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

2020-12-27 我從書中來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晉代名士範宣自幼便喜隱遁,性情內向。在學習上刻苦自勵,博通典籍,精於《三禮》。他家境不好,常親自耕作度日。父母死後,他背土成墳,在墓側結廬而居,以盡孝道。晉成帝鹹和元年(326),太尉郗鑑任他為主簿,朝廷徵召其為太學博士、散騎郎,他都拒而不就。太守殷羨見其茅屋破陋,要給他修建新屋,也被他婉辭拒絕。庾爰之因其家境長期貧寒,中間有一段時間又遭遇荒年和疾病流行,就給他送去許多東西,宣也拒而不受。

宣曾招集生徒,以講授儒學為業。譙國名士戴逵等都聞風敬慕,自遠方前來向他求教。東晉孝武帝太元中,博通儒學的範寧任豫章太守,宣就在郡設立鄉校,常有弟子數百人。從此江州兩地人士並好儒學。

《世說新語·德行》中有記載,範宣八歲的時候,在後園挖菜,不小心傷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有人問他:「疼嗎?」範宣回答:「不是疼,是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不敢傷毀,所以才哭啊。」

《孝經》的開篇,孔子即對曾參說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的,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輕易讓其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更好的愛別人。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有:「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明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這說明曾子是一生都在遵守孝道的。有孝方有仁,正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出自《詩經·小雅·小旻》,原話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來用它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小心。

東漢明帝皇后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義,她十分喜歡賈妃所生的劉炟。劉炟繼位成漢章帝,尊馬氏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馬氏的兄弟,馬後拒絕。而她的侄子,也就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孫馬豫抱怨沒得到更多的恩惠,楊終勸伏波將軍馬援長子馬廖,也就是馬豫的父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能放縱兒子,要始終以謹慎修身為本。

只有君子才會時時刻刻對自己有極高的道德要求,小人從不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喜歡「行險以僥倖」。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得的是做一輩子的好事,正如孔子所言,真正的君子一直都在以修身為本,時刻省察著自己的一言一行,「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到身邊,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其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好像面臨著深淵,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層上。』從今以後,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相關焦點

  •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精品推薦)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是叫弟子查看身體嗎?朱子集註: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毀傷也。小子,門人也。語畢而又呼之,以致反覆丁寧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為終其事也,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啟手足,為是故也。非有得於道,能如是乎?」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成長之家第267期】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曾子臨終告弟子門人:啟予足,啟予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非關膽小,不是恐懼,時時慎戒,處處不敢,則處天命而悠遊,是玉米長出玉米的樣子,是西瓜開出西瓜的花來。縱時有風雨,不失其所。不失其所,故能長久。【一家之言】文 / 陶媛---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 什麼是「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魏邦良先生在《梁漱溟「狂妄」話語的背後》一文中有講道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創辦《光明日報》。當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梁漱溟等人經介紹結識海上豪傑「吳發仔」,由他安排,乘船過海到大陸。
  • 什麼是幸福,最好的回答.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還有比這更有道理的話嗎?
    「述聖」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故事發生在曾子病重之際,孟敬子前來看望他,孟敬子,又稱仲孫捷,是魯國大夫。曾子就對孟敬子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再之後又和孟敬子在君子之道的三方面內容上加以討論。曾子說道:「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寸。」
  • 季布一諾,曾子殺豬!這幾個人也是言出必行,甚至看起來有點傻
    之所以有人幫他就是因為季布這個人對待朋友非常慷慨而且信守諾言,只要朋友有困難,季布如果答應幫忙,那就不怕,從來都是這樣,所以他遭遇劉邦緝拿的時候很多人冒死為他奔走,最後在夏侯嬰的協助下轉危為安,後來成語一諾千金就是來源於他。
  • 曾子殺豬的故事及寓意
    點擊上邊藍色小字關注更多內容《曾子殺豬》是一篇古文,你知道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內容嗎?它又有怎樣的寓意呢?
  • 佛教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這句話對我們修行同樣有意義
    濟公活佛有偈頌曰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修心不修口」似乎就是濟公活佛的口頭禪了。可是今人呢?現在有很多人講,藕益大師曾經雲過: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誠然如是!但或許你還不知道,藕益大師還雲過:念佛三昧所以名為寶王者,如摩尼寶,出生一切諸三昧寶!藕益大師說過的話太多了,可惜你知道的太少了!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論語譯解》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1、弘:張大之意。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註:「弘,大也。」2、毅:強而能忍。朱子《論語集注》云:「毅,強忍也。」試譯: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因為他所負的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
  • 曾子:曾點用棍棒打出一個孝子,為什麼沒有他的兒子曾參出名?
    有句俗語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此話雖是俗語,卻大有來頭。因為它與春秋末期的曾子有關,而曾子也是大有來頭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關於他名字中的"參"字,不同書籍中的注音一般有兩種,有人認為應該讀cān,也有人覺得應該讀shēn。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孔子對兒子伯魚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很柔美、有意境、有隱喻、能比興,正能說者有意,聽者有心,但又不會當面鑼對面鼓,在外交辭令上,詩是最好的表達語言。與上位者的交流也是如此。當時官方認可的《詩》有三千餘篇,現在「六經」之一的《詩經》,是孔子從三千餘篇當中所取,邢疏:《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