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園——袁宗福
「五步清泉十步渠,碧波澄澈見遊魚。行人到此忘炎暑,萬壑千巖畫不如」。提及古城西寧的香水園,使人不由想起「清廉放達、才名冠一時」的明代文學家龍膺寫的《香水精舍》一詩來,想起香水園詩情蒼老的遠年陳示。
今年夏初,我與妻兒走進香水園,在泉亭,掬起一捧泉水,感受其清冽甘甜,感受香水泉悠遠的文化。
香水泉,烙印著歷史印記。每一粒沙石、每一片碎磚瓦塊所鏤刻的歷史,每一滴玉珠所蘊含的睿智,每一縷碧波所折射的光芒都讓我為之震撼。
文化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能全然透明,一定的沉色、積陰,即一定的渾濁度,反而是它的品性所在。
「自北泉清寧堂而東為清涼界,入為寺曰香水,門月甘露。由門稍南折而東,殿嶷然而峙,供跳御金姿龍象具集,左至指,右法喜,為堂二翼如也。環埤堄若抱衷殿而掖兩臺,高十數仞旁出,較與殿前楹齊。跨臺而樓者二,東西相望。建已百餘載」。據《北泉香水寺碑記》載,香水寺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建成了。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10年),作為西寧兵備副使的龍膺,在香水寺周圍勘察泉水,開鑿了有利於古城民眾飲水的蒙惠寺,還大興土木,先後建成了清寧堂、醒翁亭、醉歌亭、達亭,形成了西寧一大園林勝地。
至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西寧僉事楊應琚和縣令陳銛再次浚池構亭,並有了「香水園」的美名。沿城牆根一帶,從西北城門坡下,相繼建成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萬德巷、藥王閣等,香水園始見規模。香水園因園內四時景致相宜,遂成為西寧民眾休閒娛樂的首選之地——春時,杏蕾幹枝旖旎,泉水噴湧透徹;夏時,垂柳婆娑搖曳,百花盛開競放;秋時,明月照城郭,泉池映塔亭;冬時,銀裝素裹香滿園,磬聲悠揚繞北城。
因為靠近北城牆根石崖處有泉水噴湧而出,泉水清冽甘甜,故人們把這裡稱之為「香水泉」。民國21年,香水泉進行修繕,修繕後的公園更名為「青海省森林公園」……
水不舍晝夜的哲學,使得水孕育了生命,也繁衍了文明。香水園,也正因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說起香水泉,其最大的神奇不在於自然特性,而是其名稱「泉」中所深藏的密碼。在這裡,泉是建園的主體,是香水園的靈魂。在崖峭、城峙、泉旺、樹蔭的自然環境中,先輩們又將殿堂祠舍、洞窟雕像、小橋流水等寫意造型自然巧妙地融進香水泉園林的造景布局之中,使香水園群體和諧融洽、獨具特色,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歷史文化之韻味。
香水泉,除了景色宜人之外,還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
「紅樓殘春盡,痛煞惜花人,可恨一夜西北風,直逼得百花苦凋零」「前日間和寶玉曾約定,咱二人同去葬花魂,今日裡一心兒喚他同行,叩門環叫幾聲卻不見人……」曾幾何時,每年農曆三月三、四月八,香水園熱鬧非凡,院內時聞吹拉彈唱之聲。地方曲藝「平弦」「賦子」悠揚婉轉,入耳動聽。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具有大情大愛且一生為「情」而歌的一代歌王王洛賓先生,與香水園有著不解之緣。20世紀30年代,王洛賓先生曾邀請兩位維吾爾族、兩位哈薩克族歌手,在泉湧綠肥花紅的香水園放歌《在那遙遠的地方》……
聞聽地方曲藝及一代歌王的傳奇人生,感受薩耶卓瑪的美麗多情,你更多的是興奮,是欣慰,是自豪。
無論如何,歲月的煙塵始終湮沒不了香水園那粼粼細波閃爍的聖潔和光華。在這道風景裡,所有的殘缺所有的滄桑都已沉澱為古城西寧、乃至河湟谷地的本色和大美。
在香水泉水流瀉的這塊古老谷地——河湟谷地,並非自古以來就是狉獉荒陬之地,你也終於看清了浮煙漠漠蛟龍怒噴雪花激射的香水泉溫文爾雅深邃雋永的一面,你到底懂得了「山際炎雲似夏,林端驟雨俄秋。居者惟氈與褐,羈人乍葛復裘。湩酪飲如甘露,香秔粒比明珠……玄兔城南月出,黃羊川底草肥。別壘狼烽忽舉,遠山獵騎初歸。」的青海山川地理和民族風情詩意。
不知何時,香水園的繁華與熱鬧已遠。在滄桑歲月中,她,一度以老樹、殘垣和單扇木雕門而凋零在明古城牆之下。孤寂、破敗,絲毫沒有昔時幽靜恬適、風韻天然的風採。
香水園,作為古城西寧一處勝景,成為老西寧人抹不去的一道記憶。
留住城市的歷史記憶,彰顯城市文化的靈氣。進入二十一世紀,西寧市人民政府以「香泉朔古」的理念,針對香水泉古蹟進行了針對性的保護和修繕,依託泉水文化、明城牆遺址文化,對城區資源優勢進行整合和優化,打造了一處集文物保護展示、生態環境和諧、泉水文化一體的人文景觀,使香水園重現了歷史的風採,從而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緬懷歷史及休閒活動的場所。
「五步清泉十步渠,碧波澄澈見遊魚」。鬥轉星移,修繕一新的香水園轉換的那麼自然,那麼從容,那麼舒展。
在這裡,我到底感到了欣慰、領略了明靜,懂得了珍惜,感受到了新時代高原大地健全生命的強大底氣與活力,也感受到古城西寧根植「文化自信」厚重而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魅力。
因為煥然一新的香水園,依舊是一本大書,在這裡,「天開文運」的河湟文脈將深深鏨刻在無數孜孜以求耕耘者的心壁。
推薦閱讀
【夜讀】青海花兒:多民族民間文化的經典之作
【夜讀】丙申大石頭界碑考察記
文/王祥奎
刊發於《青海日報》
責編/顧植霞
監製/胡芝蓉 總監製/薛軍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