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川普狂熱粉絲們(以下簡稱川粉)攻佔美國國會大廈、嚇得議員們抱頭鼠竄的場景,震驚了全世界,被認為是有史以來美國政治席位爭鬥中最激烈的場面之一。
然而,這並不是美國國會大廈首次遭到暴力威脅。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國會大廈曾經不止一次遭遇過襲擊,甚至有議員險些被同僚打死。我們扒一扒美國國會的這些黑歷史。
歷史上,美國國會遭遇過得最嚴重的襲擊,是1814年的」國會縱火案「。
▲美國國會縱火案?和希特勒沒什麼關係
故事要從19世紀初說起。1812年,美國抓住歐洲拿破崙戰爭的機會,發動了入侵加拿大的戰爭。當時,英國深陷歐洲戰場無法提供有力支持,美國很快攻入加拿大,一度攻佔加首府多倫多,放火燒毀了當地的議會與民房,還搶走了執政權杖,最重要的是還帶走了英國人在加拿大的標誌:一個金獅子。
獅子可是大英帝國的圖騰,英國皇家徽章上就採用了金獅子和獨角獸的圖案,是可忍孰不可忍!沒過兩年,萊比錫戰役終結了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神話。騰出手來的英國人,在1814年就發動了對美國人的反攻。
在這一年8月的布萊登斯堡之戰中,牛哄哄的8000美國民兵,硬是沒打過不到2000人的英國遠徵軍。儘管傷亡了不到20人,但美國民兵竟然就潰散了,一場團級規模戰鬥的失敗,就此決定了美國首都的命運。
1814年8月24日,滿懷著復仇情緒的英國軍隊,佔領了華盛頓城。為了報復美國人先前在多倫多搶劫放火的行為,英軍指揮官對英國皇家工兵團下令,焚毀美國首都的公共建築,包括美國總統大廈(那時候還不叫白宮)、國會大廈、財政部和船塢等,都在焚毀之列。
國會是從南側被點燃的。傑斐遜總統退職時把自己的3000冊圖書捐贈給了國會,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圖書館,如今它們成了最好的助燃劑,烈焰張天,火災很快就發展到了北側。這場大火徹夜燃燒,連玻璃都被燒炸了。
▲大火焚燒後的國會大廈(油畫)
好在英軍對華盛頓的佔領只持續了26個小時,兩天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阻止了國會大廈的徹底毀滅。建築師班傑明·亨利·拉特羅布認為,這座建築留下了「最宏偉的廢墟」。大火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些被燒的華盛頓建築很多沒有倒塌,評估後認為修複比新建要便宜得多。麥迪遜總統返回華盛頓,很快便撥款50萬美元,重修國會大廈等建築。
比國會大廈更有名的,是美國總統大廈也被燒得烏漆麻黑,變成了「黑宮」。為了掩蓋大火燒過的痕跡,1817年,時任美國總統門羅下令,在總統官邸外牆的灰色沙石上,再漆上一層白色的油漆,這也是今天「白宮」這個名字的由來。
1814年這場大火,是美國自獨立以來至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首都被佔領,而且國會大廈等主要建築慘遭焚燒。
▲英國駐美大使館在推特發布的白宮造型的蛋糕
在美國人的心裡,歷史的這一頁也沒有翻過去,2014年英國駐美大使還搞了一個「慶祝火燒白宮200年」的活動,引發了不少美國網友的白眼。
▲先打別人的屁股,再打自己的臉
英國人這番騷操作……
3個小時後,英國大使館被迫發表致歉聲明,稱「我們原本是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並慶祝兩國現在的和平友誼」。這一番神邏輯和騷操作,在國際外交界傳為笑談。
國會大廈不僅要浴火,而且還要挨槍。事實上,」國會山的槍聲「,從19世紀一直響徹到21世紀。
▲刺客槍械失靈、射術不精
使傑克遜逃過一劫
國會大廈見證了美國歷史上首次有人企圖暗殺總統。1835年,時任總統傑克遜參加完國會議員葬禮,打算從國會大廈離開時,英國移民、失業油漆工理察·勞倫斯突然衝他開槍,幸運的是攻擊者的手槍突然啞火,當他又用第2把手槍開火時,卻沒有擊中目標,刺殺失敗的襲擊者,最終被周圍人撲倒。
近百年後,1954年3月1日,4名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策劃並實施了國會大廈槍擊案,他們揚起波多黎各旗幟,高喊「波多黎各的自由」,從國會眾議院的訪客席上連開了大約30槍,造成5名國會議員受傷。
▲1954年國會槍擊案的4名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
領導這次襲擊的,是波多黎各的1名美女裁縫洛麗塔·勒布朗。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自治邦,距離邁阿密大約1000英裡。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美國控制了它,並鎮壓波多黎各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1937年,波多黎各龐塞市爭取獨立的示威遊行群眾,那一年洛麗塔剛剛18歲,她親眼目睹了美軍對遊行群眾的大屠殺,仇恨的種子因此深深埋下。
▲1954年3月1日
國會大廈槍擊案後被捕的波多黎各美女裁縫
這批襲擊者的訴求非常直白,他們要求波多黎各獨立。因為波多黎各人雖然是美國公民身份,但不能投票選舉總統,也不能推舉在國會中有投票權的代表。在襲擊國會後,美女洛麗塔·勒布朗被捕,她高喊著:「我不是來殺人的,我是來為波多黎各而死的!」
▲喜歡當好人的吉米·卡特
在這起槍擊案中,受傷的5名國會議員倖免於難,4名波多黎各槍手被判入獄,其中勒布朗被判處50年徒刑,而其餘3名男子則因謀殺未遂和其他指控,被判處75年監禁。1977年,時任總統吉米·卡特為了彌合矛盾,為他們4人減了一次刑,並在1979年赦免了另外3名從犯。
▲遺留在國會大廈內的彈痕
直到今天,1954年國會槍擊案的彈孔仍然留在美國國會內。槍擊案中,最長壽的一名成員米蘭達,於2020年3月去世。他終其一生為波多黎各的獨立而戰,即使在獲釋後,還是堅持參加遊行和示威活動。2016年時,他對《紐約時報》記者說:「 62年後,我並不後悔。」
除了爆炸、槍擊,國會內部也不乏議員的激烈鬥毆。
▲美國國會的名場面
薩姆納遭遇「杖刑」
國會大廈內部,也曾經上演過議員之間的「全武行」。19世紀30至50年代,美國議員們身負「十八般兵器」上班,這些傢伙事兒絕非擺設。1856年,廢奴主義者參議員查爾斯·薩姆納發表了一次批評奴隸制的演講後,遭到了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布魯克斯的毒打。薩姆納被打得很慘,他整整躺了3年,才完全康復、重返國會,布魯克斯因此引咎辭職。
▲一言不合就開打
這還不算完,1858年,大約30名國會議員在凌晨2點在眾議院爆發了一場鬥毆。1860年,支持奴隸制的國會議員用手槍和棍子,威脅反對奴隸制的國會議員……
據不完全統計,國會山先後見證了70多起國會議員之間的暴力鬥毆事件,那段歷史上,美國議員們天天化身李小龍——我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打……
據《血腥之地:國會暴力和通往內戰之路》一書描述道:「從傑克遜政府到林肯政府,幾乎每次會議都會由唇槍舌戰發展到報以老拳。議員們一言不合就開打,輕則棍棒相加,重則真刀真槍。他們肆無忌憚地群毆,甚至在街頭貼身肉搏。沒有轉化為暴力行動的恫嚇、威脅更是不計其數。」
我腦補了一個場面:要是川普的粉絲上周闖進國會,遇到當年很能打的那幫議員,真可謂」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雙方鹿死誰手,也未嘗可知?
▲小樣!大爺還治不住你?
爆炸案也時常和國會大廈結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年,1915年7月4日,哈佛大學前德語教授埃裡希·曼特(德裔),在美國會參議院接待室引爆了3根雷管,好在事發時已是午夜,當時周圍沒有人、並未造成傷亡。他後來解釋稱,儘管美國官方對歐洲戰場保持中立,但美國金融家暗地裡又援助英國,他對此感到憤怒。
▲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引發了美國國會爆炸案
50多年後,1971年3月1日,「地下氣象員」組織為了抗議美國對寮國的轟炸,在國會參議院下層一樓男洗手間,引爆了一枚定時炸彈;1983年5月19日,一通警告電話後,一枚炸彈在參議院走廊爆炸,當場震裂了參議院二樓,事後,7名的「抵抗陰謀組織」成員被捕,他們聲稱是為了反對美國在格瑞那達和黎巴嫩的軍事行動。這兩次爆炸案都沒有造成傷亡,但都導致了數十萬美元的損失。
▲1998年國會槍擊案中
以身殉職的國會山警察吉布森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會山大大小小的襲擊案也一直沒停過。1998年,武裝襲擊者小拉塞爾·尤金·韋斯頓衝過美國國會大廈安檢,衝向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湯姆·德雷的辦公室。他先後打死了2名國會警察。警員吉布森臨死前拼死還擊,打傷了韋斯頓,阻止了他繼續行兇。事後,韋斯頓因偏執型精神分裂症,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國會大廈附近副總統卡爾霍恩的雕像上,至今還有這次槍擊事件留下的彈痕。
2013年,女洗牙師米裡亞姆·凱裡試圖駕車進入白宮未遂,遭到警察追捕。她被追趕到國會大廈,然後被警察開槍打死。2016年,一名精神不穩定的男子拉塞爾·道森更加搞笑,他在進入國會遊客中心後,高喊自己是「上帝的先知」,揮舞著一把BB槍指向警察,最終被國會警察開槍打傷。事後,他被判處14個月監禁。
2021年,川粉們攻佔國會大山的行動,終於給國會大廈帶來了21世紀最嚴重的危險,也標誌著美國國內撕裂達到新的高峰。
為了保衛各位議員老爺們,美國不惜在國會大廈內部署大批國民警衛隊,嚴防死守20日總統換屆時川粉「造反」。
關於美國國會山200多年發生的暴力事件,美聯社的總結最具諷刺意味:這些大大小小的襲擊事件,在不斷嘲諷著美國國會大廈眾議院議事廳主席臺上的題詞——「聯邦、正義、寬容、自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