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粵語區的朋友在沒來廣東、港澳之前對於粵語書面化的印象可能更多是有些舶來品單詞的譯音不同。比如:士多(store,便利店),士多啤梨(strawberry,草莓),朱古力(chocolate,巧克力),這些都是老生常談。
她:「你們的香蕉怎麼說?」
我:「香蕉(用的粵語)。」
她:「不是那種粵語,就是比如你們草莓叫士多啤梨,那香蕉有沒有別的名?」
我:「…?卜啦啦?」(後來澄清了其實沒有)
這應該算是不講粵語的人對粵語的一種印象吧,反正給我感覺就是很新奇,就是:「嗯?還能這樣?」的感覺。
粵語對我們來說就是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東西。同樣給我類似感覺的還有一件事。
有一次我把之前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去臺灣的機票的事分享給非粵語朋友,她看完了,然後說:「你們在打什麼暗號嗎?」 現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當時我是有點驚訝的。「啊,是喔。」之後的感覺也是新奇,習以為常的東西突然有了另一個視角。
(節選翻譯 可能其中還帶有粵語方言)
「飛機哪有這麼便宜」
「我之前想去臺灣所以一直盯著機票」
「飛去臺灣哪裡?我上次也是在澳門去的」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人員流動,有很多不說粵語的人也在廣東工作,學習,紮根安家,成為廣東的一份子,因此在廣東地區能夠看到純粵語文字表達並不是很多。
偶爾有見一些粵語文宣都屬於特色宣傳,比如一些廣式餐廳寫著「食過返尋味」(吃完還想吃),一些商店誇自己「掂過碌蔗(超級棒)」。
但是在香港,由於官方語言就是粵語,無論是傳單,書本,廣告都是粵語,因此完全粵語表達再加上地方文化,有些時候即使是廣東人看到也會看不明白。
這一part是入門級,就是對粵語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會無障礙理解的。大家看到說粵語的人除了說咩咩咩咩之外,還有一些也肯定經常看到。
係:有是,在的意思,在粵語無論是口語還是日常用語都十分常見。
咁:這樣,「咁樣」,也是這樣的意思。
俾:給的意思,也挺常見的。
著數:有便宜,優惠。大家可能會在辦銀行卡,打折攻略,商場。
這幾個字(詞)連起來也能成話,還能成一句開心的話:「係咁俾著數。」(一直地給優惠,這裡「係」有一直的意思,甚至有一點點瘋的意味哈哈哈)
在這個部分呢,則是懂粵語的人看到會稍微愣一愣,但是能夠理解,所以會「誒?!」一聲。
飽:飽我原本以為只是飽的意思,有一天我在香港麥當勞自助點餐的時候,自動尋找我最愛的板燒雞腿堡,看到點餐機分類:飽類。「誒?什麼東西?飽類?」點開之後發現全是包,原來香港還會把包叫做飽,還挺有意思,吃完了包不就飽了麼。
飲管:估計這個詞去香港幾天就會看習慣了,就是吸管的意思。飲管這個詞和飽有差不多的感覺,也是一開始會愣一愣,然後很快明白了意思。
大家可能都在自己學校或者各種餐廳看到無飲管日,或者支持走飲管的標語。
走:又一個知識點,走在這裡是不要的意思,而在廣州粵語中說的更多是飛。奶茶不要冰就是走冰(香港),飛冰(廣州)
梳化:梳化是個舶來詞,sofa的譯音。也就是沙發。對於廣東人來說很好懂,因為我們自己也這樣說,但是不會這樣寫出來,寫還是寫沙發,所以看到梳化也會愣一下。
有一天我和朋友逛街,她指著「梳化倉」的海報問我什麼意思,梳化倉直譯是沙發倉庫,但是在這裡其實是個家具城,以賣沙發為主。
單車:單車就是自行車(題外話,陳奕迅的歌《單車》我很喜歡)。說到梳化倉就說一說單車倉,單車倉和梳化倉不太一樣,不是賣自行車的,而真的是自行車倉庫,讓人放自行車的。香港人熱衷爬山騎行,但是家裡並不夠位子放自行車,於是就租這些迷你倉來放自行車。
騷:別舉報,我沒有說什麼。在這裡騷是show的音譯,秀的意思。在香港,看表演(包括棟篤笑,演唱會,各種舞臺劇)叫睇騷。
這裡有個連結知識點:飛。睇騷要買飛。飛就是票的意思。騷和飛在廣東好像以前用得多一點,現在普通話化之後,大家都說特定名稱(直接說舞劇話劇演唱會)和票了。
我一直覺得粵語是很有魅力的語言,能夠及其生動地表達出一些很日常的東西,而且不同語境能夠表達出不同意思。
比如說要表達一樣東西捂著,悶著,或者身上的汗悶了,我們就會說「up住up住。」
又比如說,「你好hea啊」,在不同情況下可以表達為「你好會享受啊」/「你好舒服(愜意)的樣子」/「你好偷懶啊」。
而香港人則是我見過能夠把粵語幽默發揮到極致的人了。就算是看著連儂牆,我有時候也會笑出來。有一個是我印象很深的:「你再撕,科科C。」(在粵語撕和C同音)。
現在也想不出什麼有趣的例子了,但是有時候看著這些文字,真的會感嘆:香港人的語言創造能力真不是蓋的。
在香港特別的文化環境下,他們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結合,因此不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人有時候看到這些粵語也會不自覺地發出:「哈?什麼東西?」的疑惑。
放題:放題來源於日語,是一種日料形式。交一定的錢,在一定的時間內,你就可以任吃(類似自助餐)。估計現在很多人都對這個不陌生了,但是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不懂日文的朋友一定會很疑惑吧。
割引:這個同樣也是日語,打折的意思,我已經看到幾次有店鋪直接用割引來表示打折了。一次我看到一家店鋪擺個牌子寫著「激安大割引」。我看不懂,但是懂日語的朋友笑噴了,說在這裡看到"超級便宜,大打折扣"這樣用覺得,很.喜.感。
DQ:不是雪糕,這個是英語disqualify(取消資格)的縮寫。我第一次看到它的使用場合是有人說要DQxxx(人名)。意思是要取消某人的(競選或者參賽)資格。當時沒看懂,還以為是罵人了。(咳咳
去片:這是播放,或者看片子的意思。一般在twitter上見得多,舉例:立刻去片!(後面接個視頻或者視頻連結)。就是叫你馬上看視頻的意思。
上莊:莊就是一個個社團(或者一個個競選隊伍),上莊就是競選社團管理層。
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學校的各種社團海報上,「上莊?超nice爸媽?哈???」後來才了解到,什麼是莊,什麼是爸媽(爸媽就是負責帶你的師兄師姐)。
以下內容包含粗鄙語言,請已滿18歲的讀者在懂粵語的朋友陪同下觀看。
下面這段內容,不懂粵語的朋友也不用去理解什麼意思,一般在twitter,fb的罵戰中出現。如果下面這幾個詞,有人對你說了,可以自行採取喜歡的方式回擊。
舉例如下:dllm,dl,7,d7,q,撚。
如果你想問,都是中文,為什麼在香港我卻看不懂了呢。道理很簡單,你甩一句:「儂曉得伐?」。在香港人面前,他也會看不懂。
同樣的文字帶上不同的地方文化就會染上不一樣的色彩,這恰恰是方言的魅力所在。況且在香港也不是完全找不到普通話的影子,文化是交流的,在香港也有內地的流行語,淘寶體:「親,balabala....」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親」很流行的時候,香港人也很喜歡「親」來「親」去的。
世界的美好,真的就在於文化的多樣和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