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2020年我看的最後一部電影是《心靈奇旅》,想必不少人已經推薦過。電影的主旨,簡單來說就是「生活在當下」。當然,我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聚焦在當前的事情上。比如電影裡就有些人處於「神遊」狀態,在做「白日夢」。自我報告的調查顯示,人們平均每天有20%的時間在走神。而用更為客觀的APP實時追蹤,每隔一段時間就提醒人們報告此時有沒有「走神」,結果發現46.9%的清醒時間我們都在走神,其中在工作的時候最經常走神,所想的多是不快樂的事情。
「白日夢」是人在清醒狀態下出現的帶有幻想情節的心理活動。白日夢是一種走神,注意脫離了當前的任務,沉浸在自己的思維、感受和情緒當中,因而幹擾或者中斷了對於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對工作效率甚至安全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在上課或者考試這些需要持續注意的任務時發白日夢,會影響學業表現,而在開車或者從事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時發白日夢,更可能造成事故。
但白日夢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能促進創造力。我們的大腦非常勤勞,總是在積極地尋找著刺激或者進行思考。我們在白日夢裡神遊並不是完全浪費時間。實際上,創造力高的人往往會花不少時間「發呆」,探索新的可能、建立新的聯繫或者回味曾發生的事情。在一個不要求專注於外界信息的環境中,白日夢可能表現出更多有好處,發散性的思維更容易出現靈光乍現的頓悟時刻。
很多人也很享受簡單而寧靜的「白日夢」,讓我們能夠暫時逃離紛繁的現實,透一透氣、讓大腦得到休息。「白日夢」是一個跟自己獨處的機會,讓我們停下來,感受內心、反思自我、計劃未來。雖然目前尚未搞清楚「白日夢」影響人體身心健康的確切機制,但有證據顯示這種大腦活動對免疫系統起著良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白日夢」也能讓大腦的左側從語言活動中解脫並處於休息狀態,讓右腦充分發揮形象思維能力,從而使善於語言思維和用右手勞動者的疲勞得以消除。
不過很多時候,「白日夢」並不會讓我們更開心。在最前面說的研究中,除了報告自己有沒有走神、想的內容是什麼,還要報告此時此刻的心情和感受。結果顯示,走神時候的情緒比專注的時候差,即便手頭的工作並不有趣,或者走神想的是些開心的事,專心在任務上的情緒也會更好。
「白日夢」與注意控制和元意識(意識到當前自己的注意內容)有關。從神經活動的角度,與默認網絡和執行控制系統的活動有關。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發白日夢」情況也相對穩定,容易走神的人在不同場合都容易走神。認知能力較低、衝動性強或者控制力較差的人,就更容易走神。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某些人格特點也跟白日夢有關,比如內向的人更容易做白日夢,而盡責性強的人則較少做白日夢。
但不容易走神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也更容易走神。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候,比如眼前的事情沒有辦法給我們足夠的新鮮感或者太過簡單,又或者任務太難而不想再進行思考,就可能走神。缺少睡眠和壞心情也會讓人更容易走神,這是由於這些不良的情緒和身體狀態會降低認知控制,因而更容易分散注意力,讓不受控制的念頭跑出來。
在《心靈奇旅》中,幾個處於冥想狀態的高人,幫助「心不在焉」的精神回到了本元。冥想的確可以提高覺察、集中精神、減少白日夢和走神。冥想和正念讓我們聚焦當下,比如我們可以練習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些平常不注意的地方:比如集中注意身體的某一部分、注意腦海中某種想法、注意身邊某一個人、甚至集中注意想像自己與宇宙合為一體。這樣努力地集中注意30-60秒,就可以很有效地把自己的「神」拉回來。有時候也可以藉助一些外界的刺激,讓我們感受到所處的環境或者周圍的事物。比如一些觸摸一些柔軟或粗糙的物品,感受到這樣的觸覺,或者深深呼吸,感受空氣中的味道,或者像電影裡感受一片樹葉降落到手心,都可以幫我們「回到當下」。
有句話叫「老神在在」,我心安處是故鄉。北風蕭瑟、窩在有暖氣的房間裡曬太陽,發夢也罷、清醒也罷,活在當下,才能享受生命的饋贈。
來源:PsyCh Journal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