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一篇超全的電影類型分析

2021-01-20 AAE國際藝術教育

 一:喜劇類型(滑稽片、神經喜劇)


第一部喜劇片一般認為是路易斯·盧米埃爾的《水澆園丁》(1895)。默片時期是喜劇發展的黃金階段,馬克·森內特與哈爾·羅奇是最為著名和重要的兩位喜劇電影製作者,這時期的著名喜劇演員有本·杜爾彬、啟斯東警察、梅布爾·諾曼德、艾德娜·珀薇安絲、羅斯科·阿巴克爾、查理·卓別林、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哈裡·朗東、查理·蔡斯、勞瑞與哈迪等。待續。



1:滑稽鬧劇(slapstick)


滑稽鬧劇(滑稽片)是一種帶有追逐、衝突、玩笑、嬉鬧的一個喜劇亞種。slapsitck來源於義大利語,作為一種電影類型廣泛流行於默片時期。嬉鬧的早期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亞的《錯誤的喜劇》,在19世紀初的英國,啞劇與雜耍演員們嬉趣的表演成為音樂廳的常規節目,其中最要影響力的早期先驅是弗雷德·卡爾諾,他在19世紀90年代發展出一種沒有對話的喜劇形式,包括卓別林、斯坦·勞萊等都為他工作。這種喜劇傳統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好萊塢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主要歸功於馬克·森內特和哈爾·羅奇的製片功勞,以及一些著名演員如卓別林、勞萊與哈迪、馬克斯兄弟、啟斯東警察、三個臭皮匠,以及稍後的巴斯特·基頓。滑稽元素也常見於動畫片《貓和老鼠》、《兔八哥》和法國演員馬克斯·林代和查爾斯·普林斯的喜劇之中。



slapstick一直遺存在歷代的喜劇片中,如路易·德·菲耐斯、梅爾·布魯克斯以及法拉利兄弟的電影。


2: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


其故事的中心人物往往都是行為誇張的浪漫情侶,且常常是通過打鬧方式表現的。神經喜劇在無聲時代就已經有了,但是神經喜劇獲得嶄新的地位源於1934年的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霍克斯-巴裡摩爾-隆巴德的《二十世紀快車》和卡普拉-蓋博-考爾白的《一夜風流》。神經喜劇在1930年代到戰爭結束之時左右,主要導演有:


劉別謙,如《天堂裡的煩惱》(1932)、《愛情無計》(1933)、《尼諾契卡》(1939)等;

卡普拉,如《一夜風流》(1934)、《迪茲先生進城》(1936)、《浮生若夢》(1938)、《毒藥與老婦》(1944);

霍克斯,如《二十世紀快車》(1934)、《育嬰奇譚》(1938)、《女友禮拜五》(1940)、《火球》(1941)、以及《戰地新娘》(1949)和《妙藥春情》(1952);

格雷戈裡·拉·卡瓦,如《我的高德弗裡》(1936)等;

庫克,如《休假日》(1938)和《費城故事》(1940);



斯特奇斯在40年代上半期,以絕對的才華與精力,將神經喜劇以及喜劇類型帶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與高度,如1940年的《偉大的麥金迪》與《七月聖誕》;1941年的《淑女伊芙》與《蘇利文的旅行》;1942年的《棕櫚灘的故事》與《摩根河的奇蹟》;以及1944年的《戰時丈夫》;1948年的《紅杏出牆》。


戰後,神經喜劇已經逐漸衰落,但是其作為一種元素,一直持續到50年代以及60年代初期。其中曾在1944拍攝神經喜劇片《大人與小孩》的比利·懷德,接過了新時期喜劇創作,如《七年之癢》(1955)、《熱情如火》(1959)以及《玉女風流》(1961)。


在當時主要的神經喜劇演員有考爾白、蓋博、格蘭特、亞瑟、庫珀、芭芭拉等。


3:模仿電影與惡搞電影(Parody film)



 二:幻想類(科幻片、恐怖片、鉛黃電影、喪屍片)


1:科幻片


科幻片最早出現在無聲電影早期,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電影,梅裡愛繼續製作了一些幻想科幻片,如《奇幻旅程》(1904)、《徵服極地》(1912)。丹麥導演馬森的《火星之旅》(1918)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長片。好萊塢默片時代的一些科幻電影多與恐怖元素結合起來,如《科學怪人》(1910)和《化身博士》(1920),一些則與奇幻冒險元素結合在一起,如《海底兩萬裡》(1916)和《失落的世界》(1925)。而歐洲電影製作者則更傾向於利用改編科幻小說來達成社會寓言與批判而取得更高的超越科幻題材的影史地位,如威恩的《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普羅塔扎諾夫的《火星女王艾莉塔》(1924)、普多夫金的《死光》(1925)、克萊爾的《沉睡的巴黎》(1925)、弗裡茨的《大都會》(1927)與《月裡嫦娥》(1929)等。



有聲時代到戰後15年是科幻電影的前黃金時期。好萊塢科幻電影多是繼續採用恐怖驚悚和怪人題材,如馬莫利安的《化身博士》(1931)、詹姆士·威爾的《科學怪人》(1931)、《隱形人》(1933)與《科學怪人的新娘》、「X博士」系列、「F. P. I.」系列、《亡魂島》(1932)、《魔鬼玩偶》(1936)、《行屍走肉》(1936)、《黑色星期五》(1940);雷內·克萊爾則繼續其喜劇路線,拍攝了時間旅行片《明天發生的事情》(1944)。


50年代,科幻片的黃金時期由《登陸月球》(1950)與《火箭飛船X-M》的發行帶來,使科幻片進入了外空旅行、外星球和新科技的領域,這些影片多是小成本的B級片,但是仍有一些取得成功的大製作科幻片如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霍克斯的《怪人》、《世界大戰》(1953)、《海底兩萬裡》(1954)、《禁忌星球》(1956)、《飛碟入侵地球》(1956)、《天外魔花》(1956)、《地心遊記》(1959)、《海濱》(1959)。50年代的另一種科幻片則是與「怪物」元素結合在一起,如《原子怪獸》(1953)、《它們!》(1954)、《深海怪物》(1955)、《二十萬裡到地球》(1957)、《變形怪體》(1958)等。


60年代相對地是科幻電影的低產時期,但是卻是科幻電影史極其重要的時期,特別是在影片藝術性上,60年代的一些科幻片在很大的廣度與深度上更新了科幻片的內容與表達以及藝術性,如馬克的《堤》在時空旅行的基礎上把戰後反思與愛情結合在一起而成了《十二隻猴子》(1995)的藍本、戈達爾的《阿爾法城》(1965)把虛構性同未來主義結合、特呂弗的《華氏451度》(1966)與斯凡那的《人猿星球》凝聚了強烈的社會與政治批判,瓦迪姆繼續把其一貫的色情元素帶到了《巴巴利娜》(1968),而特別是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1968),把新的現實主義注入了科幻類型,並發展出前所有未的視覺效果和哲理性。



1969年以及70年代的登月行動復興了科幻電影,70年代早期的科幻片探索了偏執狂問題,以及人性受到人造科技的心理學與社會學上的威脅,如庫布裡克的《發條橙》(1971)、盧卡斯的處女作《500年後》(1971)、懷斯的《仙女座菌株》(1971)、特魯姆布的《宇宙靜悄悄》(1972)、弗萊徹的《綠色食品》(1973)、《西部世界》(1973)及其續集《未來世界》(1976)、《羅根的逃亡》(1976)。法斯賓德的《世界旦夕之間》(1973)和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1972)與《潛行者》(1979)在在典型意義上更新了電影作者在科幻題材的建樹。此外,喜劇也開始與科幻片結合,如伍迪·艾倫的《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和卡朋特的《黑星球》(1974)。而科幻片也逐漸走向主流,一些科幻電影在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之外,也獲得了異常經典的影史地位,最典型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與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1977)。


在這之後的80年代,可以稱作是科幻電影的第二次黃金時期,如「星際迷航」系列電影(1979- )、「異形」系列電影(1979- )、《星球大戰2-3》(1980、1983)、《銀翼殺手》(1982)、《ET外星人》(1982)、《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終結者」系列電影(1984- )、「回到未來」系列電影(1985-1990)等,一般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並發展出了各自的文化現象。其次另外一支異軍突起的科幻片類型則是來自於日本動漫界,如押井守的《宇宙戰爭》(1983)、《天使之卵》(1985)與《機動警察》(1989)、短片集《機器人嘉年華》(1987)與《迷宮物語》(1987)、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8)等。



90年代,首先是網際網路與數字朋克的興起引起了再次拓展了科幻片在人機交流與對抗方面的題材,如《全面回憶》(1990)、《終結者2》(1991)、《割草者》(1992)以及《黑客帝國1-3》(1999-2003); 其次是史匹柏炮製的《侏羅紀公園》(1993)再次把科幻與冒險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盧卡斯則在世紀末重啟了星球大戰電影,再次成為了絕對的文化現象; 再次是臨近20世紀末,科幻片便應景地復興了外星入侵與災難題材,如《十二隻猴子》(1995)、《獨立日》(1996)、《天地大衝撞》(1998)、《超時空接觸》(1997)、《世界末日》(1998)等; 再其次則是科幻動畫片的黃金時期,如日本大友克洋的《回憶三部曲》(1995)與《遺蹟守護者》(1998)等,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1995)、以及伯德的《鋼鐵巨人》(1999)等。


新世紀以來一些著名的科幻片回到了政治與社會批判的道路上,如《人工智慧》(2001)、《少數派報告》(2002)、《人類之子》(2006)、《太陽浩劫》(2007)、《第九區》(2009)、《深空失憶》(2009)等;一些當代的嚴肅藝術性又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如鄧肯·瓊斯的《月球》(2009);一些時空旅行悖論也逐漸成為科幻片的關注中心,如《銀河系漫遊指南》(2005)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2007)等。此外一些新的票房科幻大片又出現了,如「黑衣人」系列、「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卡梅隆的《阿凡達》(2009)等。



2:恐怖片


恐怖片也是有聲時代初期的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一些攝製在20年代的恐怖片通常是由錢·朗尼主演,以及布朗寧和萊尼指導的,後者的《貓與金絲雀》基本確立了後來恐怖片的樣式。


恐怖片的第一個重要時期是由環球公司完成的,如布朗寧-盧戈西的《吸血鬼》(1931)、威爾-卡洛夫的《科學怪人》(1931)、威爾還指導了《古屋失魂》(1932)、《隱形人》(1933)以及《科學怪人的新娘》(1935);另外一位極為重要和成功的恐怖片導演是曾《最卑賤的人》的德國攝影師卡爾·弗洛因德,他指導了卡洛夫的《木乃伊》(1932)和彼得·洛的《瘋狂的愛》(1935),前者是當時風格最為突出、最有影響力的恐怖片。在隨後的幾年裡,環球公司的恐怖片系列因為公式化的循環而走向衰落。


恐怖片的第二個重要時期是1940年代,雷電華由瓦爾·魯東掌管的B級片部門攝製了一些恐怖片,由其擔任製片的一系列恐怖片,基調風格一致,由於預算,擯棄了怪物或暴力的視覺展示,而集中表現受到無形的恐怖威脅的人物,極富獨特的詩意。這幾位重要的B級片導演是雅克·特納、馬克·羅布森以及羅伯特·懷斯。特納的資歷最老,在這時期的成就也最高,拍攝了3部幾位重要的恐怖片1942年西蒙妮的《豹族》,1943年的《與殭屍同行》與《豹人》;羅布森與懷斯都是初任導演,前者執導了1943年的《第七個被害者》與《鬼船》、以及卡洛夫的《死島》(1945)與《瘋人院》(1936);後者則執導了西蒙妮《貓人的詛咒》(1944)以及卡洛夫-盧戈西的《盜屍者》(1945)。


50年代是恐怖片題材拓展最複雜的時期,隨著電影技術與科技的發展,其關注點由哥特轉移到現代,出現了兩個恐怖片亞種,末日電影與惡魔電影,以及其他新興的題材如外星人入侵、人或植物的突變等科幻因素,如《不可思議的收縮人》(1957),而好萊塢主流的恐怖片逐漸被劃入剝削電影的範疇,噱頭性與低預算是其獨特標誌。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一些重要的新一代恐怖片導演開始執導影片,好萊塢方面如傑克·阿諾德、泰倫斯·費希、威廉姆·卡索和羅傑·科曼。


60年代初,恐怖片在歐美得到了新的發展。首先是英美的殺人狂電影,1960年鮑威爾的《偷窺狂》(1960)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被認為是這個類型的先驅,威廉姆·卡索也拍攝了風格類似的《殺人》(1961)、《狂人拘束衣》(1964),而科波拉的處女作《痴呆症》(1963)也屬於這一類型,甚至影響了義大利的後來的新興的鉛黃電影,赫舍爾·戈登·劉易斯則把恐怖片帶到了極其血腥的地步,即血濺電影,如《血的盛宴》(1963)與《把我染成血紅色》(1965),羅梅羅的《活死人之夜》(1968)也更新了恐怖片的類型; 其次是義大利的恐怖片的突起,馬裡奧·巴瓦不僅把恐怖片帶向了接近藝術電影的層次,其《撒旦的面具》(1960)更新了恐怖片的藝術成就,以及之後的《黑色安息日》(1963)與《驅魔任務》(1966)——考布西也拍攝了著名的《血魔傳奇》(1964)——而且其1963年的《知道太多的女孩》也開創了義大利「鉛黃」電影的先河,之後他繼續拍攝了同樣重要的《血與黑蕾絲》(1964),直到60年代末,「鉛黃電影」才得以進入黃金期,達裡奧·阿基多把「鉛黃電影」帶向一個嶄新的高度的,如《摧花手》(1970)、《九尾怪貓》(1971)等,盧西奧·弗爾茲和塞爾吉奧·馬蒂諾也是義大利鉛黃電影的重要導演; 最後是日本以其本土的「怪談」故事為題材的恐怖片,使其與藝術性的結合達到了不可忽視的高度,如中川信夫的《鬼貓兇宅》(1958)、《東海道四谷怪談》(1959)和《地獄》(1960),小林正樹的《怪談》(1964)、新藤兼人的《鬼婆》(1964)和《草野中的黑貓》(1968)等。



70-80年代,波蘭斯基名利雙收的恐怖片《羅絲瑪麗的嬰兒》(1968)把70年代的美國恐怖片引入更加神秘主義的領域,如弗萊德金的《驅魔人》(1973)和溫納的《魔屋》(1977);而另一股恐怖片潮流則受到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的影響,開始更多地以更加奇異的主題來諷刺社會問題,如託比·霍珀的《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與韋斯·克雷文的《隔山有眼》(1977)反映了越戰問題,羅梅羅在《活死人黎明》(1978)中通過殭屍世界影射消費者社會,加拿大導演大衛·柯能堡痴迷於通過病毒和身體的異化來剖析人性、科技與社會問題,如《毛骨悚然》(1975)、《狂犬病》(1977)、《靈嬰》(1979)、《奪命兇靈》(1980)以及《錄像帶謀殺案》(1983)等,梅爾·布魯克斯也用《新科學怪人》(1974)等把恐怖喜劇片重新帶到了觀眾面前,如吉姆·沙曼的《洛基恐怖秀》(1975)和蘭迪斯的《美國狼人在倫敦》(1981)等;此外,史蒂芬·金的恐怖驚悚小說也在70年代出現在了銀幕上,如帕爾瑪的《魔女嘉莉》(1976)和庫布裡克的《閃靈》(1980);史匹柏的《大白鯊》(1975)也開啟了食人動物題材的恐怖片,如安德森的《殺人鯨》(1977)等;卡朋特的《怪形》(1982)則是典型的科幻恐怖片。80年代,一股B級恐怖片的潮流也開始流行,最典型的數山姆·雷米的「鬼玩人」系列等。


3:鉛黃電影


「Giallo」一詞在義大利語中為「黃色」的意思,因為40年代50年代興起的義大利驚悚、神秘小說多加以黃皮封面,所以將後來60年代興起70年代達到高潮的義大利犯罪、偵探、神秘、驚悚、恐怖為題材的一系列影片統稱為鉛黃電影。鉛黃電影的主要以刻畫多少具有不正常心態的殺人狂以及實用照明、音樂營造驚悚甚至恐怖的氛圍和引入色情因素為主要特點,特別是在早期,而在後期發展中,逐漸轉向了美式的血淋林的驚悚片。


60年代最主要的鉛黃電影開拓者大師是馬裡奧·巴瓦,其將新式的色情主義、巴洛克式的布景設計,以及奇異的攝影機運動引入充滿幻想的驚悚片中。


馬裡奧·巴瓦在60年代——特別是前期——義大利低成本片的大師,其兼統這這個領域的兩大方面——恐怖片與鉛黃電影


馬裡奧對恐怖片的涉足開發要早於鉛黃電影,其中以1957年的《吸血迷魂》,以及1960年的《撒旦的面具》、以及1963年的《黑色安息日》最為出名。


馬裡奧·巴瓦在1963年發行的黑白電影《知道太多的女孩》(1963)被認為是第一部鉛黃電影,之後馬裡奧又製作了第二部重要的鉛黃電影《血與黑蕾絲》(1964);


70年代,達裡奧·阿基多的橫空出世將鉛黃電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如《催花手》(1970)、《夜深血紅》(1975),以及著名的《陰風陣陣》(1977);



鉛黃電影雖然在70年代後期之後越來越陷入了模式化,但是其作為一個類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只是很少而已。


4:喪屍片


1932年的《白魔鬼》被認為是第一部喪屍片。之後主要的喪屍片有特納的《與殭屍同行》(1943)、B級片導演愛德華·卡恩在50年代拍攝的幾部喪屍片、《地球最後一個人》(1964)、《活死人之夜》(1968)、《活死人黎明》(1978)、奧索裡奧的「墓地亡靈」四部曲(1972-1975)、盧西奧·弗裡茲的《生人迴避2》(1979)與《殭屍城市》(1980)等。 



 三:犯罪類 


1:犯罪片


犯罪片包括了黑幫片、警匪片、監獄片、偵探片、驚險片、間諜片等多個類型,主要通過犯罪題材來反映其所要反映的。在視覺道具上,主要使用槍、汽車與電話三大道具。犯罪片在30年代初期的前法典時期最為流行,如黑幫片《小凱撒》、《國民公敵》與《疤面人》;監獄題材的如《牢獄鴛》、《亡命者》、《苦獄公路》和《地獄市長》等;


法典時期一直到黑色電影興盛時期,犯罪主題一直是黑色電影最為普遍的元素,恐怖片驚悚片中的犯罪元素也十分常見。希區柯克是公認的懸疑驚悚大師,其電影中一向都是以犯罪情節來構成,如《繩索》、《電影謀殺案》、《後窗》、《火車怪客》和《精神病患者》等;


監獄題材。亡命者(1932)、《大幻影》(1937);40年代有《血濺虎頭門》(1947);50年代有《牢獄大暴動》(1954)、《死囚越獄》(1956)與《逃獄驚魂》(1958);60年代有《洞》(1960)、《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1962)、《大逃亡》(1963)、《鐵窗喋血》(1967);70年代有《巴比龍》(1973)、《牢獄風雲》(1974)、《飛躍瘋人院》(1975)、《午夜快車》與《逃出安卡拉》(1979);80年代有《勝利大逃亡》(1981)與《不法之徒》(1986);90年代有《肖申克的救贖》(1994)與《綠裡奇蹟》(1999)以及《逃獄三王》(2000)。


2:黑幫片


黑幫片是犯罪片的一個亞種,主要刻畫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特別是黑手黨,在電影史經典時期的黑幫片,有很大一部分與黑色電影重疊在一起。在默片早期就可以看到黑幫片的源頭,比如1906年的《黑手黨》被認為是現存的第一部黑幫片,格裡菲斯的《佩吉巷的火槍手》(1912)也是早起的代表。雖然早期有一些黑幫片,但是作為一種固定的類型,其確立要等到30年代初,而且有賴於美國經濟大蕭條及其導致的犯罪率的上升。


1930年代初的3部影片奠定了這個類型的經典基礎,1931年華納的羅賓遜的《小凱撒》和卡格尼的《國民公敵》,以及聯藝拍攝的霍克斯執導的穆尼的《疤面人》(1932),這三部刻畫了三個年輕罪犯的大起大落的影片在海斯法典來臨之前,代表著一種最純正的黑幫片類型,並遭到了很多社會評論界的批評。


在海斯法典後,製片廠設法逃避審查機構的壓力,又同時保留黑幫片類型的精彩刺激,黑幫分子不再是中心人物,於是影片就聚焦於另一些被犯罪生活誘惑的人物,比如惠勒的《死角》(1938)。拉烏爾·沃爾什在1939年與1949年分別貢獻了兩部經典的均有卡格尼主演的黑幫片《憤怒的二十年代》與《白熱》。


70年代迎來了黑幫電影的復興,1972年的《教父》及其在1974年的續集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80年代《疤面人》(1983)由帕爾瑪重啟,在影史上也取得了堅固的經典地位。


90年代最著名的黑幫片則是斯科塞斯執導的《好傢夥》(1990)與《教父3》(1990)。帕爾瑪繼續執導一些經典的黑幫片如《情梟的黎明》(1993)。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則把黑幫題材納入了作者風格之中。


新世紀,薩姆·門德斯的《毀滅之路》(2002)代表著一種傳統的回歸,2006年斯科塞斯的《無間道風雲》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另外2007年的《美國黑幫》、2008年的《格莫拉》、2009年的《公眾之敵》、2012年的《無法無天》、2013年的《匪幫傳奇》都是比較純正的這一類型的代表電影。



3: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這一術語是法國批評家在1946年提出的,用以指稱戰爭期間攝製的並於1945年之後再國外迅速快速連續發行的一組美國影片,其在某種程度上採用了黑幫片中那些憤世嫉俗、激烈的敘事。黑色的意思是黑色、黑暗獲著陰鬱的意思,不僅是一種類型,更是一種風格和敘述的傾向。人們通常認為黑色電影始於休斯頓的《馬爾他之鷹》(1941),甚或更早的雷電華B級片《三樓的陌生人》(1940)。大多數黑色電影是設計犯罪的,但黑色電影這一傾向又是跨類型的,包括社會問題片、西部片,甚至喜劇片。


黑色電影電影的來源是最早出現於20年代的美國冷硬派偵探小說,如達希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詹姆斯·M. 凱恩以及康奈爾·伍爾裡奇的小說,這些作家的許多作品都被改變成電影。第一部就是哈米特的《馬爾他之鷹》。


黑色電影作為一種風格傾向早在20年代就已經開始,明顯受惠於法國表現主義、法國詩意現實主義以及斯坦伯格早期影片的影響。最明顯的佐證之一就是四位重要的德國移民導演都廣泛涉足黑色電影,弗裡茨、西奧德梅克、普雷明格以及懷爾德。


弗裡茨拍攝了《恐怖內閣》、《綠窗豔影》以及《血紅街道》等;西奧德梅克拍攝了《幻影女郎》、《啞女驚魂記》、《陰陽鏡》、《殺人者》等;普雷明格拍攝了《羅拉秘史》和《墮落天使》;懷爾德則拍攝了《雙重賠償》、《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等。


4:驚悚片


驚悚片一般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類型,一般是指一種情節、音響元素上的傾向,如動作驚悚片、犯罪驚悚片、色情驚悚片、恐怖驚悚片、政治驚悚片、間諜驚悚片、心理驚悚片、超自然驚悚片、科幻驚悚片等。驚悚片最主要的手法旨在刺激與控制觀眾的極端的情緒,如懸念、興奮、驚喜、期望與焦慮,往往帶有恐怖與懸疑的味道,對這種類型的掌控最為典型與成功的導演是40年代之後在好萊塢拍攝影片的英國導演希區柯克。


希區柯克的第一部驚悚片是其第三部影片《房客》(1926),講述了開膛手傑克的故事。在英國期間,希區柯克的驚悚片還包括《敲詐》(1929)、《擒兇記》(1934)與《三十九級臺階》(1935);同時期的德國導演弗裡茨·郎也是驚悚片大師,拍攝了《間諜》(1928)以及著名的《M就是殺手》(1931)。


40年代,希區柯克開始在好萊塢創作一系列具有浪漫、政治化、心理化、犯罪性的驚悚影片,成為這一類型的教科書,如《蝴蝶夢》(1940)、《深閨疑雲》(1941)、《辣手催花》(1943)、《愛德華丈夫》(1945)、《美人計》(1946)等;而在這時期其他重要的驚悚片,如西奧德梅克的《啞女驚魂記》(1945)與《陰陽鏡》(1946)、李維克的《電話驚魂》(1946)、英國導演鮑威爾與皮斯伯格的《黑水仙》(1947)與《小後屋》(1949)等。


50年代,希區柯克開始拍攝彩色片,並開始往期驚悚片中加入異國情調、以及更多的心理疾病分析,如《火車怪客》(1951)、《電話謀殺案》(1954),典型的如《後窗》(1954)、《迷魂記》(1958)以及黑白片《精神病患者》(1960)。這時期其他的驚悚片如勞頓的《獵人之夜》(1955)與威爾斯的《歷劫佳人》(1958)等,而鮑威爾也在1960年拍攝了類似《精神病患者》的邪典經典《偷窺狂》(1960)。


之後的60年代的驚悚片,如湯普森的《恐怖角》、特倫斯·楊的《盲女驚魂記》(1967)等都受到希區柯克的影響。羅曼·波蘭斯基是繼希區柯克後60年代的最為重要的驚悚片導演,拍攝了如《水中刀》(1962)、《冷血驚魂》(1965)、《荒島驚魂》(1966)以及《羅絲瑪麗的嬰兒》(1968)。


70年代希區柯克把暴力帶進了驚悚片中,如《狂兇記》(1972)。帕爾瑪與柯能堡憑藉著各自獨特的風格而成為70年代開始最重要的驚悚片導演,前者如《姐妹情深》(1973)、《魔女嘉莉》(1976)、《剃刀邊緣》(1980)、《兇線》(1981)等,後者如《毛骨悚然》(1975)、《狂犬病》(1977)、《靈嬰》(1979)等;其他的如克裡特的處女作《迷霧追魂》(1971)、保曼的《激流四勇士》(1972)、科波拉的《對話》、帕庫拉的《視差》(1974)、海姆斯的《摩羯星一號》(1977)等都開拓了驚悚片的題材結合能力。


90年代之後,如《危情十日》(1990)、《沉默的羔羊》(1991)、《七宗罪》(1995)、《伊甸湖》(2008)等。


5:政治驚悚片


在政治電影方面,整合類左派政治與古典敘事電影且在商業上取得最大成功的類型是「政治驚悚片」。這類情節往往建立在對一個真實官方醜聞的調查之上,這個醜聞在片中或被冠以真名,或僅作微微掩飾,為觀眾提供了類似於偵探片的興奮刺激,以及功過真相所帶來的的震驚。


在小說的源流上,我們最早可以追溯到大仲馬的作品,特別是《三個火槍手》(1844),以及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秘密特工》(1907)。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驚悚小說則要等到冷戰時期,如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文靜的美國人》等、美國作家理察·康登的《滿洲候選人》(1959)、以及英國作家弗雷德裡克·福賽斯的的《豺狼的日子》(1971)等;


在比較早的我們可以在德國導演弗裡茨·朗,特別之後的英國導演希區柯克的影片中找到雛形。如《玩家馬布斯博士》(1922)、《大都會》(1927)與《間諜》(1938),特別是希區柯克的《三十九級臺階》(1935)。特別的在60年代,一些美國導演也開始介入政治課題,最著名的是奧託·普雷明格的《華府千秋》(1962),以及更為明顯的弗蘭克海默的《滿洲候選人》(1962)。



但是在60年代,有兩位最主要的政治驚悚片導演。一是可以說首開政治驚悚風氣的義大利導演弗蘭西斯科·羅西——龍頭之死(1961),羅西之後在70年代前期將繼續對這一類型進行探索——馬蒂事件(1972)、教父之祖(1973)、死因可疑(1975)等。羅西的影片常常交叉剪輯著對過去已發生的關鍵事件的探究,同時使用紀錄片的技巧。


政驚片最著名的代表是希臘裔-法國籍導演科斯塔-加華斯,其以處女作《臥車上的謀殺案》(1966)作為一個政治驚悚片導演不如影壇,並以描述隱射希臘軍事獨裁的一件政治謀殺案的《Z》(1969)成為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導演之一,《Z》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剪輯獎,並獲得了坎城評審團獎。之後,加華斯繼續以重述捷克政治清洗運動的《大冤獄》(1970)、攻擊美國企圖顛覆烏拉圭圖帕馬羅遊擊隊的《圍城》(1872),揭露二戰期間法與德國同流合汙事件的《大法庭》(1975)並獲得了坎城最佳導演獎,並最終以描述智利政變中一位美國作家的失蹤的《大失蹤》(1982)斬獲了坎城金棕櫚獎。以及之後美國納粹移民問題的《八音盒》(1989)。加華斯的影片一般都以一樁調查行動為載體,但是各個政派的批評者都紛紛挑剔指責影片過於複雜的情節以及概念化的英雄/惡棍任務特徵。


其他的政治驚悚片也有佼佼者並且,逐漸變成一種較為主流的電影類型,執政驚悚片一直發展到現在,如波拉克的馬丁·裡特的《柏林影諜》(1965)、金尼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科波拉的《對話》(1974)、《禿鷹七十二小時》(1975)、斯凡那的《巴西來的男孩》(1978)、詹姆斯·布裡奇斯的《中國綜合症》(1979)、斯通的《薩爾瓦多》(1986)、艾倫·帕克的《密西西比在燃燒》(1988)、約翰·杜根的《羅梅羅》(1989)、斯通的《刺殺甘迺迪》(1991)、哈諾德·貝克的《市政大廳》(1996)、《V字仇殺隊》(2005)、多納斯馬的《竊聽風暴》(2006)、波蘭斯基的《影子寫手》(2010)等。


6:間諜片


間諜片一般具有明顯的驚悚與動作的風格。德國導演弗裡茨·郎可以說是間諜電影的先驅,如《馬布斯博士》與《間諜》。而60年代之前,最主要的間諜片導演則是希區柯克,包括其在英國拍過的電影,如《擒兇記》(1934、1956)、《三十九級臺階》(1935)、《間諜》(1936)、《美人計》(1946)以及《西北偏北》(1960)。


60年代是間諜片的黃金時期,如1962年的《滿洲候選人》、1963年的《大獎》與《謎中謎》、1965年的《柏林諜影》、1966年的《倫敦間諜戰》與《衝破鐵幕》、1969年的《諜魂》等,而最重要的便是007系列電影隨著《諾博士》(1962)而至今長盛不衰。


90年代之後,出現一些列間諜片,如「傑克·萊恩」系列(1990-)、「碟中諜「系列(1996- )、「非常小特務」系列(2000-)、以及現代最為出色的間諜片——「傑森·伯恩」系列(2002- )等。,其他一些著名的間諜片如《美國人》、《特工紹特》、《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以及《逃離德黑蘭》等。

5:動作片

6:警匪片

7:偵探片 


 四:外國其他重要片種 



1:西部片


又稱「牛仔片」,在其發展的早期是美國好萊塢特有的電影類型,主要以美國西部開發時期為背景,表現拓荒者的生活、勢力鬥爭、西部犯罪、種族衝突等主題,其正面人物在三四十年代逐漸成為一種類型化的亦正亦邪的英雄形象,而戰後的一些西部片則紛紛對這種形象進行解構,引入更加複雜的西部形象與題材。西部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鮑特的《火車大劫案》,20年代西部片開始大量出現在好萊塢,多為低成本製作,主要的導演是約翰·福特,明星則是哈特、湯姆·米克斯以及後來者約翰·韋恩。


30年代末到戰後15年期間可以稱作西部片的黃金與經典時期,其類型與藝術性逐漸趨向於成熟,如約翰·福特的《關山飛渡》(1939)、《俠骨柔情》(1946)、《搜索者》(1956)、《雙虎屠龍》(1962)以及《西部開拓史》(1962);韋爾曼的《黃牛慘案》(1943)、霍華德·霍克斯的《紅河》(1948)與《赤膽屠龍》(1959);安東尼·曼的《溫徹斯特73年》(1950)、《西部人》(1958);金尼曼的《正午》(1952)、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俠》(1953)、巴德·伯徹蒂的《從阿拉莫來的男人》(1953)、《七寇俘屍記》(1956)與《西部警長》(1957);阿爾德裡奇的《龍虎幹戈》(1954)、德爾默·戴夫斯的《決鬥尤瑪鎮》(1957);斯特奇斯的《崗山最後列車》(1959)與《豪勇七蛟龍》(1960)等。


60年代之後,西部片進入了現代時期,即新西部片時期,即使是傳統的西部片,其西部英雄的形象逐漸被解構,如佩金法的《午後槍聲》(1962)、馬丁·裡特的《原野鐵漢》、奧特曼的《花村》。餓60年代之後也出現了西部片的諸多新的類型,如酸性西部片、通心粉西部片、太空西部片等;酸性西部片如最典型的代表是蒙特·赫爾曼1966年的《射擊》與《旋風騎士》兩部影片;通心粉西部片。塞吉奧·萊昂內在1964-1966年連續三年拍攝了三部義大利式的西部片——《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成了通心粉西部片的原型之作,均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並有著名電影作曲者恩尼奧·莫裡康內操刀配樂,常用一段突如其來的和弦來取代一段對白,從而幫助影片強化了主題。「鏢客」三部曲的巨大成功推動了通心粉西部片的製作,並且使三位主創揚名世界;


另外一名製作通通心粉西部片的著名導演是塞吉奧·考布西,其在1964年曾經推出一部經典的西部片著名恐怖片導演安東尼奧·馬格赫特推出了經典的恐怖片《血魔傳奇》——後者在之後又推出了《死神的長髮》(1964)——之後,便轉向了西部片的製作,主要的作品有《姜戈》(1966)、《印第安人喬》(1966)以及由金斯基主演的反英雄西部片《偉大的寂靜》(1968),前者在2012年被昆汀·塔倫蒂諾的《被解救的姜戈》所致敬;



2:歌舞片


歌舞片是隨著電影聲音的引入而快速成為一種重要的電影類型。最早期的歌舞片類型之一是「輕鬆歌舞片」(revue musicals),只是簡單地把歌舞段落串在一起,這種亞類型很快便衰落了,另外幾種重要的歌舞片類型則仍然表現突出,如以早期的《百老匯旋律》為代表的「後臺歌舞片」,以片中人物的編排表演作為歌舞段落的動機;和以《璇宮豔史》與《紅樓豔史》為代表的「輕歌劇歌舞片」,以及「整合式歌舞片」,片中的歌唱和舞蹈都發生在普通場景中。


在三十年代中期前後,最流行和著名的當屬華納公司出品的,由巴斯比·伯克利負責編舞的一系列影片,擅長精心設計的舞蹈段落,以及充分利用吊臂俯瞰垂直拍攝而成的美輪美奐又形式抽象化的平面動態構圖。主要的影片有:《第四十二街》、《淘金者1933》。這些影片中,最主要的銀幕搭檔要數阿弗雷德·阿斯泰爾和琴裘·羅傑斯。除了與伯克利搭檔阿斯泰爾-羅傑斯還主演了一些由赫米斯·潘編舞的歌舞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史蒂文斯導演的《搖擺樂時代》(1936)。這一時期米高梅也製作了很多歌舞片,其中最著名的是朱迪·加蘭主演的特藝彩色奇幻片《綠野仙蹤》(1939)。



導演文森特·明奈利和米高梅製片人阿瑟·弗裡德是好萊塢戰後最重要的歌舞片製作者,如《火樹銀花》、《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篷車隊》、《蓬島仙舞》、《金粉世界》等,其他的著名歌舞片如《復活節遊行》、《雨中曲》等也出自弗裡德之手。而這個時候主要的歌舞片演員則是朱迪·加蘭與吉恩·凱利等。50年代其他的,如金尼曼的西部歌舞片《俄克拉荷馬》。


70年代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觀眾的口味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但好萊塢經典歌舞片被視為一種過時的東西是在所難免,傑威森的《萬世巨星》(1973)顯示了宗教題材與歌舞片的結合。但是在70年代中期以後,傳統的歌舞片形式逐漸被拋棄,製片人更願意利用流行音樂來製作音樂歌舞片,還能獲得原聲帶的收益,如《洛基恐怖秀》(1975)。逐漸一種關於在敘事結構上交織了傳統劇情與編舞的關於舞臺表演的歌舞片開始逐漸發行,這種音樂歌舞片類型的最重要的導演是鮑勃·福斯,拍攝了《歌廳》(1972)、《爵士春秋》(1979),斯科塞斯也拍攝了同類型的《紐約,紐約》(1977)。此外一些歌舞片喜劇也開始得以進行大膽的嘗試,如羅素的《李斯特狂》(1975)和帕克的《畢格西馬龍》(1976)。但是這個時期的歌舞片既是類型豐富,但是在名利上仍然不及往日的成功。


80年代的歌舞片如《福祿雙霸天》、《雌雄莫辨》、《人生七部曲》、《渾身是勁》、《歌舞線上》。80年代末期,迪斯尼把歌舞類型引入動畫電影,使得歌舞片獲得了重生,從1989年的《小美人魚》(1989)開始,迪斯尼繼續製作了如《阿拉丁》(1992)、《風中奇緣》與《鐘樓怪人》(1996)等;試金石影業製作了《聖誕驚魂夜》(1993),福克斯製作了《安娜斯塔西婭》(1997),夢工廠製作了《埃及王子《(1998),派拉蒙製作了《南方公園》(1999)等。


21世紀,歌舞片或音樂片通過引入在視覺、心理上與劇情上的「黑色」元素來獲得了重生,如《紅磨坊》(2001)、《芝加哥》(2002)、《歌劇魅影》(2004)、《夢女孩》(2006)、《理髮師陶德》(2007)、《悲慘世界》(2012)等。


5:社會問題片


由於經濟大蕭條導致了在電影業,社會問題成為了新的焦點,1930年代的許多影片都涉及這些問題,比如約翰·福特在30年代早期就經常拍攝一些社會問題片。比較著名的社會問題片有勒魯瓦的《我是越獄犯》(1931)、韋爾曼的《路邊的野孩子》(1933)、金·維多的《民以食為天》(1934)、弗裡茨·朗的《狂怒》(1936)、以及福特的《憤怒的葡萄》(1940)等。


美國參戰之後,就業機會增多,經濟繁榮,所以社會問題片也就有所減少。戰後,這一類的作品也有所復甦,比如卡贊的《君子協定》(1947)、德米特裡克的《交叉火網》(1947)等。


6:情節劇


環球公司的製片人羅斯·亨特專攻 「女人電影「,他更新這一類型所依靠的導演則是移民導演道格拉斯·薛克,其餘攝影師拉塞爾·美蒂一道,使豪華的布景蒙上一層悲傷陰鬱的低調照明,心理上性無能與備受情慾煎熬的女性在具有表現主義意味的色彩空間上演愛情戲劇,一些批評家認為,薛克的影片減弱了劇本中通俗心理學式的創傷以及輕巧的大團圓結局。


其代表作如《地老天荒不老情》(1954)、《深鎖春光一院愁》(1955)、《苦戀春風雨》(1956)、《春風秋雨 》(1959)等。



7: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在文學上可以追溯到旅行題材的文學,如《奧德賽》等。而公路電影的誕生則有賴於美國二戰結束後汽車工業、青年反主流文化以及剝削電影類型的發展,如機車電影的影響。公路電影的先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1922)、烏默的《繞道》(1945)、英格曼的《野草莓》(1957)、或者最近的戈達爾1965年的《狂人皮埃羅》,但是公路電影的作為一種既定的類型,則是隨著《邦尼與克萊德》(1967)和《逍遙騎士》(1969)這兩部新好萊塢電影的相繼出現而流行起來。


七十年代是公路電影繁榮發展的時期,如1971年的《決鬥》與《粉身碎骨》、1973年的《惡土》、1974-1976年文德斯的「公路三部曲」、1979年的《瘋狂的麥克斯》等;


八十年代的公路片則有文德斯的《德州巴黎》、1986年的《搭車人》、《雨人》以及阿基的《列寧格勒牛仔徵美記》。


90年代以來有林奇的《我心狂野》、《末路狂花》、文德斯的《直到世界盡頭》、克林特的《完美的世界》、斯通的《天生殺人狂》、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佩恩的《杯酒人生》與《內布拉斯加》、《陽光小美女》、張楊的《落葉歸根》,以及改編電影《在路上》(2012)等等。


10:女權主義電影

3:體育片

4:拳擊題材電影

6:B級片


 五:驚險類 


1:冒險片

2:災難片

災難電影包括自然電影與人工事故,災難電影在70年代由隨著1970年的《國際機場》而迎來了其黃金時期,《波塞冬歷險》、《大地震》、《火燒摩天樓》、《黑色星期天》等,但是災難電影在默片時期與經典好萊塢時期就已經存在,如柯蒂斯的《諾亞方舟》(1928)、《金剛》(1933)、《龐貝城的末日》(1935)、福特的《颶風》(1937)。50年代最著名的災難電影是根據鐵達尼號沉沒事件改編的電影,如美國的《泰坦尼克》(1953)、英國的《難忘之夜》(1958)。其他如韋爾曼的《情天未了緣》。但是在70年代末,災難電影也隨著一些低質量的影片而逐漸熄滅,如《殺人蜂》等,並大概隨著1980年的《空前絕後》及其在1982年的續集而衰告一段落。



1997年,卡梅隆空前成功的奧斯卡現象級影片《鐵達尼號》的發行與獲獎代表著在現代電影中災難片的復興。而現代影片則由於世紀末的到來,迎來了末日電影的爆發,如《獨立日》、《世界末日》、《後天》、《世界末日》等。


3:驚險片

4:戰爭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的幻滅感,使得和平主義一致支配著1930年代的戰爭電影。如邁爾斯通的《西線無戰事》(1930)就是最為堅決的和平主義電影之一。


華納公司拍攝了兩個版本的《黎明偵察》(1930霍克斯、1938古爾丁)。戰時,戰爭片苗頭大起,如霍克斯的《空軍》(1943)、沃什爾的《反攻緬甸》(1945)以及福特的《菲律賓浴血戰》。


一戰電影。如卓別林的《從軍記》(1918)、岡斯的《我控訴》(1919)、英格拉姆的《天啟四騎士》(1921)、金·維多的《戰地之花》(1925)、斯蒂勒的《帝國飯店》(1927)、韋爾曼的《翼》(1927)、約翰·福特的《一門四子》(1928)、邁爾斯通的《西線無戰事》(1930);霍克斯的《黎明偵查》(1930)、休斯的《地獄天使》(1930)、帕布斯特的《西線戰場1918》(1930)、鮑沙其的《告別武器》(1932)以及著名的雷諾瓦的《大幻影》(1937)等。


二戰電影。二戰電影是世界戰爭片中最普遍的電影,二戰是戰後電影永恆的題材。


韓戰電影。塞繆爾·富勒在1951年的《鋼盔》是第一部韓戰電影,之後富勒有拍攝了《堅韌的刺刀》(1951)。之後,著名的韓戰電影有美國發行的如:布魯克斯的《戰地天使》(1953)、亨利·金的《生死戀》(1955)、羅布森的《獨孤裡橋之役》(1956)、安東尼·曼的《戰爭中的男人》(1957)、邁爾斯通的《豬排山》(1959)、奧特曼的《陸軍野戰醫院》(1970)、薩金特的《麥克阿瑟傳》(1977)等; 中國的有《上甘嶺》(1956)、《奇襲》(1960)、《英雄兒女》(1964)、《雲水謠》(2006)等; 韓國必然是拍攝越戰電影最主要的國家,如李康天的《稗牙谷》(1955)、金基悳的《五人海兵》(1960)、李晚熙的《一去不回的海兵》(1963)、鄭智泳的《南部軍》(1990)、林權澤的《太白山脈》(19904)、金基德的《海岸線》(2002)、張勳的《高地戰》(2011等。)


越戰電影。早期的如富勒的《關山劫》(1957)和曼凱維奇的《安靜的美國人》(1958)等。70年代末期之後,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越戰電影,如阿什貝的《榮歸》(1978)、西米諾的《獵鹿人》(1978)、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1979)、福爾曼的《越戰毛髮》(1979)、奧特曼的《北極光》(1983)、斯通「越戰三部曲」、《野戰排》(1986)/ 《生於七月四日》(1989)/《天與地》(1993)、庫布裡克的《全金屬外殼》(1987)、萊文森的《早安越南》(1988)、帕爾瑪的《越戰創傷》(1989)、赫爾佐格的《重見天日》(2006)等。


反戰電影。反戰電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格裡菲斯1915年的《黨同伐異》,或者因斯的《文明》(1916)。之後關於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等的反戰電影主要有:岡斯的《我控訴》、《西線無戰事》、《大幻影》、《亂世佳人》、《大獨裁者》、《桂河大橋》、《光榮之日》、《橋》、《廣島之戀》、《奇愛博士》、《陸軍野戰醫院》、《現代啟示錄》、斯通的「越戰三部曲」、《全金屬外殼》、《巴頓將軍》、《細細的紅線》、《盧安達飯店》、《戰爭之王》、《父輩的旗幟》與《硫磺島來信》、《美國狙擊手》等。


伊戰電影。《奪金三王》、《節選修訂》、《拆彈部隊》、《謊言之軀》、《護送錢斯》、《信使》、《綠區》、《美國狙擊手》等。



 七:中國十七年片種 


1、名著改編片

2、喜劇片

3、反特片

4、戰爭片

5、革命歷史片

6、驚險片

7、民族題材電影

8、農村題材電影


 八:中國其他重要片種 


1:戲曲片


戲曲片是中國影片類型,是中國最悠久的一種影片樣式。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1905)便是一部戲曲電影,而豐泰照相館繼續於1906-1908年間拍攝了京劇如《青石山》、《金錢豹》等劇片段。1920年,商務印書館拍攝了完整的由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並運用了一些特技,突破了早期戲曲片純粹的記錄功能。



1930年代之後,我國戲曲片進入了大型舞臺藝術片階段。第一部有聲舞臺藝術片是「古代有聲影業公司」委託「天一」拍攝的《四郎探母》(1933)。1937年,聯華拍攝了周信芳的《斬經堂》,由費穆導演,而費穆繼續在1941年為「民華」拍攝了《古中國之歌》。


在孤島上海,「新華」出品了言慧珠的《三娘教子》(1940)與劉寶全的《寧武關》(1941)。抗戰結束後,費穆為「文華」拍攝了梅蘭芳的《生死恨》(1948),是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之後費穆又為「華藝」拍攝了戲曲短片《小放牛》。所以由於費穆的努力,到40年代我國的戲曲片已經初具規模。之後又有如第一部越劇藝術片《祥林嫂》(1948)、《越劇精華》(1949)等。


建國後,桑弧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1954)問世,是建國後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並獲得國際獎項。1955年,石揮執導黃梅戲藝術片《天仙配》,在大陸與海外掀起了一股「黃梅戲旋風」。之後又有如《梅蘭芳的舞臺藝術》、《劉巧兒》、《搜書院》、《三毛學生意》、《紅樓夢》以及《野豬林》等一批優秀的戲曲片問世,使得戲曲片成為十七年最具光彩的影片類型之一。


文革期間,一批稱之為「樣板戲」的戲曲舞臺藝術片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等相繼映出,雖然有一定的藝術性,但是卻被四人幫利用與政治文藝控制。而同時,臺灣的歌仔戲,香港的粵劇藝術片,以及由邵氏公司掀起的黃梅戲熱潮則代表著華語戲曲片的最高成就,如1976年,為了保存戲曲藝術遺產,北影、上影等錄製了52不傳統戲曲劇目。



2:兒童片


中國影片類型。凡是為了培育兒童身心健康,滿足兒童精神需求,適合於兒童欣賞特點和理解力的電影,包括故事片、美術片、科幻片等不同片種中所創作服務於兒童群體的電影,統稱為「兒童電影」。其中那些反映兒童生活,以滿足於兒童興趣愛好而創作的故事片又叫做「兒童片」,並按照年齡結構劃分為低幼片、兒童片和少年片。我國兒童片的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20年代就有《頑童》(1922)、《小朋友》、《小公子》、《小劍客》《戰地小同胞》等。三四十年代又拍攝了優秀的兒童片如《兒童之光》、《迷途的羔羊》、《聯華交響曲·小五義》、《三毛流浪記》、《表》等。新中國成立後,兒童片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如《為孩子們祝福》、《祖國的花朵》、《雞毛信》、《羅小林的決心》、《哥哥和妹妹》、《兩個小足球隊》、《阿福尋寶記》、《紅孩子》、《蘭蘭和冬冬》、《風箏》、《小兵張嘎》、《小鈴鐺》等。文革期間又出現了如《閃閃的紅星》、《烽火少年》等。


新時期我國兒童片進入繁榮,年產量逐步達12部,1981年文化部還成立了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於藍任廠長,到1990年的十年間共拍攝了43部影片,其中在全國和國際上獲獎的有21部。1987年我國正式成為國際兒童影視中心的會員,並於1989年在我國舉行年會,又在北京舉辦了「國際兒童電影節」。這時期兒童片創作了如《啊,搖籃》、《豆蔻年華》、《大氣層消失》、《天堂回信》等優秀影片。


3:中國西部片


是以一種中國大西北的元素與地點(西部景觀、歷史等人文因素)為背景的的中國類型片,較為早期的例子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7)。狹義上的「中國西部片」是作為一種口號,由鍾惦棐在1984年想西安電影製片廠提出的倡議,即《陝西日報》上刊登的文章《要打出自己的牌:鍾惦棐在西影談西部片》一文,提倡「立足於大西北,開拓新型的『西部片』。1984年,吳天明的《人生》和陳凱歌的《黃土地》問世。其後中國西部片迅速發展,如顏學恕的《野山》(1985)、吳天明的《老井》(1987)、滕文驥的《黃河謠》(1989)、何平的《雙旗鎮刀客》(1991)。雖然作為一種藝術流派的中國西部片在1987年後逐漸沉寂,但還是繼續拍攝出了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1992)、韋家輝的《和平飯店》(1995)、蘆葦的《西夏路遙遙》(1997)等,以及最近的《決戰剎馬鎮》(2010)與寧浩的《無人區》等不同類型的西部片。


4:武打片


是我國電影類型中隨「武術片」和「功夫片」的統稱。早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的上海,一些製片商和製片公司就開始拍攝武俠影片,在新中國的電影發展中,武打片的創作長期無人問津。而在同一時期的香港,卻拍攝出如《路客與刀客》、《精武門》、《醉拳》等質量上乘的功夫片,湧現了像李小龍、成龍等世界級武打片明星。新時期我國在1980年由張華勳執導、北影出品的《神秘的大佛》,打破了武打片的禁區。以後,又有如《武林志》、《武當》、《少林寺》等武打片問世,結合了中華武術傳統和高尚思想內涵。



相關焦點

  • 科普 | 一篇超全的電影類型分析
    第一部分:外國電影類型一:喜劇類型(滑稽片、神經喜劇)第一部喜劇片一般認為是路易斯·盧米埃爾的《水澆園丁》(1895)。>鉛黃電影雖然在70年代後期之後越來越陷入了模式化,但是其作為一個類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只是很少而已。
  • 一篇超全的電影類型分析
    第一部分:外國電影類型一:喜劇類型(滑稽片、神經喜劇)第一部喜劇片一般認為是路易斯·盧米埃爾的《水澆園丁》(1895)。>鉛黃電影雖然在70年代後期之後越來越陷入了模式化,但是其作為一個類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只是很少而已。
  • (免費福利全網獨家)104集超全科普動畫螺絲釘英文版
    言歸正傳,以下是咱們公眾號發過的有字幕版動畫合集你家娃是不是也在追這部科普動畫-螺絲釘之排水管你家娃是不是也在追這部科普動畫-螺絲釘之動作感應器你家娃是不是也在追這部科普動畫-螺絲釘之手機你家娃是不是也在追這部科普動畫-螺絲釘之小夜燈你家娃是不是也在追這部科普動畫-螺絲釘之簡訊老大說:媽媽你能不能給我做螺絲釘的英文書?
  • 導演丨超全的電影類型分析,告訴你什麼叫萬變不離其宗.
    首先是英美的殺人狂電影,1960年鮑威爾的《偷窺狂》(1960)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被認為是這個類型的先驅,威廉姆·卡索也拍攝了風格類似的《殺人》(1961)、《狂人拘束衣》(1964),而科波拉的處女作《痴呆症》(1963)也屬於這一類型,甚至影響了義大利的後來的新興的鉛黃電影,赫舍爾·戈登·劉易斯則把恐怖片帶到了極其血腥的地步,即血濺電影,如《血的盛宴》(1963)與《把我染成血紅色》(1965
  • 日本黑幫電影分析:類型的生產空間
    原標題:《類型的生產空間和風格因素——日本黑幫電影分析》作者:劉輝 鄧穎翀來源:當代電影2015年第12期*本文節選了論文《類型的生產空間和風格因素
  • 超全的牛排類型、醬汁、配酒知識
    這裡小洛準備了一篇牛排入門的科普文章,方便您在不清楚菜單上各種牛排的情況下,能夠對您選擇牛排有所幫助。 牛排的類型(Cut) - 肋眼牛排 -肋眼牛排/肉眼牛排 (Rib’s Eye Steak)
  • 技術科普丨電影放映大揭秘,論幀率的作用
    這部由李安執導的電影,有一項裡程碑式的技術:120幀的畫面。高幀率帶給電影的不僅僅是清晰度,更多的是鏡頭橫掃時候的臨場感和真實感,電影狂熱分子更是號稱120幀的技術會是電影界的一場技術革命。一場完整的電影其實是很多張連續膠片的連續播放,只是膠片切換的速度很快,快到人眼都無法識別它其實是一幅幅單獨的圖片。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很少使用膠片電影了,然而放映原理其實並沒有改變。現在的電影或者視頻,原理上來說也是一張張圖片的連續播放。
  • 特色直播課丨帶你讀懂科學電影中的科學——2020年全國兒童科普...
    特色直播課丨帶你讀懂科學電影中的科學——2020年全國兒童科普特色教育研修班 2020-07-28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寫一篇有說服力的競品分析報告?
    小白也能夠寫出一篇就說服力的競品分析報告嗎?讓你地位提升,不在被指手畫腳,只能畫原型圖,只會被讓做功能,開會說話被無視!做一個有說服力的產品,不是da(打)成一致,優質的競品分析報告就是武器,讓弱勢的PM們站起來~ 如何做一篇競品分析報告?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一套方法,在這裡我做一下自己的分享,資深運營人員養成的習慣下,是怎麼去做一個競品分析報告的。
  • 類型電影正在扼殺創造力?丨幕後學院
    《將軍號》作者論和類型分析這兩種評論方式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互相補充,形成一種平衡:類型分析探究業已建立的電影形式,而作者論則追捧在這些既定形式中發揮得好的電影創作者們。好萊塢的優勢只是偶爾體現在技術水平上,更多是在於人們所說的美國電影精神,這一點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影片製作過程來進行分析並定義,美國電影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美國社會,如社會本身想看到的一樣。
  • 科普視頻丨蜂蜜柚子茶的功效?
    科普視頻丨蜂蜜柚子茶的功效?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網
  • 科普視頻丨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科普視頻丨如何提升自己的安全感?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網
  • 分析:不同的科幻電影類型
    追溯到默片時代,喬治·梅裡埃根的經典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成為了這種電影類型的開山之作,至此之後科幻電影成為了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想創作自己的科幻項目,那麼我們就來看一看科幻電影又細分哪些次類別能為你的故事提供借鑑。
  • 黑澤明研究者,教你如何寫一篇專業影評
    你的方法取決於你要在哪種分析框架下進行你的論述。比如,分析影片的類型,包括尋找和確認模式—類型所固有的敘事、主題以及畫面。類型模式可以通過比較同類型但各有特色的影片得出。若你要分析一部電影如何與某一類型相關,你可以明確這種類型的模式是如何在影片中呈現的,或進行了怎樣的延伸。若類型模式變得過多,那麼影片可能會偏離本屬於的類型;但類型模式變得比較少或沒有效果,又意味著它不那麼屬於某一類型。
  • 科普丨仿生機器人
    各位愛看科幻片的小夥伴們在電影裡面肯定看到過這樣的場面好吧,火箭浣熊其實不是機器人。這些電影片段或許是特效生成的,但是裡面的機器人,更具體說是仿生機器人,已經步入了我們的生活,有的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社會中難以分割的部分。
  • 《基本分析》歌詞詳細科普!
    「基本分析」在這裡其實是個雙關,Verse 1就是在聊金融市場中的基本分析,Verse 2 則有點像是我的履歷,基本資料的分析,讓大家也可以借這首歌認識一下,我都經歷過些什麼。關於我對基本分析的理解,上次都在「基本分析的正確打開方式」一文聊過了,歡迎有興趣進一步學習的朋友回去看。在這首《基本分析》的歌詞裡。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怪奇電影的類型
    ▼殺人狂電影這一類電影涵蓋自然或超自然的殺人狂,有時也是精神病這一類型包含了驚悚犯罪與心理恐怖等▷ 砍殺電影(Slasherfilm)儘管砍殺電影可以上溯到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但其成為亞類型還是在七八十年代。
  • 紀法速遞丨利益輸送有哪些常見類型
    紀法速遞丨利益輸送有哪些常見類型 2020-12-21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薦一篇人體生理科普知識的好文章:《男子漢氣概之迷》
    編者按:在此特向網友們推薦一篇1990年8月5日《參考消息》報刋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男子漢氣概之謎》。編者認為,這是屬於人體生理科普知識方面難得一見的好文章。抓拍的汽車越野賽鏡頭美國全國衛生研究所資助的另一起調查研究,把1700多名男子的個性類型與他們的睪丸激素水平作了比較,也發現睪丸激素水平高的男子更有競爭性和進取精神。
  • 【HP電影解析】科普+分析:關於蓋勒特·格林德沃的基本人設
    【授權轉載於樂乎用戶「段忶ELINA」:【科普+分析】關於蓋勒特·格林德沃】自從FB2上映有許多新粉入坑,看了很多同人作品發現有些作者還不是很了解蓋哥的基本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