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崇寒
家譜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說,有時過了二三十年,哪一族第二次重修時,歲數大的老譜匠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工作,對每一個宗族來說,新譜告成是一件大事,要舉行祭譜儀式,甚至還要演戲慶祝。譜匠們作譜收入有按月計的,清末民初大約每月十元,也有按頁計的,「每頁大洋二元」,每一個人具體分到多少錢,包頭說了算。不要以為作譜就比排印典籍簡單得多,成為一名譜匠要會識字,頭兩年給師傅打下手,學習雕宋體字等業務,三年學滿才成為正式譜匠。
直到21世紀,民間編印家譜傳統依舊存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瑞安東源譜匠不僅在本地、本縣替他人印製族譜,而且經常應邀帶著全套活字和印刷工具出省做譜。2008年時,東源村接到訂單約100多個,譜匠個人年收入在2—4萬元不等,與普通企業工人工資相當,付出勞動一點也不少,制譜工序有十多道,包含採訪(開丁)、謄清(理稿)、揀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草訂、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純手工操作。
用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印製出的家譜
平時還要做好取材(選取又韌又硬的上好棠梨木)、制字模、寫字(反手)、刻字等基礎工作。由他們打造的族譜保留了獨特之處:全線裝,印譜都用宣紙。只是熟悉這項手藝的師傅年齡越來越大,年輕人中很少有人習得。一個學徒要掌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術,至少需要2年,相比古人,現代人的學徒生涯一點也不輕鬆,
除了專門訓練漢字毛筆書寫和手工雕刻技術外,還要學習中國歷史、識讀繁體漢字、掌握古文語法,好在古老技藝正在走出深閨,走入校園,讓更多年輕人知曉並願意學習、傳承。在古代印刷出版領域,活字印刷雖比不上雕版主流,但它佔有一席之地當是共識。它在中國並非像雨果所說「停滯在胚胎狀態,無聲無息」,而是「生機勃勃地發展」,持續煥發新活力。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