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蕾
圖|網絡
電影《養家之人》是由黛博拉艾裡斯的《帕瓦娜的守候》改編的。看了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就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幸福的。
那些在戰火中的人們,飽受飢餓的煎熬、家人分離的痛苦,甚至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帕瓦娜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十幾歲的小女孩子,卻詮釋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無論遇到怎樣的遭遇,請一定不要丟掉自己的善良,努力做一個心懷希望的人。
帕瓦娜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一家六口人其樂融融。隨著戰爭的開始人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
她的哥哥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她的爸爸也在戰爭中失去一條腿。為了維持生計帕瓦娜和爸爸每天都到集市上去賣點家裡值錢的東西,順便幫助別人讀信賺取微薄的收入 。
可是有一天父親被軍人強行抓進了監獄,家裡就剩下她們娘幾個了。如果沒有男人陪同,家裡的女人和兒童是沒有辦法出門的。
即使出去也不會有人賣給她們吃的,甚至還會被那些軍人追趕或者抓走。因為沒有爸爸在,她們必須想辦法生存下去。
帕瓦娜擔起了養家的重任,因為她還小沒有男女特徵,也因為她經常和爸爸出去擺攤對外面的情況比較了解, 帕瓦娜女扮男裝是最好的選擇。
帕瓦娜剪掉了自己的長髮,穿上了哥哥的衣服,開始了她的養家之路。她努力賺錢保證了家裡的吃喝,更想多攢點錢早點找到爸爸。
她也通過幫人讀信賺取收入,也看到了生活新的希望。雖然日子過得很煎熬,但帕瓦娜依然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故事的最後帕瓦娜的家人去了馬扎裡,說那裡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但後來也一樣遭遇了不幸。帕瓦娜找到了爸爸,她一個人推著爸爸去找她的家人。
未來會發生什麼,也不會嚇到勇敢機智的帕瓦娜,那樣一個善良的女孩,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女孩,一定會和自己的家人團聚。
帕瓦娜並沒有把貧窮當成自己人生的負擔,而是勇敢地接受那些因為戰爭帶來的苦難。因為她明白懦弱和哭泣改變不了什麼,只有去爭取打破被困的僵局她們才能生存下去。
帕瓦娜選擇勇敢地接受貧窮的現實,並想辦法擺脫貧窮帶給她們的痛苦。她一直堅信一切會好的,也相信自己一定會找到爸爸。
她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到了父親。雖然不知道戰爭何時結束,但帕瓦娜那顆善良堅定的心,一定會指引她努力活下去。
同樣是一件事,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如果帕瓦娜消極的看待生活裡的事情,可能她就不會有那麼頑強的信念去做很多事情賺錢養家。也不能等到爸爸回家,也不能練就一身本領。
正是因為帕瓦娜懂得貧窮的真正含義,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才會讓她自己越來越強大。不服輸,堅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一定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就像《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他更明白貧窮帶給他的意義。一個人只有真正經歷了苦難貧窮才會明白生活的真正含義。
孫少平雖然經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而是很認真地接受生活帶給他的那些苦。並在艱苦的日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他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夠走出去,未來就有希望。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也堅信貧窮的生活只是暫時的。
一個人最該做的是,在貧窮裡也要堅持做自己,也不要忘記武裝自己,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會有未來。只要自己足夠強大,就一定能挺過那段艱難的時刻。
帕瓦娜和孫少平,他們都是經歷貧窮和苦難的人,但他們並沒有被苦難打倒,最終也是苦難和貧窮成就了他們的人生。
生活沒有一帆風順,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難事,但無論何時你都不要放棄自己。你要心存希望,堅信日子不會一直這麼糟糕下去。勇敢地接受現實,並真正地去做些什麼,讓日子不再那麼艱難。
心理學家西伯裡說:「所謂活得好,其實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結果,抓住機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滿足於這個結果。」
學會接受,不抱怨也不放棄,接受那些改變不了的,也不放棄自己追求更好的權利。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超越那些痛苦,遇見更好的人生。
很多時候打垮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繳械投降了。是我們自己心中的那團希望之火滅了,再也看不到未來。
黛博拉艾裡斯也在她的書裡寫到:「希望,是棲息於靈魂中的一種會飛翔的東西。」只要心中有希望,你就一定能越過那些痛重新出發,去尋找你想要的生活,你想要的人生。
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一定不會因為貧窮和苦難就自暴自棄。也不會走上「追求」,「彷徨」,「墮落」的道路。他們總能另闢蹊徑找到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那些在苦難貧窮中不斷努力的人,生活也不會拋棄他們,正所謂是越努力越幸運。不盲從也不彷徨只是按著來自心靈深處的指引,去贏得自己的人生。
不要抱怨生活,把自己所面對的貧窮當作負擔,你要勇敢接受它,努力去闖一闖,畢竟這是最好的選擇。
經歷歷練的你所收穫的所有,都是沒有人能夠給你的,這樣的你足夠配得上你擁有的那些美好,你也終將會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