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成長與接納

2020-10-09 菠蘿麵包可香了

很幸運在八月的結尾看完了《normal people》。

畫面非常清新、有一些些復古,女主長相大氣美麗,有些安妮海瑟薇的影子,男主身材健碩,擁有藍色清澈的眼睛,這些因素給這部劇以美好外殼,細膩複雜的心理描寫和身體接觸高度配合情感變化給這部劇以深刻靈魂,真實又動人。

男主女主都在不同的階段因為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需求非常非常想要融入一些圈子,但是融入之後發現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難得之處在於他們在彼此生活中始終給予對方最大的包容和愛。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很相似,他們都有一定的自己認為自己「殘缺」或者不那麼「normal」的地方,他們彼此理解治癒,他們靈魂相通。

最真實的地方在於,愛情,尤其是人會發生巨大變化的十幾二十來歲的年齡,其實會有很多笨拙和不成熟的地方,會因為經驗不足、勇氣不足等等誤傷到對方。這部劇雖然感覺節奏很慢但是矛盾衝突也很多,每次出現男主欲言又止或者偶爾自私、女主誤解以及不夠共情、階級差異逐漸明顯,都讓我感嘆,這就是現實啊。但是看到他們內心的不安、不舍和絕對的真誠、互相理解,也讓我感嘆,這就是愛情啊。

曾經急於想要製造並享受愛情帶來的美好,比如學業生活上互相促進、獲得安全感、有情感依靠,也總是太追求完美於是總是事與願違,覺得自己的愛情有「殘缺」的地方,經常選擇短暫逃避。可惜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劇中女主問男主的,「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你還會覺得孤單嗎?」

結合前段時間看的《親密關係》前半部分中寫到的,在感情裡人們常常經歷這樣幾個階段,剛開始互相展示最好的自己,接下來發現並沒有那麼美好,各種期待希望開始幻滅,隨後開始爭吵進行愛情中的權利鬥爭,最後倖存下來的情侶們進入靈魂相通階段。

劇中的男女主感情線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這個規律。我們(我)很容易被別人家甜甜的愛情帶偏,男生們周到體貼成熟睿智和女孩們溫柔自律可愛努力,看到這些標籤就會莫名難過,會反思自己的愛情到底是怎麼回事。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部分愛情的美好外殼,一份感情的靈魂在於,因為有對方的存在,我們敢於面對自己最脆弱最不堪的一面,我們始終彼此溫暖支持,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並看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光芒,我們確定自己值得被愛。我們的靈魂再也不孤單。

十幾歲的時候希望愛情是一罐透明彩色糖果,標準就是甜和美。二十四歲的時候發現愛情其實是一杯拿鐵,有牛奶的香醇溫柔也有咖啡的苦澀理智。

看完這部劇我對於生活開始充滿感激和感恩,除了伴侶之外,我也更加深愛我的家人與幾個朋友,他們的存在與對我的理解,已經讓我很久很久沒有孤單的感覺了。

這部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於暫時性異地戀的看法,曾經我覺得生活中的陪伴是愛情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要珍惜時光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也要一起度過很多艱難時刻,這樣愛情才會在時光流逝中慢慢變得堅不可摧。

但現在我不這麼覺得了,異地戀不過是換一種模式相處,但是信任不變,互相理解不變,三觀保持一致,我們仍然是被愛著的,我們也從不孤獨。

Mariana對Cornell說,你去紐約讀書吧。我很喜歡Mariana的做法,她不限制他。在這短短12集裡,他們彼此互相治癒一起成長,即使他們再遇到與自己靈魂更契合的人然後各自開始戀愛,我也不會覺得可惜,人這一生啊,就是在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只要不胡亂沉淪不犯道德錯誤不傷害他人,做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就足夠了。

我們都長大了,好開心啊!

(前面有幾集看的真的揪心,好在最後還是互相治癒了啊!去循環folklore了,貌似有部分靈感來自這部劇

相關焦點

  • 薩莉·魯尼《正常人》:一部超越了愛情的人生成長史
    在2020年上海書展期間,《正常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與群島圖書聯合推出簡體中文版。8月8日,文藝評論家孫孟晉、作家祝羽捷、作家走走和出版人、《正常人》策劃彭倫做客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在「英劇《正常人》原著中文版發布會」上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並暢談當代青年的愛情與成長故事。
  • 《破產姐妹》卡洛琳: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接納
    這種堅定,是由那種從骨子裡對自己的接納散發出來的。她能夠接受自己一無所有的事實,能夠接納自己是個普通的餐廳服務員,能夠在這種環境中和麥克斯一起努力去做她們的蛋糕事業。整部劇有一處令人動容,卡洛琳對在餐廳認識的一個男人產生好感,等著對方約她的時候,對方放了她鴿子。麥克斯為了安慰她,請求一個男人去和她搭訕,沒想到那個男人是個基佬。
  • 《正常人》探索親密關係,真正的愛與成長
    昨天熬夜看了《正常人》,是吃了簡裡裡的安利。來自富裕但冷漠家庭的瑪麗安與普通單親家庭的康奈爾從高中起分分合合,他們相愛也優秀,但是瑪麗安深深的困在自我厭惡裡, 康奈爾的從眾,從小城市到大城市一直的孤獨不適,在不斷的探索裡,兩個人慢慢找到自我,學會自愛和愛人。瑪麗安對不被愛不值得的信念慢慢因為康內爾更堅定的愛的表達而改觀,這是對我最觸動的。
  • 《正常人》:愛情中的馬克思主義
    在《正常人》中,她借康奈爾之口再三反思文學的階級性:「它是一種文化性質的階級表演,受過教育的人迷戀文學,因為它能帶他們體驗一段虛假的情感經歷,他們喜歡讀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情感經歷,以便讀完後可以感覺自己比那些人高人一等。」說出這樣判斷的康奈爾,生在一個條件困窘的單親家庭。父親從未出現、無名無姓,母親一人做鐘點工撫養他長大。
  • 《正常人》如何成為「正常人」
    那麼這就是《正常人》想表達的故事。人物分析劇中的兩位主角Connell和Marianne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心靈創傷,雙方都渴望彼此的愛,但每一次長久的相處似乎都沒有好的結局。而Marianne提醒Connell,到底什麼才是他最應該努力追求的東西,言下之意還是希望Connell在文學方面有進一步的成長,而非只局限於陪在自己身邊。Connell也終於明白Marianne始終都沒有在意他卑微的出身。
  • 《正常人》豆瓣評分8.8!這是「千禧一代親密關係的範本」
    如果說《聊天記錄》完成的是對當下年輕人生活特質的描寫,《正常人》則更進一步,講述了他們的成長及選擇。 在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自傳體小說《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作家就曾描述過自己因愛上女孩而不被家人接納的感受。憤怒的母親問她為何這樣做,溫特森答道,「這讓我快樂」。母親則追問她,「你明明可以做一個正常人,為什麼非要快樂?」——這實在是一個殘忍的好問題。所幸後來溫特森明白了,「快樂與正常」並不真的符合非此即彼的二元論。
  • 周小舟評《正常人》︱被薩莉·魯尼虐到內傷
    《正常人》,[愛爾蘭] 薩莉·魯尼著,鍾娜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版,260頁,49.8元繼《聊天記錄》(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之後,愛爾蘭女作家薩莉·魯尼於2018年發表了她的第二部小說《正常人》(Normal People),同名劇集由BBC和Hulu
  • 【你懂愛嗎】接納才有愛,接納是愛的前奏.沒有接納,愛無法開花.
    情緒是信號,試圖告訴你什麼。情緒有非常重要的功用。如果拒絕感受某個情緒,你就會一直卡在那個情緒裡,或者處於壓抑後的麻木狀態。其實,所有的情緒都是動力的。它們的出現,不是為一直停留在那個狀態。當你接納,打開心,允許那個情緒全然存在(全然感受它),它就會自然地改變。
  • 《正常人》書評 | 正常人
    她的第二部小說《正常人》一經問世,便獲得了科斯塔圖書獎,愛爾蘭文學獎,並被Waterstones書店評為年度之書。《正常人》講的是兩個愛爾蘭年輕人瑪麗安和康奈爾從中學時代到大學時期的愛情故事。出身良好的瑪麗安在學校裡是個怪異的女孩。她不跟任何人交往,沒有朋友,重要的是「她從不掩飾自己對學校同學的蔑視」。學校裡有她患有精神病的謠傳,「是大家公認的厭惡對象」。
  • 英劇《正常人》原著小說來了
    在新書首發分享會上,作家走走、祝羽捷,評論家孫孟晉及本書的策劃彭倫與讀者分享閱讀這部小說和觀劇感受,並暢談了當下青年一代的愛情以及成長的故事。《正常人》是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她出生於1991年,被譽為「千禧一代」的代言人,《正常人》在全球被翻譯成46種文字出版。
  • 尼格買提:成長之路,你要學會接納和擁抱那個真實的自己
    歡迎關注,每天更新,一起成長!同時我很喜歡尼格買提對自己的坦誠,他這麼多年一路走過來,內心其實仍保留著一點自卑,但他也意識到,人要學會接納自己。成長之路,並非向著愈加完美,而是愈加接受不完美,愈加接納和擁抱那個真實的、不完美的自己。
  • 接納就是創造~電影-去年聖誕
    這過程不可能不痛不癢的,甚至是拔殼的感覺,每拔一次就會有一種爽快,這是一趟反覆受傷又療愈的成長,在愛裡沒有正確,不要怕做錯,不要怕痛苦,不要怕受傷,勇敢去體驗,都是完美的成長,都是完美過程。不斷的接納自己,不斷的接納對方,不斷的往後退,感覺到我就是接納一切的那一位,不斷寵愛接納自己,寵愛所有成長一切的那一位,所有一切都是完美的,空藉由角色,活出愛的精彩。我只想愛你,我也只想感受愛。
  • 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不少人都感嘆他由內而外的自信幽默——有些身體健全的人尚且自怨自艾,悲嘆生活的艱難與不易,為什麼他卻能笑對與生俱來的身體殘缺,並綻放讓人驚嘆的生命光彩?比如從事一份無法養家餬口的工作、讓子女衣不蔽體的男人,卻僅僅用一句瀟灑的「我要自我接納」就可以不要付出努力去改變現狀。
  • 《頭腦特工隊》:學會適當地釋放情緒,在轉變中學會接納和成長
    頭腦特工隊《頭腦特工隊》裡主要圍繞萊莉因為遷居新家而產生的各種不適應的心理,到最後接納並獲得成長的故事。下面我將從沉默是金、故事情節、場景空間、人物形象設定這四個方面給大家講解這部電影中孩子的情緒發展和成長。
  • 楊天真做切胃手術:接納自己,是擁有幸福人生的開始
    我不想放棄辛苦掙來的職位,但更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於是我儘量減少出差機會,一下班就回家陪孩子,整個人搞得疲憊不堪。 而工作因為力不從心出現重大疏漏,被領導狠狠批評後,回到家裡面對孩子的無端哭鬧,我的情緒徹底失控,為什麼我做不到工作和孩子兼顧呢? 我不能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樣子,就是因為不能接納自己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才讓自己疲於應付,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 《正常人》推中文版小說
    電視劇《正常人》風靡全球之際,近日,原著小說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正常人》是九零後愛爾蘭女作家薩莉·魯尼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一對年輕人的成長:康奈爾和瑪麗安在愛爾蘭西部一個小鎮長大。在學校,康奈爾備受歡迎,瑪麗安則被視為怪人,獨來獨往。
  • 小S小女兒舞蹈獲獎:被接納的孩子,活出 「碧昂絲」的光芒(配語音)
    被父母接納的孩子,如同有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滋養自己,而不被接納的孩子,在與父母不斷地抗爭中,慢慢內耗掉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在作者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一書中,記錄了300多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生活。這些「異常」包括生理疾病或障礙——聽障、侏儒、唐氏症候群、自閉症、精神分裂症、重度身心障礙等。裡面有一個聽障女孩米莉安,讓我印象深刻。
  • 《正常人》短評
    原來這是一部成長的片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雖被說的遍數太多感覺有點兒俗,但是人生可不就是追逐更好的過程?他will go,and 她stay,不一定要分開啊,他們試了那麼多人,但是還是只有彼此,所以距離只是愛情的一層考驗。大家都在找一種「feeling」,可feeling是什麼,誰都不知道,活的好像只有一個feeling。
  • 《正常人》我們曾經竭盡全力想擺脫平凡,但最終希望的,只是成為一個正常人。
    成長環境中的種種不堪與排擠或許不曾被他消化,而是變成了他對被孤立、不被歡迎的恐懼。這或許是Cornell「不正常」的根源。Marianne在同學口中的評價與被孤立的事實,讓他在社交上不敢與她太近,因為可能導致的同樣被孤立、被指點是他小心翼翼地經營自己形象最想避免的,他拒絕坦蕩地說出和Marianne的關係,甚至仍然與Marianne保持「社交陌生」。
  • 英劇《Normal People》原著中文版《正常人》在滬首發
    英劇《正常人》原著中文版發布現場 周卓傲 攝中新網上海8月8日電 (周卓傲 王笈)8月8日,風靡全球的英劇《Normal People》原著中文版《正常人》在上海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