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減貧工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近日,經合組織駐華代表海博(Tamas Hajba)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消除貧困需要借鑑中國減貧經驗,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減貧事業發展。
國際減貧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一項便是「消除貧困」,即要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當下,我們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多遠?
海博:自20世紀末以來,全球在消除貧困方面穩步前進,取得了重大進展,極端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但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全球減貧步伐放緩。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減貧事業遭遇了重大挫折。根據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1.15億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同時,全球相對貧困問題也較為凸顯。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海博:新冠肺炎疫情使社會脆弱群體面臨生存危機。勞動力市場受疫情衝擊,就業崗位大幅減少。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工作時間損失超過12%。工作時間減少極易讓人陷入貧困。同時,經合組織成員國也面臨陷入貧困的風險。
此外,疫情加劇了全球不平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面臨人力資本流失的風險,即使在常態化防控時期,包容性增長也難以恢復。疫情使人們的收入差距不斷加大。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處於較低社會經濟地位人口的孩子中有22%在疫情期間無法上網。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受疫情影響更大。
國際合作推動包容性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報》:未來減貧工作的展開是否首先要致力於推動經濟復甦?
海博:貧困問題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受經濟增長狀況影響。2020年12月初,經合組織發布報告提出,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兩年積聚動力,實際GDP增長預計將在2021年底達到疫情前的水平;預計2021年全球實際GDP增長將達到4.2%,2022年將達到3.7%。較早復甦的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2021年經濟增長預計將達8%左右,到2022年達4.9%左右。各國復甦狀況將是不平衡的,這有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持久影響。擁有高效的檢測、跟蹤和隔離系統,能夠迅速部署疫苗接種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會表現得相對較好。
《中國社會科學報》:展望未來,若要繼續消除貧困,您認為應重點關注哪些領域?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將對未來減貧工作帶來怎樣的影響?
海博:在此背景下,大力推動可持續的包容性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各國要積極促進更具包容性的增長,努力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各國政府應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識別相對貧困問題,並將其列為優先事項。經合組織一直將不平等問題置於政治和經濟討論的核心,長期跟蹤經合組織成員國和新興經濟體中相對貧困情況。增長與平等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相反,促進機會平等可以刺激更強勁的經濟表現,全面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各國應設立明確的政策目標以解決不平等問題,同時以更公平合理的方式分配和共享發展成果。
各國要多維度衡量和處理貧困問題。儘管全球在消除收入貧困方面取得進展,但在超越物質貧困的多維貧困方面,如環境問題等,取得的進展還十分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應建立一個多維貧困衡量標準,綜合衡量貧困的各個層面。為此,經合組織不斷完善「美好生活指數」衡量框架,該框架涵蓋了從物質條件到生活質量,從財富到技能,從健康到政治話語權,從社會聯繫到主觀幸福感等諸多指標。這類衡量工具有助於經合組織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避免和消除貧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各國需要在多邊框架下進行協調,包容一致地開展行動,加強國際合作尤其是多邊合作。要積極增強經濟、環境和社會恢復力。充分考慮弱勢群體利益,力求減少不平等現象。通過協調一致的應對政策,支持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國家。經濟援助方案應投資於衛生健康、社會保障和人道主義需求,鼓勵多邊銀行、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積極貢獻力量。此外,提升透明度、統一標準和問責機制,對於保持國際援助的有效性和可用資源的高效分配至關重要。各國要積極共享案例、數據和資源,增進國際合作有助於資源更好地流動,讓減貧和發展項目所提供的援助實現最優化。
中國減貧經驗值得世界共享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
海博: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政府不僅幫助國內貧困人口脫貧,還在國際上促進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多年來,中國通過提供援助和分享經驗,成為幫助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最重要捐助國之一。中國在減貧方面的獨特經驗以及持續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的援助,是解決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待讓中國減貧方案走向世界的意義?經合組織與中國是否可以就此進一步推進合作?
海博:中國減貧經驗的推廣與共享無疑是為其他國家減貧作出的一項重要貢獻,推動了與這一議題相關的科學探討,各個國家、國際組織、學術界都將從減貧項目各類相關數據、信息共享中大大受益。在這方面,經合組織也有相關資料庫和指標為全球抗擊貧困事業提供信息對照。經合組織為包容性增長構建的多維度評估框架,旨在確保增長成果得以共享,市場運作良好,促進機會平等。經合組織也曾就中國的包容性增長發布相關報告,雙方在此基礎上可就該領域開展進一步交流。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減貧事業在全球範圍內遭遇挑戰。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需要在現有扶貧框架和中國大量減貧與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總的來說,中國脫貧攻堅工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月6日總第2084期 作者:本報記者 王曉真 趙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