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2021-01-18 身邊24小時

文|李崇寒

家譜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說,有時過了二三十年,哪一族第二次重修時,歲數大的老譜匠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工作,對每一個宗族來說,新譜告成是一件大事,要舉行祭譜儀式,甚至還要演戲慶祝。譜匠們作譜收入有按月計的,清末民初大約每月十元,也有按頁計的,「每頁大洋二元」,每一個人具體分到多少錢,包頭說了算。不要以為作譜就比排印典籍簡單得多,成為一名譜匠要會識字,頭兩年給師傅打下手,學習雕宋體字等業務,三年學滿才成為正式譜匠。

直到21世紀,民間編印家譜傳統依舊存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瑞安東源譜匠不僅在本地、本縣替他人印製族譜,而且經常應邀帶著全套活字和印刷工具出省做譜。2008年時,東源村接到訂單約100多個,譜匠個人年收入在2—4萬元不等,與普通企業工人工資相當,付出勞動一點也不少,制譜工序有十多道,包含採訪(開丁)、謄清(理稿)、揀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草訂、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純手工操作。

用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印製出的家譜

平時還要做好取材(選取又韌又硬的上好棠梨木)、制字模、寫字(反手)、刻字等基礎工作。由他們打造的族譜保留了獨特之處:全線裝,印譜都用宣紙。只是熟悉這項手藝的師傅年齡越來越大,年輕人中很少有人習得。一個學徒要掌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術,至少需要2年,相比古人,現代人的學徒生涯一點也不輕鬆,

除了專門訓練漢字毛筆書寫和手工雕刻技術外,還要學習中國歷史、識讀繁體漢字、掌握古文語法,好在古老技藝正在走出深閨,走入校園,讓更多年輕人知曉並願意學習、傳承。在古代印刷出版領域,活字印刷雖比不上雕版主流,但它佔有一席之地當是共識。它在中國並非像雨果所說「停滯在胚胎狀態,無聲無息」,而是「生機勃勃地發展」,持續煥發新活力。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03清末民初的中國積弱積貧,戰亂紛仍,國家與民間均難以有餘力做大規模、長時段、成系統的社會調查,川渝亦難獨善其身。自1816年嘉慶《四川通志》的百餘年內,四川皆未修通志。1924年,蜀中名儒宋育仁受命總纂《四川通志》,後因川內時局及經費問題,進展唯艱,至1931年宋育仁去世也僅完成初稿。
  • 清末民初到底發生了什麼?看了這本漫畫歷史書就知道了!
    這類作品關注的朝代多是紛亂有趣如春秋戰國,或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漢唐宋明,但有一個歷史階段卻經常被人們所忽視,或者說是模糊過去的,那就是「清末民初」。首先明確下這個時間階段:清末: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2年宣統退位;民初:從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至1928年北伐成功。
  • 清末民初「海派服裝」蚌埠登場,你喜歡哪一件?
    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在民國初期
  • 清末民初東北巨富吉林首富 「船廠牛家」財富風雲錄
    其中值得一提的當屬清末民初東北巨富牛子厚了。那時,一說起「船廠牛家」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牛子厚作為「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當時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各主要城鎮都有「買賣」——今天,大東北V為你講述:「船廠牛家」財富風雲錄。
  • 淺談清末民初人的觀念問題
    然而慈禧之立憲不過虛假之立憲,其全然不顧出洋五大臣的建議,直接同意袁世凱12年預備立憲期的奏請,正表明其欲將立憲之事託於身後,自己則逃避之。當時身在日本的孫文一眼就看穿了此為慈禧的政治把戲。當孫文聽完慈禧關於立憲的演講時,當即表態「滿嘴廢話,唯有一句12年預備立憲乃是真言」。當是時,海內外國人主要分兩派,一則朝廷,二則孫文。此時的朝廷主君主立憲,孫文主共和。
  • 清末民初女性的「出走」:救亡與啟蒙——仿歐美、倡新理
    「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本就是一個頗具分量的研究課題,將這樣一個題目又放置於「清末民初」的歷史轉折點上,其內涵和意義就變得更加豐富而深遠。清末民初挽救民族危亡和啟發民智的思想進程是曲折而又偉大的,可以說,來自於男性政治精英的改革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步伐的主要動力,而起「導向性」作用的是源源不斷被引進的,來自於歐美或是被改造後的歐美的新理和新說。
  • 清末民初,平武有位袍哥老大王七老爺,被譏為「最不像惡人」的惡人
    清末民初,四川平武有個人叫作王光裕。 王光裕,生年不祥,世襲王土司本家。長相忠厚老實,卻是奸惡內藏,是地方上的大惡霸。後來創辦袍哥組織,因擅自殺人,1915年在成都被斬首。 平武土司王氏,本出於山東,始祖為宋代名臣王佑。
  • 長袍、短褂,裙襖、旗袍,坎肩、掛襴···清末民初服飾原來是這樣呀!
    近幾天李家大院年俗文化遊園會各項籌備工作已進尾聲,正在進行節目銜接、現場排練,迎接開園。目前,景區內到處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穿越到清末民初的年味、祥和迎福的場景,穿越後的市井風情讓人迷戀。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清末民初被搬上螢屏的功夫大俠,除了葉問、黃飛鴻,還有誰?
    金庸先生近幾年最火的當屬葉問葉問,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家資殷實,是當地大少爺。葉問與李小龍2008始,由甄子丹飾演的《葉問》,共拍攝了三部,部部經典。通過介紹詠春大師葉問的生前事跡,再一次讓詠春展示在世人眼前。
  • 清末民初淮安「隱語社」與「淮山謎社」
    清末民初,中國的燈謎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燈謎社。其中淮安的「隱語社」、「商舊社」在當時的謎壇佔有一定地位。1932年,社員謎作經顧震福輯錄成《商舊社謎存》行世。顧震福另編有《跬園謎刊》等謎輯。二書均為謎史重要資料。 顧震福,字竹侯,江蘇淮安淮城城隍廟巷人,清末民初文字學家、經學家、著名謎家。
  • 杜心武清末民初武術家
    杜心武清末民初武術家杜心武(1869-1953年),名慎魁,號儒俠,道號鬥米觀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門的第二代宗師,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一次,他將一馬幫護送到目的地後,獨自一騎返川。在川黔邊界一座深山老林中,他除掉了—個開黑店的大盜李老大,救出了幾個被劫搶來的婦女。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杜心五辭鏢師職,回到慈利老家,閉門讀書。不久,去北京守衛清宮,月銀八十兩。他住北京西直門大街醬房大院六號。每天邊工作,邊學習,博覽群書,廣交朋友。杜心五先在北京結識了革命黨人宋教仁,在宋的影響下,他堅定了革命和愛國的思想。
  • 一文看懂家族祠堂的由來、構成、功能和意義!
    通過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儀容,喚起家族團結。依靠血緣關係的紐帶,維護和鞏固家族權利和地位。祠堂裡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設正龕,左右各設配龕。它像附著在牆上的小神殿,神主擺在閣中,前面用帷幕掩飾,後來有的用大長方形書桌,將神主擺設在桌上。
  • 清末民初的那些騙子們(4)
    清末民初的騙子百態  多人串騙篇騙子行當有句話叫做 無媒不響,無媒不成,此處媒指同夥,也是我們常說的「託「
  • 陳喬見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從「美德...
    編者按自2020年第1期以來,圍繞「公私德之辯」,本刊陸續刊發了系列爭鳴討論。本期推送陳喬見先生《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一文,是該系列第6篇文章。在《東籍月旦》(1903年)一文中,梁啓超介紹日本最新書籍,首要便是倫理學。他根據日本文部省最近所發之訓令,關於中學所教倫理道德之要領,把倫理分為六部:一、對於自己之倫理,二、對於家族之倫理,三、對於社會之倫理,四、對於國家之倫理,五、對於人類之倫理,六、對於萬有之倫理。
  • 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裡的大咖,幾乎全在他的...
    「一部永嘉史,半部在楓林」,因為清末民初楓林出了個永嘉先生徐定超。今年4月,第一次來到聲名遠播的楓林,在楓林商會會長徐展東和永嘉山水詩研究會理事徐瓊華陪同下,瀏覽了楓林古街古宅古井古橋,重頭戲無疑是徐定超紀念館。我仔細觀看了四壁的文字介紹和老照片,驚訝於這些歷史教科書裡耳熟能詳的名人大咖,幾乎都出現在徐定超的「朋友圈」裡。
  • 清末民初老照片:男青年剪辮子笑容滿面,饑民排隊領取救濟糧
    清末民初改朝換代之際,社會上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我們通過一組拍攝於1911年、1912年的老照片來一探究竟。1911年,街頭的小攤販。1911年,對清廷來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對普通百姓而言,日子照常過。總體來說,這次改朝換代的烈度比較低,對社會的破壞小。
  • 為什麼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前或許真的是一家!
    中國人第一次見面,經常會問到姓名,如果對方跟自己同姓,往往會笑稱「五百年前是一家」。為何「五百年前是一家」會流傳這麼廣呢?為何不是三百年、四百年、六百年呢?這麼說有無依據呢?「五百年前是一家」最早並不是指同姓之間的關係,這個說法最早是元代鄭廷玉在《布袋和尚忍字記》中的一個楔子:「可不道一般樹上有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是從什麼時候變成同姓人之間初次見面時拉近關係的常用語的?答案是清末民初(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洋務運動興起後,中國開始進入近代工商業社會。
  • 回顧2020年賭王家族七件大事,每一件都事關賭王家族未來命運
    在今天我們就單獨來回顧一下傳奇豪門賭王家族2020年發生的七件大事,這些事情都事關賭王家族未來的命運。1. 賭王何鴻燊去世,賭王家族風雲再起作為賭王家族的大家長,賭王何鴻燊2020年5月26日在養和醫院病逝,享年98歲。
  • 北宸公司「三個注重」奏響大修前奏曲
    北宸公司「三個注重」奏響大修前奏曲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