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總是沒辦法專注,怎麼辦?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來源丨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特別鳴謝

本期主播:天舒

01

我發現,許多人都在困擾同一個問題:

我也知道,要專注在手上的事情,要心無旁騖,要排除外界的幹擾……但就是做不到,總覺得注意力很容易渙散,怎麼辦?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好解決。

既然實在做不到專注,那就……不要專注嘛。

不是說笑,我是認真的。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我每次寫作,一寫就是一個下午,文章又那麼複雜,一定具備非常強的專注力。

所以,經常有人問我:怎樣才能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

其實不是的。說實話,我的所謂「專注力」一點都不強。

比如,我並不是那種「心無旁騖」的人,相反,我常常走神。哪怕是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經常閃過奇怪的念頭,或者翻翻書、刷刷知乎、到處閒逛……

同樣,我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可能也就幾分鐘而已,也許比許多人還要短。

甚至,長遠來看,要說我「專注於寫作和做產品」也很奇怪,因為我的生活裡還有許多其他事情。我常常心血來潮去接觸一些新東西,涉獵一些新領域,甚至有時候會耽誤正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說我是一個「有專注力」的人。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什麼呢?

「專注力」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極度簡化的、意義不大的概念。

02

很多自媒體總會告訴你:怎麼樣才能成功?一,要自律;二,要專注。

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有什麼意義呢?這本質上跟「怎麼樣才能年薪50萬?一,找到一份年薪50萬的工作;二,得到它」有什麼區別?

包括許多很厲害的人,分享經驗時,也總愛說這樣的話:其實我就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更努力一些、更自律一些、更專注一些罷了。

這倒不能怪他們 —— 因為要考慮到受眾,那就只能儘量簡化、再簡化,講一些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

而且,這樣說是絕對正確的:我有專注力所以我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是因為你不夠有專注力。非常符合邏輯。

但如果你真的全盤採信這樣的說法,很容易造成什麼後果呢?自我批判和質疑。

你也許會一直把自己「不夠成功」的原因,歸結到「缺乏意志力」「缺乏專注力」上面,從而忽略掉更核心、更重要的問題。

你也許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心力,去通過種種手段「培養」自己的專注力,但卻發現一直收效甚微。

甚至,你也許會開始質疑自己,否定自己,停留在期望和現實巨大的落差所造成的怪圈裡。

這才是為什麼我要向「自律」和「專注」開刀的原因。

如同我在「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中所講到的:

大多數時候,困擾我們自己的問題,其實都未必來自問題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對它們的「建構」和「理解」。

簡而言之,缺乏專注力,並不是問題所在。但一直覺得自己「缺乏專注力」「沒辦法專心」,才是造成你困擾和止步不前的關鍵。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03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這裡所說的專注,有兩層含義。

微觀上:指全神貫注在眼前的任務上,不走神,不分心,並能夠持續一段時間。

宏觀上:指在一段時間內只專心投入做一件事情,不受別的事情影響和幹擾。

我們先來看微觀層面。

實際上,讓大腦持續「全神貫注」在一項任務上,本就是一件違背大腦本性的事情。

為什麼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大腦的激活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默認模式」(DMN,Default Mode Network);另一種,叫做「專注模式」(TPN,Task Positive Network)。

什麼是 DMN 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走神」和「胡思亂想」。你試著什麼都不做,隨便找個地方發會呆,就是那種感覺。

那麼,在我們的一天裡面,這兩者哪種才是常態呢?很顯然是 DMN,不然它也不會叫「默認模式」了。

研究發現,在我們一天中醒著的時間裡,大約有50%左右的時間在「胡思亂想」(也就是激活 DMN)。其他時間裡,我們則不斷地把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間切換,不斷地激活 TPN,並轉換目標。

所以,對大腦來說,保持 DMN 才是一種正常的狀態,而「集中注意力」是一種異常。

甚至,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時,「走神」也是常態,「完全不走神」才是異常。

神經科學家 Michael Halassa 的研究發現: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面時,神經網絡的活動是什麼樣的呢?它們抑制了其他的輸入信號,使得我們的意識可以從大量的信息中,區分「噪音」和「主體」。

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被大腦所抑制的噪音,有可能是重要的,藏著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的信息。

因此,大腦給自己加了這麼一個雙保險:時刻「掃視」一遍這些「噪音」,確保沒有遺漏什麼重要的信息。

神經科學家 Fiebelkorn 發現:這種「掃視」大約是每秒 4 次。

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並不是持續不變投注在一個事物上,而是呈現一個波形,不斷在強弱之間波動,頻率大約是每秒4次。

當它到達波谷時,大腦的「注意力閥門」就會鬆動,如果這時有比較重要的信號,就可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 這就構成了「分心」。

如同 Fiebelkorn 所說:注意力並不是一束穩定不變的探照燈,它是不斷閃爍著的。

你可能會疑惑:

如果這樣的話,那些真的能夠非常專心的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難道是克服了大腦的本能嗎?

其實也不是。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大致來說由三個神經網絡構成。它們分別是:

警覺網絡:從環境中接收信號

定向網絡:將注意力投向信號的位置

執行網絡:激活 TPN。

前面講過,當「注意力閥門」鬆動時,實際上發生的是什麼呢?執行網絡的活動減弱,而警覺網絡的活動增強。

從而,我們更容易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更容易從手頭的事情上「抽離」出來。

所以,那些看起來「非常有專注力」的人,很可能只是執行網絡更強,而警覺網絡更弱,從而不容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罷了。

讓我們更進一步。

04

前面講過 DMN 和「分心」,但其實,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本質的區別。

不妨想一想,你覺得是什麼?

揭曉答案:

分心,指的是被外物吸引注意力;

而 DMN,指的是暫時關閉對外的感知,讓思維「在大腦內部」遊走。

這兩者看起來非常像,但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分心,從任何意義上來講,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對大腦來說,是一種突然的中斷。它會迫使大腦從手頭的任務上離開,切換到新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會帶來一定的「切換成本」,造成認知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未完成的事項會堆積在大腦中,佔用後臺的認知資源,擠壓可用的資源。

如果在一天裡面,這種「分心」發生得太多,就會給大腦造成巨大的負擔,導致認知過載(認知資源耗竭),讓你感到筋疲力盡、頭暈眼花……

但反過來,激活 DMN 則不然。原因很簡單:

DMN 是對內的,它不會突然給大腦一個中斷、一個幹擾,也不會佔用後臺、擠壓認知資源。

心理學上專門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做 Mind wandering(中文暫且譯為「出神」)。

在過去幾十年裡,心理學對出神的認知基本偏負面,大多認為它是一種「注意力缺陷」的表現。但近段時間,研究者們越發注意到出神的正面作用。

心理學家 Singer 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出神有下面4種正面的意義:

1)緩解負面情緒,提高對未來的規劃能力

2)提高創造力,尤其在孵化和問題解決上

3)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最優先的事項

4)刷新大腦狀態,從疲勞和「填滿」中恢復

簡而言之,出神的本質,是關閉對外的輸入通道,廣泛激活大腦的各個區域,使那些被壓抑、被隱藏起來的信息和節點重新得到梳理,讓思緒在這張龐大的網上面遊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洗澡的時候,大腦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重新梳理過往的念頭、想法,找到新的連結和突破點,碰撞出新的火花。

所以,為什麼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苦思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但不去想它,正常吃飯、睡覺、上下班,往往在突然之間,一個靈光驟現,問題就解決了 —— 原因就在於此。

回想一下,洗澡的時候,通常是不是你一天裡面最放鬆、點子最多的時候?你就會理解這種感覺了。

到這裡,總結一下:追求「專注」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大腦是無法長久投注注意力在一樣事物上的,走神才是常態。

05

那麼,講了這麼多,還是得面對一個問題:

我需要完成一項任務,但老是走神,很難長久集中注意力,應該怎麼辦呢?

我自己的心得,是把它變成一種闖關打怪的遊戲。

什麼意思呢?具體來說,可以分成兩步。

第一步:覺察和接受

我知道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能持續幾分鐘,那麼,我就接受這一點,不去否定它、強迫它,而是順其自然:

控制不住時就讓它走神。等覺察到自己似乎走神了,再順其自然地把它拉回來。

你要接受這個現實,你才能跟自己和解,更好地引導自己的大腦。

第二步:分解和挑戰

接下來,我會把要做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挑戰,來挑戰自己,看能否把它完成。

以寫文章為例,我可能會這樣挑戰自己:

我能否在下一次走神之前:

講清楚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用最簡單的語言和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想出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把這段話重新修改一下,讓語氣更流暢、更自然……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一旦把任務變成一項小小的、需要動腦思考、有一定難度的「挑戰」,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過去,反而不容易走神了。

原因很簡單:大腦對「問題」有著天然的興趣。

你創造了一個挑戰,就相當於給它提了一個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及其所帶來的成就感,都會令大腦感到非常愉悅。

就這樣,一步一步,一項挑戰接一項挑戰逐步完成,一篇文章就寫完了。

你會發現,這本質上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心流」的體現。

所謂的心流,並不是一個持續的、連續不斷的「專注」,而是一個一個關卡接連不斷,需要不停調動你的技能,讓你動動腦筋、跳一跳才能過去 —— 這麼一連串的「闖關」過程。

每一個關卡闖過後,所帶給你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就是支撐你不斷「跑」下去的動力。

所以,為什麼說營造「心流」,需要一定的挑戰性?因為只有具備挑戰性,才能形成挑戰,給大腦製造問題,從而驅動大腦去解決它。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讀小說、看電影時,會需要強迫自己「專注」嗎?一般不會,我們總是欲罷不能,想一口氣看完,除非它實在不好看。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正是因為,好看的小說和電影,會不斷給你設置一連串的懸念:一個懸念解決了,立刻拋出一個更大的、更有趣的懸念,一直吊著你的胃口,讓你不停地想知道「後面會怎麼樣」。

這就是利用「問題」來吸引大腦的模式。

通過這種分解+設置挑戰的方式,吸引大腦的興趣,把漫長的任務變成一個個關卡 —— 這才是「專注」背後的秘密。

06

前面講的這些,都是微觀層面。那麼,宏觀層面呢?

我們說一個人「專注於某件事情」,是不是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必須一直做這件事情,不把注意力耗費在其他地方?

其實也不是。

實際上,在生活裡去尋求和營造「多樣化」,正是產生幸福感的源泉。

我一直都不支持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讓某種事物填滿自己的生活,導致生活裡「只有」這種事物 —— 比如,家庭,工作,伴侶,事業,理想……

這些東西,單獨拎出來看,都是好的,但如果你的生活裡只有它,你一直「專注」在它上面,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為什麼呢?用系統思維的話來說,就是抗衝擊性非常差。

你的一切情緒、感受、反應,都由它所給你的反饋構成。那麼,當它順利的時候,你會產生正面感受;不順利的時候,你會感到沮喪、失落、煩惱、困擾……

關鍵在於,這種反饋和影響是單因素的,你沒有別的因素產生作用。那就會導致,這種影響會被放得很大 —— 你的愉悅和失落之間的落差,可能會非常大。

而我在「人生的幸福算法」中也提到過:這種模式,屬於「非健康獎賞」,對我們長期的幸福感來說,是不利的。

這就像你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某隻股票一樣:漲的時候固然好,但跌的時候會更慘重。而長期來看,你可能虧,也可能賺,但肯定會特別操心。

投資時,我們都明白,要對衝風險,分散投資。其實生活也是一樣的:

永遠不要把幸福感寄托在某一樣事物上,你一定要去創造「多樣化」,來對衝它的風險和影響。

哪怕你是一位創業者,你每天需要花費12個小時在自己的項目上,我也建議你:在創業之外,去培養一些愛好,一些讓自己可以釋放和消遣的方式,讓大腦能夠偶爾小憩一下、放鬆一下。

這樣,不順利的時候,你還可以從其他事物中尋求支撐和慰藉;順利的時候,你也不至於產生太大的反應,從而形成過大的落差。

這才是一種更能持久、更穩定的生活狀態。也就是我提到過的:長久的幸福感。

07

那麼,在這種宏觀的語境下,「專注」體現在哪裡呢?

實際上,它體現出來的,是你對於「多樣化」的權衡和取捨。

當這些多樣化的事物之間,發生衝突時,你會優先考慮什麼?你會把什麼放在第一位?——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注」。

比如:我公司裡有一場會議,剛好定在周四,需要我旁聽。那我一定會重新安排時間,或者讓他們自己開、給我看報告就好,因為這樣會打擾到我寫作。

這才是「專注於寫作」。而不是說:我的生活裡只有寫作,沒有別的。

所以,我經常說:決策的本質是什麼?

不是你選擇了什麼,而是你捨棄了什麼。

只有當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方向,長遠的規劃時,當你手頭上有許多事情,但可以做到利用它們,而不為它們所利用、所佔據,當你能夠冷靜地主導它們時,清楚「我要什麼」時,這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注。

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受制於生活。

08

最後,簡單提幾點小建議,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1. 避免分心

分心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好的。所以,當你需要「專注」時,不妨試一試把自己隔絕開來,屏蔽掉可能的呼叫、信息、幹擾……留出一個可以安靜思考的空間。

這很難。所以,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創業者、管理者,能在公司裡帶動這種文化,為團隊的小夥伴創造獨立的空間,儘可能減少對他們的打擾。

2. 掌控思維

許多人並不理解「出神」的作用,只是被動地任由它發生。所以,可以試著:

避免負面的、不好的想法,引導自己想一些愉快的事物,比如編制幻想、想像未來圖景,諸如此類;

如果有機會,嘗試做做冥想,體會那種「讓思緒飄蕩,從旁靜靜觀察」的感受;

如果對一個問題想不出解答,不妨把它拋諸腦後,過幾天再回來看;

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放下手機,放空手頭的事情,散散步,讓自己放空。

3. 停頓下來

不要覺得「發呆」是在浪費時間,也不要過分追求效率。

很多時候,停下來,等一等,重新回頭看看之前的路徑,想一想過去和未來,或許是一種更有效的做法。

關鍵在於,屏蔽掉外界的信息輸入,讓思維可以不受幹擾地、自由地遊蕩。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

也許,你會有全新的發現。

4. 改變看法

不要過分追求「專注」。

要明白,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去強迫它。

試著觀察你的注意力,覺察到它的轉移、聚焦、切換,讓它自然地走神,再自然地拉回來,習慣這種工作模式。

不要過分追求長時間、完全投入的沉浸狀態,這不現實。更可行的做法,是通過創造一連串的問題和挑戰,自然地吸引大腦的注意力,從內部去驅動它。

前行的道路很多時候不是直線,而是由一個個微小的循環所組成的,長長的鏈條。

5. 以我為主

從生活中去營造多樣化,從多樣化中獲取幸福感、成就感和力量。

與此同時,弄清楚自己的長遠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它去主導生活中的得失和權衡。

「我是誰」?這才是你所需要去專注的,永恆的問題。

09

—— 閒聊時刻 ——

如你所見,這篇文章講專注,但又不僅僅是講專注。

實際上,專注本身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理解它,理解生活,對待生活。

也給大家一個小提議:

讀書、讀文章的時候,試著問自己一個個問題,再從文章裡面去尋求解答、跟自己的猜想作對比。

這樣去閱讀,會更有意思,也更容易「專注」喲。

希望能解答一些朋友一直以來的疑惑。也算是給自己最近的狀態,做一個總結。: )

.............................

相關焦點

  • 「夜讀·散文」父親的一壺老酒
    黨課結業,我向父親報喜,他第一句話就說:「下炊事班鍛鍊沒?」這句話把我問蒙了,我說我們單位也沒這規定啊。原來,當時父親所在的部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官兵入黨前必須先餵半年豬。其實,父親只是想知道我入黨前有沒有經過組織考察,有沒有「淬火」。當時我心想,呵,這個老趙同志,種了一輩子地,對入黨的事情倒記得很清楚哩。黨員就是黨員,和當不當幹部沒關係。
  • 「男友尺寸太大了,怎麼辦?」
    「提肛法」就是屏氣收緊肛門然後放鬆,再收緊然後放鬆,在這個過程中是盆底肌群的收縮和放鬆,收縮3秒鐘,放鬆3秒鐘,每日堅持15~20分鐘可以有效預防yin道鬆弛。「凱格爾運動」的原理就是通過收緊和放鬆的方式來鍛鍊盆底肌群,讓你重新找回緊緻和快感。
  • 「夜讀·小說」夢中的婚禮
    精彩夜讀·往期回顧【夜讀·散文】我和舅舅的軍營【夜讀·小說】軍功章【夜讀·小說】軍營有個男媒婆【夜讀·散文】母親的油燈【夜讀·詩歌】父親受閱【夜讀·散文】母親的稀罕【夜讀·散文】抉擇【夜讀·小說】你不是配角【夜讀·小說】前夜主管|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
  • 「學」到深夜,「忙」到沒時間睡覺,可能是無用的
    曾經風靡網絡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以時間為導向的工作法圖片來源:Google 但是後來我發現,寫作的產出需要一種「進入狀態」、「深化輸出」這樣的過程。1 個小時並不是寫作的好時間。 當然,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大師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所提的「心流」。心流是指完全沉浸在一件事中,忘記時間的體驗。而心流的體驗並不是想有就有的,特別是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心流的狀態,需要我們刻意的去通過「小儀式」進行創造。
  • 寶寶總是分心,無法專注?可能你方法用錯了!
    喏,多少寶寶有以下的情況: 說吃飯吃了一個小時都沒吃完; 又說又唱又看動畫; 即使是最愛的玩具也是三分鐘熱度; 還永遠看不完一本繪本...
  • 「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也很有趣
    漫畫「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於2013年開始在「GANGAN ONLINE」上連載,2014年4月26日由スクウェア・エニックス出版,2015年11月宣布TV動畫化,2016年4月9日開播,全12話。
  • 「清城夜讀」匆匆——朱自清
    夜讀:匆匆---主播 趙靜清城夜讀嘿!晚上好,今天的你過得好嗎?清城夜讀陪您說晚安,我是寶清融媒體中心主播酉靜。過去的已經過去,如輕煙,如薄霧,不留一絲痕跡。
  • 「がち」「っぽい」「ぎみ」的區別
    」「天之茶助」「鐵道員」「心路歷程」電影票!關注朝日日語微博@朝日日語培訓 轉發微博並@三位好友就有機會獲得「預告犯」「天之茶助」「鐵道員」「心路歷程」電影票!「がち」接名詞或動詞連用形,表示容易出現某種狀態、做出某種事情(表示即使無意也這樣做的意思)或常帶有某種性質。側重於表示這種情況頻繁反覆發生,帶一種負面評價的意思。接有「がち」的複合詞常被當作形容動詞或名詞詞性來用。
  • 從「萬福同志」到「孫濟赫」演技都受稱讚!《夫妻的世界》金永敏:「以後會以更好的演技報答大家!」
    離婚之後,孫濟赫才明白:「我以為愛情就是直接的身體接觸,是我太笨了。像空氣、水依樣,沒有的話就活不了,原來這就是愛情。」也下定決心挽回高藝琳,為她做飯、生病時照顧她、一起去看音樂會,展現了180度的轉變,他將ㄏ和惋惜綜合在一起,更獲得了「果然是金永敏」的稱讚。
  •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經常被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強化了父母們的不安全感。而這種群體不安全感,是有可能演化為非理智行動的。不久前我帶孩子在家附近的商場閒逛,一個教孩子「功夫」的培訓機構沿路拉客。孩子被他們的玩具吸引,就跟著老師去教室體驗。當時正好在上課,兩個四五歲的孩子在對戰,都戴著手套和頭套。
  • 蘋果iOS10一籮筐問題解決辦法大匯總!
    所以小智今天決定將iOS10和iPhone7中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做一個總結,讓大家都能看到,希望能幫大家解決一些問題,雖然有些解決辦法對於一些老鳥來說會有點LOW,但對於一些新手來說,這些解決辦法還是有一定借鑑意義的。1、升級iOS10後很耗電怎麼辦?
  • 「夜讀」香水泉
    推薦閱讀【夜讀】青海花兒:多民族民間文化的經典之作【夜讀】丙申大石頭界碑考察記文/王祥奎刊發於《青海日報》責編/顧植霞監製/胡芝蓉 總監製/薛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少女墮胎」,誰之羞恥?
    所有的異性都是帶有「敵意」的。 02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開場是學校的一場演出,奧秋的節目是吉他彈唱。因為歌詞中的他並非一個溫柔的對象,與之相反,他總是「逼」她做一些事情。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這樣,她依舊愛著他,因為「他有種能力」。
  • 「夜讀」別人都在進步,你卻碌碌無為,怎麼辦?
    別人都在進步,你卻碌碌無為,怎麼辦mp306:34來自人民日報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當別人都在一步步向成功邁進,而你卻碌碌無為時,你該怎麼辦?」一個高贊回答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彷徨、焦慮、沮喪,都不如行動起來做出改變。當你不知從哪裡出發時,不妨先從這些事開始。1一是掌握稀缺技能,打造一技之長。
  • 告白一年半對方始終沒回應「每天以淚洗面」
    面對喜歡的女生到底要怎麼告白,這個問題總是讓不少男性想破頭,納悶到底要出什麼招才能讓成功率大增。有一名男網友表示,去年向心儀對象告白後,一年半過去了,對方始終沒有回應,他表示每天都「以淚洗面」,想過收回訊息,但又怕對方錯過,不過網友看了他訊息內容嚇死「你等一輩子都不會有消息的。」
  • 為什麼用「美圖秀秀」的人總是被看不起?
    以後修圖軟體的slogan應該改成「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一步其實是美圖秀秀比較雞肋的地方,它沒辦法調整局部的飽和度,只能用「亮眼」功能來加強一下眼影的妝效。因為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拍出來的照片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吃妝(顏色變得暗淡),用「亮眼」功能輕輕塗抹一下,還原眼妝的顏色。
  • 迪桑特×辛芷蕾:「因為我想」,所以持續向前
    他們敢想敢做,相信過程,專注進取——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因為我想」。我們根據新晉代言人——辛芷蕾自己的故事和個性,在女王節推出了「因為我想」品牌主題視頻,以及人物專題故事。生活總是很多變化,我要往前走,就會用力還手,不管我要去哪,都絕對不會停。不是因為什麼特別的原因,因為我想。
  • 新來的同事總是把工作推給我怎麼辦?
    」 新來的同事總是把工作推給我怎麼辦?對她莞爾一笑:「這麼簡單都不會,以後自己遇到了怎麼辦啦,來,姐手把手教你一次,看好了,學會了是自己受用哦!」主動,認真,誠意,的教給她,注意重點是,一定要有人在的時候!如果沒有人,直接跟她說:「先放你那邊吧,我把手上的工作處理完教你做!」
  • 【Kate • 與爬同行】「龍孩子」受了傷怎麼辦?①
    現在入正題了,上次我給大家說了👉《【Kate • 與爬同行】「龍孩子」的性事②——要是龍孩子有性問題怎麼辦?》這個話題,要是龍孩子經歷了性暴力受了傷那怎麼辦?我們人類受了傷的時候感受不好的,守宮亦言。別以為肥尾公和豹紋公同時放就不會怎樣,也有機會打的,不過沒打得那麼激烈就是了。你們看看小王子和波波就知道關係有多麼複雜了。龍孩子找伴侶的時候也應當要小心哦。👉《【Kate • 與爬同行】「龍孩子」的性事①》
  • 知乎故事 | 「月老最近很煩」
    他這個情況,稍微有點智商的姑娘都是不會嫁的,稍微有點智商的小夥子也都是不會嫁的,除了騙婚根本沒有辦法。可他情商為零,又留不住人,這可怎麼辦呢?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月老又幫閻王籤了次紅線。但是一月過後,發現人世間男男女女們還在陰陽永隔。月老接著去找閻王理論。閻王坐在御殿上,懷裡抱著一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