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歷史的傳承 雕琢的記憶

2021-01-07 青海日報

石雕藝術因其使用各種不同的雕刻的手段,而創造出具有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成為人類藝術文化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自古以來,因石雕所具有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因此其身影遍布全國,也成為今天工藝美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地現存的眾多石雕中,蘊含著人類文明、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各種信息,可謂其本身蘊藏著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各地區不同的審美及社會現象,更影現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訴求。可以說歷史上遺存的石雕藝術完全是一部承載人類藝術文化發展與變遷的「史書」。

湟源,自古以來就是聯結青藏高原與中原內地之間的重要城鎮,也是「茶馬古道」「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長期居住著漢、藏、土、回、撒拉等少數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民俗信仰不斷碰撞融合,最終形成特殊的多元地域文化;此地位於黃河北岸,周圍山林聳立,河水奔流,奇石嶙峋,四周被大通山、華石山、日月山所環繞,西石峽、巴燕峽和藥水峽等為石雕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如此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環境為湟源石雕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從現存的文物資料來看,如湟源古城曾出土的石雕馬,具有馬鞍、馬鐙和四個人物形象,運用簡潔的線條分割出塊面,造型淳樸,與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極為相似,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足以證明早在唐代或更早的時候,湟源地區就已出現石雕。歷史上,此地曾一度富商聚集熱鬧非凡,成為西北地區各種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在眾多的物品中石雕也是其中之一,石雕也成為當地建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至今,漫步在縣城境內的院落、廟宇、府邸等建築中,隨處可見遺留下來的精美石雕藝術品。

在歷史發展中,湟源當地不少人家祖輩皆以石雕為主要謀生之技,他們通過家族和師徒傳承兩種方式將湟源石雕技藝延續至今。早期,石雕的加工以家庭作坊為主進行製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傳承這項技藝,從事石雕的人也隨之越來越多。據相關文獻記載,嘉慶、道光年間湟源縣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從事石雕的製作,在青海或西北地區出現了不少有一定知名度的石雕匠,其中以藥水村和蒙石道村的石匠最為有名。發展至今,石雕在一些家族中已有幾輩傳承,其中不少家族的石匠均參與過周邊地方的官府、寺廟和園林等大型石雕的製作。在當地也有一部分石匠的父輩們最早是從中原遷徙而來,他們將中原的雕刻技藝帶到湟源,又與當地傳統的技藝和民俗、審美結合,再有,在歲月變遷中,石匠與石匠間的相互交流、借鑑,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具有獨特地域特徵的湟源石雕藝術風貌。

湟源石雕的運用範圍十分廣泛,大到城市建設,小到日常所需,大致可分為建築構建、生活用具、紀念性物象三個類別,這些題材一直是當地石雕中較為常見的表現內容,也是使得湟源石雕成為當地傳承時間較長,發展範圍較廣的代表性技藝,其中建築構建類的石雕最為常見,在各種建築中的臺基、欄杆、牌坊、拴馬柱以及橋、窗等常見到有石雕出現;生活用具類的石雕則是以尋常百姓家中石凳、石桌、硯臺、藥碾和燈具等體現,還有一些石杵、石磨等農具;紀念性物象通常是體量較大的石雕作品,主要是以各種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動物以及各處的銘文碑刻等體現。

在傳統湟源石雕中常見的有圓雕、鏤雕、浮雕和線刻幾種雕刻,大致有以下幾種技法:第一種技法是畫,在雕塑之始,以線為媒介畫出大體的結構及形態,或是再線刻中刻畫具有一定深度的線條;第二種技法是鑿,主要用於雛形的刻畫,去掉大範圍多餘的部分,使得石雕結構、造型更加清晰;第三種技法是刻,講究用刀的輕、重、緩、急,用於局部刻制,使得石雕更加規整;第四種技法是削,主要用於將作品局部表面修飾光滑;第五種技法是磨,也是石雕製作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通過細緻打磨,刻畫出作品的細節,修整小缺陷,讓作品更加完整、美觀。除了雕刻方法以外,湟源石雕在造型和構圖上也別有洞天,造型上,線條是其主要表現手法,通過深淺不一、粗細不一的凌厲線條,刻畫出的輪廓線此起彼伏,充分表現出石雕作為三維藝術的立體特徵;而在構圖上,湟源石雕十分注重主次關係、疏密關係以及輕重關係,在保證石雕形象完整的基礎上,還要避免石雕重量所帶來的問題。比如,左右、前後重量不均會出現底座偏移,在視覺和體積兩方面尋求均衡。值得一提的是,湟源當地石匠所使用的雕刻工具大多是自己製作,每一個師父都會悉心教授自己的徒弟如何製作大小形態不同的雕刻工具,其中錘子、鑿子最為重要,不同的雕刻部位則需要不同型號的錘子和鑿子,十分講究,因此學習製作雕刻工具也是每一個石匠的必修課。

在湟源,這種古老的手工雕刻方法、方式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現代化等因素的影響日益增多,湟源石雕的雕刻程序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傳統的石雕製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步:首先,根據所選石料的不同以及石紋的變化,對繪製的草圖進行細微調整,而後以較為簡單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幾何圖形確定雕刻樣式的大致位置;接著使用錘子、刀、釘子等工具製作雛形,刻畫出石雕的大致模樣;最後,再進行細緻雕琢,研磨光滑,完成作品。在石雕製作過程中,如果遇到體積較大的石雕藝術品,會將石雕切割成幾個部分,由多人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各自的部分後進行組裝。但是現在,湟源石雕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生產加工模式,並在保留傳統石雕製作技藝及形式的基礎上,採用雕刻機器和手工雕刻兩者結合的新型雕刻方法,雕刻機器會幫助石匠們完成前期較為簡單的雛形製作工作,大大提高了石雕的生產效率,在原來的基礎上,縮小了雕刻的時間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加快了石雕生產的步伐,簡單來說,原來一個石雕小獅子一個匠人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而現在卻只需要三天時間就能完成。如此一來,湟源石雕已逐漸進入了機械化新時代。除了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湟源石雕的改變還體現在創作理念上。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變化,湟源石雕在創作題材中加入了許多了現代化元素,如著名的科學家、學者、優秀代表性群體等人物形象紛紛出現在石雕作品之中;另外,在裝飾圖案上,湟源石雕逐漸開始使用現代設計的流行紋樣,新鮮感十足。湟源石雕所出現的這些改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也是新文化與舊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結果,既保留了傳統的氣質和韻味,又跟隨時間的腳步向前邁進。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始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要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並指出各部門要深刻意識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要將鄉村振興置於優先發展位置。傳統文化和技藝,依舊是支撐鄉村發展的重要源動力。如今,湟源石雕產業受到政府和國家支持迅速發展,石雕產業日漸壯大,從原來的家庭作坊發展成為石雕廠或石雕公司。湟源縣現今已擁有大大小小的石雕廠家幾千家,每年成交的訂單數量持續上升,許多人也在這些「領頭羊」的帶領下,加入這個日益壯大的隊伍,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此項工作,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變化,改變了較偏遠地區的人們遠離家鄉,外出打工的常態,成為全省傳統手工藝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代表案例。

湟源石雕流傳至今,深刻體現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展現了獨特的藝術創造過程,代表了當地人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需求,許多歷史的痕跡通過石雕的形式得以保存,凝聚著當地民族的智慧和技藝,滲透了濃鬱的文化,對於研究青海地區的歷史文化、人文特點、傳統技藝等內容有著重要的意義。湟源石雕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自身形態及生產模式進行改變,找到了屬於自己、符合當下時代要求的生產發展模式,為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既保住了湟源的魂,也實現了湟源的興。現在,湟源石雕受到當地政府以及國家的支持和幫助,發展得越來越好,成為了湟源文化的一張「名片」。

推薦閱讀

【夜讀】老阿姑

【夜讀】相聚的日子,讓我們舉杯

文/王唯琳

刊發於《青海日報》

責編/何嫻珺

監製/魏慧敏 總監製/薛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遷台歷史記憶庫」 搶救計劃發布暨三十周年茶會
    見證 . 30+ 「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發布暨三十周年茶會 本會於今(2018)創會已滿三十周年,發願啟動「遷台歷史記憶庫」搶救計劃,尋訪遷臺一代、二代、三代人物,透過真實經驗的口述歷史影像記錄,原貌典藏每一段遷臺長者及其家屬珍貴的生命記憶,期為大時代的生命故事、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
  • 「夜讀」香水泉
    香水泉,烙印著歷史印記。每一粒沙石、每一片碎磚瓦塊所鏤刻的歷史,每一滴玉珠所蘊含的睿智,每一縷碧波所折射的光芒都讓我為之震撼。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然透明,一定的沉色、積陰,即一定的渾濁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自北泉清寧堂而東為清涼界,入為寺曰香水,門月甘露。由門稍南折而東,殿嶷然而峙,供跳御金姿龍象具集,左至指,右法喜,為堂二翼如也。
  • 「下南洋」|血淚 新生 文化記憶
    此時,卻突然發現,其實有另一面鏡子,它立在中西之間,貫於古今又從未破斷,它如此真切地映照著中國的百年歷史與千年文明,那便是「南洋」。 所有的波瀾壯闊最終都會漂淡於記憶的忘川,何況這是段不在主流敘事內,被邊緣化的歷史。如果不是因為人類學的緣分,我可能也不會走進這樣的全球族群景觀中去,「下南洋」所裹挾著的血淚、信仰與新生,是華夏民族特殊的歷史文化記憶。這是一部由無數個平凡人的故事組成的傳奇移民史。
  • 「夜讀·小說」夢中的婚禮
    塵封的記憶如潮水般湧入腦海,久違的眼淚湧出眼眶。他突然覺得自己好傻,有這樣一個知心女友陪伴,卻想著拱手讓人。趁著駐訓後的休整時間,王梁請了假,買了戒指,風塵僕僕地趕到李月任教的學校。因長時間坐火車趕路,他的衣服皺了,鞋子上還帶著泥,臉上都是汗水,就這樣左手捧花、右手託戒,突然出現在剛走出教室的李月面前。「李月,原諒我,嫁給我!」
  • 「夜讀」兒時鄉間的水磨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就是到磨坊磨麵,在七十年代,那時我就十歲左右,半夜時分,睡得迷迷糊糊的我被奶奶叫醒,和她一起到磨坊去磨麵。月亮高掛在天上,冷風習習。奶奶在前頭走著,我手提小掃帚搖搖擺擺地跟在後面。到了磨坊,剛好輪到我們家,奶奶把玉米倒在磨盤上,放下水把就開始磨麵。
  • 「夜讀·散文」父親的一壺老酒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家裡的掃把用壞的時候少,打壞的時候多。那是一個隨便在路邊撿一把石頭子,都能和村裡的小夥伴玩上半天的年紀。常玩得正酣暢的時候,鄰居大媽跟我說哥哥們正在挨打,讓我趕快回家看看。精彩夜讀·往期回顧【夜讀·散文】追憶我的養父養母【夜讀·散文】布鞋【夜讀·散文】木棉樹下的思念【夜讀·小說】你不是配角【夜讀·散文】再憶黃洋【夜讀·詩歌】墓碑·定格的青春【夜讀·小說】前夜【夜讀·小說】丟失的子彈【夜讀·小說】父 子 「懟」(上)【
  • 東瀛匠人的傳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香港亮相
    ,我們其實只停留在「保存」的階段。日本在這邊面則做得非常出色,東瀛匠人的工藝、知識、技術、風格不斷精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令珍惜、欣賞、保育傳統手工技藝成為社會風尚。香港大會堂正舉辦「繼承-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逾100件藝術展品出自日本大師工匠之手,包括陶瓷、金屬、漆器、紙製品、木器等,帶領我們體會何謂真正的「文化傳承」。▲ 弁慶乘船|1185年,源義經由海路往西方逃亡,遭到被源氏滅門的平氏冤魂襲擊。
  • 「夜讀」青海花兒:多民族民間文化的經典之作
    詩人不經意的一次吟唱,不僅真實再現了500多年前青海高原夏日田野裡人們漫唱花兒的歷史影像,還首次明確地將在民間傳唱了數百年、但之前從末進入正統史學家和文人視野的青海花兒用文字記錄了下來。花兒在青海主要流傳於東部河湟地區,並間及青海西部各地,其生成和傳承地域極其廣闊。河湟地區在歷史上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融的地區,中原的儒釋道文化、西藏的藏傳佛教文化、西域的伊斯蘭文化和北方草原的薩滿教文化在這裡交匯並存,形成了多元瑰麗的文化景觀。而青海花兒正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它既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也是各民族文化和睦共榮的表徵。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祭舉行 歷史記憶需要代代傳承2020-11-26 10:42來源:新華網  11月25日上午,天氣陰沉,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作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來參加家祭就是要悼念在那場屠殺中逝去的親人和同胞,就是要一代代傳承祖輩受害的歷史記憶,就是要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南京大屠殺中,夏淑琴一家9口人有7人被侵華日軍殺害,只有8歲的她和妹妹活了下來。如今,夏淑琴91歲了,她說:「我不知道還能來參加幾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親口對我說一聲『對不起,你的親人是我們殺的』,我也就心安了。」
  • 「愛傳承」演唱會插曲經歷「死裡復活」的大榮耀!
    2日下午,「臺灣優質生命協會」在新莊體育館舉辦公益活動-「愛傳承關懷演唱會」時,發生一名6旬老嫗昏厥,心臟一度停止逾10分、將近20分鐘後,該協會秘書長紀寶如即刻跪地哭泣,與眾人合力向上帝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救她!」隨後婦人奇蹟似甦醒過來!
  • 【冠軍人馬獎】「美麗傳承」榮膺香港馬王
    香港賽馬會冠軍人馬獎頒獎典禮今晚在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舉行,傑出五歲賽駒「美麗傳承」榮膺香港馬王。
  • 「可塑性記憶」OP/ED主題歌
    主題歌方面,OP由有著透明感歌聲的佐佐木惠梨獻唱,曲名是「Ring of Fortune」,千葉"naotyu-"直樹負責作、編曲。該曲將收錄於佐佐木惠梨的出道單曲中,發售日為5月27日。ED交由女性聲優兼歌手的今井麻美擔當,曲名是「朝霞的star mine」。這首樂曲由石田秀登作曲、Tak Miyazawa負責編曲,今年6月3日發售的其第17張單曲中會收錄該曲。
  • 「2020 城南有意思」揭幕, 6 大主題有特色
    曾大獲好評的「城南有意思」再次登場,今年選在端午連假期間,以「回憶新樂園」為主軸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包含特展、兒童劇、城市導覽、兒童遊樂場、「春日好好市集」,6大主題 帶你探索城南迷人的歷史輪廓1「時光秘境,出發!」
  • 「清城夜讀」匆匆——朱自清
    夜讀:匆匆---主播 趙靜清城夜讀嘿!晚上好,今天的你過得好嗎?清城夜讀陪您說晚安,我是寶清融媒體中心主播酉靜。過去的已經過去,如輕煙,如薄霧,不留一絲痕跡。
  • 「記憶乍響」和「海邊的曼徹斯特」小評
    「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和「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 沒有「過去」的人不懂深情
    經過歷史的洗禮,以往縈繞在父母腦海、經由雙親的經驗傳承給我們的故鄉,也已經消失了。」既然「故鄉」、「故國」已經不在了,那懷念的到底是什麼呢?白先勇曾經把這些情緒形容為「文化鄉愁」,並解釋道:「臺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是在這裡上學長大的——可是,我不認為臺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
  • 瘋狂的一年半:《限定的記憶》與「歷時的文娛」
    限定與歷時,這樣一組「相對論」,恰恰成為《限定的記憶》的獨特風格。因為是「歷時」的,作為這場「歷時文娛」的收尾與註腳,一方面,它讓這個男團呈現出遠超過常規的3個月真人秀的小變化,而是看到歷時的2年份真人秀的大變化。在10月17日的第二期節目中,當被問到「出道一年半後,你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 品牌故事「Mnemosyne記憶女神的眷戀」
    Mnemosyne「ni'mɑsəni」,希臘神話中的記憶女神 ,掌管著記憶泉,眾神之王宙斯的第五位妻子。有個詞語叫「買金」,其實側面反映了很多國人在買首飾時,先考慮的是保值的特性,其次才會考慮到外觀和設計。
  • 神作「EVA」的導演早期經典動畫,「藍寶石之謎」,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其實在他1990年時製作另一部動畫同樣是經典,叫「藍寶石之謎」。動畫根據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和「神秘之島」改編,可以說沒有這部動畫,就沒有「新世界福音戰士」,後面就簡稱EVA了,「EVA」很多設定是直接移植的這部動畫。
  • 重慶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是城市記憶的骨骼。它們在展示著重慶變遷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搭建老場景,收集老物件,融入巴渝文化和開埠歷史,重現老重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