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調控劑的抗腫瘤作用機

2021-01-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銅伴侶蛋白調控劑抗腫瘤作用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艾默裡大學陳靖課題組多位研究人員組成合作團隊,綜合採用理論模擬以及化學生物學和藥理學實驗驗證策略,首次發現了銅伴侶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該抑制劑可同時靶向兩種銅伴侶蛋白Atox1和CCS,選擇性調控銅離子轉運,從而選擇性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且在多種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該研究成果於11月9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hemistry 雜誌。

  銅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然而,銅離子水平的紊亂也會導致多種疾病。近年來,體內銅調控機制研究已經成為腫瘤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對正常細胞,銅離子在腫瘤細胞中明顯富集。臨床研究發現,癌症患者血漿中銅離子的濃度與腫瘤的惡化程度以及藥物治療的反應相關。通過銅離子螯合劑四硫鉬酸鹽(Tetrathiomolybdate,TM)減少體內銅離子的含量可以顯著減緩腫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生長。最近研究證實,銅離子在介導BRAF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樣,通過四硫鉬酸鹽降低細胞內銅離子水平也能抑制含有BRAFV600E突變的腫瘤細胞的增殖(Nature,doi:10.1038/nature13180)。種種證據都表明,靶向銅離子調控和轉運通路的藥物研究可能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新策略。

  採用非選擇性銅離子螯合劑(如四硫鉬酸鹽)是目前調控體內銅離子水平的唯一手段。然而,在臨床上使用銅離子螯合劑治療其他銅離子紊亂相關疾病時發現,銅離子螯合劑往往容易導致銅離子濃度過低,從而產生嚴重的毒副反應。此外,銅離子螯合劑還可能會非特異性地螯合其他金屬陽離子,進一步產生其他毒副作用。因此,亟需尋找一種調控體內銅離子濃度的方式,實現能夠安全、有效治療腫瘤的作用。細胞內有多種銅離子伴侶蛋白負責銅離子在胞內的運輸。現有研究發現,銅離子伴侶蛋白Atox1和CCS在多種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於正常組織。同時,Atox1和CCS也被發現在多種白血病細胞系以及白血病病人樣本中高表達。這些信息顯示了腫瘤細胞的生存可能依賴於這些銅離子伴侶蛋白。與金屬螯合劑相比,靶向銅離子伴侶蛋白可以更加特異、精細地調節胞內銅離子的濃度以及分布,從而在實現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毒副作用。

  該研究團隊採用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方法,從化合物庫中篩選出一批能結合於Atox1和CCS銅轉運界面的化合物,結合生物實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獲得具有更強結合能力的化合物DC-AC50。後續一系列的生化實驗以及細胞生物學實驗證實,DC-AC50可以通過結合Atox1和CCS的銅轉運界面,阻斷銅離子在細胞內的轉運,特異性地抑制了腫瘤細胞增殖而不影響正常體細胞的存活。作用機制研究表明,該化合物通過幹擾銅離子轉運,抑制以銅離子為輔因子的Cu/Zn超氧化物岐化酶SOD1的活性,提高了腫瘤細胞內反應性氧化物(ROS)的水平,並同時影響線粒體功能,降低ATP的產生,雙管齊下,阻斷腫瘤細胞增殖。

  第一個銅轉運途徑無機分子抑制劑四硫鉬酸鹽(TM)的發明人——美國西北大學教授Thomas O'Halloran認為:設計與銅調控過程有關抑制劑的挑戰是不能影響銅在正常細胞中的功能。DC_AC50在阻斷銅金屬伴侶蛋白的功能時沒有直接與銅作用。作為這類新型抑制劑的第一個成員,DC_AC50的發現為幹預和攻克銅轉運紊亂提供了新的途徑。

  該研究不僅為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高效、低毒的先導化合物,為抗腫瘤研究開闢了全新的領域,同時也為銅離子在生物體內的化學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晶、羅成、山長亮和Qiancheng You,通訊作者為何川、蔣華良和陳靖。該研究工作申請美國專利並獲批准,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藥靶發現與藥物分子設計「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專項和美國NIH的資助。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原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輸入「201510」可瀏覽二零一五年十月人氣文章。

輸入「201509」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九月人氣文章。

輸入「八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八月人氣文章。

輸入「七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七月人氣文章。

輸入「六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六月人氣文章。

輸入「五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五月人氣文章。

輸入「四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四月人氣文章。

輸入「三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三月人氣文章。

輸入「二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二月人氣文章。

輸入「一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五年一月人氣文章。

輸入「十二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人氣文章。

輸入「十一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人氣文章。

輸入「十月排行」可瀏覽二零一四年十月人氣文章。

截止到2014年10月31日Top30文章列表已整理完畢。輸入標題後括號中的期號可瀏覽該篇文章,如「20140518」。

輸入「施一公」可瀏覽施一公院士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伊波拉」可瀏覽伊波拉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轉基因"瀏覽轉基因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大數據"瀏覽大數據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癌細胞」可瀏覽癌細胞、癌症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糖尿病」可瀏覽糖尿病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測序」可瀏覽測序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輸入「免疫」可瀏覽免疫相關專題人氣文章。

1、中式體檢讓美國醫生瞠目結舌(20140518)
2、Nature:中國將大力改革科研資助體系,「973」和「863」將被停止(20141025)
3、施一公組:六年,一場「聚光燈」下的負重跑(20140704)
4、「科研過勞症」離你並不遙遠(20140822)
5、25位諾獎獲得者聯名支持轉基因(20140802)
6、一篇Ebola論文之沉重:六名作者去世(20140831)
7、哈佛大學遺傳學家:轉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見(20140508)
8、Nature:中國科學界面臨重大改革(20140924)
9、國內科學家們為什麼顯得浮躁?(20141011)
10、施一公、王曉東院士:基礎研究有什麼用(20140505)
11、中國人為什麼反轉基因(20140810)
12、揭秘:人類為何越來越易過敏?(20140918)
13、轉基因基礎解惑(20140622)
14、饒毅:扒鐵路保龍脈與反轉基因保龍種(20140808)
15、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析(20140821)
16、每日步行2公裡癌症風險減半(20140913)
17、Nature:戳穿甜味劑的健康謊言(20140918)
18、圖解常用腫瘤標誌物(20140515)
19、腿粗的人智商高(20141024)
20、《柳葉刀》上的中國(20140808)
21、湯森路透發布2014年最新SCI雜誌影響因子(20140730)
22、睡眠,世界上最有效的健康仙丹(20140926)
23、「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共識(20141018)
24、世界頂級癌症專家教你怎樣活得更久(20140920)
25、人為何會得癌症?(20140921)
26、如何拉出健康的便便?(20140830)
27、腸道可能在撒謊(20140831)
28、2014年中國大學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曉(20141030)
29、改變腸道菌,一天也不晚(20141031)
30、施一公:八面玲瓏的人難做科學家?(2014081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靶向愛滋病毒衣殼蛋白的長效小分子
    科學家研發出靶向愛滋病毒衣殼蛋白的長效小分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9:39:00 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Stephen R. Yant小組取得一項新成果。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
    靶向病毒顆粒的DAA藥物是針對病毒複製周期的一個或幾個過程而設計的藥物,如靶向流感病毒膜吸附融合的藥物阿比朵爾、靶向病毒囊膜的藥物恩夫韋地和氯喹、靶向冠狀病毒(CoV)S蛋白的在研藥物GLS-5300、作用病毒脫殼釋放核酸階段的金剛烷胺類抗流感病毒藥物、作用病毒核酸複製階段的藥物(如逆轉錄酶抑制劑拉米夫定、整合酶抑制劑拉替拉韋、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抑制劑法匹拉韋和瑞德西韋)、作用病毒蛋白質翻譯和裝配階段的藥物如
  • 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潤腸,還能降血脂、抗腫瘤的作用
    ,產生微量的氫氰酸,氫氰酸可對呼吸中樞產生抑制作用,使呼吸運動趨於平緩,從而起到鎮咳平喘的作用。 [抗腫瘤作用] 苦杏仁苷進入血液能夠對癌細胞進行靶向清除,而對健康細胞不產生副作用,且苦杏仁中的礦質元素可能與抗癌作用有關。
  • 老藥新用 抗腫瘤藥或可治療自閉症
    近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稱,一種抗腫瘤藥物或適用於逆轉與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相關的社會缺陷。圖片來源:Dubova/Fotolia抗癌藥物開發的其中一種策略是通過有效地分離基因,使其能再次被表達,如羅米地辛,它能有效地抑制組蛋白去乙醯酶(HDACs),修飾組蛋白,重新塑造染色質,調節靶向基因的轉錄。
  •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腫瘤|腫瘤微環境|內質網|-健康界
    腫瘤細胞內質網應激反應UPR在腫瘤轉化和腫瘤生長中的作用致癌轉化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它利用UPR來克服各種障礙。正常上皮細胞中MYC的過度激活會產生大量的蛋白毒性應激,並導致細胞存活率下降。HSP90抑制劑可以協同增強MTA和trametinib的抗腫瘤作用。分子伴侶結合免疫球蛋白(BiP)在多種人類癌症中過度表達,並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腫瘤生長,如促進生長因子成熟和分泌、抑制細胞凋亡和促進血管生成。因此,BiP被認為是治療人類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PERK利用各種機制來調節腫瘤的進展。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目前,靶向癌蛋白、並抑制其功能的小分子靶向藥物是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一個重要藥物門類。其中,由於激酶含有一個較深的ATP結合口袋可供化合物結合,而化合物佔據該口袋將抑制激酶的催化活性,具有兩項藥物開發的「特有便利」(有口袋、有邏輯),因此激酶成為目前腫瘤靶向治療領域關注的重點「靶分子」。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該機制似乎在腫瘤惡病質中也發揮作用,因為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信號中斷會導致腫瘤模型的惡病質。此外,在結腸腫瘤惡病質模型中使用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治療可延緩體重減輕和厭食。有趣的是,腫瘤分泌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的同源物ImpL2,可誘發全身性代謝功能障礙和肌萎縮。因此,在腫瘤環境下,紊亂的胰島素信號傳導可降低肌肉含量和功能。
  •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腫瘤惡病質的潛在基因治療方法
    該研究針對腫瘤病人中存在的嚴重肌肉萎縮病症,提出通過CRISPR在體特異靶向敲除肌肉組織中的肌生成抑制素(myostatin)達到延緩肌肉萎縮的治療目的。  惡病質(cachexia)可見於多種疾病,其中以腫瘤伴發的惡病質最為常見。
  • 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快來了解下腫瘤領域的「借毒殺癌」理念
    病毒通過劫持腫瘤細胞的蛋白合成工廠,阻止細胞生產宿主產物,促進細胞生產病毒產物,這也可能是病毒毒性的本質; 而被感染的宿主細胞會裂解,釋放出許多具有感染其他細胞能力的子病毒,從而對最初的感染具有放大和傳播作用。但是溶瘤病毒不會在正常細胞內複製,因此正常細胞不會被傷害。
  • 最新最全靶向藥匯總,願人類終將攻克癌症
    這種治療就被形象地稱為靶向治療,而藥物就像子彈一樣,瞄準作用靶點,從而精準命中。目前已有哪些靶向藥物?靶向藥,已成為腫瘤特別是晚期腫瘤、惡性腫瘤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國內外獲批的靶向藥物有很多,按照作用靶點可以歸為以下的這幾類(僅供參考,具體用藥相關信息請以專業醫生為準):靶向治療篇10 KRAS基因突變目前無藥物上市。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馬瑜婷、周鵬輝點評
    該論文以自發炎症相關性結直腸癌為實驗模型,發現RIPK3在MDSC中表達的下調,是導致腫瘤微環境中MDSC浸潤增多,促進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並且發揮主要作用的是粒性MDSC(g-MDSC)這類亞型。為探索RIPK3對MDSC的調控作用,研究者通過構建RIPK3敲除的小鼠結直腸癌模型、輻照嵌合模型、MDSC清除及抑制趨化實驗,證實了RIPK3通過調控MDSC發揮抑癌的功效。
  • 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藥物火熱背後是什麼
    馬嵐指出,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流和常規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藥物。但很多病人在治療腫瘤後還是會發生腫瘤轉移和復發的情況,一旦復發,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很短。 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與腫瘤的發生、生長、轉移和耐藥復發密切相關。「我們把腫瘤幹細胞稱為腫瘤的王,擒賊先擒王,想要完全根治腫瘤,除掉腫瘤幹細胞這一罪魁禍首很關鍵。」
  • |細胞|腫瘤細胞|介導|亞...
    此外,纖維蛋白原相關蛋白FGL-1與LAG-3的D1和D2結構域結合,不影響MHC-Ⅱ結合。FGL-1是一種可溶性因子,通常在肝臟低水平表達,但在某些實體瘤中有高表達。與C9B7W相當,FGL-1的中和作用可顯著降低MC38小鼠結腸腺癌腫瘤的生長;這表明LAG-3–FGL-1相互作用可能是一種有用的新的治療靶點。
  • 研究揭示BTN3A1控制抗腫瘤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BTN3A1控制抗腫瘤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6:02:18 美國H. Lee Moffitt癌症中心和研究所Jose R. Conejo-Garcia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康明百奧抗腫瘤藥物獲準臨床
    原標題:康明百奧抗腫瘤藥物獲準臨床   3月10日,區內
  • 用細菌治療腫瘤?以毒攻毒,堪稱細菌版的「隱秘而偉大」
    雖然這一發現是否有助於疾病治療還需要探索,但是人們早已發現「腫瘤」和「細菌」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 實體腫瘤中的血管大多走形扭曲,血液流通不暢,這導致了大部分藥物分子很難深入實體瘤內部,從而大大削弱了藥物分子的抗癌作用。
  • 腫瘤化療多藥耐藥(multidrugresistance,MDR)
    20世紀60年代末,Biedler和Riehm在中國倉鼠肺細胞上成功地篩選出對放線菌素D耐藥的細胞株,這種細胞株對結構與作用機制不同的多種藥物,如長春新鹼、柔紅黴素和絲裂黴素等產生耐藥性。MDR是指腫瘤細胞對一種抗腫瘤藥產生抗藥性的同時,對其他結構和作用機制不同的抗腫瘤藥產生交叉耐藥性。
  • 靶向PD-1和LAG-3!岸邁生物雙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美獲批臨床
    根據新聞稿,EMB-02同時靶向免疫檢查點蛋白PD-1和LAG-3,它是岸邁生物第二個自主開發的針對實體瘤治療的新型雙特異性抗體候選藥物。到2021年,岸邁生物將會有三個雙抗項目處在全球臨床開發階段。EMB-02是基於岸邁生物專有的FIT-Ig®(Fabs-In-Tandem免疫球蛋白)技術產生的具有卓越效能的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靶向免疫檢查點蛋白PD-1和LA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