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今天胡耀邦逝世三十周年
婁勤儉教育情懷 丁溝影視城開工啦
遊走宜陵老街 麾村史話
古鎮小紀史話 郭村史話
蔣勳細說紅樓夢 | 80回大合集
「六」字揚州方言,你還會說嗎
煤油爐子
丁中1955屆校友 陳錫瑾
作者陳錫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屆校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江蘇省作協會員。有六百餘篇(首)故事、童話、寓言、兒歌、散文、連環畫腳本等發表在《小朋友》《少年報》《新民晚報》《看圖說話》《中國兒童報》《中國兒童畫報》等多家省級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紅燈籠》等。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大姑母從上海託人給我們捎來一隻煤油爐子。
這個綠色的搪瓷煤油爐子,呈圓桶形,直徑六寸左右,高約七八寸。底盤是密封的,可盛頭二斤煤油。旁邊有個小門,沿口有個小圓洞,供倒煤油用,有個蓋兒。底盤上面有個燈芯裝置,雙層,上下都是圓形,下圈均勻地布滿十個小圓孔,每孔下面有十個圓管,約一寸多一點,是裝燈芯用的,圏上布滿十個小圓孔,一一對應。旁邊有旋鈕開關,向上捻,燈芯就冒了出來,點著後,火苗直竄。火頭可以自由調節,可大可小,根據需要而定。向下猛一捻,燈芯縮進管內,火就滅了,設計蠻科學的。煤油爐的頂蓋上面,按了三個爪兒,燒菜時要用尖底的鐵鍋,就將爪兒向上一扳,爪兒就斜著翹了起來,正好將鍋底託住,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那時,我們用煤炭爐,吃過晚飯,就封火過夜。有時,弄不好,早晨起來一看,火滅了。咋辦?就用煤油爐子救急,下個麵條,很快就好了,匆匆吃了,孩子就去上學,大人也好及時趕去上班,不耽誤工作學習。
有時,中午來了客人,要多弄個把菜,單靠煤炭爐,既燒飯,又燒菜,還要燒水,實在忙不過來,就用煤油爐配合著用,汆個魚湯,炒個肉絲,快得很,逸逸噹噹,心裡不慌,按時按點開飯,一桌菜不費事就弄好了。大伙兒吃著笑著,別提多開心了。
有一次,大姑母從上海回揚州鄉下探親,我約她順便到我們學校來玩幾天。她臨走前,見侄媳婦的棉襖嫌大,穿著不合身,就笑著說:秀英,快換下來,我幫你改一下。改衣服挺麻煩,一直忙到次日凌晨點把鍾才做好。秀英一穿,不大不小,服服帖帖的,笑得合不不攏嘴。此時肚子餓了,煤炭爐封著,不便使用。秀英就急忙搬出火油爐,燒了一鋼筋鍋糯米粥,燜一燜,焐一焐,盛到碗裡,再放上兩勺老紅糖,黏滋滋,甜咪咪,暖到心坎裡去了。我笑著說:姑媽,這都是您的功勞,沒有您送的火油爐子,那能吃到這美味的夜頓子啊!姑母一聽笑了,我們也都笑了。
其時,煤油也計劃供應,不找人還買不到,這煤油爐就很少用到。雖然過了幾十年,還像新的。現在呢,早已用上煤氣灶,煤油爐就成了古董,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但我仍然把它擦拭得亮鋥鋥的,妥善地保存著,作為永久的紀念。而今,大姑母雖早已作古,但睹物思親,倍感溫馨,她對我們的關愛之情,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來自江都日報
你的鼓勵,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