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七星真的有七顆嗎?

2021-02-13 宇宙天文


「北鬥七星」不是星座(constellation),而是星群(asterism),它們位於大熊座(Ursa Major),因為排列的形狀酷似一個大勺子,所以西方稱其為Big Dipper(意為「大湯勺」)。我們中國人要有文化得多,古代中國人感覺它像個「鬥」(一種舀酒的容器),又位於北方天空,所以我們叫它「北鬥」。

有機智的朋友要問了,那有沒有南鬥啊?自然是有的,在黃道附近有個星座叫人馬座,人馬的腹部有六顆亮星被古代中國人稱為南鬥,並且劃為二十八宿的鬥宿。

小學上自然課的時候,老師就講過如何辨識北鬥以及如何用北鬥找北極星。大體說來,北鬥七星有兩顆星和北極星近乎在一條直線上,其中距離北極星較近的那顆的中國星名叫天樞,較遠那顆叫天璇,然後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這些名字最早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在西方天文學裡它們的編號依次是: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

既然「北鬥七星」已經眾所周知了,那麼我為什麼又要提北鬥到底幾顆星這個問題呢?因為古代中國人有個壞毛病,喜歡瞎湊數字。例如明明一年四季,但為了迎合五行學說,非要在夏和秋之間擠出一個第五季,叫做長夏。這不,古代中國人認為七個這個數字不怎麼好,所以就額外給北鬥加了兩顆星,分別叫輔星和弼星,《宋史•天文志》中記載:「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按,即瑤光)右,不見;第九星曰輔星,在第六星(按,即開陽)左,常見」。開陽(大熊座ζ)旁邊確實有一顆4等星(大熊座80),通常就把這顆星稱作輔星。

輔星在古代除了佔星用途之外,還被中外軍隊用來測試士兵的視力。因為輔星距離開陽11角分(角分和角秒都是天文學上常用的單位,1角分是1/60度,1角秒是1/60角分,距離11角分的意思就是以人眼為頂點分別引兩條射線各指向開陽和輔,形成一個銳角,這個角的度數是11/60度),視力不好的人沒法把這兩顆星分辨開。

但是古人有所不知的是,輔星和開陽之間存在力學聯繫,並不是兩顆八桿子打不著的恆星恰好在視線方向上彼此靠近,天文學上,這就叫做「雙星」(binary star)。像輔星和開陽這樣能用肉眼或者望遠鏡看出來的雙星,叫做目視雙星。如果用望遠鏡來看,能看到開陽(大熊座ζ)本身也是一個目視雙星,兩顆子星相距14角秒,其中主星大熊座ζ1亮度是2.4等,伴星大熊座ζ2亮度是4等。順便說一句,「雙星」這個詞是大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爵士1802年創立的,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雙星是很普遍的天文現象,銀河系內超過一半的恆星都位於雙星系統。不過不用擔心,太陽沒有伴星。

現在北鬥七星變成真的北鬥九星了,但是故事才剛剛開始。用分光鏡研究大熊座ζ1的時候,發現它的光譜很奇怪,某些譜線的位置會周期性的擺動,對此現象最簡潔的解釋就是它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兩顆子星要繞共同的質心運動,當其運動方向朝向或者背對地球時,由於都卜勒效應,譜線會朝紫色方向或者紅色方向移動,我們就能看到它的譜線位置在周期性擺動了。

由於這類雙星的繞轉周期很短,它們彼此的距離很近,近到望遠鏡很難其分辨開來,所以這類雙星叫做分光雙星。大熊座ζ1是第一個被識別出來的分光雙星,其中的伴星繞主星運動周期是20.5天,彼此的距離只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⅓,然後大熊座ζ2也被識別出來是一個分光雙星,甚至很有可能是三合星,這還不算完,輔星也被證認出是一顆分光雙星。好了,光是開陽本身現在已經是七聚星了。現在我們數數北鬥是幾顆來著?一、二、三……乖乖,北鬥十二星了。

但是別忘了我們剛才說的,雙星是很普遍的天文現象。事實上,天樞、天權都是三合星,所以,北鬥起碼有十六星。

有意思的是,北鬥諸星中,除了天樞和瑤光之外,其餘恆星的自行方向都朝向人馬座方向的某個點,這個現象是英國天文學家理查·普羅克特(Richard A. Proctor)在1869年發覺的,從目前我們已經掌握的恆星測距結果看,天樞距離我們124光年,瑤光距離我們101光年,而天璇79光年、天璣84光年、天權和玉衡81光年、開陽78光年,這就暗示我們後者可能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天文學家已經據此認定,這些恆星屬於一個叫做「大熊座移動星群」的移動星群(Moving Groups)。

所謂移動星群,是指有著相似年齡、金屬成分和移動特徵(視向速度和自行)的一群恆星,它們可能是同時從一團氣體雲中誕生的,但是所組成的疏散星團因為各種原因解體。大熊座移動星群的年齡大約5億年,其中心距離地球大約80光年,範圍大約30X18光年,其主要成員星約14顆,其中13顆在大熊座方向,另有1顆在獵犬座方向。根據依巴谷衛星觀測的結果,還有大量恆星也屬於這個移動星群,不過它們散布在天球上的其他位置。當然,我們的太陽不屬於這個移動星群,因為太陽的年齡大約50億年,遠遠大於這個移動星群的年齡,事實上我們的太陽只是無意中路過這個移動星群而已,4000萬年前我們距離它們還很遙遠。

如果把大熊座移動星群算作北鬥,試問北鬥又有多少顆星呢?這是那些胡謅北鬥九星的古人打死也想不到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本文轉載自「科學公園」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這七顆星分別叫什麼名字?您知道嗎?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智慧的古人就已經發現了北鬥七星,上古時代的人們把北鬥七星當作確定方向、確定季節以及確定時辰的工具。這麼說比較籠統,我們分開來講解一下。首先我們來看看北鬥七星都是由哪七顆星組成的呢?在口訣裡提到了北鬥星的七星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這七顆星。其中,前面的四顆星組成了鬥勺後面的三顆星組成了鬥柄。了解了上面這些,我們聊一聊北鬥七星與季節的關係。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發現了這樣的規律「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 北鬥七星圖片,北鬥七星形狀會發生改變嗎?
    北鬥七星在大熊星座,是由大熊座 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現在是不會變的,一直是勺狀,但是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 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變化。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 北鬥七星是什麼星座 北鬥七星屬於哪個星座
    北鬥七星是什麼星座?
  • 只知道叫北鬥七星,你知道這七顆星的名字麼?名字都很震撼
    北極星所在的位置就北方,在夜晚迷路的時候可以幫人辨別方向,這也就是我們對北鬥七星大概的認識了。 但是關於北鬥七星的故事卻遠遠不止於此。 1、他們的名字 北鬥七星,首先他們每顆星都有自己專屬的名字。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
  • 北鬥七星...(轉載)
    北鬥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鬥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鬥來,由北往西再展開。」
  • 有翡北鬥七星分別是哪七個人 小說北鬥七星結局是什麼
    有翡是一部大武俠劇,大反派曹賊手下有北鬥七位高手,被稱為北鬥七星,周翡所代表的的南刀則是正派代表。那麼北鬥七星是哪七個人?小說北鬥七星結局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有翡北鬥七星是哪七個人  北鬥七星:貪狼沈天樞、文曲楚天權、武曲童開陽、巨門谷璇璣、破軍陸搖光、廉貞、祿存仇天磯。
  • 北鬥七星的神奇傳說
  • 神秘的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人類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顆個體星組成,分別為天樞、天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因懸掛在北方天空,七顆星構成鬥形而得名。從全國目前發現的各個時代的北鬥七星圖案來看,北鬥形象都是用連線將七個圓窩(圓點)相連成鬥形。目前,有關資料顯示全國遠古巖畫中的北鬥七星圖案並不多見,只有內蒙古赤峰市發現一處。
  • 北鬥七星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說北鬥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 論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北方天空的大熊座,,北鬥七星(實為北鬥十星,一般修道之人也頂多認為是九星)圍繞北極星旋轉時鬥杓與鬥柄也跟著旋轉
  • 北鬥星辰原來被誤讀了幾千年,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九星!
    在風水術數裡有北鬥七星的說法,即觀測北鬥七星的不同位置、明暗情況可判斷國運和人之命脈。有所謂「北鬥注死,南鬥注生」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觀測北鬥七星可知自己命在旦夕,而司馬懿觀測北鬥七星也能預測到諸葛亮之死,可要是本來北鬥七星不是七顆星,而是九顆星,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佔星術,或有瑕疵。那麼,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呢?其實,在我國很早的時代裡,就一直有北鬥九星的說法。
  • 北鬥七星的每顆星,對應哪些地區?看看你的家鄉對應哪顆星
    認識滿天星辰,首先確定的就是北鬥七星。因為這是比較好尋找到的星官,共有七顆星組成勺子形狀。北鬥七星的重要性,正如《史記·天官書》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
  • 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
    周所周知「北鬥七星」是由七顆星組成,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組成鬥身,玉衡、開陽、瑤光三星組成鬥柄。在北半球,當北鬥七星鬥柄指向東方時,為春季;當鬥柄指向南方時,為夏季;當鬥柄指向西方時,為秋季;當鬥柄指向北方時,為冬季。      其實肉眼看不到的還有兩顆星,在開陽和瑤光兩顆星的鬥柄兩側,還有洞明、隱元兩顆星。
  • 北鬥七星與禹步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解釋,北半球的星空有一個著名的星座——大熊座,它由七顆比較亮的星組成,其排列順序如同一把勺子。
  • 北鬥七星的神話故事
    他說著,吹了口仙氣,瓢裡的七塊金剛石刷地飛了起來,越飛越高,一直飛上了天,成了七顆明亮亮的星星。從這兒起,閨女白天按著狗踩的爪子印走,黑價照著勺星指的方向走。一直走了兩天兩夜回了家。女媧喝了水,病全好了。她問閨女是怎麼回來的,閨女說:「是一個白鬍子老頭給了個指方向的勺星。我按勺星把指的方向往北走,就到了家。」當天晚上,女媧領著閨女衝勺星磕了個頭,感謝白鬍子老頭。
  • 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關係
    藉助於現代天文手段,我們得知,北極星實際上是由3顆星構成,而且,北極星的位置在不斷變動中,未來,將會有其他星成為新「北極」星。此外,天樞(北鬥一)實際上是雙星,而開陽(北鬥六)實際上是4顆星。  說到北極星和北鬥七星,我們夜晚抬頭看看就很輕鬆找到那個勺子,那它們之間到底啥關係?它們如何運動?如何辨別?和四季有啥關係?...相信生活在北半球你也會雲裡霧裡...那麼到底是咋回事兒呢?  其實,北極星位於小熊星座,它正處於小熊的尾巴尖端。而北鬥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它們位於大熊的背部和尾巴。
  • 北鬥七星:你知道它的故事和由來嗎?
    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七顆星組成,因北鬥七星曲折如鬥,看起來像一把裝水的勺子。第一至第四顆為勺子頭,古代叫魁,第五至第七為勺子柄,古代叫杓,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會出現於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傳說這個北鬥七星是帝車,據說天帝坐著帝車巡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 玄之又玄的文學:北鬥七星那點事兒
    它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你不相信它但卻敬畏它。建房子看風水,取名字看五行,甚至還通過八卦推演來預知未來,無論它們的可行性如何,它們還是像血液般地融進我們的生命裡。在眾多玄幻小說中,出現了大量與北鬥七星相關的詞彙,例如:《扶搖皇后》出現了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等名稱;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還把瑤光比作了上神,在創作者的筆下,北鬥七星變得越來越有傳奇色彩。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自帶玄幻光環的北鬥七星。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
  • 重慶七星崗有七口大缸,擺成北鬥七星陣,你知道是幹嘛用的嗎?
    七星崗,只要到過重慶的人,都應該聽說過,它非常有名,在火鍋店總有人在大喊「兩路口漲水,七星崗……」其實呀,七星崗原名並不叫七星崗,而是叫七星缸。為什麼叫七星缸呢?因為那裡有七口大石水缸,而且還擺成北鬥七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