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陳家樣
——借古開今的陳雲積墨、焦墨、簡筆山水畫藝術
畫家陳雲
▍作者:左莊偉(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
我們考量一位當代中國畫家的藝術成就,主要看他能否在縝密而完善的中國傳統繪畫脈絡中,仍然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理念、藝術語言與審美理想圖式,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傳統,建樹起自己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州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雲從中國傳統繪畫中古老的,漸已消失的積墨畫法、焦墨畫法中發現它們的內美,並予以發展。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和創作實踐,在中國畫壇形成獨樹一幟的陳家樣積墨山水畫、焦墨山水畫和簡筆寫意山水畫,使這一高難度的藝術語言得以傳承下來,並在當今的中國畫壇發出別樣的光輝。
陳雲 閩北思緒 75x68cm 1997年
中國畫最寶貴的藝術特徵是筆墨,中國畫的民族性,非筆墨無以言談。線條是中國畫的造型基礎,線條如同中國畫的生命線,墨法之妙也全從筆法中產生。評論畫家作品的藝術性,以突顯自我風格的筆墨見高低,筆墨是構成我們民族繪畫特殊語言風格的要素,是我們民族繪畫區別於其他民族繪畫的最主要特徵。
陳雲在《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與興象思維》一文中寫道:「中國畫是注重主觀意識的繪畫形式,主觀意識超越於自然物象,筆墨表現力高於自然物象的形態結構。畫家以手中筆墨,抒發胸中逸氣,作品傾注著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是通過形象、意象、興象而達到寄物移情的目的……絕似物象的繪畫、絕不似物象的繪畫都不是真正的藝術,唯有有感而發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興象作品才為上乘之作……如果中國畫偏離了以情感為基礎的意象、興象理念的表述,中國畫就失去了生命。」陳雲以獨到的理解,強調中國畫寫意性與興象性的意義。觀賞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其豐贍的思想內涵,以及造理入神,妙得天趣之快意,非高人逸才不能達觀自在。陳雲深諳「山水媚道」,不惟一味遊目山水,而是澄懷觀象,含道映物,不為客體之纏縛,創畫格為主觀,以寄山寄水抒情達識,蒙養浩然之氣以升華胸中丘壑。畫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觀審視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畫不是單純摹寫自然,畫即是「我」。陳雲的山水畫題材,並非選擇名山大川或某一特定地域山水,而是將自然山水升華為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自我筆墨語言以體現胸中丘壑。古人有云:「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畫乃畫家之心印」。他以自己精神氣質的形象符號,借抒寫山水形象而達到創造意象直至興象的高度與深度,借山水形象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與美學理想。
陳雲 設色焦墨山水 240×102cm 2007年
陳雲重視傳統繪畫基本功的學習,以十年磨一劍的時間與精神臨習大量先賢畫跡,博採眾家之所長。他臨習古人技藝,意不在復古,是用心研究古人之法,借古以開今。 「為學日益」浸淫於傳統,深涉廣取;「為道日損」由博取精,去支離存高簡,為他作品風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傳統基礎。陳雲具有西畫繪畫基礎,他將傳統筆墨與西畫的某些理念融化於自家筆墨之中,使作品既具傳統理法又備現代審美意識,陳雲的山水畫作品具有時代感。
陳雲的山水畫作品主要由繁(密)體與簡(疏)體兩種圖式構成,繁體主要體現在積墨山水畫,簡體體現在水墨簡筆寫意山水畫和焦墨簡筆寫意山水畫。他的積墨山水、焦墨山水作品已具有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陳雲是位善於探索,富有開拓精神的畫家,他認為,物有常態,但藝術不能有定型,勇於樹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重塑的創作觀念,這種否定實際上是不斷自我提高的過程。近年來,他創作的作品與十年前作品相比有明顯變化,由繁入簡,由具象趨於意象,更加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在這種變化中,呈現了粗服亂發、亂而不亂、亂中有序、變化自然的筆墨抒寫,主要體現在他的水墨、焦墨簡筆寫意山水。他很敬佩黃賓虹衰年積墨、焦墨變法所取得的成就,從他作品風格的嬗變中,體現了黃賓虹的影響和啟迪。每一位畫家都要面臨師承和個人風格的問題,正確對待這一問題至關重要。陳雲認為,自己的作品要與黃賓虹拉開距離,不能學黃賓虹的形式與表象,要解讀他的思識,參悟他的旨趣,得其精髓,拓化為自我的筆墨語言。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是在傳統的傳承中形成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在全國眾多黃賓虹的追隨者中,學步者夥,而透網者鮮,陳雲能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殊為不易。
陳雲 峽谷暢神 110x96cm 1998年
在中國畫諸多技法中,積墨法、焦墨法和簡筆法是高深的技法,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等都有論述。黃賓虹認為:「積墨作畫,實畫道的一個難關。」李可染認為:「積墨法是中國畫的高難度技法,古來擅此法的畫家,屈指可數。」積墨技法需要較長的創作抒寫時間,在積墨的過程中需要因勢利導,區分可積與不可積部分。筆墨由淺入深,反覆皴點,層層渲染,筆墨不斷疊加。疊加要筆筆分明,於渾厚中也見分明。疊加應在畫面幹透或半乾半溼時進行,疊加越多層次感越豐富。積墨的難點,在於筆墨反覆疊加過程中,很容易形成沒有層次變化的一團黑墨死墨,積墨技法失去豐富層次變化與渾厚華滋的本質。
陳雲 最是詩人隱吟處 178x56cm 2007年
一些傳統中國山水畫存在著構圖較為單調、物象較為平面、層次不夠豐富、山體與樹木植被流泉及周邊物象不能融合而產生脫節、缺乏空間整體感、缺乏個性風格等弊端,是墨守成規、泥古不化的結果。陳雲認為藝術貴在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談不上繼承,風格是畫家藝術思想主張與獨特藝術語言表達的集中體現,畫家終生在為自我繪畫風格的形成而奮鬥。陳雲的積墨山水古樸厚重、雄渾蒼茫、法度精純而獨闢蹊徑,渾厚華滋是陳雲積墨山水的主要特點,也是積墨山水的正統審美觀點。他的積墨山水構圖恢宏大氣,咫尺間融入萬千氣象;他注重物象的體積感、空間感和整體感的體現;他深悟「渾」在山水創作的應用意義,以「渾」的表現方式,將山體與樹木植被、流泉、茅屋、小橋等融為一體;他的積墨山水層層疊加,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即使是小局部也有層次變化。陳雲的積墨山水,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畫的積墨法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度和可挖掘的內在潛質。他在中國畫的變革過程中,始終堅持中國畫傳統筆法、墨法的應用,借古而開今。他認為,要堅持中國畫傳統精神——意象性、興象性和書寫性,堅持中國畫的線條,這是中國畫變革發展的基礎,是中國畫的民族傳統根基。
觀賞陳雲積墨山水作品,近觀物象仿佛似是而非,似無物可尋,只見富有彈性和韌性的骨法用筆,長短、粗細、濃淡、乾濕形態各異的筆法線條與筆法點染,交錯縱橫,相互交融,在凌亂中翻滾、跳動,灑脫而自然,體現了中國畫線條的意象美與韻律美。然而站在作品稍遠些,物象井然明晰。蔥鬱疊翠之峻岭、孤峭崔嵬之雄峰、蕭瑟曠朗之溝壑、落索挺拔之寒林,或歡暢或凝咽之流泉、或隱或現之雲樓茅屋,領略靜謐,蒼蒼莽莽,渾然一體,虛靈之氣瀰漫於整個畫幅。觀陳雲積墨山水,使人有可居可遊之感,久觀其味彌深,回味無窮,愛不忍去。我欣賞他的繁體積墨山水,令我感動的是,如果沒有造型之功、沒有書法之功、沒有堅守寂寞的耐力、沒有廣博深厚的學養是無論如何創造不出來的。
陳雲 樹帶溪聲六月涼 153X83cm 2009年
焦墨技法是以飽和的濃墨,不摻入水分,渴筆作畫,用單一的濃墨實現畫面的虛實、濃淡、乾濕的層次變化。以皴擦替代渲染,筆鋒含墨量多少和下筆輕重緩疾,是掌握焦墨技法的訣要。焦墨的難點,在不使用水的情況下,畫面易於枯涸,行筆易於滯澀,易於刻板,濃墨難於分五色,無水難以生滋潤,氣韻難以生動。焦墨技法是不使用水,以渴筆作畫,以純濃墨線條構成,唯有筆法,而無墨法,卻具有滋潤感、層次感效果的繪畫。黃賓虹認為:「畫有焦墨法,最為古樸,須筆力健舉,含深秀為宜。」潘天壽認為:「用渴筆,須注意渴而能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是也。」
傳統繪畫在唐以前主要是用焦墨作畫,重在筆法線條。後人尊稱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畫「有筆無墨」,指的就是專用線條塑造藝術形象。自從唐人王洽開始用潑墨,王維倡導水墨畫時有「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之說。從此以後用水調墨色,使墨分五色作畫,以表現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水墨法逐漸成為文人作畫的主要表現技法,很少有畫家再用焦墨作畫。焦墨法實為高難度的藝術語言,在不使用水的情況下,要使畫面具有滋潤感和豐富的層次感是困難的。因此非一般畫家所能為之,歷代畫家多望而生畏以避之,視焦墨為畫道上的險絕。據畫史記載,採用純焦墨作畫傑出者為明末清初的程邃,他擅用焦墨渴筆作畫,追求蒼莽古拙的金石味、原始美,三百年來無過他者。
陳雲 設色焦墨山水 138x68cm 2006年
焦墨山水能否採用積墨的某些技法?陳雲的創作實踐表明,積墨法的某些創作理念與技法可以應用在焦墨山水創作中。在焦墨畫面的墨色較為淺淡的前提下,可以進行皴點和皴擦的適度疊加,疊加要筆筆分明,墨色由淺入深,由於沒有水的作用,焦墨疊加不能繁複,只能適度。選擇需要疊加的部分,關注疊加的墨色濃度與原畫面墨色之間的濃淡關係,以濃淡乾濕的筆法線條,掌握疊加所增加的層次及提醒畫面的作用,注意避免疊加過程中容易形成沒有層次變化的一團黑墨、死墨。以焦墨進行層層疊加,前所未聞,沒有先例,但藝術貴在創造,使用類似積墨法疊加的焦墨山水,豐富了焦墨的表現力,使焦墨山水達到豐富層次變化與渾厚華滋的效果,是焦墨技法具有難度的創造、學術性的變革突破。陳雲用自己獨特的焦墨語言創作的焦墨山水作品,以滋潤蒼茫和豐富的層次感著稱。近代公認黃賓虹擅作焦墨山水,當代焦墨名家首推張仃,如今黃賓虹先生、張仃先生已仙駕。陳雲堅守純焦墨作山水,並取得變革性的卓著成就。
在歷代畫論中,對焦墨法的論述只是隻言片語,當代中國畫家也很少對焦墨法進行論述。中國畫的焦墨技法是公認的高深技法,以焦墨創作的畫家寥寥無幾,因此,焦墨理論至今還不完善。陳雲撰寫的《焦墨疏論》一文,是他三十年焦墨創作實踐的經驗總結,該文較全面地對焦墨技法與焦墨精神進行闡述。這篇畫論彌補了焦墨理論研究的不足,對將來的焦墨創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較深遠的學術意義。《焦墨疏論》一文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畫報》等十餘家全國性報刊上發表、轉載。一篇文章有這麼多重要報刊予以發表,充分說明這篇畫論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陳雲 貴在清瘦 70x68cm 2003年
近年來,陳雲探索、研究、創作水墨簡筆寫意山水畫、焦墨簡筆寫意山水畫,偏向於大寫意範疇,這是他在藝術生涯上正確的必然選擇。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不會拘束於目前積墨山水、焦墨山水的成就,會再為自已選擇學術研究方向,選擇難題,接受挑戰,並予以突破,這符合陳雲的藝術氣質與性格。古人云:「畫以簡為貴。如尚簡入微則可洗盡沉滓、獨存孤迥、鍊金成液、去滓存精。」此乃畫之高境界。簡筆寫意山水一直是中國畫的創作難點,縱觀歷代簡筆寫意山水,傳世佳作總能撼動心靈,不是空洞無物的簡,而是疏簡之中有生機。不過佳作較少,作品普遍缺乏個性風格。在畫史上,以簡筆寫意山水取得成就的畫家較為罕見,有倪瓚、八大山人、弘仁、黃賓虹等人。陳雲理解的簡筆寫意山水,是以意取勝,筆隨意到,意到即可,妙趣天成。簡筆寫意需要高度概括精純,以少許勝多許,惜墨如金,而不妄生多餘筆墨。筆簡意不減;筆簡情不減;筆簡內容層次不減,以達到筆簡意繁。在「似與不似之間」體現神形畢肖、氣韻生動,作品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意識、情感和精神。操弦外之音,以激發觀賞者的想像與遐想空間,而意猶未盡,意味綿長,這是簡筆寫意山水的魅力所在。
我驚喜地看到陳雲正在改變自己的畫風,短短的幾年間在簡筆寫意山水畫上已初顯自已獨特風格。由繁體的積墨山水、焦墨山水邁向簡體的水墨簡筆寫意山水、焦墨簡筆寫意山水,是他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過程,是他在藝術生涯上學術性探索的重大突破。這得益於陳雲對意象、興象理念是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思想意識形態,是傳統文化藝術延續貫穿始終的精神,是我們民族的審美觀、創作觀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得益於他經歷了繁筆創作實踐,創作了繁體積墨山水,由繁練簡,簡由繁出,使他懂得創作簡筆寫意山水如何高度概括與精純;得益於他用十年時間臨習了大量歷代傳統作品,以及他的書法基礎所奠定的紮實筆墨功力。簡之力更大於繁,其法越簡,畫格越高,趣在功外,意在化機。因此,要在簡筆寫意山水的有限疏簡筆墨中形成自我風格是相當困難的。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陳雲的簡筆寫意山水作品會以更加鮮明獨特的自我風格展示於當今中國畫壇。
陳雲 溪回嶺轉 72×68cm 2011年
陳雲的繁體積墨山水作品以及介於繁簡之間的焦墨山水作品,我認為是寫實與寫意造型自然結合的一種典範;是具象美與意象美自然結合的一種典範;是中西繪畫理念理法自然融合的一種典範。唯有既擅長傳統中國畫又了解西畫的陳雲才能為之。近年來,陳雲創作的水墨、焦墨簡筆寫意山水既保留了原先筆法墨法特點風格的某種延續,更體現了意象、興象的意境美與書寫的書道美。畫面展示在粗服亂發、亂而不亂、亂中有序中,看似零亂無序、似是而非而狂放不羈,其實隱涵著有序的自然規律。這種在自然態下的書寫創作方式是出新意於法度,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不為理法所束縛,突破了傳統皴法的規律與程式符號,是用筆用墨的解放,雖粗服亂發,卻氣韻生動、隨機自然、富有變化。「至人無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只是這種大寫意的書寫規律不容易掌握。以這樣的有形筆墨為載體,是抒發精神、思想與情感的符號,是一般畫家難以達到之境界,惟有黃賓虹繁簡兼善,能達此高深境界,陳雲君正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創造如此簡體畫境。當今能同時擅長積墨法、焦墨法和簡筆法,並形成自我風格的畫家真是鳳毛麟角。
陳雲 焦墨山水 150x82cm 2004年
當前中國畫中的工筆畫處於空前繁榮發展狀態,寫意畫處於削弱、停滯時期;而今的中國畫創作,有些作品雖精心繪製,但忽視了意象、興象精神的高揚,出現「寫」不講、「意」不足的問題;在這個審美情趣偏重於感觀刺激的現代社會,浮華豔麗的表象畫作往往比深沉內斂的精神創作更容易佔據觀眾的心理,以怪誕離奇而彪炳新風的新畫法成為時尚前衛;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畫面臨窮途末路」之說到今天「筆墨等於零」 的觀點等。面對當前中國畫壇的種種現象,人們對中國畫的基本理念及中國畫現狀產生疑惑、混淆和錯誤的看法觀點。在中國畫傳統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的陳家樣山水,可以回答當前中國畫的疑惑、混淆和錯誤的問題。陳家樣山水在捍衛著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性、正統性和學術性。陳家樣山水的出現,對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陳雲以高難度藝術語言創作的積墨山水、焦墨山水、簡筆寫意山水作品,形成獨樹一幟的個人藝術風格,在中國畫理論有所建樹,他取得的藝術成就,在當今的中國畫壇較為罕見。我認為,陳雲是位承擔著中國畫傳統脈絡的承前啟後者,是位負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畫家。
陳雲 望絕崖屏 178×97cm 2009年
陳云為人正直而善良,博學而謙遜,創作認真而嚴謹,視繪畫為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位學者型畫家。「寂寞之墨」是陳雲在全國巡迴畫展的名稱,這表明了他的藝術觀與思想品格。繪畫原本就是寂寞之道,必須具有禪宗初祖達摩面壁的精神,方可得藝術真諦。歷代中國畫者,總是追求學識充實,內觀返照,先磨礪心性,進而完美人格,為寄志抒懷而作。中國畫講格調,高尚的藝術在形跡上是學不到的,是從畫家人格修養中取得。人品決定畫品,有德者得大道,乏德者得小術。思想庸俗的畫家很難創作出性情高雅的作品,胸襟狹小的畫家很難創作出陽剛大氣的作品。陳雲將繪畫視為人生修為的載體與手段,他認為正確的人生觀可以在繪畫實踐中逐漸完善,將繪畫從單純的藝術範疇提升到人品修養的高度來認識,是思想境界的升華,是典型儒家思想在繪畫中的體現。在藝術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困難、挫折、利益、榮譽、誘惑和讒言,正確對待這些問題,難道不是人生觀的自我完善、藝術觀的自我表述。 這使我理解陳云為什麼在藝術上是固執的另類,三十多年始終在積墨、焦墨、簡筆山水畫上探索而不氣餒,在生活中卻無忌無邪,如閒雲野鶴般自在恬淡。由此可知,陳雲的藝術成就是來源於思想、智慧、天賦、學識與勤奮。高深的藝術是人品修養與綜合素質的結晶,是寂寞所獲得的成果。欲登中國繪畫之巔必行寂寞之道,孤獨寂寞屬於真正的藝術家。
二〇一三年八月寫於金陵
陳雲,福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州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專職畫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黃公望|
倪 瓚|王 蒙|
宋 綬|弘 仁|髡 殘
梁 楷|範 寬|徐 渭
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