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老北京的冬日記憶 糊窗戶安爐子搖煤球

2021-01-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想當初,每年一入冬,天立馬就變了臉。小風一刮,嗖嗖的,昏天地黑。您走在胡同裡,眼睛掃到哪兒,哪兒都是灰不溜秋的顏色。就連胡同裡的人,也見少。可您一進院,就覺摸著有了人氣。院子裡,各家兒在為一些過冬的生活瑣事,開始操持。如果您以前住過四合院,就會有這體驗。

甭別的,天冷了,屋子的窗戶得糊吧!不糊,進風,颼的荒。有抗不住凍的主,提早就開始糊窗戶。把夏景天兒用秫秸杆兒跟高麗紙做的卷窗和糊在窗戶上的冷布拿掉,再糊上新的高麗紙。屋裡既亮嗖,又暖乎。有的家為了省點兒,乾脆就把秫秸杆兒且卷窗的下邊扯下來,然後直接用糨子把使了一夏天的,發了黃的高麗紙再糊在窗戶上。

窗戶糊完了,緊接著就是安爐子。節氣不饒人,說冷就冷。安爐子之前,一定把煙筒跟拐勃兒查看一下。因為煙筒和拐勃兒用的年頭多了,有的地方糗了,漏了,不能不換新的。雖然過日子要算計,可是在這一點兒,絕不能含糊。爐子安完了,您還得用刷了糨子的紙條把每節煙筒的接縫溜上。只要您一落(là)空,準出婁子。即便窗戶上有風鬥兒,也不頂事兒。煤氣會由打煙筒的漏逢兒,一通兒的冒,準燻(xùn 讀訓)死人。末了,最好找個小鐵桶或罐頭盒,把它吊在伸在窗外的煙筒口下,免得煙筒油子滴到人家身上。

您別忘了叫煤!甭管爐子安好與否,最好您事先跟煤鋪言語一聲。讓煤鋪給您送兩百斤煤球兒,外帶五斤劈柴。也可以隨時再買一、二十斤的硬煤塊子搭著燒。別等著突然變天,那可來不及。非凍得您,嘚嘚的不可!

說到爐子,不能不提搪爐子。我記得,先前大多數的街坊一年四季都燒煤球兒爐子。只有煤球兒爐子才需要搪。搪爐子用的材料是沙子、粘土與青灰混合,是非常好的耐火材料。據說,這種材料在城西的八寶山就有,很出名。在當時的煤鋪可以買到搪爐子的灰。如果您不會搪爐子,也可以把爐子送到煤鋪,花倆錢,讓煤鋪的夥計幫您搪。一般人家都是自己個搪。搪爐子看起來簡單,可它是個技術活,也很講究。把和好的紅土和青灰用手敷在爐子的內壁上,上小下大,薄厚要掌握好。否則,搪得的爐子,不好用。搪薄了,爐膛裡填滿了煤球兒,火也不旺,火苗飄飄的,沒勁兒。搪厚了,也費煤。您得緊著續煤,要不,火很快就會拔荒嘍。

燒煤球兒,肯定就會出煤末子。如果煤末子量少,多數人家就自己攥煤球兒或攤煤繭兒。如果煤末子多,就找走街串巷搖煤球兒的來幫忙。搖煤球兒的主兒大都是河北定興縣附近的。一般他們手裡拎著一把板兒鍬和一把剁鏟,剁鏟有點像豬八戒用的耙子,可沒齒兒。肩上背著一個荊條編的,大眼兒的,圓形的篩子和一個花盆。頭天本家要與搖煤球的談好價錢。黃土是本家買?還是搖煤球的預備?而後,找一晴天。一早,搖煤球的在當街就開始忙活。把煤末子跟黃土按大致的比例和在一起,攤成一寸來高的大片。然後往浮頭兒撒上煤末子,開切。把它切成四方的煤繭兒,鏟到篩子裡。篩子底下放著花盆,搖煤球兒的主蹲下,雙手握住篩子邊沿,順時針搖著篩子。煤繭兒在篩子裡滾動,一會兒煤繭兒就被搖圓了。臨了,把搖得的煤球兒倒在不礙事的街面上,晾著。眼下,想瞧見這齣兒,難啦!

早先,每到冬季。胡同裡至少有一、兩家被煤氣燻著的街坊。嚴重的能嗝兒屁嘍,輕一點的也得緩幾天。老北京有個法子,能救被煤氣燻著的人。北京人入冬前,有的家漬酸菜。如果有被煤氣燻著的主,趕緊挨著門的尋摸誰家漬酸菜啦?把酸菜缸打開,撇去浮頭兒的沫子,舀上一碗漬酸菜的湯,灌入被燻著主的嘴裡,幾分鐘後就能緩過來。如果實在不行,那就得送醫院。

先前,每家還有一個用鐵皮做的簡單的爐子,兩邊有搬手,並配有拔火罐和支鍋瓦兒。它是在來年開春,拆了在冬季屋裡取暖的爐子後,開始用的。平日裡,每家做飯燒水都用這個爐子。所以,過去家家都要預備劈柴和煤球兒。後來,八十年代,煤開始按計劃供應每戶。

七十年代末,我們那片兒胡同裡的人家,才用上帶有煤氣罐的液化石油氣。也就是說,打那兒以後,生爐子只是為過冬取暖而已。

相關焦點

  • 糊窗戶、搖煤球、激酸菜,五十年代時北京人這樣過冬
    我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那時,北京人相信「未從水來先疊壩」,提早做過冬的準備,所以到了秋末,糊窗戶、搪爐子是必做的。人們把破舊的窗戶紙撕掉,再糊上新高麗紙用以擋風。搪爐子是指把舊爐膛的耐火材料敲掉,和好青灰重新弄好砸實,還必須做成上窄下寬的形狀,冬天才好燒火。嚴冬時節,人們就會做熱乎的食品。小時候一到冬天,經常吃母親做「煮尜(gá)尜」,它是一道粗糧細作的麵食。
  • 煤球往事
    煤球店全部的家當是一隻記煤球卡和收款用的破桌子,一隻長滿鐵鏽的磅秤,一隻抄煤球的釘耙,還有一隻抄煤球灰的鐵鏟。那時,買煤球與煤餅是要憑證定量供應的,家家戶戶都有一本煤球卡。逢年過節,家裡臨時要添一隻煤球爐子,煤球不夠燒了,我時常要去排長隊。因為煤球店就在家對門,我就把兩隻破鉛桶放到買煤球的隊伍中,照樣在家洗碗、揀菜、做家務。
  • 夜讀|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麼?
    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夏津縣融媒體中心主播張雪,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梁實秋的《北平的冬天》。說起冬天,不寒而慄。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過中秋不久,家裡就忙著過冬的準備,作「冬防」。陰曆十月初一屋裡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點。
  • 夜讀丨石磨記憶
    在我的記憶裡石磨並非家家戶戶都有,一般一個小院會有一個。我家小院就有一個石磨,每當過冬節吃湯圓時,院子裡的石磨開始忙起來,大家都把自家早已浸好清洗乾淨的糯米端出來排隊,輪到誰就誰磨。母親也會來等待,我也來幫忙。
  • 這家烤肉店,客人都在爐子裡
    一家新開的烤肉店烤肉擺盤都很奇怪招牌是大理石黑心腸客人都在爐子裡
  • 關於冬日的記憶
    要說那個冬天是打哪天開始的,我可沒有明確的記憶了。你知道的,在南京打碟般升降溫的秋天裡,哪一次降溫後再也不會回升,誰都說不準。但要說這段冬日記憶的話,大抵是從一個烤紅薯開始的。那天傍晚在路口,回頭一眼看見穿著毛茸茸睡衣出門的阿姿,開始還不太敢認。走至跟前了,她開口對我說:「我要買一個烤紅薯。」
  • 《北京念想兒》——回首五十年代老北京胡同裡的日常生活
    這些過去發生的場景,留存在記憶之中,偶爾回憶起來,變成為心裡的「念想兒」。「念想兒」不是簡單的歷史和回憶,而是有著一種豐厚的感情附加在其中,是一種情愫,一絲情懷。《老北京念想兒》,就是一個老北京人對於建國初期、五十年代的老北京的一種懷念,對於自己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老北京胡同裡生活的追憶。作者李傢,生於一個藝術家庭,父親喜歡繪畫,自己從小受到薰陶。
  • 老北京芝麻糊煎餅,家常做法和小貼士,燒得香,脆,嚼得香
    清代御廚趙永壽致力於芝麻糊煎餅製作工藝的研究,開發出獨特的多層芝麻糊煎餅製作工藝。15層左右、趙永壽芝麻糊煎餅可以達到21層,冷卻後加熱的煎餅和剛烤的沒有區別。清朝(民國初年)滅亡後,趙永壽流亡海外,開始製作煎餅作坊,專門生產老北京多層芝麻糊煎餅。趙仁齋與趙永壽等原御膳房廚師合作,在北海公園設立房山,經營清宮糕點、小吃和風味菜。房山改為國有餐館,更名為房山飯店。
  • 老北京無空調無電扇的年代怎麼過三伏?暑湯搖扇夏衣別有特色
    夏裝就圖個涼快輕便,相比之下,手裡搖的扇子講究可就多了去了,尤其是公子王孫手裡用的摺扇,說是送風之用,其實不啻是一把藝術品。民俗學家鄧雲鄉先生在學校讀書時,一到快放暑假,總要跑到南店去買兩個扇面:「那些灑金的、髮箋的價錢都貴,我買的一般是『杭州舒蓮記五層錦料』,即用五層綿紙裱在一起的。」
  • 《主人》文選丨煤球爐
    這是互動的文選,你要這樣玩。文章是生活的表達,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中間是個圓型的保溫爐膛,用幾根鐵條將爐膛分成上下兩層,下層開個小門進風;上層是燃燒煤球的工作室——爐膛,頂上面是一個能放鍋子的鐵架(板)。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開門必須做的事就是生煤爐。清晨,弄堂裡的煤球爐,稱得上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四處繚繞著煤球燃燒的煙霧。如果你不經常做家務,技術不熟練,在生爐子時,會被煙燻得蓬頭垢面,咳嗽不斷,甚至滿臉墨黑。那時,煤球是憑卡限量供應的。
  • 夜讀丨卡達有個「胡老兵」
    作者丨李國濤、羅邦楊、王美玉  主播丨劉星寧主播簡介:>西藏軍區某團戰士,河南焦作人,2019年入伍,曾就讀於長春師範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現擔任《高原夜讀》主播。那些刻在胡玉仲心中43年的戍邊記憶,在這場雨水的衝刷下,變得更加清晰。「年紀大了,8個孫兒孫女,個別名字都記不住嘍。」記者一見到胡玉仲,他笑意盈盈,先拿自己的記性說事兒。這事倒是不假。因為紮根卡達,胡玉仲的兒孫取的都是藏族名字,兒子阿旺平措、邊巴羅布,女兒迪姬、索朗金珠、倉吉卓嘎,孫子旦增平措……有的孫子孫女遠在外地、見面少,胡玉仲是真的記不清楚。
  • 夜讀丨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古人筆下的冬天竟這麼美
    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寧津縣融媒主播豔娜。今晚與大家一起分享《白居易筆下的冬天,美到極致,暖到極致!》。白居易筆下的冬天,美到極致,暖到極致!經歷了「遊春」、「消夏」、「悲秋」之後,冬天似乎一下子蕭索沉鬱起來。
  • 老北京人們教你拌芝麻糊,混合比例是關鍵,不管你拌什麼
    此時,北京中常見的食物是涼菜,或麵條、餛飩等,所以老北京人吃這些食物時,最重要的是香濃的芝麻糊,無論是主食還是涼菜,加上芝麻糊,味道都能大大改善,而且有開胃的功效,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裡滿足。然而大多數普通人可以在老北京人的頭腦中調整,芝麻糊不是那麼隨便,他需要掌握正確的技術,使芝麻醬美味可口,剛開始的編輯不太理解他,後來,老北京的嫂子告訴我,明白是使芝麻醬美味的關鍵。讓我們看看一起來!
  • 夜讀丨強大氣場的人,都有一顆簡單的心
    全民夜讀來自民生周刊00:0005:51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梵音療愈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坦然面對,有些人卻耿耿於懷呢?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做到心平氣和。
  • 冬日閒食白水羊頭
    看書累了我也喜歡溫一壺小酒,自斟自飲,別有一番滋味,每當獨酌的時候總會想起老北京一道下酒的佳餚——白水羊頭。白水羊頭可以稱之為老北京的冬日閒食了,說是「冬日」是因為這道小吃大多是在冬天暢銷,而「閒食」則是因為它實在算不得正餐,充其量也就是道「小菜兒」。
  • 河北「清潔煤球」遺禍:滄州中心醫院一天收治70餘名中毒者
    據中國之聲等媒體報導,近日,河北包括承德、唐山在內的多地出現村民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傷亡的事件,受害家庭均有使用政府派發的清潔煤球。多名中毒患者透露,他們既沒有被通知要用專用的爐子,也沒有人告知新煤球的使用注意事項。多地出現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情後,不少村民不敢再隨意使用清潔煤球。但很多人又怕冷又怕中毒,只好一邊燒煤球一邊開著窗戶,「那能暖和嗎你想想,但又能怎麼辦呢?」
  • 聆聽 | 讓心靈在冬日裡安暖
    回憶記憶裡,那一張張笑臉,回憶陌生人幫我時,那一個個難忘的溫暖。讓我送上一句真誠的祝福:願好人平安!讓心靈在冬日裡安暖,沏一壺香茶,慢慢品,品出一個人獨坐的靜美,品出參禪悟道的悠然。思索走過的人生旅程,以一顆感恩之心,感恩生命裡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恩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感恩親人無私的關愛,讓我體會到生活的溫暖。
  • 糊塌子還是瓠塌子
    明成祖朱棣1421年定都北京 為了促進京師工商業發展由江南發來一些富戶主要安在德勝門安定門外,大概 有3000人左右。那會北京九門都有廊房,現在只剩下前門外還有廊房地名。當時也從南方發配一些窮人安在北京城外好多都在南苑為京師種菜,為京師輸送蔬菜。 那會南苑河流湖泊遍地,海戶屯就是就是這些南方人為皇家看著海子還有菜地而得來的地名。 這些南方窮人生活貧苦就從老家帶來的瓠子一種瓜 擦成絲然後和麵攤著吃 。這就是瓠榻子的雛形。 這些南方人後來和北京人慢慢融合在一起,這吃食就傳到了北京窮人這了。北方不產瓠子, 北京人以後就用西葫蘆帶替。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 網友:這能代表老北京?
    有觀眾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還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視頻素材剪輯到一起,做成了名為「老北京地道戰」的搞笑遊戲。受其影響,一些明顯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著純正的東北話介紹從未在北京流行過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場面既滑稽又尷尬。老年人:這些人代表不了老北京「這不是在宣傳老北京,這是在抹黑老北京!」
  • 王宜茂:煤球爐帶給我的溫暖記憶
    煤球爐帶給我的溫暖記憶文 | 王宜茂冬夜,月光皎潔,如同白晝。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爐子周圍,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父親坐在大板凳上,板凳一端已繞了好幾匝搓好了的繩索。父親一手捏著草繩末端,一手不停地添草,還不時地喝上一口熱水,往手心乾草上噴上幾口,以便潤溼乾草。父親雙手「嗞嗞」地搓起草繩來,他在為來年的農業生產做準備。母親全神貫注地盯著紡車上的紗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