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下就被吸引了,等中場廣告才發現自己半坐在椅子,墊在屁股底下那條腿都麻了。這幾乎是我的電影啟蒙,在這之前,我從未有過「電影」的概念,以為世界上只有學習和考試,並從此記住了塔圖那張閃爍著狡黠光芒的臉。
後來重溫過幾遍已不記得,但每次看,都興趣盎然,電影中的艾米莉童心未泯、奇妙又孤獨、善良又缺少點勇氣,這些情緒特質,幾乎能夠讓一個姑娘從十三歲到三十歲的每一年,把心事交給這部電影。
《天使愛美麗》劇照
《天使愛美麗》雖然並不是塔圖的處女作,這部當年火遍全球的電影仍然讓她年僅25歲的她一夜成名,儘管之後曾有過可可·香奈爾這樣的經典角色,也與湯姆·漢克斯主演好萊塢商業大片《達·文西密碼》,這位古靈精怪的艾米莉形象,仍是塔圖身上一個無法割裂的標籤。
近二十年的法國電影當中,這部獲得74屆奧斯卡三項提名的《天使愛美麗》,是文藝青年的心頭好,豆瓣標記看過此片的人數有47萬多,全球票房1.72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境內的票房竟然有3300萬美元。塔圖頂著如今叫作鮑勃頭的髮型,用她精靈般的眼神俘獲過許多影迷的心。而位於巴黎蒙馬特地區的這家雙磨坊咖啡館,也成了許多人的朝聖地。
《天使愛美麗》海報
該片導演讓-皮埃爾·熱內(Jean-Pierre Jeunet)之後還跟塔圖再次合作過《漫長的婚約》,顯然沒有復刻《天使愛美麗》的成功。他在回顧這段過往時曾說由於《天使愛美麗》在美國的成功,他去好萊塢,那兒的電影人都叫他「那個有奇思妙想的法國人」。
而女主角塔圖,從此開始了她聚光燈下的明星生涯。
幾乎就是從這個時期,塔圖有了一個模糊的以自己作為攝影主體的紀錄概念,「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公眾為我的臉瘋狂,而我困惑於那個自我的渺小處境」,正是出於這個懵懂的自覺,她開始重拾青春期的攝影愛好。
「superfacial」該展佔地最大的一幅,拍於塔圖從小長大的祖母家小花園
攝影的主題,一方面是自我,她有時候通過拍攝鏡子裡的自己實現自拍肖像,有時候則複雜的多,比如其中一張前景中堆滿各式手提包的肖像照,她需要先四處搜羅這些包兒,找一個模特坐在沙發上,她藉此構圖和布光,然後才是她自己坐到這個位置並按下快門。
藉助鏡子「自拍」
另一方面,則是將前來採訪她的記者作為拍攝對象,在她提出的800多個拍攝請求中,只有一位記者拒絕了她。另一些,則會追問,「你要拿這些照片幹啥」。實際上,當時,塔圖只是將這些照片洗出來,並標明這些記者的名字和所在媒體、拍攝地點,以及當時是為了哪部電影所做的採訪,以對她自己電影旅程作某種紀錄。「我猜那些對此有疑惑的記者們,可能會想我是不是要拿著他們的照片搞什麼巫術呢?」
鏡面自拍大法
鏡面自拍第二發
多年後,她決定是時候將這些年來的攝影作品示諸公眾,「內心深處,我想用我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或者說,我一直都在這樣做,有時通過寫作,有時通過攝影,只不過,現在我希望我的表達能夠被大家聽到。」阿爾勒攝影節總監薩姆·斯道茲(Sam Stourdzé)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接到塔圖的電話。
570張記者肖像的照片牆
背景裡通常時塔圖當時正在宣傳的電影,這裡是《時尚先鋒香奈爾》
他跟塔圖一起挑選了這次展出的作品。他們選了其中的570張記者肖像,將它們貼在一面牆上。一進到舉辦此攝影展的蒙馬儒修道院展廳中就能看到,它們有黑白有彩色,但全是膠片拍攝。她的其它大幅作品同樣也是,只不過它們當中的某幾幅,創作過程甚至前後需要半年,而這些以複雜方式創作的圖片共有15幅左右,幾乎全部都在這次阿爾勒攝影展中展出。
模擬「監獄照」,並且故意把自己的名字拼成TATOU,因為美國人常常這樣叫她,法語發音其實跟「塔圖」還有點出入
斯道茲在接受本刊採訪時介紹說,這次展出的,只是塔圖20年的攝影成果裡非常小的一部分。斯道茲說他覺得「女明星的自畫像」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主題,所以最開始接到塔圖的電話時就挺興奮。一提到女明星,人們總會有花瓶之類的既定偏見,superfacial這個展名,既強化了膚淺這個定義,還涵蓋了superface這個詞,而它用來形容塔圖這張全世界都知名的臉,又特別契合。「兩者還疊加出一種反諷。我覺得這是女演員的自我抗爭,包括她的創作動機,也是緣自於面對呼嘯而來社會關注時的自我保護」。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