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鄭蕊
經過半年的覆核,星美控股仍沒有逃離退市的結局,於12月14日正式被取消上市地位。作為國內主要影院運營商之一,星美控股曾憑藉著超300家影院的規模在市場中佔有不小的地位。2018年是星美控股下滑的起點,從分拆上市計劃未能成行,到拖欠員工及供應商工資和貨款,再加上其他債務問題,星美控股高樓漸塌。對於星美控股而言,退市並不是終點,經營方面的問題也不會隨之消散,想要東山再起,難度不小。
14日起退市
「聯交所宣布,由2020年12月14日上午9時起,該公司的上市地位將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予以取消。」香港聯交所的一則通知,宣告了星美控股的退市結果。
這不是聯交所首次對星美控股作出取消上市地位的決定。公開資料顯示,星美控股的股份自2018年9月3日起已暫停買賣。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若該公司未能於2020年3月2日或之前復牌,聯交所可將該公司除牌。
今年5月,上市委員會曾決定根據《上市規則》第6.01A條取消星美控股股份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隨後,星美控股尋求由上市覆核委員會覆核上市委員會的裁決。但最終,上市覆核委員會維持了上市委員會取消星美控股股份在聯交所上市地位的決定。
隨著此次正式退市,星美控股自2009年在聯交所掛牌的11年上市路正式畫上了句號。然而,該公司近年來所面臨的經營挑戰並沒有結束。
自2018年以來,經營了超300家影院,並在影院市場佔有不小規模的星美控股突然爆發出一系列危機:最多時旗下2/3的影院暫停營業、不少影院員工薪酬未能按時發放、拖欠供應商貨款及片方版權費達數億元而被訴至法院、部分影院被列入失信名單等。大量問題的同時爆發令星美控股瞬間跌入谷底,公司業績也變為虧損數十億港元。
即使到了2020年,距離當時問題爆發已過去了兩年,但問題仍未完全解決。據天眼查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星美控股與成都分眾晶視廣告有限公司因廣告合同糾紛而多次走上法庭,同時還被上海東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信銀行(港股00998)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告上法庭坐上被告席。此外,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星美控股旗下影院也多次因年初的電影票退款超過半年仍未能到帳、影院停業致會員卡餘額無法退還等問題,被消費者投訴。
尋求外援無果
為了解決自身面臨的經營挑戰,星美控股曾試圖尋求外援。
星美控股與星美文化旅遊(港股02366)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美文化」)曾就有關可能向星美文化出售星美控股實益持有之附屬公司,成都潤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星美控股實益持有的其他所有位於中國的影院全部股本權益的共同意願訂立無法律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
隨後,英皇文化產業(港股00491)集團有限公司直接全資附屬公司Time Oasis Limited又透露了收購某些星美文化權益的意向。
不過,到了今年9月,星美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星美文化尚未就可能出售事項達成正式協定,Time Oasis Limited在進行盡職調查,並就收購全部或某些押記股份進行談判後,便不再有進一步的消息傳出。
而在債務重組方面,星美控股此前已宣布與貸款人及債權人進行積極磋商及討論,包括將彼等的債務或部分債務轉化為星美控股股權等。但同樣是截至今年9月,星美控股在透露與貸款人或債權人並無訂立或協定有關協議或實質性條款後,便再未透露更多進展。
此外,星美控股曾表示先前有某些人士表明了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電影業務感興趣,但尚未收到任何投資條款清單以評估其收購條件。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資本對影院市場的布局已更為理性,而星美控股的經營困局則是擺在有意者面前的首要難題。據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儘管星美控股暫未公布2019年的業績,但2017年和2018年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虧損1.29億元和38.28億元。
對此,影視傳媒行業分析師曾榮認為,今年以來影院市場整體因多個月的暫停營業而承受較大的壓力,並令各方看到了影院市場存在的經營短板,因此從業者在布局中也更為謹慎,更不用提接手星美控股相關權益。
非理性布局自縛
星美控股之所以走到如今的局面,與之前的布局尤其是擴張收購新影院等動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3年時,星美控股旗下的影院數量僅為83家,此後該公司不斷擴張,截至2017年底增至365家,中間僅用了約四年時間。此後,星美控股還曾試圖衝擊400家影院的規模,但因各種問題相繼爆發而未能成行。
而星美控股相關負責人此前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由於公司新收購影院,且以上影院的營業額沒有達到預期值,同時財務和銷售成本都在增加,所以才導致了集團虧損。
某影投公司經理周翔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除了今年因受到特殊時期影響使全國電影票房的增幅未能延續外,前幾年國內票房均保持增長,但也能發現增幅有所趨緩,從近50%的增幅降至10%以下,更趨於穩定,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影院和銀幕數的年增幅卻曾一度超過了票房增速。「雖然部分城市或地區的影院市場仍有新影院的發展空間,但不少新影院的落腳點並未進行理性判斷,導致無法獲得預期效果,再加上新影院從開業到實現盈利中間需要一個過渡期,大量新影院的出現也將令成本增加,卻無法獲得對等收入的情形,帶來較大的經營負擔。」
針對旗下經營問題的處理進展以及後續的發展計劃,北京商報記者向星美控股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對方的回覆。
當下國內影院市場雖然已經陸續恢復營業,但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也存在著挑戰,同時面臨著優勝劣汰的處境。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經過今年這一輪變局後,影院市場也發生了倒閉、收購等情況,而此後影院市場的集中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