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不信上帝,也不信佛,但當談及中國的一些神話人物的時候,是否也會與我一樣,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呢?
你可能會否認上帝造人,但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身份卻格外認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各種文化寶藏在歷史的積澱下,顯得越發地神奇。
八卦、陰陽、五行、風水,即便我相信科學,我也不會否認這些東西的魅力。它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你不相信它但卻敬畏它。建房子看風水,取名字看五行,甚至還通過八卦推演來預知未來,無論它們的可行性如何,它們還是像血液般地融進我們的生命裡。
在眾多玄幻小說中,出現了大量與北鬥七星相關的詞彙,例如:《扶搖皇后》出現了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等名稱;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還把瑤光比作了上神,在創作者的筆下,北鬥七星變得越來越有傳奇色彩。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自帶玄幻光環的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的七顆恆星,國際通用名採用拜耳恆星命名法,從鬥柄到鬥身依次為:αUma、βUma、γUma、δUma、εUma、ζUma、ηUma。
中國古人給他們取了七個更為優雅的名字: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他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
北鬥可以用來確定方向,從北鬥和北極星的相對位置,可以找到正北方向。北鬥鬥柄也可以用來確定季節,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鶡冠子》就說過:「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鬥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
北鬥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鬥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北鬥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鬥七星」。但在中國文化中,對包括北鬥七星在內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來已久,遠在道教形成之前。道教形成後,就將北鬥人格化為重要的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
按照相應的順序,道教將七星稱作: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廉貞星、武曲星、破軍星。
對星空、神仙的崇拜,必然就繞不開神仙的命名,北鬥七星在神話或玄幻小說中,更多的是以神仙的身份出現的,當然,肯定還有很多更有趣的說法有待我去發現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