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與「變」:一位拉美外交官眼中的中國減貧經驗

2020-12-28 中國日報網

「不變」與「變」:一位拉美外交官眼中的中國減貧經驗

導讀

中國減貧成功的經驗在於,從中央到地方對扶貧事業給予一以貫之的大力支持,但在具體扶貧措施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採取不同政策。「精準扶貧」戰略準確識別扶貧對象,保證了「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此外,脫貧責任落實到人,也是保障脫貧攻堅任務不打折扣完成的關鍵。

作者:貝安之(Andreas Pierotic)

智利駐華大使館前商務參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中國在減貧方面的經驗為拉美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拉美各國應學習借鑑中國扶貧治理體系,以實現該地區成功減貧的目標。

政策穩定「不變」措施求新求「變」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減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央將「脫貧攻堅」視作全國頭等大事來抓。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全國扶貧工作的領導協調機構,負責監督省、市、縣、鄉鎮等各級扶貧辦工作,與各級黨委共同承擔脫貧責任,是保證國家政策長期落實的核心。在它的帶領下,中國政府針對貧困地區脫貧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並形成了統一的扶貧治理體系。

從中國經驗來看,重點地區的扶貧工作首先取決於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實施能力。其中,基礎設施、住房和衛生設施的建設,以及工農業的發展,都是中國在長期扶貧政策下取得成效的明顯例子。另外,中國扶貧還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因此,相關部門不僅需要目光長遠、鍥而不捨,還需要合理分配好扶貧資金。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較於中國,拉美國家脫貧戰略與項目長期未見實效,首要原因之一是拉美國家缺少強大、穩定、專門的扶貧治理體系,所以難以制定長期的扶貧政策。總的說來,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沒有為長期減貧分配好預算。

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也是中國減貧政策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在其長期扶貧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過程中,對於新發現、新知識,以及外國經驗教訓永遠持開放態度,進而能夠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的需要,靈活地進行政策調整。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信息與知識的整合與共享既便捷又迅速,中國政府正是在其政策評估的過程中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制定長期扶貧政策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相反,只有不斷修訂和完善政策,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脫貧「摘帽」這個最終目標。

精準扶貧戰略量身定製方案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拉美國家的扶貧項目資金不可謂不足,但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缺乏長遠眼光、可持續的政策,以及無法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這可能是所有國家都會面臨的最大難題,中國也不例外。

然而,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核心是「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圖片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中指出,應按照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雖然「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未必完全適合拉美地區的發展實際,但它點出了扶貧工作面臨的困難與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性。拉美國家應學習中國扶貧機制發展的經驗,精確選擇扶持對象,並為他們量身定製減貧、脫貧方案。

拉美各國首先要準確識別「誰是窮人」,以確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與此同時,各國政府還應該意識到,脫貧是一個動態的進程,一些成功脫貧的人仍然有可能會因為家庭變故、健康問題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返貧。

責任落實到人確保目標實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受制於選舉政治體制,拉美國家掌管扶貧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高級官員往往並非職業公務員,而是職業政客,他們既不精通扶貧工作,也不對行政機關負責。減貧責任被層層分散到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減貧政策的效果因此大大削弱,導致脫貧不力。

而中國意識到,要實現既定的扶貧目標,就必須把減貧責任落實到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被授權在全國範圍內,從省到鄉鎮,對各級扶貧領導幹部進行考核,獎罰分明。扶貧幹部能否晉升,要看他的扶貧「成績單」分數如何。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通過利用省際間扶貧交叉檢查、大數據收集與評估平臺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等技術手段,來驗證一個地區的減貧成果。如此一來,各級扶貧官員都必須樹立高度責任感。這也是幫助中國實現成功減貧的一項重要政策。

拉美各國也需向中國學習,出臺相關問責機制,對負責扶貧的官員實施監督,各國政府應審慎評估扶貧官員是否具備專業性、責任感,以及幫助地方成功脫貧的能力,同時將問責機制落實到人,靠扶貧成效說話。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責編 | 布英娜編輯 | 張釗 潘家欣(實習生)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傳習錄】為全球減貧提供中國經驗和智慧
    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中國經驗值得重視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成功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世界銀行曾指出,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減貧內容,即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將極端貧困率減半。潘基文說:「如果詳細審視數據,這一目標得以完成中國功不可沒。」
  • 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經驗」
    冉昊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立足我國減貧經驗,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釋了中國減貧的世界意義。當前全球疫情肆虐,更加劇了減貧事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自2012年以來,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努力,今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 中國精準扶貧經驗幫助東南亞國家減貧
    「現在我們有了更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和村莊工作經驗,還學到許多新技能和實用知識,確保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坎佔·布維奈說,中國援助項目為村莊帶來許多新理念,還建立了村級項目管理組織。「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當地有關部門不再簡單送錢送物,而是在項目村開展更有效的『造血型』扶貧。」
  • 國際組織官員:中國減貧經驗是一座寶庫
    原標題:國際組織官員:中國減貧經驗是一座寶庫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國際農發基金亞太局局長布雷特24日接受總臺記者專訪,對中國減貧成就表示祝賀,並希望與中國繼續深化合作,在國際上分享中國經驗,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
  • 【印】蒙特克·辛格·阿魯瓦利亞: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減貧的典型
    筆者認為,減貧首當其衝,尤其是消除日人均生活支出低於1美元的絕對貧困。發展中國家減貧,最缺乏的是資本。我們曾做過測算,若想實現2030發展目標,全球發展中國家每年總共需1.5萬億美元的投資,這即便對印度、中國這樣人口、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巨額支出。於去年正式收官的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在減貧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 中國減貧經驗受到非洲各界廣泛關注
    新華社奈洛比10月17日電 綜述:中國減貧經驗受到非洲各界廣泛關注新華社記者過去70年,中國減少8.5億貧困人口,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減貧經驗在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非洲大陸受到廣泛關注。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開幕...
    媒體在減貧問題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媒體能夠推動各方對減貧議題保持足夠關注度,讓貧困群體能夠更多參與減貧決策。在減貧過程中,要注意體現民眾的自主權,這是一個關乎公平和尊嚴的問題。同時,媒體也可以經常性地交流減貧實踐和經驗,對減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 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
    中國婦女扶貧減貧的巨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在扶貧減貧領域的生動實踐,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能,也為促進全球婦女減貧進程乃至全球婦女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一、堅持用黨的光輝思想指引婦女扶貧減貧的前進方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婦女群體。
  • 綜合消息: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借鑑...
    海外人士表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許多國家學習和借鑑。  奈及利亞總統發言人加爾巴·謝胡表示,中國在推進減貧事業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優勢,體現了中國政府讓發展成果惠及所有民眾的決心。  斯裡蘭卡智庫探路者基金會前執行主任萊克斯曼·西裡瓦德納說,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借鑑——海外人士...
    海外人士表示,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豐富的減貧經驗值得許多國家學習和借鑑。奈及利亞總統發言人加爾巴·謝胡表示,中國在推進減貧事業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制度的優勢,體現了中國政府讓發展成果惠及所有民眾的決心。斯裡蘭卡智庫探路者基金會前執行主任萊克斯曼·西裡瓦德納說,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中國那些事兒】多國學者點讚中國減貧成就 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
    中國日報網9月18日電 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多國專家學者表示,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打贏脫貧攻堅戰因而具有更廣泛的世界意義。
  • 脫貧攻堅的中國經驗將為世界減貧貢獻力量
    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評價我國減貧事業的成就。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回顧中國的減貧歷程,中國在逐步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進程中,不斷總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向世界貢獻著減貧智慧。
  •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出席開幕式,宣讀習近平主席賀信並發表主旨演講。  黃坤明指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闡明了中國黨和政府致力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國際貢獻,充分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共同應對疫情挑戰、合力推進減貧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為辦好本次論壇提供了重要指引。
  • 借鑑中國經驗 推進國際減貧——訪經合組織駐華代表海博
    全球減貧工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近日,經合組織駐華代表海博(Tamas Hajba)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消除貧困需要借鑑中國減貧經驗,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國際減貧事業發展。各國要積極共享案例、數據和資源,增進國際合作有助於資源更好地流動,讓減貧和發展項目所提供的援助實現最優化。中國減貧經驗值得世界共享《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評價中國的減貧成就?海博:中國在消除極端貧困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減貧經驗(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人民視覺國際人士認為,中國讓數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減貧經驗把中國扶貧模式帶回家鄉(摩洛哥)納賽爾·布希巴1995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讓佔全球總人口1/5的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寶貴的減貧經驗。中國脫貧攻堅的過程提供了豐富案例和有益經驗。中國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我看到中國政府為很多貧困山區修建了道路。
  • 中國減貧故事為何如此動人(人民論壇)
    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不僅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為人類社會治理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在聯合國邊會介紹生態減貧經驗
    綠色發展要聞丨中國綠化基金會在聯合國邊會介紹生態減貧經驗 2020-09-24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綠化基金會在聯合國邊會介紹生態減貧經驗
    中國綠化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了中國生態減貧項目經驗。        2007年,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生態扶貧項目,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幸福家園——西部綠化行動」。項目通過線上籌資,資助貧困家庭種植生態經濟林,特別鼓勵農村婦女參與項目實施,實現當地生態改善、家庭持續增收。
  • 脫貧攻堅,為世界減貧提供中國方案
    脫貧攻堅,為世界減貧提供中國方案 2020-10-17 00:22:10 參與互動   脫貧攻堅,為世界減貧提供中國方案
  • 湄公河畔,中國減貧理念開花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特稿:湄公河畔,中國減貧理念開花結果新華社記者孫萍 劉健告別雨水河水,喝上潔淨的自來水;告別泥路土路,走上寬敞的水泥路;告別茅屋草屋,住上漂亮的新房;告別外出打工,家門口勞動創收……在中國扶貧專家的幫助下,湄公河畔的一些村莊舊貌換新顏,村民迎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