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與「變」:一位拉美外交官眼中的中國減貧經驗
導讀
中國減貧成功的經驗在於,從中央到地方對扶貧事業給予一以貫之的大力支持,但在具體扶貧措施上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採取不同政策。「精準扶貧」戰略準確識別扶貧對象,保證了「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此外,脫貧責任落實到人,也是保障脫貧攻堅任務不打折扣完成的關鍵。
作者:貝安之(Andreas Pierotic)
智利駐華大使館前商務參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中國在減貧方面的經驗為拉美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拉美各國應學習借鑑中國扶貧治理體系,以實現該地區成功減貧的目標。
政策穩定「不變」措施求新求「變」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減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央將「脫貧攻堅」視作全國頭等大事來抓。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全國扶貧工作的領導協調機構,負責監督省、市、縣、鄉鎮等各級扶貧辦工作,與各級黨委共同承擔脫貧責任,是保證國家政策長期落實的核心。在它的帶領下,中國政府針對貧困地區脫貧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並形成了統一的扶貧治理體系。
從中國經驗來看,重點地區的扶貧工作首先取決於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實施能力。其中,基礎設施、住房和衛生設施的建設,以及工農業的發展,都是中國在長期扶貧政策下取得成效的明顯例子。另外,中國扶貧還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因此,相關部門不僅需要目光長遠、鍥而不捨,還需要合理分配好扶貧資金。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相較於中國,拉美國家脫貧戰略與項目長期未見實效,首要原因之一是拉美國家缺少強大、穩定、專門的扶貧治理體系,所以難以制定長期的扶貧政策。總的說來,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沒有為長期減貧分配好預算。
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也是中國減貧政策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中國在其長期扶貧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過程中,對於新發現、新知識,以及外國經驗教訓永遠持開放態度,進而能夠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的需要,靈活地進行政策調整。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信息與知識的整合與共享既便捷又迅速,中國政府正是在其政策評估的過程中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制定長期扶貧政策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相反,只有不斷修訂和完善政策,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脫貧「摘帽」這個最終目標。
精準扶貧戰略量身定製方案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拉美國家的扶貧項目資金不可謂不足,但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缺乏長遠眼光、可持續的政策,以及無法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這可能是所有國家都會面臨的最大難題,中國也不例外。
然而,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核心是「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圖片來源:新華社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中指出,應按照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雖然「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未必完全適合拉美地區的發展實際,但它點出了扶貧工作面臨的困難與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性。拉美國家應學習中國扶貧機制發展的經驗,精確選擇扶持對象,並為他們量身定製減貧、脫貧方案。
拉美各國首先要準確識別「誰是窮人」,以確保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與此同時,各國政府還應該意識到,脫貧是一個動態的進程,一些成功脫貧的人仍然有可能會因為家庭變故、健康問題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返貧。
責任落實到人確保目標實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受制於選舉政治體制,拉美國家掌管扶貧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高級官員往往並非職業公務員,而是職業政客,他們既不精通扶貧工作,也不對行政機關負責。減貧責任被層層分散到多個部門和地方政府,減貧政策的效果因此大大削弱,導致脫貧不力。
而中國意識到,要實現既定的扶貧目標,就必須把減貧責任落實到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被授權在全國範圍內,從省到鄉鎮,對各級扶貧領導幹部進行考核,獎罰分明。扶貧幹部能否晉升,要看他的扶貧「成績單」分數如何。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通過利用省際間扶貧交叉檢查、大數據收集與評估平臺和第三方評估機構等技術手段,來驗證一個地區的減貧成果。如此一來,各級扶貧官員都必須樹立高度責任感。這也是幫助中國實現成功減貧的一項重要政策。
拉美各國也需向中國學習,出臺相關問責機制,對負責扶貧的官員實施監督,各國政府應審慎評估扶貧官員是否具備專業性、責任感,以及幫助地方成功脫貧的能力,同時將問責機制落實到人,靠扶貧成效說話。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責編 | 布英娜編輯 | 張釗 潘家欣(實習生)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