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聽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能不能也這樣說,不想評職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我想了對他說,如果你是公辦學校的老師,一定要參加職稱評審,因此,這話一點沒錯。
可是,為什麼現實中,越來越多的老師對職稱詳審感冒呢?很多老師甚至不想參加評職稱?
現行的中小學工資制度中,職稱佔比並不低,職稱等級越高,待遇越高,沒有哪個老師會和工資待遇,會和錢過不去。
主動放棄甚至遠離職稱評審的背後,可能確實是有太多的心酸和無奈。
1.職稱評審的條件太高
越是高等級的職稱評審,要求與標準就越高。除了學歷要求之外,還有普通話,計算機等級,繼續教育學分等。當然這些並不算難,難的更多可能是論文、課題、優質課、工作量和榮譽等。
有的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條件,就卡死了老師評職稱的全部希望。而且,有些條件是沒有辦法可以彌補的,有些條件甚至需要提前好幾年準備。
很多老師只知道埋頭苦幹,兢兢業業工作,認認真真教書,卻從不去考慮以後的事。
2.職稱名額過少
限於一個地方的經濟條件,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的名額從來都是很少,特別是正高級職稱,有人戲稱比動物園裡的「華南虎」還要稀少。
學校高級職稱的名額如果滿了,也許幾年都沒有新增指標。哪怕老師條件再好。除非高級職稱的老師退休、調離等。僧多粥少成了職稱體系中最大的一道坎。
3.腐敗與不合理現象
不可否認,有些學校評職稱存在一些腐敗現象,存在評審過程中的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有的學校制度評審標準,有一定的傾向性,想照顧誰成了風向標。有的學校重點向領導傾斜,一線老師很難有機會晉級。
這些現象讓許多老師放棄了評職稱的念頭。
既然存在這麼多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我為什麼還要建議朋友要端正心態,積極參加職稱評審並努力爭取成功呢?
職稱評審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
教師的勞動其實很難量化細化,也很難用一把尺子衡量。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至少在目前,職稱還是衡量一個教師專業水平與勞動力價值的唯一規尺。高職稱,就說明你的教育教學水平相對較高,自然應該得到更多的報酬。
把職稱標準視為專業成長的要求
不可否認,職稱制度在一定程度的推動了教師的專業建設工作。作為老師,自覺地與區域職稱評審標準對照,把標準視為自己專業成長的尺子來衡量,激發和指引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
因此,我認為,不想評評職稱的老師,或許也不想在專業發展上有所建樹。所謂的「只想安安靜靜地教書」的說法,只是偷懶和不思進取的代名詞。
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
教師要學會適應社會發展,才能培養下一代繼承人類文明的能力與素養。既要埋頭苦幹,更要抬頭望天,適應變化。如果學生都已經躍入了信息技術潮流中,老師的腳還踩在老黃曆上,那如何去培養新時代的新人?
適應社會變化發展,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審視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融入這個新時代。
我一直對老師說,「如果你現在還在用老年機,那你是落伍了,承擔不了今天的教書育人任務」。
老師的職稱評審,你還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