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青木堂的風際中叛變,投靠朝廷,出賣天地會。小皇帝得知韋小寶是天地會青木堂的香主之後,對韋小寶腳踩兩隻船生氣失望,不再信任韋小寶。
這就像個分界線,從那之後,跟韋小寶的關係不再親密。
明知道韋小寶不願意出賣天地會,卻逼韋小寶滅天地會之後,才肯讓他去打吳三桂。
知道韋小寶喜歡熱鬧,傳旨意給韋小寶滅天地會,否則不讓待在通吃島上的韋小寶回京。
明知道韋小寶和茅十八是好兄弟,卻讓韋小寶監斬茅十八,還將殺害陳近南的罪名扣在韋小寶的頭上,讓反清義士痛恨韋小寶,把韋小寶逼上絕路。
所有這一切都是違背韋小寶的意願,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皇帝和韋小寶不再是好朋友而是君臣。
正所謂君叫臣思臣不得不死,在皇帝看來韋小寶數次違背自己的旨意已經是大不敬了,再有功勞,也功過相抵。
電視劇裡就是這樣演的,可是,如果反過來想一想,沒有天地會這件事,皇帝會不會繼續跟小寶做兄弟,讓小寶躺在功勞簿上富貴一生呢?
當然不會,即便沒有天地會,皇帝也會找別的由頭罷免韋小寶。因為:
第一,韋小寶功勞越來越多,官越做越大,皇帝已經封無可封。
韋小寶從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靠著自己的機靈能幹一路做到一等鹿鼎公,其中固然有運氣的成分,可這也足可以說明韋小寶的能力。
皇帝自己說的,你救過父皇,救過母后,救過朕,真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封給你。
皇帝為了什麼?當然就是為了自己的名聲,韋小寶把皇帝的名聲都搶去了,難道要上天。
第二,功高震主,韋小寶在朝中的勢力越來越大,來數一下韋小寶的官職。
四品尚膳監總管,御前侍衛副總管,欽此巴圖魯封號(原來有著封號的是鰲拜),穿黃馬褂,驍騎營正黃旗副都統,皇帝替身出家,驍騎正黃旗都統,欽此大臣,賜婚使,一等子爵,巴圖魯,一等忠勇伯,二等通吃伯,二等通吃侯,太子太保銜,三等鹿鼎公,撫遠大將軍,二等鹿鼎公,一等鹿鼎公。
羅剎國攝政女皇的情人。
韋小寶與朝中重臣的關係都不一般。
與索額圖、明珠、多隆、康親王都是好朋友,提拔趙良棟、施琅等許多朝廷良將。
皇帝派人數次捉韋小寶都沒有抓住,皇帝不問,但心中肯定有數,必定是這些官員跟韋小寶關係好,放他一馬,可朋友關係高於君臣關係時,小皇帝肯定容不下。
第三,局勢穩定,已經不需要韋小寶了。
皇帝認識韋小寶時正直外憂內患之時,羅剎國圍攻中國邊境,其火藥威力無比。
朝內鰲拜忙著排除異己,殺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不允許朝廷有別的聲音,甚至不將皇帝放在眼裡,肆意妄為。
三番作亂,吳三桂招兵買馬,蠢蠢欲動。
而此時的小皇帝,親政不久,手裡無人可用,無將可差,屬於被架空的皇帝。
所以急需自己人,此時出現韋小寶。
等時局變得穩定以後,皇帝開始考慮與韋小寶的關係,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
第四,好奇心害死貓,知道太多的人活不長。
韋小寶見過皇帝被鰲拜嚇得哆嗦的樣子。
見過皇帝被歸氏夫妻刺殺時的驚慌失措。
知道假太后的秘密,更知道老皇帝出家的秘密。
這樣的人如果不能用恩情和富貴留在身邊,也只能殺了才能心安。
還記得嗎?早在韋小寶幫助皇帝救出真太后時,真太后怕這件事傳出去,想殺掉知情人。皇帝力保小桂子(韋小寶)忠心耿耿。
太后才說,為君者可以寬大仁厚,有時候也是要酌情處事。
一個太后為了守住秘密假太后這一件事都能想到殺這麼多的人,何況韋小寶知道的太多太多。
皇帝會長大,不再意氣用事,到那時,韋小寶還能保得住這顆腦袋嗎?
所以說,韋小寶選擇歸隱是無比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