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上天經常因為嫉妒一個人的才華而使他過早去世。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案例,許多傑出的人都早早的去世了,我們今天提到的北大才女也是如此。
她出身貧寒但是卻文採出眾,翻譯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國外著作。在她短暫的一生當中完成了許多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量,並且寫下了轟動了整個文壇的《賣米》。這樣優秀的才女,卻因為身患白血病而過早去世,不禁讓人感嘆紅顏薄命。
我們說的這位北大才女張培祥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同時也是筆名為「飛花」的著名網絡小說家。
出身貧寒的北大才女
張培祥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庭條件並不算太好,甚至可以說是十分貧困。父母的身體都不是太好,母親小的時候曾經患有小兒麻痺,並且中年時期還曾經做過乳腺切除手術,父親也是體弱多病常年需要吃藥,家中缺少勞動力。家裡除了張培祥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一家四口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
這樣的家庭條件註定讓張培祥的童年生活過得十分辛苦。但是她十分愛讀書,或許是為了逃避生活的重擔,年幼的她經常去書店看書,在新華書店一看就是一整天,這也培養了她後期創作的文學素養。也是由於家庭條件太差,張培祥差點失學。由於家裡缺少勞動力,張培祥為了維持家裡的生計決定要退學,南下去廣州打工來照顧家庭。
但是校長知道她成績良好,並且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十分看好她,聽說了她的家庭條件之後主動提出要幫助她完成學業。在學校和家裡親戚的幫助之下,張培祥順利的繼續了學業,並且成績優異經常可以拿到獎學金。高中畢業之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的法學院,在校期間的成績領先於其他同學,並且也因此獲得了保研的資格,順利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張培祥深知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因此十分勤儉節約,經常拿獎學金補貼家用。並且在課餘時間半工半讀,賺取自己的生活費。幾年的時間下來,張培祥不僅沒有向家裡要錢,並且還為家裡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家具。無論是身邊的老師、同學還是遠在家鄉的親戚都十分看好張培祥。
寫下《買米》轟動社會
張培祥在半工半讀之餘,又開始了寫書和譯文的的工作。她從小就熱愛讀書,能夠沉下心來在書海中遨遊一整天,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和後期在北京大學學習到的知識,張培祥在寫作這條道路上逐漸摸到了訣竅。這時她又接觸到了網際網路和當時大火的校園bbs網站,於是取了一個筆名叫「flyingflower飛花」就開始了她的文學創作之路。
從翻譯外國的文獻開始,張培祥陸續翻譯了暢銷書《所向披靡》和《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等優秀作品。此外她開始在校園論壇上發表自己的創作,曾經寫下了《七種樂器》、《大話紅樓》、《飛花讀紅筆記》、《紅樓十日談》等十多篇或是長篇或是短篇的小說。張培祥在北京大學讀研期間展現出了驚人的創作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小說,還是她在就讀期間寫下的《賣米》。這個小說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她的真實生活。故事的內容大致是由於主人翁的父母身體不好,因此家裡種田的面積並不是很大,但是好在她家米的質量較好,因此可以賣個好價錢。有一天身體不好的父親在田間耕作時身體不適暈倒了,主人翁和母親為了給父親買藥需要和收購商不斷周旋賣米。
主人翁和母親為了賣個好價錢,將上百斤的大米挑到城裡,但是由於沒有賣到預期的價格,只能再原封不動地把這上百斤的大米挑回家裡。這個 故事不僅是張培祥真實生活的映照,還反映出了一些社會現象。有的人可以斥巨資吃一頓豪華大餐,也有的人為了幾塊錢的米價而辛苦周旋。因此這部小說一經發表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不僅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還引發了人們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許多人評價張培祥是才女,不僅是因為她創作能力驚人,更因為她在創作的同時還有多個電視臺的實習經歷。並且她曾經在北京電視臺參與節目的策劃和劇本的寫作,還在湖南衛視開設並主持了《新青年》專欄,在實習期間廣受好評。或許是生計所迫練就了張培祥的這一身本領,也有人曾戲稱張培祥是文學界的十項全能選手。
天妒英才,24歲患白血病辭世
很多人都好奇,如此優秀的才女現在身居何處呢?很多人猜測張培祥不是有了更高的文學造詣就是轉行去做別的事情了,沒人能想到這位才女年僅24歲就香消玉殞了。當大家聽到這一消息的時候都在感嘆天妒英才。
在非典爆發的那一年,張培祥的身體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現象。她開始頻繁發燒,並且經常感到氣喘和無力,但是由於非典的影響學校不允許學生隨意出門,因此也就沒有進一步的重視起來。後期她的病情愈發嚴重的時候,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她才走出校門進入北醫三院進行檢查。這一檢查也帶給了她晴天霹靂,她患上了急性白血病,身為家中頂梁柱的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並沒有告訴家裡真實情況。
張培祥經常白天笑臉相迎,晚上自己一個人捂著被子哭泣。許多和老師同學、她合作過的報社、出版機構還有電視臺聽說這一消息之後紛紛表示要資助她的治療費用幫助她度過難關,醫院方面也表示要盡力醫治她。然而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她早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進入了白血病的晚期。
2003年的時候,這位才女還是因為白血病而去世了。骨灰也按照她的遺願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留在北京,一部分由父親帶回她兒時成長的小山坡。楊培祥的父親為了懷念女兒,親手在半山坡上打造了一個小亭子。有時間的時候,父親就走到山坡上坐在小亭子裡陪著女兒。
小亭子裡還有楊培祥研究生時期的恩師曲三強為她撰寫的墓志銘。墓志銘中飽含了曲三強對她的不舍與祝願,曲三強希望她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她的文學之路,希望可以生活的幸福、快樂、自由,可以遠離塵世的紛爭和世態的炎涼。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將她銘記在心,希望她可以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