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九十,已經退休許久的李嘉誠,應該不會想到他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頻頻走入人們的視野中。
最近香港暴徒事件鬧的沸沸揚揚,也可以說就沒消停過。
從一開始的打砸搶,到襲警、割喉、刺殺,再到最近的一次潑油燒人,這些行為也慢慢的升級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當然,懂得人自然能懂,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一群暴徒將香港各個學府攻陷,背後的物資總得有人持續不斷地送,「前線」的暴徒才能吃飽喝足有武器可用吧。
但是,這些暴徒的物資都是誰送的呢?
來來來,看下面
👇👇👇
▲ 在暴徒補給線被切斷的時候,李摘瓜老爺子旗下的百佳超市,向暴徒派出了補給車
被暴徒愛稱為「誠哥」的李嘉誠,其名下企業百佳超市,曝出向暴徒運送物資,更有人起底稱,發放給暴徒的「酬金」就是百佳超市的代金券。
▲ 得到物資補給的暴徒
想想幾個月前,李嘉誠還要假惺惺地貼一張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出來。如今,戲也不用演了,直接私下面具光明正大地送物資了~真的貼心!
幾十年來,一直被看作財富與智慧化身,無數人為之崇拜折服的商業巨子,竟是如此之人?
圖窮匕見,風度盡失。
而每一隻兇暴的惡龍,在多年之前,都曾是勇敢而正直的屠龍少年。
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
1950年,一個綠意盎然的早春,筲箕灣。
22歲的李嘉誠,在一間一百多平的廢棄倉庫內創辦了長江塑料廠,為了節省房租,他只能將廠址選在筲箕灣租金低廉的廢棄廠房。
▲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筲箕灣
3月11日,長江塑料廠正式開業動工。
▲ 李嘉誠就是靠做這樣的塑膠花起家的
▲ 50年代的長江塑料廠內,工人們在生產塑膠花
「擁有屬於自己的地皮和廠房,長江才能再不受物業和房主的掣肘擺布!」
1958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李嘉誠,在香港最繁華的北角購下一塊地,這是李嘉誠和他的長江咬碎牙才拿下的第一塊地,部分自用,剩下一部分用於出租。
▲ 長江最早的辦公大樓
▲ 1967年,全港發生發起發起反英暴動
▲ 香港的地標性建築——長實大廈
▲ 中環是香港最繁華的核心CBD
▲ 遠眺香港金鐘夜景
▲ 屈臣氏業務遍布24個國家/地區,共經營超過12000間零售商店
▲ 葵湧港,全球吞吐量第二大的貨櫃碼頭
▲ 香港碼頭業職工會總幹事何偉航
是啊,李嘉誠確實是只想著賺錢,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因為他是商人,所以他的立場從來都是資本,他的目的也從來都是賺錢,至於用什麼樣的方式,這不重要。
任何方式,只要能賺到錢,在李嘉誠眼中就是好方式。
李嘉誠的組合拳:花式炒房+寡頭壟斷
李嘉誠最早進軍房地產時採取的策略是:只租不售。
相較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預售樓花的方式,只租不售是一種更為穩妥保險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資金回籠實在太慢,而且也無力負擔更大投入的項目。
▲ 上世紀七十年代排隊買房的港人
▲ 香港樓價與租金齊飛
更何況低價買入需要勇氣,高價賣出需要本事,房產開發也需要資本,這都是硬實力的一部分。但是隨著手頭的地皮越來越多,這樣簡單「質樸」的常規開發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李嘉誠的需求了,他開始摸索房產開發的「花式操作」。
今年7月,港媒曝光長實持有的香港油塘東源街5及8號工業地將轉為住宅用地,政府補價超過22.1億港元,每平方英尺補價約5283港元(合每平方米超過58000港幣)。這片地皮,長實持有已經超過二十年而未開發,轉手一賣便是幾十億的收入,簡單粗暴到連施工開發都省去了。
荒蕪的土地,直接印出滾滾而來的鈔票。
▲ 香港油塘大量工業用地空置
▲ 嵐山樓盤中的16平方米「豪宅」
樓盤信息被曝出後,立刻遭到外界的冷嘲熱諷,繼「千尺豪宅」之後,又湧現出一個新詞彙——劏房豪宅。長實更是被冠以「無良開發商」之名,吃相之不堪,竟至於此。
可就即便再罵,香港人卻仍然離不開李嘉誠,因為李家的力量已經滲透進港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阿公阿婆們早上起床買菜煮飯,去的是家門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輕人買個護膚用品,去的是公司樓下的屈臣氏。
港人看電視和聽電臺,服務商是李澤楷的電信盈科;家中安裝的電話網絡,則是和訊黃埔的。
還有一大批年輕人,在李家的碼頭、工地、超市中打工,然後收入的一大半又償還給長實的房貸。
▲ 李嘉誠的香港「帝國」
香港人每天為李嘉誠打工,然後又把李嘉誠支付的工資在李嘉誠提供的消費渠道裡還回去。
嚯,完整閉環,實現永動。
港民兜裡的錢,就這樣源源不斷的被吸納入李家的腰包當中。
745萬港民,只不過是龐大商業帝國下的區區螻蟻,不過是維持帝國高速運轉的一顆螺絲釘。
▲ 破舊的住房,高昂的房價
香港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房價,而在於推高房價背後的人。
和香港定位高度類似的新加坡,國土面積是719.1平方公裡,總人口是567.5萬人,人口密度比香港還要高,但是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5平方米,列全世界第15位,而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積是——
15平方米。
差距在哪?
▲ 新加坡政府興建的整潔明亮的組屋
新加坡超過70%的住房由政府興建,為82%的公民提供居住,而香港,只有不到30%的人擠破頭才能住進公屋,而剩下超過70%的港人,都背負著李嘉誠這些地產大亨樓盤的巨額房貸。
不過地產大亨們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有一點上他們做的相當出色:在他們買下的地皮中,給香港人保留了相當多的自然景觀和郊野公園。
▲ 香港美麗的郊野公園
全港人均郊野面積達到105平方米。
底層港民每天蜷縮在4平米像棺材一樣的劏房裡,再大的公園,再好的高爾夫球場又和他們有什麼關係?
▲ 底層港民居住的劏房
▲ 同樣是實業出身的宗慶後否定李嘉誠
▲ 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的百佳超市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李嘉誠有這樣一番評價:李嘉誠可有製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沒有。他投資地產、收購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全靠和壟斷結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過是順市而行,什麼行業當紅便進入該市場。」
▲ 李光耀當然有資本這樣說,在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孕育出虎牌啤酒、新加坡航空、悅榕莊酒店、虎標萬金油這樣的頂級本土企業,向世界輸出著他們的產品。
李光耀的話一針見血。
▲ 近年來,長實的投資戰略就是出海併購
外部的新鮮力量進不來,裡面的壟斷勢力也不出去。以自由貿易而著稱的香港,開放的一直只是商品的通道與流通的機會,在市場的話語權上,壟斷的港商們從來都寸步不讓。
進進出出的是煙土和銀子,大門封閉的是一切外來人員。黃四郎的碉樓,就是這樣築成的。
今天的香港,正在陷入看不到明天的內捲化泥濘當中,沒有技術的突破,沒有新增量,以一種極為簡單粗暴的方式自我重複,消耗掉社會大量的生產力,卻看不到任何飛躍式的發展。十年後,二十年後,香港還會是這個樣子,甚至還有可能更糟。
不掙最後一個銅板
李嘉誠有一句名言:不掙最後一個銅板。聽起來這是一句非常寬厚的話,做人留一線,日後好見面嘛。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潛臺詞是——
「你的全部錢,我要掙到只剩倒數第二塊銅板,最後一塊銅板,留給你活命」
之所以不賺最後一塊銅板,因為這最後一塊銅板,就是主人最後的希望,是他的全部,是他的身家性命,拿走最後一塊銅板,就需要付出以命相搏的巨大成本。所以精明的李嘉誠不賺最後一塊銅板。
但現在的問題是,那些一家六口三代居住在30平米居室中的人,那些背負巨額房貸不敢休息不敢生病的人,那些居住在牢籠一般4平米劏房中的人,他們真的只剩下一個銅板了。
▲ 這倒是應了李先生前幾天登出的廣告語了
香港的基尼係數達到極度危險的0.539(國際危險水平是0.4,美國是0.45),2018年全港排名前十的富豪身家總額佔全港GDP的42.5%。
一個一窮二白毫無背景的年輕人,無論他多麼勤奮,多麼努力,多麼聰明,多麼好運,他都不會有任何機會成為下一個李嘉誠了。
要麼是從18歲開始全年無休每天工作16小時直到幹不動,最好的結局是買一套30平米的「蝸居」。
要麼是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考上名校,最好的結局是進入海關總署或者是成為一名牙醫。
李嘉誠們不會給他任何一個有競爭力的上升通道,香港也沒有土壤讓他們從事實業製造和創業創新改善命運。
而當大家被賺的只剩下最後一塊銅板時,李嘉誠選擇了離開。
▲ 李嘉誠投資轉向英國
2015 年,李嘉誠擔任董事局主席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聯合公布重大重組方案,新成立的長江和記、長江實業將選擇英屬開曼群島作為註冊地,這意味著它們理論上已不屬於香港。與此同時,2015年李嘉誠加大對歐洲的投資,特別是對英國的投資,英國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都屬於李嘉誠,鐵路、零售、電訊等多個行業也均有滲透。
今年8月,長江實業又全資(46億英鎊)收購了英國最大的酒吧集團和釀酒廠Greene King。
▲ Greene King旗下酒吧、釀酒廠、餐廳超過3000家
倫敦或者英國,會像香港一般建立起另一個李氏帝國嗎?這或許並不重要,但是對我們而言,李嘉誠的離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回到開頭長實集團的闢謠,梧桐山隧道的後續是這樣的:2011年,歷經8年談判,國企鹽田港集團以2.75億元的價格收購香港達佳集團(香港和黃集團旗下公司)所持有50%股份,隨後深圳市政府從鹽田港集團以2.5億完成梧桐山隧道全部資產回收,並於收回後取消10~30元過路費,實現全隧道免費通行。
曾經被捏於他人之手的重要經濟動脈,終於回到了我們自己的掌控之下。
此番場景,恰如《讓子彈飛》的最後一幕,黃四郎的碉樓不復存在後的那番對話。
張麻子:你覺得你對我重要,還是錢對我重要。
黃四郎:應該是我重要
張麻子:你再想想
黃四郎:不會是錢吧
張麻子: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
黃四郎:那什麼對你重要
張麻子: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 THE END —
轉載自百度文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