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無空調無電扇的年代怎麼過三伏?暑湯搖扇夏衣別有特色

2020-12-27 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文化學者胡金兆先生回憶,他打記事兒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每到夏天,在琉璃廠海王村公園外的路口,就有一個白油漆的木架子,架著一口缸,架子上有幾個用細鐵鏈拴著的小搪瓷杯,缸內是綠豆湯,免費供過往的拉車的、賣苦力的解渴解暑。」

▌呼延雲


「長安三伏苦午熱,日赤塵紅氣酷烈。閒曹謝客不出門,汲水瓷缸貯清冽。平頭搖扇尚流汗,一卷橫看肱欲折。」

這首詩乃是清代大學者王鴻緒所作,名曰《三伏嘆》,講的就是舊京之熱。老北京的夏天,熱起來雖然趕不上四大火爐,但也能把人難受得夠嗆。在那個既無空調、又無電扇的年代,人們琢磨出了很多奇思妙招,在體內體外創造出了清涼宜人的「小氣候」,只是今天已經鮮為人知。

飲品

滿街暑湯免費喝

清代詩人馮溥在《佳山堂詩集》中有云:「赤烏扇火散雲濤,六月凌陰價倍高。爭說冰寒能救喝,十錢買得似葡萄。」冰寒救喝,指的大約是冰核,《都門瑣記》中說「夏日沿街賣冰核,銅盞聲磕磕然」,即指此物。

冰核跟現如今的冰棍一樣,縱能含嚼解熱也是一時片刻,而且中醫不主張在暑時暴飲暴食冰冷之物,以其傷脾胃害元氣,所以真正為舊京百姓喜愛和廣泛接受的「消暑正解」乃是「暑湯」。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此物乃是用「煎蘇葉、藿葉、甘草」等熬製成湯,於街頭巷尾免費給頂著烈日過路的人們飲用。

到了民國時期,暑湯的「規制」進一步完善,其方劑多是採用適合伏天服用的香薰湯、雙花湯等,並加以改良,具備祛暑散熱、清三焦火、理氣寬中等功效。那年月,做買賣跟做人一樣,存了「仁義」之心才能發家致富,所以老字號在慈善事業上誰也不甘人後。據北京民俗學者張善培先生回憶:鶴年堂、同仁堂、慶仁堂等等,以及一些富商大戶,夏至一過就在自家門面、藥王廟、關帝廟和繁華熱鬧的路口擺張長條桌,上面放著裝滿「暑湯」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過路者可以停步任意飲用,既解渴又祛暑。當然,這種暑湯只能是現場飲用,管夠,可是要想給家裡人帶是不行的,只能買藥店專門配好的藥劑包,拿回家自己煎制。有一些藥鋪也施捨一些裝有藿香正氣丸的小藥包,上面通常印有店鋪的字號以及「暑天防熱,保重身體」的字樣,既是善舉,又能起到宣傳自己的作用——老北京的生意人,那可真是惠人助己兩不耽誤。

廣義的暑湯,還包括綠豆湯。照理說,煮綠豆湯無非是綠豆煮水,撒以白糖,冰鎮冷飲,成本和製作程序遠遜於酸梅湯和西瓜汁,但老北京的王公府第,對綠豆湯的推崇遠勝於後兩者。大抵是因為中醫對綠豆湯抑火祛暑之效更加推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古人很早就明白在健康飲食上「只選對的,不選貴的」的道理。

北京文化學者胡金兆先生回憶,他打記事兒起(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每到夏天,在琉璃廠海王村公園外的路口,就有一個白油漆的木架子,架著一口缸,架子上有幾個用細鐵鏈拴著的小搪瓷杯,缸內是綠豆湯,免費供過往的拉車的、賣苦力的解渴解暑。」這些綠豆湯由琉璃廠各大商戶輪流值班負責供應。一般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這是廚房大師傅的活兒,利用飯口的空隙,大鍋熬綠豆湯,用兩個鉛鐵桶挑著送去倒進缸中,由熱而涼,等不到全涼,也就喝光了」。

在琉璃廠,免費供應暑湯的不止這一處。當時西琉璃廠商務印書館對面路北、東琉璃廠姚江會館前,都設有暑湯點。商家們遵循的是行善積德、不能為富不仁的想法,只要商業繁榮、鋪戶眾多的地方,大多有此安排供應。有的地方比琉璃廠做得還要好,比如前門大街東西的各條街內都有暑湯供應處。供應暑湯的木架子上「用細鏈子拴著的搪瓷缸,從沒有見過誰把它擰斷拿走」。

衣著

夏布汗絡更清爽

有些人說起「老北京」,印象之一是夏天喜歡光膀子,其實這只是個別現象,就筆者小時候在南城生活的經歷,絕大部分北京爺們兒哪怕到了太陽最毒的時候也還是穿著跨欄背心的,當然那背心十有八九已經破得好幾個窟窿了,偶爾有位大爺光著膀子,也是啪啦啪啦地用大蒲扇拍著肚子和胸脯,並沒有不文明的感覺,天氣熱,誰都能理解。

但在沒有跨欄背心的年月,一到伏天,講究換上瀏陽圓絲細夏布做的夏布褂。據民俗學大師金受申先生回憶:這種夏布熨得板平,穿在身上十分清涼。夏布又分成兩種,一種名叫「沙塘月色」,為老年人的衣料,另一種名叫「月白色」,是婦女及四十歲以上人的衣料。還有門布和葛布,這兩種布雖然粗糙,但未經漂白,所以堅韌性強於夏布,且價格比夏布低廉,更適合低收入群體使用,做長衫短褂均無不可,是老百姓過夏天的主要衣料。在線織和麻紗織的背心還沒有傳入北京之前,人們夏天講究穿「汗絡」,就是把布剪成胸前背後兩塊,在腋下和肩膀處有接縫處,每隔寸許用繩子聯結,不僅清涼而且透風,較現在的背心更加舒適。

夏裝就圖個涼快輕便,相比之下,手裡搖的扇子講究可就多了去了,尤其是公子王孫手裡用的摺扇,說是送風之用,其實不啻是一把藝術品。民俗學家鄧雲鄉先生在學校讀書時,一到快放暑假,總要跑到南店去買兩個扇面:「那些灑金的、髮箋的價錢都貴,我買的一般是『杭州舒蓮記五層錦料』,即用五層綿紙裱在一起的。」買到後找一些著名的文人學者在扇面上作畫題字,再買個湘妃竹、鳳眼竹的扇骨子,請夥計用篾釺把扇面穿骨子的地方挑開穿好,再切齊兩邊糊在大骨子上,一把新扇子就做好了,「這些精美的扇面,也可以叫作美術工藝品,真是叫人嘆為觀止的」。

不過,在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還是芭蕉扇,很多人以為這扇子是芭蕉葉所制,其實是一種誤解,這種扇子是用蒲葵的葉子做的,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叫大蒲扇。大蒲扇一般是一尺大小,價格便宜而且扇起來風大涼爽,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極為「親民」。現在只要有關於老北京的風俗畫,往往會看到這樣的畫面:老爺爺或老奶奶拿著一把大蒲扇,給坐在板凳上、用雙手杵著下巴的小朋友講故事,豐子愷還畫過一幅畫,一個小娃娃把兩個大蒲扇夾在胯下當車騎……這樣的場景筆者童年還有印象。小時候,夏天,在姥爺家門口那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下,姥爺坐在藤椅上,一邊搖著大蒲扇給我扇風,一邊給我講三國演義的故事,開裂的大蒲扇上纏著白色膠布,搖起來啪啦啪啦作響,伴著樹上一刻也不停歇的蟬鳴,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灑在地上,就連影子也有濃濃的綠意。

製冷

冰鎮茉莉沁心脾

作家關庚在《我的上世紀》裡回憶,在北京還沒有救火隊的時候,每個家庭為了防火,都準備有水槍,「是銅製的,用的時候,把水槍的一頭浸入水中,上下移動套筒,水就從上嘴噴出來,幾下就可以噴一桶水」。這樣的水槍在夏天有一獨特的用處,那就是很多家庭在酷暑時節,都用它噴灑院子用來降溫。

另外一件「空調」則是當代人絕對想不到的,那就是魚缸。一說起老北京的舊日生活,人人皆知「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那魚缸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都是瓷缸,其實大多就是木質的大桶,還有口大底尖的沙缸,相對來說最好的是陶泥缸,因為其透氣又不易漏水,適合魚生活。夏天倘若院子裡有這麼幾口大魚缸,加上天棚和覆滿綠葉的葫蘆架,會形成一個陰涼溼潤的「小氣候」,待在裡面十分舒適。

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竹簾和冷布。老北京的窗戶,一般都是「上紙下玻璃」,即上邊為木格紙窗,下邊是大塊玻璃,窗戶紙用的均是高麗紙,夏天一到,屋子裡漸漸悶熱,所以各屋就都扯去燻黃了的舊窗紙,糊上了新的冷布。冷布是一種稀疏紗,通風又能防蚊蠅入室,多染成綠色,這樣看起來如在綠蔭中,給人以清涼之感。糊完了冷布,再做卷窗,這種卷窗離地較高,卷時用長約一米的木棍,上面嵌以齒狀長方木,上下推動即可將窗捲起。卷窗的作用是在冷布通風的基礎上,防止住在屋裡的人乍受夜寒,所以其更多的是為了「保溫」。不能不說老年間的人們在過日子上別有一番精心,難怪夏仁虎在《舊京瑣記》裡讚美曰:「京城屋制之美備甲於四方,以研究數百年,因地因時,皆有格局也。」

還有竹簾,掛在屋門上,也是起通風防蚊蠅之效果,另有一番作用是,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隔著竹簾觀看都有朦朧的美感。竹簾的製作說來簡單,但講究起來也不得了,比如清宮的竹簾,那是由內務府主管帘子庫的御用工匠製作的,帘子庫的地址設在地安門內黃華門胡同,用料和工藝都竭盡精美之能事。至於民間,說是竹簾,有的就乾脆是在冷布的下面加一木棍以墜重,掛在門上。筆者小時候更多見的是拿掛曆紙搓成圓棍後用膠黏起,再用線穿成的帘子,每每穿過的時候都像落雨一樣譁啦啦地響。

老北京給室內「製冷」的方法,還有一種,今已鮮為人知,那就是用冰鎮茉莉花薰香。小販們清晨負著長方竹筐,內置小銅匣多具,用碎冰塊鎮於周圍,匣內窨白玉蘭及茉莉花朵,另有散朵晚香玉及玉簪花窨於溼袋,買者帶回家或置於室內,或掛於襟上,嗅那絲絲涼意的花香,頓覺提神醒腦。而在室外,愛美的北京人栽種的夾竹桃、百日紅、小珊瑚、菖蒲蓮等等,也有沁人心脾之用,翁偶虹先生回憶舊時暑夜:「每逢新月初上,置竹榻涼簟於庭中,偃臥其上,仰視銀河,月色高寒,花香暗襲,蒲扇停揮,清涼無汗。」那種意境,真是美好。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大暑容易中暑,陰暑還是陽暑?
    由於夏季暑熱溼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於陰寒潮溼之地,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衝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溼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 那些夏天沒有空調,你怎麼過 ?
    @依沒有空調之前,我覺得電風扇是高科技。院子裡有個巷子,巷子裡吹來過堂風,一把搖椅,躺一個下午。@c婭n山上啊,後門有條清澈的小水溝,竹躺椅一放,躺著輕搖蒲扇,聽如雨的蟬鳴,午後的陽光落滿水面,光影搖曳中,睡個大午覺,就是一夏啦。
  • 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人,夏天怎麼過?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
  • 冬病夏治預約火爆!三伏貼你貼對了嗎?看看專家怎麼說
    每年六七月份,到醫院預約三伏貼的人絡繹不絕。不過,三伏貼雖然好,卻非人人適用,更不可隨意亂貼。醫護人員為小朋友貼「三伏貼」三伏天指的是夏至過後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具體到今年來說,是從7月16日開始進入初伏,7月26日進入中伏,末伏是8月15日開始,這幾十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貼三伏貼的最佳時機。
  • 冬病夏治「三伏貼」正當時,這些人群慎用
    每年六七月份,到醫院預約三伏貼的人絡繹不絕。專家表示,夏天正是調理身體、改善體質的最佳時機,尤其是體寒人群別放過。什麼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夏季治療一些冬季好發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雖在夏季很少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
  • 冬病夏治 督脈灸正當時
    紅網時刻7月13日訊(通訊員 何穰 劉未艾)炎炎夏日,45歲的李女士卻要穿兩件衣服,平常也因怕冷而不敢吹空調和電扇,一吃冷食就腹瀉,冬天更是時常手腳冰涼,暖寶寶不能離手。督脈灸療法具有作用持久、療效可靠,安全無副作用的特點,每次治療約1個小時左右,每月最多只需治療2次,每年治療3~4次即可達到很好的療效。為什麼要三伏天做督脈灸呢?劉未艾說,《黃帝內經》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五層衣服還能見胸口的痣,古代紗衣如此清涼?細數古人的降暑策略
    又到一年中依靠空調、西瓜和wifi續命的季節,左手西瓜、右手冰棍,好不愜意。然而想想,古代的人既沒有風扇,也沒有空調,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呢?難道就只能依靠「心靜自然涼」,佛系度過充滿激情的盛夏嗎?其實不然,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的想像,古人的精緻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消暑的。
  • 夏天多用電扇,電扇推薦大集合
    馬上就六月了, 連續幾日都超過30℃,炎熱的天氣讓人簡直受不啦!③風扇旋轉發出的噪音:一般風扇低檔位時候噪音都不會太大,然而將風扇開到最高檔位後,電機加速旋轉會造成比較大的噪音,影響休息,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風扇都能很好的減少噪音,想要休息的時候用的話,最好還是考慮一下噪音問題。④運轉時候的性能:可以測試電扇在高檔位運轉時,是否有震動現象,越平穩的自然就越好。
  • 3塊錢修好一臺電扇 乘風電扇老員工淳樸得讓人感動
    他家中客廳裝了一臺壁扇,已經有十六七年了,一直很好用。前天,壁扇轉動出現了殼咯殼咯的響聲,有點卡。陸先生以前自己給家裡另一臺雜牌風扇換過電動機,略知一二,知道壁扇可能是因為一個小軸承時間久了產生磨損。  「如果不修,齒輪也會磨壞的。我這風扇是古董級的,當時買也要100多塊錢,連修理師傅都說好久沒修過了。我聽到3塊錢時,以為沒聽清楚,反問了一句:30元?
  • 三伏天辟穀,瘦身祛寒最佳時機
    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所以三伏天是練功的最佳時機,排溼祛寒、瘦身塑形千萬不要錯過喲。夏闢三伏,冬闢三九,一年中最好的辟穀時節即將到來,承天陽,接地陽,升人陽,三陽開泰,將骨髓裡深層的寒溼外排。4、三伏天是最適合調節溼寒體質的時候,高溫季節人體毛孔處於開放狀態,可以加大排除體內滯留在關節、臟腑、經絡內的寒氣,溼氣,濁氣,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對比了5000塊的戴森電扇,我終於找到了完美替代
    開空調,房門緊閉,空氣不流通,長期還是會影響孩子的呼吸健康。 開電扇,普通的電扇風力強勁,直吹久了,容易頭疼、渾身酸痛,別說孩子,連大人也受不住。特別在晚上睡覺,風不夠柔和,一吹就感冒。安全無葉,避免隱形危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看著普通電扇扇葉轉來轉去,孩子總想把手伸進去。還有家中有女孩的父母,有時離有葉風扇太近,不小心就有頭髮被卷進去的危險。
  • 今日頭伏,老北京人如何熬過「夏經天兒」?一組老照片帶您看看
    今天咱就說說,沒有空調、電扇、冰箱,老北京人是如何熬過夏經天兒的?幾個老北京人在樹蔭下乘涼。兒童和下層社會的男性體力勞動者,索性赤裸上身或僅著一條短褲,所謂「暑熱無君子」。幾個赤膊上陣的小朋友夏日穿衣不為避寒之用,所以越簡單越好。兒童和下層社會的男性體力勞動者,索性赤裸上身或僅著一條短褲,所謂「暑熱無君子」。
  • 空氣循環扇+空調 這波操作了解一下?
    宋代詩人王令的一首《暑早苦熱》就已道出古人苦於暑熱,憎恨熱天而又無能為力之情。臨近6月,暑熱的腳步越來越近,本周全國南北方多地氣溫已突破35度。與古人相比,生活在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可就幸福多了,電風扇、空調產品使我們免於被暑熱所擾。隨著氣溫的升高,電風扇銷售也開始升溫。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五一期間電風扇線下量、額雙升,其中零售量同比增長達到47.9%。
  • 三伏天來了,三伏貼是一場騙局?三伏貼的真相必須了解一下
    有一個問題困擾小夥伴們很久了,三伏貼到底能不能治病?是不是一場炒作? 很多人想嘗試一下三伏貼,但這樣的疑慮也一直在腦海中飄來飄去,你說,這又沒有吃進肚子裡,貼在皮膚上怎麼就把病治了呢? 其實啊,不是說三伏貼一定要在三伏天貼,你也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在其他任何時候貼呀,只不過是說三伏貼在三伏天貼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平時貼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呢。這就涉及到了中醫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冬病夏治。
  • 冬病夏治,有什麼道理?三伏貼適用於哪些疾病?
    #百裡挑一#每年夏天,許多對傳統醫學感興趣的人,會嘗試敷三伏貼。據說,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冬病夏治。那麼,傳統醫學是如何看待這種治病方法的?其中有何道理?三伏貼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咱們現在就來解析。冬病夏治,是傳統醫學的1種特殊治療方法,其中的理論來自於《黃帝內經》,核心是陰陽平衡理論,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還有1個理論基礎是治未病。這種理論有3層內涵。第1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在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採取措施;第2是已病防變,提前治療,防止疾病轉變或加重;第3是追求遠期的療效。敷三伏貼,就是冬病夏治的代表。傳統醫學認為,天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
  • 今年「三伏」40天 入伏之道重在「避」
    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對應木、火、金、水。夏季火旺,而火克金,故夏季金氣必須伏藏。庚日屬金,故伏日也是從庚日起計算。立秋後雖然已進入秋天,五行以金代火,但秋初金氣仍弱,還要伏藏一段時間,故立秋後第一個庚日也是伏日。  3.暑邪伏藏。中醫認為,伏天的「伏」是指「伏邪」。致病的邪氣有六種:風、寒、暑、溼、燥、火。三伏天所伏之邪正是「暑邪」。
  • 2020電風扇選購:可以不要空調了!
    對於有老人或者孩子的家庭,夏天電風扇的使用頻率要遠高於空調。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吹電風扇是一種比吹空調更健康自然的降溫方式。通過氣流快速吹過身體表面,破壞皮膚表面的空氣保溫層,加快汗液蒸發,從而達到給身體降溫的目的。氣溫在35度以下時,通過這種方式降溫,遠比吹空調更加舒適。隨著電扇技術和外觀設計的飛速進步,電扇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 古時候是怎樣過夏天的呢?古代夏天女子穿開襠褲?
    當然,因為隨著時節的更替已經進入了夏季了,而且是最熱的時節三伏天,古時候有句諺語叫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老實說這人活著還真是不容易呀!!那麼,我們活在科技這麼發達的現在有著空調電扇這些高科技的電子器材,還在叫著「熱死了」。那麼古代是怎樣渡過這個夏季的呢??其一:扇子。
  • 小家電榜單風向變化:美的這款空調扇上榜,格力冷風扇緊隨其後
    而電風扇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展示出來了多樣化的功能模式,到底什麼樣的電扇才是更合適的?我們先來看一下電風扇行業的發展方向。有人在問,空調風否取代風扇?在封閉的辦公室或者室內,這個答案是可以的,畢竟在空調降溫是可以做到無直吹風的。儘管變頻空調也步入了2K以下的價位市場,但是這依然無法影響電風扇在家庭家電中地位。
  •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溼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
    今天主要說一下三伏灸期間的禁忌、養生重點和取穴。 三大禁忌不可不知 一忌:飲食寒涼 三伏天陽氣聚於體表,身體內部一片虛寒,最容易被寒溼之氣侵襲,如果能堅持三伏天不碰寒涼食物,不吃冰激凌,不喝冰水及冷飲,即使不專門做三伏養生,也已經達到了三伏養生的一小半效果,對秋冬天身體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