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到有些音樂就像進入了夏天?| 聊聊音樂和畫面感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Redz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作者/Redz

編輯/昭水

美編/Ma er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幾首代表著「夏天」的歌,當你聽到這首歌,仿佛就看到夏天早晨的陽光、感受到窩在空調房裡的舒適、嘗到冰鎮西瓜的甜……

夏天的清晨、忙碌又充實的一天、充滿希望和幻想的學生時代……《他夏了夏天》就是這樣一首一聽就讓人想到夏天、陽光、幸福感的歌,就像它的歌名一樣,每個人似乎都能通過這首歌想起自己某個充實而美好的時期。

夏天的歌,又比如GALA樂隊的《Young for you》,或許你乍一聽也聽不出是什麼語言並不清楚歌詞的內容,但會感覺到這是一群年輕人在做唱著快樂的事,可能是一場海邊的狂歡、也可能是夜晚圍著篝火暢聊那些不切實際的夢想……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而且充滿歡笑。

或許你也會覺得很奇妙,有些音樂好像能牽動我們的情緒、在我們的腦海裡描繪生動的畫面。聽歌的時候,就像走入了這些音樂創造的小世界,這些世界裡其中充滿著它們個性化的色彩,、洋溢著熱烈或寧和的氛圍,和代表著不同的價值觀,走入其中的人被流動的音符包裹著、承託著,仿佛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它們的顏色、形狀……

每個人通過音樂聯想的畫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個性的烙印,我們想到自己的過去、也藉由音樂幻想未來;不過,每個人對音樂畫面的聯想又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以上提到的兩首夏天的歌,多半人都會體會到類似積極、陽光、充實的正面感受及畫面。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聽不同音樂的時候會產生不同的畫面感?又為什麼會將音樂和畫面、回憶甚至溫度等感覺聯繫起來呢?

其中,「聯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為什麼我們聽到音樂

會產生不同的畫面和感受?

01

音樂視角下的「同構聯覺「機制

現在,請你可以閉上眼睛試聽一下以下兩首歌,並在心中想像它們各自最像哪種顏色。在心中想一個最符合這首歌的顏色。

在加州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中,便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參與者同樣被要求試聽五個音樂片段並為片段選擇對應的顏色,而上文的兩段音樂在這一實驗中被選擇最多的顏色分別為紅色和黃色,這說明人們對於音樂和顏色的聯想間似乎存在一定的共性。

音樂心理學領域存在「同構聯覺「這一概念(周海宏,1990),其中,聯覺指的是由一種感官刺激引發其他感官感受的心理現象,而同構聯覺指的是音樂能夠在音的高低、強弱、緊張度、發音狀態、節奏與速度五個方面與其他感覺形成對應聯繫,即音樂的屬性與感覺刺激的結構在邏輯上產生了對應關係,人們在聽到某些音樂特徵時會聯想到與這些特徵結構相似的感知覺體驗,導致一些音樂在不同聆聽者心中的大致理解方向變得一致。

比如,在音調的高低方面,如果一段旋律的音調不斷上升,我們可能會想到某種呈上升趨勢的圖形或畫面、感受到上揚的情緒;相反的,如《二泉映月》中不斷下行的旋律,則會讓人產生哀傷的情緒、聯想到偏冷色調的顏色。還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甜蜜」這樣的味覺體驗來形容一個柔美動聽的音色聲音以及它帶給我們的心理感受,聽到又尖又細的聲音時會聯想到明亮刺眼的光線,聽到恐怖電影中節奏緊張、音調不和諧的的配樂時會產生後背一涼詭異、恐怖的感覺……這些顏色、情緒、圖形和畫面的屬性都與音樂本身的屬性有著相似的結構特徵,很容易誘發人們的聯想,從而產生不同的畫面和感受。

當然,聯覺不完全是由音樂本身帶來的,音樂的標題、配詞、視覺包裝等都會對聯覺的方向產生引導性,幫助我們產生相關的聯想和記憶。

比如Joy Division的專輯《unknow pleasures》,這是一張充滿自我毀滅、內省、抑鬱等負面情緒的專輯,它的封面設計在搖滾史上堪稱經典。

專輯封面的圖像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CP1919的脈衝信號,設計師Peter Saville從中獲得靈感,採用黑白配色和簡單的線條排列呈現出脈衝波形。沒有強烈的視覺刺激,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更為深刻的、充斥宇宙般的陰鬱、孤寂,瀰漫著壓抑和不安。音樂方面,相比一些表達更為強烈的金屬樂,《unknown pleasures》讓人聽到的不是一個令人驚聲尖叫的世界,而是來自內心深不見底的黑暗。或許直接聽專輯時,我們並不能準確地感受到音樂的情緒,但當反覆聽完整張專輯再來看封面時,便會發現它和音樂中情緒的契合點:內心暗流湧動的黑色,就像宇宙中一顆神秘的星體,寂靜無聲,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吶喊和掙扎。

實際上,流行音樂的歌名、歌詞、視覺包裝正是承擔著幫助音樂「形象化、概念化」的重要作用。創作者將複雜的情緒融入到音樂中,但音樂不像語言、圖像一樣直接,光聽音樂我們或許無法產生十分細膩的情緒體驗。此時,文字和圖片就能為想像提供方向和圖像素材,聽眾在這些基礎上進行的聯想會變得更為相似,更加貼近作者想傳達的意圖。

以上提到的音畫聯覺現象,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我們可能認為這樣的聯覺在生活中十分平常,但對於小部分人來說,它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困擾。在心理學研究當中,這種大部分人都擁有的聯覺被稱為「弱聯覺」、「聯覺隱喻」(Tsur,1992),它更多地體現在思維層面,當我們習慣化之後就很少意識到這樣的體驗。相對地,有一類群體則擁有「強聯覺」,他們對於跨感官的體驗更為直接和強烈,當我們說「這個聲音好甜」時,「弱聯覺「更多地依賴想像,」強聯覺「人群卻能從味覺上感受真正的甜。

■■■

02

具有遺傳性的「強聯覺」,人群中佔比僅有1/23

Simner等(2006)通過隨機抽樣法研究發現,強聯覺在人群中發生率僅有1/23,或許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群體。Pearce(2007)發現,強聯覺者的聯覺能力通常是終身的,且具有遺傳性,至少40%的聯覺者有一個具有聯覺的直系親屬(Barnett等, 2008)。

強聯覺者具有更為豐富的聯覺體驗。比方說,你認為數字是有顏色的嗎?在《一個聯覺者的自白》中,作者從小開始便認為「數字2是草綠色的,8是橙黃色的,字母A是深藍色的,P是紫紅色的…」。這種感覺的發生無法抑制,它能夠幫助部分強聯覺者更好地記憶內容,但也為他們製造麻煩——「當我記憶一個英文單詞時,它首字母的顏色會影響整個單詞的顏色。好比YELLOW,由於Y是藍黑色,即使L是檸檬黃,整個單詞看起來依然是藍色的」。有研究證實,存在顏色聯覺的人判定字母真實色彩的時間要比普通人慢,這也說明「強聯覺」給人帶來的並不全是樂趣。

音樂-畫面聯覺的應用

生活中,音畫聯覺還存在許多有趣的應用,比如具有音畫聯覺的美國藝術家Melissa McCracken,她在聽到音樂時,能夠「看」到抽象的色彩和畫面——「音樂響起來後我看到了有顏色的漩渦、不同的象牙色雲彩…… 「。在Melissa的眼中,「音樂的旋律是相互交織的流動的色彩和紋理,每個演奏的樂器有屬於自己的顏色,比如古典的吉他是黃褐色的,而潮流的電吉他則是冰紫色或者藍色……「下圖便是她在聽到John Lenon的《Imagine》後所」看」到的畫面,她用不同色彩、質地的顏料,畫出自己」看「到的畫面的動態感,這是她認為歌曲中最核心的靈魂元素。

音畫聯覺也被應用在音樂創作中,Billie Eilish在採訪中講述過她具有聯覺。創作時,她喜歡先構思音樂有著什麼樣的顏色、質感、形狀……她說自己創作的《bury a friend》擁有黑暗、灰色、褐色的色調,讓人想到任何黑暗和可怕的事物,《xanny》則溫柔、順滑,就像絲絨和煙霧……

當然,聯覺的種類和應用範圍不僅限與音畫聯覺,還有字形-顏色聯覺、味覺-聲音聯覺、時間-空間聯覺等六十餘種聯覺陸續被心理學家所發現,而其中許多大部分人都擁有的聯覺已經廣泛地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時我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

文學領域的聯覺對我們來說可能最為熟悉,如張愛玲在《第二爐香》中描繪一個人的笑聲「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紅布條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臉上, 抽打他的面頰」,請回答這裡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是不是回想起了被閱讀理解支配的恐懼(狗頭)

廣告營銷等領域也有許多聯覺的應用,比如這句「德芙縱享絲滑」,可能我們聽到的時候也不會過多注意,實際上這句廣告語就是運用了味覺-觸覺的聯覺,比起單一地調動味覺,這種多感官的調動讓原本單調的形容一下子立體了起來。

參考文獻

[1]《音樂聯覺化欣賞要略》——什麼是高級聯覺

https://www.douban.com/note/698587775/

[2] 看到聲音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45464/answer/363352528

[3]色聯覺:這首歌什麼顏色?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99f7a1d9490cbe55700000b

[4]周海宏.同構聯覺——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轉換的基本環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02):59-64.

[5]如何讓音樂視覺化或者直觀感受?-康石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671029/answer/780545430

[6]韓旭.淺析同構聯覺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J].藝術評鑑,2019(17):13-17.

[7]Tsur, R. (1992).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p.580).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Elsevier (North Holland) Science Publishers.

[8]Simner, J., Mulvenna, C., Sagiv, N., Tsakanikos, E., Witherby, S.A., Fraser, C. et al. (2006). Synaesthesia: the prevalence of atypical cross-modal experiences. Perception, 35, 1024–1033.

[9]Pearce, J. M. S. (2007). Synaesthesia. European Neurology,57, 120–124.

[10]Barnett, K. J., Finucane, C., Asher, J. E., Bargary, G., Corvin,A. P., Newell, F. N., & Mitchel, K. J. (2008). Familial patterns and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ynaesthesia. Cognition, 106(2), 871–893.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進入四季度的音樂類節目,為什麼給人一種凋零之感?
    反觀一向容易出爆款的音樂節目品類,當下則給人一種不溫不火的尷尬處境。尤其是對比暑期檔的多個音樂類節目,四季度的音樂綜藝欠缺了一些新意和聲量,整體遇冷了不少。 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四季度各衛視平臺即將或者已經播出的音樂類節目為例,好好地跟大家聊聊如此遇冷的音樂綜藝。
  • 進入改編賽,聚焦小眾音樂的《樂隊的夏天》終於出圈了
    結束了海選期的《樂隊的夏天》,隨著第七期1V1改編賽的到來,也終於進入了讓普通觀眾覺得這很熟悉同時又覺得「這很樂隊」的「破圈」時刻。但也恰恰是這場比賽,拉近了小眾音樂和大眾流行的距離。而這才是《樂夏》這檔綜藝的目的——讓大眾了解樂隊文化。
  • 來,我們聊聊音樂.
    (圖片來自網絡)這一期,我們聊聊音樂。
  • 世界音樂新視野:這期聊聊音樂的事
    今天深藍君和大家聊聊深藍君對音樂文化的一點看法。音樂分類深藍個人認為,對於音樂分類這個事情,不像垃圾分類那麼有章法,音樂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而既然涉及到了人,就知道很難用寥寥幾字概括一人,音樂也是如此,現有的分類不能完全滿足嚴格區分的程度,典型的表現就是,但是真的問你一首歌是哪個分類,即使你是專業音樂人都很難完全定義它是哪一類;問某某歌手或某某流派的音樂,難以區分或不想區分的時候,就會以某某某的音樂來叫它,所以不必執著音樂的類別與類別邊界。
  • 《樂夏2》:讓更多人聽到民族與世界的音樂,HAYA樂團做到了嗎?
    分享音樂,閒談娛樂,敬請關注。 這兩天,都有在大中午的時候出門去,發現天氣比前兩個星期涼快了一些,查了一下日曆才發現,立秋都已經過去了,難怪。不過,天氣是越來越涼了,可這檔音樂類網綜節目《樂隊的夏天2》卻是越來越燥了,感覺像是剛開始入夏一般,樂隊的話題在網絡上終於多起來了。
  • 《樂夏2》:讓更多人聽到民族與世界的音樂,HAYA樂團做到了嗎?
    初次認識HAYA樂團,是在好多年前聽到了他們發行的第二張專輯《寂靜的天空》,當時是一口氣把整張專輯聽完的。在傾聽過程中,腦海中總是有一幅畫面隨著黛青塔娜的歌聲浮現出來,雪山、草原、藍天、青海湖、牛羊、酒……讓你暫時忘記了時間的流動,讓內心深處的靈魂與音樂做了一次純粹的精神洗禮。在這張專輯中,我特別喜歡她的同名主打歌曲《寂靜的天空》。
  • 有些樂隊不需要「夏天」,只需要音樂
    誠然,《樂隊的夏天》不等於搖滾樂的夏天,這裡也不是接觸華語樂隊的唯一平臺。但對很多普通樂迷、綜藝粉而言,這裡確實是一個認識搖滾樂,認識很多陌生樂隊的熱鬧平臺。比如重塑,原本只有死忠粉和國內獨立音樂粉才會認真關注他們、聆聽他們的專輯,這次通過節目出圈爆紅了。
  • 咖啡館為什麼要播放音樂?
    咖啡館為什麼要播放音樂?經營一家咖啡館,除了你的裝修環境風格以及咖啡質量等因素需要重點關注的之外咖啡館所播放的音樂也不可忽視哦!那麼,音樂的存在到底對咖啡館的意義是什麼它又會給客人帶來何種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咖啡館為什麼要播放音樂吧!1、咖啡配音樂產生愉悅,營造氣氛音樂是塑造咖啡館氣場,釀造店內氛圍的利器。在咖啡館裡適時地播放合適的音樂,不僅能夠提升咖啡館的品味,還能出營造一種輕鬆、愉快、舒適的氛圍。
  • 久石讓:音樂是夏天的風,也是一個人存在的證明
    《龍貓》、《千與千尋》、《天空之城》、《懸崖上的金魚公主》構成了吉卜力的童年畫像,《入殮師》、《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飄蕩著日本電影的溫情,《讓子彈飛》、《海洋天堂》、《明月幾時有》、《太陽照常升起》等中國電影中的配樂,讓他的音樂跨越國界,抵達更遠的角落。幾乎在世界任何地方,總有人能與久石讓的音樂共情。為什麼能產生這些共情?
  • 為什麼我喜歡蝦米音樂?陪伴瀑布的音樂分享
    印象裡也是夏天去海邊喜歡放的歌。看過一次他們的演出,樂隊現場彈的和錄音的效果一樣精準的好。KK送過我一張他們的黑膠。開業第一個月,布完展最常聽的一首歌,每次聽都有開業那段時間的畫面感。今年基本沒怎麼聽歌,所以經常去阿星的近期播放列表裡去找好聽的歌到店裡放。這五首是我比較喜歡的。
  • ING榜 | 夏天到了,希望大家可以多聽些不上火的音樂
    本周樂評人:二十碼涼鞋夏天到了,希望大家可以多聽些不讓人上火的音樂。獨立音樂總歸要有獨立音樂的態度,而且我恰好是個不喜歡主流音樂的人,所以面對風格如此多樣的榜單,就還是有一說一吧。夏天到了,音樂節又遍地開花了,畢業季也要來了,我都能想像到舞臺上樂隊唱著這首歌的時候,稚嫩的年輕聽眾在興奮地合唱,這幅畫面用作青春電影的結局再合適不過了。
  • 對《樂隊的夏天》中的爭議,我這麼看——音樂欣賞中「範式革命」
    從我的角度,我對面孔和痛仰的兩首歌都缺少足夠的認同感。面孔的改編,問題在於「缺少驚喜」,也就是從我知道他們改編《流年》開始,我腦海裡就自動腦補出了面孔的版本,整體大差不差。而痛仰版的《我願意》,有些驚喜和意外的地方,但也沒有非常驚喜和意外。高虎的這個慵懶、「平鋪直敘」的狀態,給人的感覺似乎他不太在意結果,就是來玩一下、「做自己」的。用丁太升的話來說,「要懂得怎麼比賽」。
  • 譚盾:電影和音樂的組合就像男女之事
    假設電影裡沒有了男人和女人,那還有人會看嗎?譚盾為什麼我要寫電影音樂?自從看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亂》,我發現電影和音樂都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成為影像——而印象,也可以成為音樂。所以有時候我們聽著音樂會想到電影畫面,看電影的時候同樣也會想到音樂。
  • 樂隊的夏天2落下帷幕,重塑奪冠被吐槽,小眾音樂引起熱議!
    《樂隊的夏天》完美收官,雖然節目已經結束了,但圍繞這檔節目中的樂隊展開的話題仍然只增不減,因為有很多樂隊在最後都讓觀眾眼前一亮,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以及出圈的名場面
  • 為什麼一聽到音樂就能知道是什麼曲風?
    也許你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訓練,也許你也不是一個痴迷的音樂愛好者,但你至少會知道,吳亦凡和汪峰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鳳凰傳奇也不一樣,雖然你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Forget it!~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每一首歌都會有特定的一些元素可以讓聽者知道這首歌的風格,有一些歌曲,一聽就可以辨識出它的風格,比如特殊的節奏,比如特定的樂器,,比如不同的唱法……
  • 《樂隊的夏天 第一季》音樂是靈魂
    (希望稜鏡樂隊第二季可以上)1期 皇后皮箱小姐姐好漂亮又有感覺和吉他手在一起了; 旅行團逝去的歌也好驚喜; 面孔真的是老前輩我不懂,但我看見他眼裡有淚 走的我們歡送來的我們歡迎; click15裡的楊策鍵盤手好帥啊啊啊哈哈哈哈;2期 MD九連真人好帥!白衣阿龍和紅衣阿麥本職工作竟然是美術音樂老師,真的好帥「莫欺少年窮」那個字幕出來的時候!
  • 久石讓:音樂是夏天的風,也是一個人存在的證明|百家故事
    《龍貓》、《千與千尋》、《天空之城》、《懸崖上的金魚公主》構成了吉卜力的童年畫像,《入殮師》、《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飄蕩著日本電影的溫情,《讓子彈飛》、《海洋天堂》、《明月幾時有》、《太陽照常升起》等中國電影中的配樂,讓他的音樂跨越國界,抵達更遠的角落。幾乎在世界任何地方,總有人能與久石讓的音樂共情。為什麼能產生這些共情?
  • 為什麼音樂能喚起記憶?
    的一首歌,我穿越歐洲旅行的那年夏天,常常能聽到這首歌。僅聽到其中的一段副歌——「It's a soul companion/ You can feel it everywhere」——我就會立刻想到深夜和沙灘。然而,如果我不聽這首歌,嘗試回憶起那次假期發生過的事,我卻任何要緊的或者感性的事情都想不起來。這是每個人共享的經驗:幾十年後,再聽同一首歌會把你帶回到某一特定的時期,就如同坐上了時光機。
  • 那個夏天就像你一樣,永遠不會回來 | 久石讓的音樂謎題
    ——田藝苗文章:enjoyGUDIAN | 圖片:網絡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年幼的那個夏天,我們盤坐在梧桐樹下,一頁一頁翻著小人書,伴聽著知了叫,傻傻地笑。再後來的我們,有了電視機、有了電子設備,和父母藏著貓貓似地看著動畫片。
  • 人類為什麼需要音樂?
    他在詮釋生命的起源、繁衍與結束的一些話題時,比如愛情與性、音樂、睡眠、食物、疾病與死亡,選取的角度與事例,更多地貼近我們的生活,而非偏向學術,讓我們讀起來感受不到那種說教感,就像帕特·肯尼評價盧克·奧尼爾博士那樣,是一個可以解釋地球上42億年生命並使我發笑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