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末民初人的觀念問題

2021-02-23 文源君

清朝末期,為應對世界之潮流。慈禧太后不得不決定實行君主立憲。然而慈禧之立憲不過虛假之立憲,其全然不顧出洋五大臣的建議,直接同意袁世凱12年預備立憲期的奏請,正表明其欲將立憲之事託於身後,自己則逃避之。當時身在日本的孫文一眼就看穿了此為慈禧的政治把戲。當孫文聽完慈禧關於立憲的演講時,當即表態「滿嘴廢話,唯有一句12年預備立憲乃是真言」。當是時,海內外國人主要分兩派,一則朝廷,二則孫文。此時的朝廷主君主立憲,孫文主共和。朝廷方面,慈禧假立憲而真掌權,光緒帝倒是真想立憲可卻毫無權力。康有為一黨常年流落海外,與光緒帝早已沒有聯繫的可能。而康有為等人號召群眾的手段又顯然不及孫文。孫文做事,但凡有意倡導共和者,皆予之財而寧可自己餓肚子。相反,康有為做事,但凡有意倡導君憲者,康不僅不予實利,反教之「愛國不應求利」。因此在當時的環境下,所謂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其實質無非是孫文在政治宣傳上所取得的成就實在遠勝於康有為。並非一定只有共和才適合中國,而是孫文讓很多人相信中國一定得是共和。故此為一派,而康有為則遠不足以成為又一派。朝廷方面,自始至終堅持君憲的,實則只有袁世凱一人。慈禧在世時,袁世凱權勢燻天,然袁世凱知慈禧之心意,故只辦實事,如設資政院,建陸軍部,立警察制度,卻全然不提急於立憲之事。此等之政治覺悟非常人所能及也。故可說,當時大清之天下,能言英雄者唯袁世凱一人。至於其後來稱帝之事,乃為後話,暫且不論。慈禧死後,袁世凱遭到隆裕皇太后和攝政王載灃的強烈排擠,險些喪命,幸得張之洞保全才得以脫險(張之洞實在是想為大清保留最後一線希望)。然而此時的袁世凱已經對大清心灰意冷,開始逐漸萌生取而代之的想法。袁世凱最大的幸運,就是攝政王載灃實在是個鐵廢物,執政兩年多,啥業績沒有還鬧得天下大亂,天天就知道叫囂著殺盡北洋。後來眼看著南方大亂,又不得不請袁世凱出來滅火。袁世凱當然很不爽,自然是百般要求。載灃這時候還在說什麼「就不信沒有袁世凱就沒有大清,大不了本王親自上戰場」一類的屁話。這時隆裕皇太后在一旁冷笑道「你也不看看你過去兩年都幹出了啥」,載灃這才無奈妥協。於是內閣裡的滿清皇族鐵廢物們全都下崗,接替他們的全是段祺瑞、馮國璋、趙秉鈞等袁世凱鐵粉。大清之天下,儼然已經姓袁而非愛新覺羅。故此中之數年,我們可將「袁世凱的大清朝廷」視為一派。其所代表的君主立憲與孫文所代表的共和分庭抗禮,二者即是軍事的較量更是政治的較量。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在這個時候可以說幾乎完全掌握在這兩個人的手裡。

後來事情發生了些微妙的變化。本來天下大勢,誠如慶親王奕劻所言「三足鼎立」——東南一孫文,湖北一黎元洪,北方一大清。當時奕劻還諷刺到:這蜀吳具全,殊不知那假意救國實心篡漢的曹操又在何處啊?當時袁世凱還說「若是我發現誰想當曹操,定將其碎屍萬段」。呵呵,我自己殺自己可還行。後來南北和談,袁孫二人皆不願看到骨肉相殘生靈塗炭,故二人達成協議。國體為共和,大總統則由袁世凱來當。當時孫文手下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他的決策,尤其以黃興最為激烈,說話也最有分量。反對派的核心論點是:若袁世凱是個奸邪小人,掌權之後搞出個假共和怎麼辦?孫文則怒喝到:怎麼能如此想人!不得不說孫文還是太天真了些。當時袁世凱聽說孫文要他當大總統時,滿臉狐疑。說這世上怎會有如此傻的人,努力了幾十年卻什麼都不要。事實上他卻不知孫文是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幾乎絕無僅有的「大公無私」之人。很多後人說孫文高尚,袁世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非要以為孫文是在玩什麼詭計。實際上,袁世凱也是個飽讀詩書之人,其思維絕非小人之思維,乃是每一個正常人的想法。袁世凱自然知道中國幾千年歷史,但凡涉及到皇位之爭,哪有幾個大公無私之人。當手下提及堯舜禹禪讓時,袁世凱則說「你見過嗎?」實際上堯舜禹的禪讓,史料上不過一筆帶過。而從那以後的禪讓,則從來都只是篡權者的把戲。所以堯舜禪讓本身是否為真尚存疑惑,又怎能拿來說服人。於是這兩個決定中國命運的人之間,就出現了一種微妙的關係。袁世凱想當大總統,卻不相信孫文會心甘情願地放棄大總統的位置。孫文不在乎是否當大總統,而他明白袁世凱的意思,「一往情深」地想讓袁世凱當大總統(因為孫文的實力遠不及袁世凱的北洋軍)。就這樣,在一連串折騰之下,孫文走了,袁世凱登臺了。後來還經過幾輪博弈,袁世凱成功定都北京,從此確立了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此時的中國,已經算的上是共和制度。然而,在當時的中國,共和制,似乎並不那麼深入人心。

我們且看當時天下文人們的態度。中國的政治,向來是士大夫政治。能決定天下人觀念的,無非是那幾根筆桿子。可我們會發現,當時天下最著名的幾根筆桿子,幾乎沒幾個是贊成共和的,反而是君憲居多。但其實,這些人中也很少有像康有為那樣死腦筋的(這貨後來竟然還要跟著張勳搞復闢)。絕大多數人看到共和似乎也不錯,就順水推舟了。而且當時世界範圍內對袁世凱的評價都極高,文人們也願意為其效力,比如楊度。後來袁世凱一通亂搞,搞得中國政治烏煙瘴氣,戰爭不斷。人們突然又想念清朝了。當時中國有個大牛人叫辜鴻銘,此人精通九門外語,早期在張之洞手下當幕僚,對張的要求是「給我五百份各國時報,我幫你看清天下大勢」。外國人對辜鴻銘評價極高,說「來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見辜鴻銘」。辜鴻銘還是個堅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捍衛者,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崇到了極致。他當時有一段言論說的非常精闢「中國只適合專制,絕不能民主。只能有王道而不能有法治。為什麼呢?你在中國跟人講法律,說你得遵法,根本沒有人聽你的,可你跟他說這是聖旨,他就得跪地上給你磕頭。所以說為何法前要帶個王字,因為中國人只信王不信法。失去了王的法,便毫無威懾力。」正如魯迅筆下百姓的生活一樣。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百姓,甚至還不及革命之前過得好。當時的中國,正因為沒了王法,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權沒有威懾力,從而軍閥割據,戰亂不已(這也是辜鴻銘的理論)。其實,整個民國期間,民主共和觀念從來都沒有真正的完全的被中國人民接受。民國後期歸於平穩,還大部分是由於蔣介石的鐵腕統治。可即便如此那時的中國也還有共產國際在頻繁活動,中國真正再度形成統一的觀念還是在建國之後。而正如我們所知,當今中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集權制,所以究竟是不是孫文口中的「民主共和」,相信大家心裡也都明白。不過我今天談的是清末民初人們的觀念問題,所以這些東西尚不在討論之列。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國人從來就沒有形成過一套統一的觀念。有人信專制,有人信民主。而民主裡有人信共和,有人信君憲。就連君憲也分日本君憲和英國君憲,共和裡也分法國共和和美國共和。可見,當時國人的觀念簡直是魚龍混雜。我不禁想起了歷史書上清末民初百姓的照片,想起了他們那空洞的眼神。如今當我去剖析這段歷史時,很容易就理解了那段時間國人心中的迷茫。從總統到著名文人到學生再到窮苦百姓,沒有人知道中國該怎麼走,適合怎麼走。其實就連那些參與五四運動的學生,也不知道中國應該怎樣,他們只不過是無法接受那喪權辱國的條約罷了。眾所周知,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千年不倒,靠的就是這統一的民族觀念。可清末民初的時候,這種觀念幾乎完全崩塌。舉國迷茫,沒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層出不窮的國學大師也相互攻擊謾罵,都堅定地捍衛自己心中所以為的正確的道路。最終呢,新中國成立了,我們於是說辛亥革命多麼重要,孫中山多麼偉大。我們說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我們說袁世凱是個竊國者。可當時的天下,誰知道這些呢?誰知道共和君憲和封建孰優孰劣。誰知道哪條路適合中國呢?就連袁世凱去世之後,也還是有很多支持「袁皇帝」的人。即便是袁世凱稱帝被無數人唾罵,遭到了無數過去曾死心塌地跟隨他的親信的疏離。可在他死後,還是有張勳復闢,硬逼著溥儀復位,而且還有康有為在一旁煽風點火。如此動蕩之時局,誰人又知道中國的未來會是怎樣呢?眾所周知,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今天我們可以堂而皇之的說,共和是真出路,而社會主義是制勝之法寶。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所謂真出路,也沒有所謂制勝之法寶。若載灃勝過了袁世凱,或康有為勝過了孫文,中國很有可能就走向了和日本英國類似的君憲道路。那條路說不定更好也說不定更差。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因此我們也只能以今人的視角去審視過去的人們。但希望讀歷史的朋友們永遠都不要忘記,歷史上的人是不會知道未來的。而他們所面對歷史潮流,遠不是我們從歷史書上看到的那樣就很自然地發展至今。

今天寫這篇文章,似乎主題不大明確。(源某人:那你寫個頭?)實際上我只是想寫一寫那時候的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我想表達的想說明的,都已經在我所寫的文字中體現出來。只不過有些話不便過於明說,因此表達的比較隱晦。但我相信英雄所見略同,慧眼識珠的你,一定能看出此中奧秘。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清末民初女性的「出走」:救亡與啟蒙——仿歐美、倡新理
    「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本就是一個頗具分量的研究課題,將這樣一個題目又放置於「清末民初」的歷史轉折點上,其內涵和意義就變得更加豐富而深遠。清末民初挽救民族危亡和啟發民智的思想進程是曲折而又偉大的,可以說,來自於男性政治精英的改革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步伐的主要動力,而起「導向性」作用的是源源不斷被引進的,來自於歐美或是被改造後的歐美的新理和新說。
  • 長袍、短褂,裙襖、旗袍,坎肩、掛襴···清末民初服飾原來是這樣呀!
    目前,景區內到處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穿越到清末民初的年味、祥和迎福的場景,穿越後的市井風情讓人迷戀。原來清末民初的服飾著裝竟是這個樣子呀······電話:63958882、遊園會期間,為滿足遊客融入市景樂趣和著裝拍照需求,景區備有形色各異的清末民初傳統服飾,提供租賃服務。
  • 清末民初到底發生了什麼?看了這本漫畫歷史書就知道了!
    這類作品關注的朝代多是紛亂有趣如春秋戰國,或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漢唐宋明,但有一個歷史階段卻經常被人們所忽視,或者說是模糊過去的,那就是「清末民初」。首先明確下這個時間階段:清末: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2年宣統退位;民初:從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北伐成功。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6月出版,416頁,148.00元讀罷《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以下簡稱《粵》書),身為廣東人,實在是既心潮滂湃,猶如南海的潮水,又心添愁思,好比五嶺高山深處的雲霧。
  • 清末民初被搬上螢屏的功夫大俠,除了葉問、黃飛鴻,還有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前些日子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的離世,著實傷了一批網友的心,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影響了好幾代人,而且都被搬上了螢屏。那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又有哪些功夫大俠被搬上了螢屏呢?聽小編娓娓道來。
  • 清末民初的那些騙子們(4)
    清末民初的騙子百態  多人串騙篇騙子行當有句話叫做 無媒不響,無媒不成,此處媒指同夥,也是我們常說的「託「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陳喬見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從「美德...
    本期推送陳喬見先生《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一文,是該系列第6篇文章。本文以「美德統一性」的視角重讀「公、私德」問題,並對陳來先生所持「近代以來存在著公德取代私德的問題」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作者認為就本文論及的清末民初幾位思想家而言,並不能支持該觀點。同時他也對蔡祥元與任劍濤兩位先生對儒學、道德的一些理解提出不同意見。
  • 清末民初「海派服裝」蚌埠登場,你喜歡哪一件?
    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在民國初期
  • 清末民初淮安「隱語社」與「淮山謎社」
    清末民初,中國的燈謎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燈謎社。其中淮安的「隱語社」、「商舊社」在當時的謎壇佔有一定地位。 顧震福,字竹侯,江蘇淮安淮城城隍廟巷人,清末民初文字學家、經學家、著名謎家。正史無傳,據《中華謎書集成》謂生於1869年,但筆者查閱《商舊謎存》,顧氏在「韋袖東、東川合傳」中,有「乙丑(1889)秋九月,予年甫十有八」句,又據張超南在《跬園謎刊·題詞》「有似耆英會」句下註:「君年六十二」,按該刊成書於1933年,這兩處是一致的。
  • 布衣歷史 從電視劇《活色生香》看清末民初服裝特點
    民國初年,由於留學生逐漸增多,國人服裝樣式受到很大的影響,如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和長裙,不施紋樣,不戴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飾物,以區別於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飾而稱為「文明新裝」。
  • 清末民初老照片:男青年剪辮子笑容滿面,饑民排隊領取救濟糧
    清末民初改朝換代之際,社會上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通過一組拍攝於1911年、1912年的老照片來一探究竟。清末監獄裡所謂的「叛軍」,就是以武裝鬥爭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黨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將乾坤力挽回。」從1906年起到1911年止,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就有十幾次之多。
  • 《岑春煊集》:補上晚清民初政壇要角文集出版的一個缺環
    全書近500萬字,廣泛收錄岑春煊1892至1933年即32至73歲期間的各種公私文字,是目前有關其著述收錄最全、年代最長、類別最豐、規模最大的文獻集,為研究岑春煊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清末民初政治、軍事、外交、社會、教育諸問題提供了珍貴、豐富而又權威的史料依據。
  • 辮子風波:清末民初留髮與剪髮的劇烈衝突
    清末民初出現的剪髮辮的行為原因複雜,既有向西方社會風俗靠攏的含義,也有表示與清政府決裂的顛覆性意義,並成為近代習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動。最早的剪辮者是定居海外的中國人,原因是為了與當地的風俗靠攏或者是為了工作中的便利。
  • 《歷史研究》銅元何以佔領農村:清末民初華北小額通貨的流通與更替
    可見,清末民初小額通貨的官方地位變動、城鄉貨幣流通的空間分化、銅元取代制錢的更替過程等重要問題仍有待深入探討,以準確把握近代中國幣制變遷的完整性與複雜性。本文嘗試以直隸、山東、山西等華北三省為例,系統探討清末民初小額通貨更替及城鄉貨幣折價體系轉型問題。
  • 另類之美:民初女性為何偏愛「束胸」?
    先看彼時之人的回答:「縛乳這事,在娼妓、姨太太、小姐和女學生中間很流行,不過她們都是好新奇,加一個『新』字也不為過。」那麼為何女子束胸一度成為「新」時尚的象徵?民國初年的『束胸』未必是『病態美』、『吃人禮教』的延續,『束胸』就某種程度而言,乃清末民初服裝演變的必然結果(外衣『緊窄』後,內衣也必然『緊窄』)」。許地山發表的《女子底服飾》一文也可提供線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知識界曾對女性「斷髮男服」的問題加以討論,主張以男性形象和觀念界定女子的頭髮服飾,以泯滅兩性區別,彌除等級標記,節省費用和光陰。
  • 「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譜匠們作譜收入有按月計的,清末民初大約每月十元,也有按頁計的,「每頁大洋二元」,每一個人具體分到多少錢,包頭說了算。不要以為作譜就比排印典籍簡單得多,成為一名譜匠要會識字,頭兩年給師傅打下手,學習雕宋體字等業務,三年學滿才成為正式譜匠。直到21世紀,民間編印家譜傳統依舊存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瑞安東源譜匠不僅在本地、本縣替他人印製族譜,而且經常應邀帶著全套活字和印刷工具出省做譜。
  • 清末民初,平武有位袍哥老大王七老爺,被譏為「最不像惡人」的惡人
    清末民初,四川平武有個人叫作王光裕。 王光裕,生年不祥,世襲王土司本家。長相忠厚老實,卻是奸惡內藏,是地方上的大惡霸。後來創辦袍哥組織,因擅自殺人,1915年在成都被斬首。 平武土司王氏,本出於山東,始祖為宋代名臣王佑。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再現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中文版正式出版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