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腫瘤患者數量將在未來的30-40年持續增長,到2050年的時候,我國每年新增的腫瘤患者將達到800萬人之多。
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是腫瘤治療的一個突破點。
近年來,腫瘤的精準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靶向藥物的研發掀起行業熱潮,不少製藥公司都在這一領域進行布局和推進。然而,在新藥的研發和應用上面,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只佔了全球的4.1%左右,推進中國在腫瘤方面的靶向藥和免疫藥的創新研究有著實際的需求。
12月12日,由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院主辦的健康中國產業領袖項目首期班結課模塊——「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結課論壇上,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生物醫藥與健康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核心教授馬嵐出席論壇並發表了題為《「擒賊先擒王」——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進展》的主題演講,深入介紹了行業多年核心研究的前沿成果、腫瘤幹細胞定向、靶向的藥物研究方向。
馬嵐指出,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流和常規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藥物。但很多病人在治療腫瘤後還是會發生腫瘤轉移和復發的情況,一旦復發,病人的生存期就會很短。
研究發現,腫瘤幹細胞與腫瘤的發生、生長、轉移和耐藥復發密切相關。「我們把腫瘤幹細胞稱為腫瘤的王,擒賊先擒王,想要完全根治腫瘤,除掉腫瘤幹細胞這一罪魁禍首很關鍵。」
靶向藥補位
一直以來,癌症都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健康。然而,近年來的腫瘤患者數量仍呈現不降反升的趨勢,腫瘤治療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形勢和挑戰。
與某些歐美國家不同,惡性腫瘤是中國第一大致死因素。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的2019年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
馬嵐在演講中分享了一組數據:中國的腫瘤患者數量將在未來的30-40年持續增長,到2050年的時候,我國每年新增的腫瘤患者將達到800萬人。
事實上,從全球來看,癌症形勢同樣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雜誌發布了2020年全球癌症負擔狀況估計報告。報告顯示,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快速增長,全球的癌症發病數和死亡數也正在快速增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2020年世界癌症報告》,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全世界的癌症病例數可能會增加60%。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增幅可能高達81%。全球每年有六分之一的人死於癌症,癌症負擔在增加。
儘管通過手術、化療等常規治療手段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的幫助,但後續很大程度上還伴隨著巨大的副作用以及出現腫瘤轉移和復發的可能性。但腫瘤幹細胞的靶向治療給腫瘤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腫瘤幹細胞又稱癌症幹細胞,是腫瘤細胞群體中具有部分幹細胞特性的細胞亞群,並具有增殖能力、治療耐藥能力、轉移擴散能力,在腫瘤的發生、發展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幹細胞的概念誕生於上個世紀,首次成功分離於白血病患者血液中,隨後陸續有研究團隊在實體瘤如乳腺癌、結腸癌、腦癌、胰腺癌中發現腫瘤幹細胞。
值得一提的是,腫瘤幹細胞與普通幹細胞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二者不能混淆。普通幹細胞是正常的幹細胞,在抗衰老、血液系統疾病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等方向均有突出貢獻和應用。而腫瘤幹細胞相當於腫瘤的「種子」,如果不把這一根源除掉,腫瘤就會不停轉移和復發。
基於此,近幾年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相關研究愈發受到關注,漸成腫瘤治療研究的熱點,研究進展速度非常快。此前,人們對腫瘤幹細胞還存在一定的質疑。
馬嵐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預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在近幾年會有比較大的突破,因為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處於臨床階段,基礎研究也比較多。隨著對腫瘤轉移和復發扼制需求的增大,相信後面會有更多藥物出來。
三期臨床挑戰巨大
從理論上說,靶向除掉腫瘤幹細胞就能有效防止癌症的復發,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目前,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業曙光初現。馬嵐透露,目前已經有幾十種靶向腫瘤幹細胞藥物進入I期和II期臨床試驗。
腫瘤幹細胞的治療研究主要圍繞四個靶點進行,分別為Notch、WNT、Hedgehog(HH)和Hippo通路。據悉,這些發育信號通路在癌症幹細胞中通常發生了改變,且這些通路確實具有支持癌症幹細胞維持和存活的關鍵調節功能。
具體而言,Notch信號通路是一種高度保守的細胞命運決定通路,其功能涉及癌症幹細胞的表型、血管生成、轉移和腫瘤免疫逃避等;WNT通路的功能與癌症有明顯的相關性,WNT信號失調在多種癌症的腫瘤發生中起重要作用;HH信號通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在成人組織中活性異常已被證實與多種實體腫瘤有關;Hippo信號通路發揮著平衡細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功能。
其中,HH信號通路的研究進展走在最前,已有靶向HHt通路的藥物被批准上市。美國FDA分別於2012、2015以及2018年批准了3款SMO抑制劑上市,兩款用於治療基底細胞癌,一款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馬嵐補充,此前還有一款藥物拿到了美國FDA的授權書,所以差不多相當於現在有四種藥物已經可以投入使用。
此外,腫瘤幹細胞的新型免疫療法也在積極探索中,如果研究透徹,將會給行業帶來很多新的進展和變化。不過,腫瘤幹細胞在免疫系統很會隱藏和逃避,存在著免疫逃逸的現象,這也是免疫療法要攻克的問題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類似的瓶頸與難題還有不少。馬嵐告訴記者,腫瘤幹細胞具有數量極少的特徵,在腫瘤細胞當中只佔到了0.1%-4%左右,所以要精準地把腫瘤幹細胞找到並分離出來以便做體外的系列研究是非常困難的。
其次,關於腫瘤幹細胞的來源其實還沒有統一的答案,有多種聲音。有的說法認為腫瘤幹細胞是從正常的幹細胞突變而來的;有的說法認為腫瘤幹細胞的產生源於腫瘤微環境的變化,非幹細胞經過上皮-間質轉化(EMT:指上皮細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情況下向間質細胞表型轉變的過程)後獲得幹細胞的特性。
馬嵐熟悉鼻咽癌的臨床研究,更傾向於相信腫瘤幹細胞的產生是由於微環境的變化以及炎症這些要素,「就鼻咽癌來說,很多鼻咽癌是長期鼻炎導致的,很多癌症的發生是因為長期的炎症。因為在炎症的環境裡,腫瘤的免疫系統會變得不正常,變得敵我不分。」
最後,目前能進入III期臨床的靶向腫瘤幹細胞藥物還非常少。對此,馬嵐也坦言,很多藥物的失敗往往都是在III期,I期和II期的時候你看著非常有前景,但III期可能就沒有了。但現在還有一種策略,就是不把它作為一線藥物,而是作為二線或三線的藥物,與一線藥物協同使用。哪怕不是一線藥物,而是作為這個二、三線藥物,它應該也有很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