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華夏雪丨今日主播:小宇
窄窄的巷幽幽地伸進去,在長長的巷口旮旯處,有一石磨靜靜在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默默無聞。最近,我在博物館裡無意中看到石磨,而後在福德灣古村落的一座小院內又一次欣喜地邂逅到它,竟有種說不出的感情繞在心頭。特別是母親,見到它猶如見到久違的朋友,滿心的歡喜。可我怎麼也不曾想到,它靜靜地閒置在院裡已成了裝飾品,點綴著我們的生活。
母親想試試自己是否依然能把它推動,想展示一下自己當年的風採。母親擺出姿勢推了兩下,說:「老了,真的老了,想當年……」母親說不下去了……是啊,當年那種磨麵的場景如今很難再見得到,磨麵時那種幸福的笑聲已不復存在。
小時候在別人家院子的一角落裡經常會看到有石磨靜呆在那兒,還會看到在巷道旮旯裡牆壁邊放著的石磨,猶如埋藏著一些神秘的暗示和緘語。它的存在是過去時代的文化現象,它是祖先生命的一部分。
對於石磨我並不陌生,石磨通常由陰陽兩扇圓形石頭榫合而成。陽扇石磨是動的放在上面,陰扇石磨通常固定在磨盤上,陽扇石磨上留有兩個圓柱形的磨眼,是五穀雜糧的通道,對應的邊沿凹進一個圓洞,那是石磨的耳朵,當木橛死死楔進去後,於是磨柄被繩索套連起來,在人或畜的動力下,石磨的陽扇便旋轉起來,糧食就會順著磨眼流進隆隆轉動的石磨中間,縱橫交錯的磨齒不斷的轉動,轉動,石磨唱出了深沉而久遠的歌。
在我的記憶裡石磨並非家家戶戶都有,一般一個小院會有一個。我家小院就有一個石磨,每當過冬節吃湯圓時,院子裡的石磨開始忙起來,大家都把自家早已浸好清洗乾淨的糯米端出來排隊,輪到誰就誰磨。母親也會來等待,我也來幫忙。
我和母親分工合作,我在磨眼上加入適量的糯米又加入適量的水,加糯米、加水由我一個人操作,速度要控制好,要眼快,否則會把糯米散落在磨盤上,就不好了,母親推磨,按逆時針方向運轉,保持中等勻速運轉,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要太慢。就這樣加米、加水、推磨,循環往復。
母親哼哧哼哧地推了起來,石磨發出一陣又一陣的嗡嗡聲,不一會兒又白又細膩磨糊,爭先恐後地湧向磨盤,又翻滾著擠下來跳進磨盤下的大盆裡。
石磨一次又一次地旋轉,逆時針轉出了一圈又一圈清晰的年輪,轉出了我童年時多少的歡樂,也轉出了母親生活多少的艱辛。
每次母親磨完粉,就把上面陽扇的石磨翻開,用清水衝乾淨殘留的米粉,然後又清洗下面固定的那扇和磨盤,衝洗完畢,把上面的陽扇重新合上去。此時,每當母親清洗時,我都會湊過頭來仔細觀看陰陽兩扇石磨內那縱橫交錯的磨齒。真是奇蹟,小小結構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
母親洗完依然把陽扇石磨合在陰扇石磨上,還吩咐我們這些小孩不能把髒東西扔到磨眼內,要保持石磨乾乾淨淨。
曾記得爺爺在世時,對石磨特別的眷顧。那時,石磨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九十高齡的爺爺每天都要在小院內看看石磨,看是否有髒東西掉進磨眼內,下雨天看石磨在院外被雨淋,他就想方設法地想把石磨般進院內,可爺爺老了搬不動它,只好看著它淋雨了,等雨一停,爺爺馬上拿出毛巾把石磨擦乾淨。嘴裡嘀咕著:「多好的石磨,就這樣被淘汰了,以前我都是靠它活過來的,如今說不用就不用了,哎!」
如今石磨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了古董落在博物館裡展覽,有些成了裝飾品在被保護的院落裡安家,還有些被遺棄在鄉間的一個角落裡默默無聞,被人遺忘。
策劃:劉曜
美編:胡安攀丨編輯:屠韋
監製:吳棟梁 楊昭普
投稿郵箱
2834135480@qq.com
投稿要求
以「文章標題」作為郵件的主題
並註明夜讀投稿
郵件正文應以稿件為主
可以附件形式附word文檔
註明作者的聯繫方式
包括電話號碼、微信號等
雨過天晴之後的天
有一點不浪漫感覺
一直到彩虹出現那天
這一刻才發現再想一次之前
明明知道你會走遠
我還是拼命靠前
才懂到明白你已經不見
我還不能妥協
我很安靜陪著你
有些懷疑
能不能陪我到最終目的
我的安靜不懷疑
就別再提
能不能讓我回到最初的記憶
明明知道你會走遠
我還是拼命靠前
才懂到明白你已經不見
我還不能妥協
我很安靜陪著你
有些懷疑
能不能陪我到最終目的
我的安靜不懷疑
就別再提
能不能讓我回到最初的記憶
一直到最後都我還相信你
才明白這一切都只是曾經
我的心陪著你把自己關緊
不要說你還在我不會相信
只好等所有的情緒都穩定
愛情本來就想起
我很安靜陪著你有些懷疑
能不能陪我到最終目的
我很安靜不懷疑就別再提
我只想讓你回到最初的記憶
173個光影瞬間,
帶你「穿越」40年,
重讀溫州這部傳奇「創新史」。
▼點擊圖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