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洛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綠水青山越來越美。記者 趙晨攝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削減了7.0%、6.4%;
森林覆蓋率達68.37%;
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連續7年保持全省第一;
城市水環境質量連續4年居全省前列;
連續3年成為全省唯一進入全國空氣品質達標城市行列的地市;
榮獲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康養之都、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稱號。
這一組來自秦嶺腹地商洛的數據,凝結著當地幹部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付出的汗水,表明了商洛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改變。
聚力整治 提升生態「顏值」
「之前群眾不滿意,對企業有很多投訴。」商南天和泥漿有限公司負責人康朝偉告訴記者,「縣生態環保部門在深入調查後,要求我們消除氣味,切實打消周邊村民的顧慮。我們在商洛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商南縣分局的支持下,潛心做好環保技術升級,並挨家挨戶耐心講解,逐漸消除了鄉親們的顧慮。」
今年以來,商南縣以開展作風建設專項整治活動為契機,堅持把大氣汙染防治和水汙染防治作為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頭號工程」,持續抓好工業、燃煤、交通、揚塵、餐飲油煙大氣汙染治理,全縣空氣品質大幅提升。
近年來,商洛市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青山」四大保衛戰,生態環境「顏值」得到了持續提升。
商洛以堅決的態度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全力配合省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巡視,72個違規建築問題、454個秦嶺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治到位;制定並實施了「大氣汙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和「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各項措施,「商洛藍」已成為亮麗名片。
此外,商洛還啟動了丹江等流域汙染防治四年行動計劃,實施了工業廢水及尾礦庫治理、畜禽養殖汙染防治、小流域治理、飲用水源保護等8大類丹江等流域汙染防治項目473個。目前,全市9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條主要河流22個監控斷面穩定達到功能區標準,確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
創新補短 嚴守生態底線
寒冬時節,走進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茅草門樓,籬笆圍牆,小橋流水,以及一排排具有陝南特色的民居,仿佛來到江南水鄉。
「現在有300多戶農戶辦起農家樂,每戶年均收入20多萬元。群眾嘗到了好生態帶來的甜頭,珍愛並守護綠水青山已成為當地群眾的共識。」朱家灣村二組脫貧群眾柳太青告訴記者,過去村民們主要是靠上山採藥、伐木等謀生,如今村民們則依靠生態環境來發展旅遊經濟,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已經打通。
近年來,圍繞群眾關心關切、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商洛市不斷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先後印發《商洛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改工作方案》等75個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措施,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制度化、規範化、現代化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同時,商洛市修訂完善了《商洛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投資1800萬元建成了包括實時監控、在線監測、指揮調度、視頻會議、應急管理等功能的環境監控應急指揮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信息化、數位化和科學化。
加強宣教 提高環保素養
「村上專門給開農家樂的農戶安裝了汙水處理設備。」商南縣金絲峽鎮太子坪村村民李民州指著家門口安裝的集成式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說,「以前,用完的水就直接排進河裡了。現在,汙水淨化後,還可以再次利用,不僅減少了成本,環境還不受汙染。」
金絲峽鎮太子坪村王家坡組依託國家5A級旅遊景區金絲峽,在村裡試點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安裝了13套小型汙水處理設備,建成了生活汙水處理人工溼地公園,確保匯入丹江的水清澈乾淨。村民們深切感受到了環境治理帶來的好處,也自覺維護起了家門口的生態環境。
以「6·5」世界環境日為契機,商洛開展了「公眾開放日」「生態環境主題攝影大賽」等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積極在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及市縣區政府網站和「商洛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宣傳報導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通過一系列廣泛宣傳,商洛市幹部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
在柞水縣,廣大群眾自發參與到「八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中,實施畜禽歸圈、柴垛歸堆、垃圾歸箱、汙水歸網,清積垢,布新綠,美村莊,營造了乾淨整潔、文明衛生的農村環境,構建了環境改善與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提升的嶄新格局。
截至目前,商洛市在88個鎮724個村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67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我們通過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打造綠色生態環境、培育綠色文明風尚,不越生態『紅線』,守住發展『綠線』,把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成生態經濟優勢。」商洛市生態環境保護局局長劉福明表示,商洛市將持續改善「生態民生」,讓守住綠水青山的商洛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福利」。
編輯: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