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啟平報導
有這麼一位企業家,致富後,不忘鄉親們,不忘關心幫助困難村民,前後共捐資數十萬元,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企業家的擔當。為社會傳遞了正能量,為父老鄉親獻出溫暖的愛,深受人們好評,他就是河南省淮陽縣馮塘鄉的朱增華。
朱增華,男,1982年12月生,河南省淮陽縣人,1999年9月畢業於河南省淮陽縣馮塘第三初級中學。歷經10多年,他由一個打工仔成長為企業董事長,先後在河南、湖北、安徽、陝西、山西及河北等地成功開設117家商店,擁有員工近千人,其中核心技術人物100多人,現任周口佰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其所經營的商店廣泛被群眾譽為最有「愛心」的企業、「良心企業」,為家鄉近千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
愛事業,汗水澆鑄「餐飲夢」
1999年,年僅16歲的朱增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含淚離開了學校,跟隨年長的鄉親們成為「打工族」大軍中的一員。當時他沒有一技之長,又是童工,沒有哪家企業敢用他,找工作屢屢受阻。萬般無奈之下,他跟著一個同鄉在一家酒店做起了洗碗工,並利用業餘時間重新拿起了書本,開始了學習生涯。
2002年,為了生活,他打過十多種臨時工和鐘點工,不管別人怎麼看,但對他來說,每一個散工都來之不易,他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幹好。他先後拉過黃包車,站過超市,幫別人看過攤,冬天賣過青菜,夏天賣過冰糕,收過廢品,扛過麻袋……城市人看不起他,同學嘲笑他。不過,這一切他並沒有放在心上,時時刻刻銘記著的只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2012年,他拿出自己十多年的積蓄,加上東拼西湊,買了一輛貨運車,開始了沒日沒夜的運輸生意。為了掙錢,他常常一個人連續開20多個小時的車,途中不休息。最危險的一次,一下子差點丟了性命。從那以後,他害怕開車跑運輸。經過對市場多次的考察,加上他自己對餐飲的熱愛,最終確定繼續他的「餐飲夢」。
考察時,他發現當時國內各類飲品層出不窮,發展迅速,有一些商家被利益蒙蔽了雙眼,致使部分不合標準甚至對健康有危害的產品流向市場。對此,他很是痛心,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現狀。
2013年是他最艱難的一年,這一年,他開始付諸行動。他誓志摒棄別人用精調製奶茶的歪作風,樹立健康的果品品牌理念,要做就做健康好喝的果品奶茶。
由於資金有限,當時要想找一間好的店面,是難上加難,沒辦法他就只能四處去找,去河南、山東、河北、湖北、安徽,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先去找當地人流最大的地方,而人流大的地方也只能步行,一公裡,十公裡,百公裡;白天,黑夜;冬、夏、春、秋;腳上磨出了血泡,用針扎破,繼續行走;累了,隨處找個地方蹲下歇歇;餓了,身上帶的有烙餅;渴了,身上背有茶壺……有時候一出門都是將近個把月,實在不能走了就到小旅店要張床睡一會兒;醒了繼續走,繼續考察。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在外省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店面,但是資金還是不夠,需要30多萬元,而他手裡當時只有十幾萬元。既然選擇了,就必須堅持。他和房東見了一面後,回家就開始籌錢。當時六七月份,天氣很熱,室外溫度有38度以上,父母親借遍了全村,他又和嶽母一起到別的村莊借錢,嶽母的腿不好,走路都很困難。看著嶽母冒著酷暑在太陽下一瘸一拐的樣子,朱增華偷偷地抹掉了幾把眼淚……
2013年8月8日,他的第一個飲品店終於開業了。2014年5月第二家店開業,同年9月,第三家店開業,同時,朱增華還在淮陽老家建立了一個大型加工廠。2015年11月正式成立周口佰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並註冊自己的品牌,2016年4月正式對外加盟,資金流開始緩緩增多。
愛家鄉,幫貧扶窮走在前
開店要開放心店,致富不忘家鄉人。經過十多年的打拼,朱增華富了,有一定的資金積累,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回老家發展,帶動家鄉人也一起致富。此後,他還招收家鄉人做員工,幫助家鄉貧困戶脫貧。10年來,他先後幫助多個貧困家庭和資助困難學生,修路燈、鋪路贊助等扶貧濟困捐款數十萬元。
村裡小女孩晴晴(化名),父親是一名精神病患者,靠母親一個人外出打工掙錢來養家餬口,她學習成績優異,只因家庭經濟困難,幾次都面臨著輟學。朱增華了解情況後,為了不影響晴晴上學,他每到開學之際都是自己或者讓妻子把學費交到晴晴手裡,平時逢年過節他還帶著禮品到家裡慰問。
村裡有個小朋友叫超超(化名),父親傷亡,母親因觸犯法律而獲刑入獄,小超超一直由大伯撫養。2016年大年初一,小超超因頑皮玩炮竹,又炸傷了手,這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朱增華聽說此事後,立即趕到超超家中了解情況,並要求超超家人儘快給超超治病,並當場掏出500元交給超超的大伯。
去年一個周末,朱增華晚上回到老家,村裡整個街道漆黑一片,沒有一點光亮,當時看到一個村民喝醉了酒,因為看不到路面,只好搖搖晃晃地用手摸著牆壁回家。第二天,朱增華就捐贈給村裡價值6700元的10盞太陽能照明燈。
「做點善事,獻點愛心,我感覺很開心,雖然我捐的錢不多,做的還不夠全面,但是我只想把我的愛心獻給這些貧困家庭和工作在第一線的人們,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還將繼續力所能及地獻愛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朱增華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