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韜 胡巍巍DeepTech深科技
1當地時間 7 月 14 日,英國文化大臣奧利弗 · 道登(Oliver Dowden)正式對外宣布:英國政府決定停止在 5G 網絡建設中使用華為設備。
這一刻,終究還是來了。
具體的操作流程是這樣,英國政府將自 2020 年 12 月 31 日起停止購買新的華為設備,而英國 5G 網中現有的華為設備須在 2027 年之前拆除。
得知此消息,一直打壓與攛掇他國抵制華為 5G 的美國總統川普喜形於色,他在 7 月 14 日宣稱, 「我們勸說了很多國家不要使用華為,大部分情況是我去勸的」,而 「英國做出了決定」。
對於英國禁用華為設備,華為英國的發言人布魯斯特(Edward Brewster)表示 「失望」,他指出,這一決定對英國手機用戶來說是個 「壞消息」,並敦促政府重新考慮這一決定。
英國電信業巨頭英國電信(BT)總裁菲利普 · 嚴森(Philip Jansen)則警告說:想在 10 年時間內放棄使用華為設備 「根本不可能」。
7 月 15 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推特上回應稱,英國在華為 5G 上做出了一個令人失望且錯誤的決定。英國能否為其他國家的企業提供一個開放、公平和非歧視的商業環境,值得懷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此前的發布會上亦表示,能否為在英中國企業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是脫歐後英國市場走向的試金石,也是中國在英投資是否安全的風向標。中方將密切關注。
漫長的決定
英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耗時很久。
大概 2018 年 7 月前後,網絡上開始大量出現英國對華為電信設備的質疑聲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2018 年底,隨著持續的發酵,英國電信集團在未說明原因的情況下,將華為設備從英國應急服務核心網中移除,並將華為排除在其核心 5G 網絡設備供應合同的競標名單之外,但同時表示將繼續同華為在非核心設備上保持合作。
2019 年 1 月,李嘉誠投資的 ThreeUK 帶頭與華為籤下了 20 億英鎊的 5G 合作協議,此後不久,另外三家英國主流電信運營商 O2、EE 及沃達豐也紛紛跟進。
2019 年 3 月,英國監督機構就華為產品的安全風險發出嚴厲警告,稱很難對其進行風險管理。
2019 年 4 月,有報導稱英國前首相特蕾莎 梅無視內閣成員反對,支持華為參加建設英國 5G 網絡的 「非核心部分」。
此後,英國政府在美國的多次施壓及國內各勢力的遊說影響之下,一直在完全禁止華為和部分禁止華為之間徘徊,直到昨天才終於一錘定音。
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你產生一種華為同英國政府的關係不甚融洽的印象。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英國是華為耕耘最深的海外國家之一。早在 2001 年,華為便在英國成立了本土公司,距今將近 20 年,發展至今已擁有 1600 名僱員。
華為贊助了包括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和薩裡大學等高校的諸多科研項目,並且在愛丁堡、布里斯托、劍橋、伊普斯威奇等地設有研發中心。就在今年 6 月,英國政府才又批准華為在劍橋南部索斯頓建立一個 10 億英鎊規模的新研發中心。
在 5G 方面,華為與英國四大主流電信運營商均有合作(EE、沃達豐、Three、O2),並且已經在英國部署了約 2 萬個基站。
所以事實是,如果不是因為華為在英國的深耕,這一禁令或許早已出臺。
沒有贏家
事情到了現在的局面,英國和華為都不是贏家。
華為自不必說,雖然英國沒有禁止其生產的智能終端設備在當地銷售,但其在英國既然被禁止開展 5G 業務,那麼其多個研發中心的存在就顯得異常尷尬。出於成本的考慮,必然會同在美國的研發中心一樣,面臨人去樓空的窘境。
不僅如此,英國帶頭禁止華為的 5G 設備,有可能在歐美國家中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即便不會如此,影響也一定不會是正面,這對於華為在別國開展 5G 業務將產生難以預測的阻力。
IEEE Senior Member、《通信之道》作者楊學志,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這的確是一種政治表態,對華為的傷害很大。英國的行為違反商業邏輯,阻斷了自由貿易,提高了全球的成本,也必將影響華為的營收。更要命的是,很多的公司是願意和華為做生意的,所以一定會盡力尋找規則的漏洞。而英國禁令一出,這樣的空間幾乎不復存在。」
反觀英國這邊,在脫歐和新冠疫情的雙重影響之下,亟需提振國內的經濟。而美國作為其最大的貿易順差夥伴和老牌盟友,自然會被優先考慮。
禁止華為,或許會帶來一系列長遠的問題。
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博士、知乎通信領域優秀回答者崔原豪說道,對運營商來說,除了因為競爭減少而使 5G 成本大幅度增加以外,還會有更大的損失,因為更換接入網和核心網的流程會涉及通信設備測算和規劃,需要一個節點一個節點來更改,非常耗時和提高成本。
對消費者來說,英國運營商的額外投資一定會分攤到普通國民身上,因此通信帳單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大幅度增加。在更換設備的過程中,國民的通信體驗和通信行業的領導地位大幅度下降是避免不了的。
縱使諸多隱患,但如果英國不禁掉華為,等到年底的脫歐過渡期一過,一旦缺少美國的支持,英國整個國家將面臨非常被動的局面。
美國某量測設備供應商技術專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微電子專業博士李楊告訴 DeepTech,「這是個讓人很遺憾的決定,華為退出英國市場應該已成定論。」
在李楊看來,通信領域涉及信息安全,是國之命脈,英美在國際舞臺上是多年的鐵桿聯盟,在美國制裁華為的大背景下,英國政府做出這樣的選擇,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儘管市場經濟本不應該讓政府過多幹預,但因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用行政命令來影響供應商的選擇,本身就是非公平競爭。
同時,與華為合作的英國本地運營商一定也會遭受損失,失去華為的支持不見得就沒有替代,但在用戶體驗、性價比、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後來者能否與華為一較高下,則很難說。
李楊分析稱,這個制裁對華為民用產品的影響應該不大,比如手機、平板等等。他認為,老百姓的消費選擇,不會摻雜那麼多政治因素,哪一家性價比高,就會選擇哪家。
多事之秋
就在英國宣布全面禁止華為 5G 設備的前一天,華為在其官網發布了 2020 上半年經營業績公告,回顧 2018 及 2019 年,這份公告的來臨提前了整整半個月。
根據這份公告,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 4,54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3.1%, 淨利潤率 9.2%。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為 1,596 億元人民幣,企業業務收入為 363 億元人民幣,消費者業務收入為 2,558 億元人民幣。
這些數字說明,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和美國的全力打壓之下,華為各項業務依舊保持了不俗的增長態勢,而華為選擇將之在這樣一個時間點前發布,也無疑對其支持者及合作夥伴彰顯了自信的態度。
然而,事情並沒有紙面看起來那麼樂觀。
早在今年 5 月 15 日,美國工業與安全部頒布新規,要求廠商將使用了美國技術設計或生產的半導體晶片出口給華為時,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即使是在美國境外生產的廠商也不例外。
這就真的影響很大了,此前美國還要考察下產品中使用美國技術的佔比,現在直接把這一步省略,但凡使用了一丁點美國技術,便要受到美國的長臂管轄,不止臺積電,甚至中芯國際都不能繼續將晶片直接出售給華為。
華為的產品,失去了擁有世界最先進晶片製程工藝的臺積電支持,到底對其市場表現影響幾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美國人的本輪制裁留給了華為 120 天緩衝期,如今已悄然過半。
華為今天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很多中國的企業在海外遭受了大同小異的待遇,其反對者不外乎因為利益或誤解。
但是,好在我們的技術同他們的或許有差距,但並不是人和猴子一樣不可逾越,隨著時間的推移,趕上並超越可以期待。
好在,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一個選擇,當真正擁有價值,朋友總比困難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