠厚又去弟弟工作過的科技校打聽,終於問到了弟弟的去處。

在夜幕下的一家酒樓裡,王忠厚找到了久不見面的弟弟張躍川。

弟弟對王忠厚的出現並不驚喜,只是讓他回科技校暫住等消息,這一等便是一兩天。

對於王忠厚而言,赴俄務工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每等一刻都是煎熬。

最終,弟弟還是陪王忠厚去社區服務中心幾經周折辦妥了單位證明,讓王忠厚的赴俄夢變得更真實了一些。

回成都後,申請手續的辦理似乎都很順利,農業局的工作人員讓他回家安心等消息。

就在這個當口,一個節目組突然聯繫王忠厚,希望他能前往石家莊錄製一期節目。

王忠厚欣然前往,還獲得了500元的勞務費。這讓王忠厚有些小得意。

然而這份得意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回味,王忠厚便因為錄製節目而延誤了護照辦理時間,錯過了赴俄務工時機。

其他的同伴都已經出發前往俄羅斯了,他一個人還呆呆地站在林業局門口,有些茫然。

這之後,他沉寂了一段時日,還去過列寧畫像前虔誠參拜。

也許是王忠厚的執著感動了上蒼,四川林業局後來又給他聯繫上了一個農場,在2002年12月的時候,他如願從北京轉車到二連浩特,登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

如果這是一個童話,王忠厚的故事到這裡就應該戛然而止。

可惜啊,時間從不會因任何個體而停止,終於圓夢的王忠厚在真正踏上俄羅斯土地之後才發現:現實並不是夢想中的樣子。

知識沒有改變命運:

4次赴俄終無果,家人接濟度餘年

2002年底,王忠厚跟隨一個團隊去到了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木材加工廠,天寒地凍,經常吃不到熱飯。

俄羅斯老闆希望他充當監工的角色,一面逐條翻譯老闆的指令,一面溝通組織工人加班。

可王忠厚並不願意完全遵照老闆的指令,與中國工人的相處也不完全愉快。長年的獨居學習,讓王忠厚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溝通能力。

原以為自己會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漸漸紮下根來,沒想到這樣的幻夢只持續了幾個月便被加工廠倒閉的現實打破,2003年5月,王忠厚被迫回國,甚至連一分工錢都沒有拿到。

2004年到2006年,王忠厚又三次去俄羅斯從事翻譯工作,追逐夢想。但當他第五次想申請出國務工的時候,省林業局卻再也沒有通過他的申請。

後來王忠厚四處流落,生活落魄。

歷經十幾年的旁聽苦讀並沒有換來改變命運的高光時刻,用他自己的話形容就是:「仍和乞丐沒什麼差別。」

▲ 攝影:翟星理

2008年,住在武漢的妹妹張蜀鋒聯繫上他,將他安頓到了自己的公司「罩場子」,每個月給四五百元的生活費。

為了讓無依無靠的王忠厚在晚年能有個棲身之所,妹妹後來還出資在歇馬鎮給他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而外甥女也借錢給他補交了養老保險。

▲ 攝影:翟星理

到此,王忠厚才算勉強有了一份安定的生活。

而今的他已年過七旬,依舊孤身一人無緣愛情,依舊熱愛學習執著篤定,只是關注的重心從俄語變成了養生。

有人說,川大那個神神叨叨的張博士,說好聽一點是學痴,說難聽一點就是神經病。

而一位網友的評價卻尤其耐人尋味:

「比夭折的青春更絕望的是被耽誤的青春。那些活著的人,眼看著一趟趟列車從身邊轟然駛過,而他們手上只握著一張舊船票。」

時代在不斷地前行,過往的錯失與傷痛也在個體身上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有的人能釋懷放手,有的人卻難以忍受。

有很多的時機,一旦錯過,便永不可回頭。張博士的特殊之處恰恰在於,無論重頭來過的機會多麼渺茫,都要不顧一切地去執著追求。

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位令人心酸的老勇士,長久地沉湎於過往,忽視了時代前行的腳步。

有記者曾問他:是否對自己當年辭職旁聽的選擇感到後悔?

他說:我不會後悔。雖然我窮困潦倒,但內心是充實的。

也許,堅持到底的學習也是彌補創傷的一種方式。太多的錯失化作了強烈的渴望,唯有在求知的世界,能暫得片刻安寧。

造化弄人,幾多唏噓!時代的洪流永遠不會因為個體而暫待停留。

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向前看,才會找到出路。

願這位老人在晚年能享有一份平靜溫暖的生活。

對於張博士,你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原標題:《73歲老人在川大蹭課17年:4次入俄當翻譯,經歷被拍成電影,結局卻令人唏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73歲中國老人蹭課17年,4次入俄當翻譯,結局卻令人唏噓
    近日,這位特別的讀書人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成為學習榜樣:7旬老人都如此拼了,你還好意思不努力?然而,真正走近這位老人,了解他經歷的曲折,才恍然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勵志故事。長年孑然一身難以融入集體,加之內心對於學習執著的渴望,1985年,38歲的王忠厚做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十分荒唐的決定:辭職去川大旁聽!他要把年少時失學受害的創傷都統統彌補回來,讓人生重來一遍。
  • 17歲菲律賓女孩和73歲加拿大老人結婚,在菲律賓不是個例
    最近一個紀個錄片還是讓我震驚了:一個73歲加拿大老人和17歲菲律賓女孩結婚的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敘事人是該老人的女兒,還是非常客觀。因為老人女兒是一個製片人,把此事拍成了紀錄片。開始老人女兒以為73的老父親被騙婚騙錢,追蹤到菲律賓後,才知道並非如此,劇情大反轉。
  • 二戰遺孤、日本73歲老人來德州講述傳奇經歷
    二戰遺孤、著名中日友好交流人士、73歲的日本老人中島幼八昨日來德州舉行讀者見面會,老人動情講述自己的傳奇經歷,感恩中國人的善良,並呼籲——不要再有戰爭,不要再製造戰爭遺孤。「日語中有一句名言: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我回顧了我自己的人生,無論從實際情況看,還是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完全證實了這句名言的正確性。
  • 一群導演和編劇,為何要把一位耄耋老人的經歷拍成網絡電影
    導演劉錚,北京人,今年35歲。雖然年紀不算大,但他自10年前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已經拍過四部電視劇、三部網絡大電影、一部紀錄片。就是那部紀錄片《苦難》,讓他在國外的很多電影節上獲得獎項。最近,多年的好友給他講述了一個小城老人李效奇的故事,讓他有了創作的衝動;尤其是仔細看過劉明發給他的相關卷宗,他對李效奇的經歷產生濃厚的興趣。
  • 一代影后8次懷孕4次流產,73歲依然優雅,她活成現實版花木蘭
    前段時間,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全球首支預告片發布了,不出意外地刷屏了。短短一個預告片承包了一天的熱搜!一部電影能擁有如此高的話題討論度和延伸性,還真是有夠罕見。,為了生一個男孩,鄭佩佩一共懷孕8次,4次流產,最終生了3女1子。
  • 73歲德國前總理施洛德將五婚 迎娶小26歲韓國翻譯
    原標題:德國前總理宣布將第五次結婚 迎娶小26歲韓國翻譯[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瑞士資訊1月25日援引法新社報導稱,73歲的德國前總理格哈德 施洛德於韓國當地時間1月25日宣布,他將在2018年內迎娶小26歲的韓國翻譯員金素妍(Kim So-Yeon)。
  •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揭曉
    「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評委會主席劉文飛教授介紹獎項 攝影:郝志慧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郝志慧):12月19日,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三位翻譯家及三位責編分別摘得翻譯獎和責編獎。據介紹,此獎由俄方提供資助,每兩年評審一次,獎勵對象為近兩年最優秀的俄譯漢文學作品。該獎項獲獎者將自動入圍世界範圍內最具權威性的俄羅斯文學翻譯大獎——「閱讀俄羅斯」翻譯獎。2019年8月,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正式啟動。
  • 老人挑燈學英語 休學40多年希望重拾學業
    對於易良興的願望,川大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易良興需要參加高考或自考之後才能繼續學業。經歷:休學40多年後希望重拾學業回憶起剛上大學的1965年,易良興說在勤工儉學時不慎受傷,「腰被扭了,因為一直拖著沒去治療,又影響到腿部,左腿都潰爛了。」在成都治療兩年仍未治癒後,易良興休學回家。1969年後,他開始在生產隊裡種地,如今他靠種田和低保生活。
  • 【桂園風尚】電影《奇怪的她》&《重回17歲》
    一次兒媳住院,全家除了孫子智河不同意,別人都覺得該送奶奶去老人院。末順奶奶失落之時想去照相館拍張遺照,沒想到這一拍竟然變成了年輕的模樣。年輕的末順改名吳鬥麗,開始了新的生活,甚至重拾了年輕時的夢想——當歌手。鬥麗特立獨行卻受到了大家的歡迎,甚至吸引了電視臺導演的傾慕,可是她的身份卻面臨著被揭穿的威脅,該留在20歲享受人生,還是重回正軌面對生活,末順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 73歲老人尋找52年前初戀:既然遇不到,就「遺憾著」吧!
    52年前初戀#每一個人都渴望遇到一段白頭偕老的愛情,但是有關於愛情這件事情,會經歷遇到錯過和收穫。所以每個人的一生當中,可能會不止一次地去經歷愛情。但是,在這一生當中,最難忘的莫過於初戀。這是每一個人生命當中必須經歷的一個人,也是最難以忘記的一段回憶。
  • 73歲醫學教授30年經歷三次癌症:我得出一個深刻教訓
    來源: 健康時報微信 史安利,中國抗癌協會理事、康復會主任委員,今年已73歲。從1985年到2020年,史安利教授已經走過了35年的抗癌路。在過去三十年裡,史教授曾先後患有三次癌症:乳腺癌、直結腸癌、乳腺癌,分別在39歲、56歲、68歲。
  • 史上最牛越獄犯,11年4次越獄,其「英雄事跡」還被拍成電影
    白鳥由榮,1907年出生在日本青森縣,自幼父母雙亡,淪落為孤兒,之後在一家豆腐店做學徒,工作期間,勤奮好學,任勞任怨,頗受老闆的賞識。21歲那年成功娶妻生子,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白鳥由榮竟然沉迷於賭博,沒多久,就輸掉了全部家當。為了籌集賭資和生活費,白鳥由榮開始偷雞摸狗,入室盜竊。
  • 川大好美四個字,我已經說累了!
    川大美食江湖,不吃撐休想走出這片方圓!你就說,在四川,誰不羨慕川大人?!04生活在川大的幸福經歷過的才懂在川大,我們把學生時代的生活過成了想像中的樣子。對於在這裡居住居住幾十年的「老川大人」來說,比美景更能留住他們的,是早已習慣的煙火日常。
  • 《權力的遊戲》原著中文譯者竟然是川大畢業生
    在他2000年來到川大時,望江校區裡還散布著數十家書店。在一家書店裡,他無意中發現了臺灣譯本的《冰與火之歌》第一部。  這部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至今尚未完結的中世紀史詩奇幻小說,因美國HBO電視網自2011年起開播的改編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而廣為人知。
  • 模範生變成壞孩子,17歲判刑60年,因著基督他的故事反被拍成了電影
    因愛玩結交了壞朋友,麥特在17歲從一個「最有價值球員」風雲人物,無辜變成60年監禁刑犯。(圖/Youtube影片截圖)一個原本在校表現優異的模範生,什麼原因讓他在17歲時就要面臨60年的刑囚?並在一千多名慣犯中求生?他沒有殺人,但在獄中他只能變得比別人更加兇惡才能立足。「我被送到一個最嚴密的監獄,那裡關了1,100名罪犯,那時我才17歲。」
  • 跨越73年的火鉗燙頭,91歲老人一生只燙一個頭,不到死來不罷休
    「一生只燙一個頭,沒想哪天會結束」,這是一個91歲老人的真實生活。有人說「91歲這個年齡本該頤養天年,為何還在為生活奔波?老人太可憐。」而老人卻說:「人還是活動一下好,我閒不住。」這裡是90熱點,專注於社會熱點小事件,讓我們一起體味人生冷暖,看世間百態萬象,關注我。
  • 尹燦榮樸蒔恩第三次合作SBS《17歲的條件》青春短劇
    尹燦榮樸蒔恩第三次合作SBS《17歲的條件》青春短劇尹燦榮是韓國童星。出生於2001年4月25日。樸蒔恩是韓國童星,出生於2001年1月8日,韓國歌手樸南正的女兒。兩人都是童星出道,均是演出超過10部電視劇的佼佼者,《17歲的條件》是兩人第三次合作,這也是一種緣分吧!
  • 113歲,上海最高壽老人是她!上海百歲壽星首破3000人,百歲夫妻首現4對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上海市民政局自2008年起連續十三年發布百歲壽星榜。今天,上海百歲壽星最新數據信息發布,現年113歲的徐素珍(女)是目前上海最高壽的長者,並與現年110歲的陶瑞生分別為上海最高壽的女壽星、男壽星。同時,上海首現4對百歲伉儷,百歲壽星首次突破3000人。
  •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在京頒出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在京頒出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高凱)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日前在北京頒出,該獎項由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翻譯研究院和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共同設立,旨在促進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 73歲老人冒死跳河救回一家四口:這是件小事
    因家庭矛盾, 20歲的女兒想不開跳河輕生, 弟弟、母親、父親相繼跳河營救, 險些一家4口全部溺亡。 危急關頭, 73歲的葉乃學老人 迅速脫衣下河, 將一家4口全部救起! 事後他說,這是件小事。 時光易逝,善良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