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汪曾祺百年書畫展」讀後

2020-12-24 澎湃新聞
一代文學大家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書畫展「嶺上多白雲——汪曾祺百年誕辰書畫展」上月底已在浙江美術館落幕,然而,這一展覽引發的中國文人與書畫的話題卻一直在持續。

汪曾祺的字畫,與他的散文和小說,是息息相通、互為表裡的。汪曾祺的文字,純正,乾淨。他自小習畫,天份又高。他的畫,從筆墨到線條到構圖,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更難得的是,他的畫作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天然、通透、溫暖、自在,充滿著對人世間、對一草一木一蔬一花的溫情。這是汪曾祺最動人的地方,也是尋常畫家最缺失的。

 

浙江美術館「汪曾祺書畫展」現場

雨絲細密,空氣溼重,連日的陰雨,讓庚子年的秋日,直如梅雨季。

陰雨是煩人的,口裡,則說著「晴湖不如雨湖」,仿佛喜歡這雨。那天一早,與顧村言、石建邦二兄,由上海虹橋登車,去西湖邊。其實,我們要去看的,不是雨湖,是汪曾祺。

十多年前,顧村言曾寫了兩本汪味十足的書,喚作《人間有味》《人間優遊》。有趣的是,這次汪曾祺書畫展,分三個板塊,曰「人間草木」「人間至味」「人間有戲」,可算巧合。十年前,汪曾祺九十誕辰時,顧村言在《東方早報》上撰寫了萬字長文,我讀了,激賞,自說自話發了簡訊給他說好。這是我們訂交之始。現在,他的文字早就有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但對汪曾祺的喜愛,是不會變的。汪展開幕日,村言兄就在,還與策展人陳緯一起組織了「汪曾祺文與畫」座談會。我和建邦兄本來就要到杭州與出版社談事,便在朋友圈裡約著一起看展。村言兄看到,說要陪我們再看一次。這個待遇,不可不記也。

西湖之畔,與柳浪聞鶯,隔著一條南山路,坐著浙江美術館。這是很讓上海人羨慕的。原先的上海美術館,不但退出了核心地段,連「上海美術館」這五個字,也沒了。這樣也好,我們就多了不少奔到周邊看展的理由。

要講汪曾祺的書畫,還是先從他的文字說起。汪曾祺的文字,好在什麼地方。我以為,是純正。白話文寫作,始於「五四」。從魯迅到徐志摩等等,無論左右,皆受翻譯腔影響深重,而且有的往往還要政治正確。自覺地游離於這二者之外,做得最出色的,是汪曾祺的老師沈從文。1950年代以後,運動頻仍,口號震天,這樣的政治氛圍,對寫作者的影響幾乎深入骨髓。所以,當八十年代初,汪曾祺冒出文壇,每一個讀者都眼睛一亮:中文原來還可這麼寫!雖然汪曾祺總是說自己「非主流」「上不了雜誌頭條」,但他的意義,恰恰在此。汪曾祺告訴我們,用沒有政治烙印,甚至沒有時代痕跡的文字來寫作,是可行的。也正因此,汪曾祺的讀者,是穿越時代的,他不僅對六七十年出生的這一代人影響巨大,在九零後,甚至零零後中,也知音不少。

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荷塘月色》

為這樣一位文學大家辦畫展,自然要觀照他的文字。展覽的策劃者之一、汪曾祺的外孫女齊方為每一幅畫配上了一段汪曾祺的文字。於是,看畫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讀畫」。文畫對讀,這是只有汪曾祺才能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所謂「文中有畫意,畫裡蘊文心」,再不只是一個空靈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享受。這個享受奇妙到什麼程度,讓我舉兩個關於花的例子。

例一,《紫藤》。文章摘錄是:

「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季匋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葉三說:『紫藤裡有風。』『唔!你怎麼知道?』『花是亂的。』『對極了!』」

於是,愚笨如我,也看到了汪曾祺畫的紫藤裡有風。

汪曾祺,《紫薇花對紫薇郎》,紙本設色,1988年

例二,《紫薇花對紫薇郎》。文章摘錄是:

「對於年輕的讀者,需要做一點解釋,『紫薇花對紫薇郎』是什麼意思。紫薇花亦作紫薇郎,唐代官名。白居易曾為中書侍郎,故自稱紫薇郎。……『紫薇花對紫薇郎』使人覺得有一點羅曼蒂克的聯想,也可以。石濤和尚畫過一幅紫薇花,題的就是白居易的這首詩。紫薇顏色很嬌,畫面很美,更易使人產生這是一首情詩的錯覺。」

於是,遲鈍如我,也不由得把汪曾祺的這幅畫當作一首情詩來讀呢。

汪曾祺,《水仙》,紙本設色

如果說,為畫配文,再精再妙,總也是出自齊方的主觀感受。那麼,不妨讓我們再收攏眼光,來看一看汪曾祺自己題在畫上的字句。身為一個作家,汪曾祺在寫作時,自然會字斟句酌,而他在「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畫作上寫字,要隨性、自在得多。題得最多的,是寫記憶中的花花草草,且容我多抄幾則:

「後園有紫藤一架,無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盤,而極旺茂。花盛時,仰臥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昔在伊犁見伊犁河邊長蓼花,甚喜。喜伊犁亦有蓼花,喜伊犁有水也。我到伊犁在一九八二年,距今十年矣。」「盈江縣委招待所有香樟樹,熱帶蘭多寄生於枝杈之間,虎頭蘭乃最常見者。一年之後,汪曾祺憶寫於北京。」「故園有金銀花一株,自我記事從不開花,小時不知此為何種植物。一年夏,忽開繁花無數,令人驚駭,亦不見其主何災祥。此後每年開花,但花稍稀少耳。一九八四年六月偶憶往事,提筆寫此。」「昆明楊梅色如熾炭,名火炭梅,味極甜濃,雨季常有。苗族女孩叫賣聲音嬌柔。」

除了汪曾祺,還有誰會這樣題畫?最著名的,是那幅只有聊聊幾筆的《晴蜓荷花》,題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麵條,等水開,作此。」

連署名也沒有。最好玩的,是《種菊不安籬,任它姿意長》,題完詩後,署日期,竟是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不是七日就是八日」

,籤罷

「汪曾祺」

後,意猶未盡,還加了一句

「時女兒汪明在旁瞎出主意。」

汪明在座談會上回憶說:「其實在家裡,他沒有地位,他的畫在家裡也從來沒有地位。」也是因為「從來沒有地位」,才會有這份隨意到極點的自在。當然,一派安祥、溫和的汪曾祺,內心裡也是有著狂狷意氣的。兩幅不多見的人物畫題字令我們看得一凜。一幅質問:

「甚麼?」

一幅則乾脆痛罵:

「狗矢!」

請注意,前面引的那些花鳥畫上的句子的標點,是策展人加的。而這兩幅上的問號和驚嘆號,則是汪曾祺親自按在畫上的。對此,汪曾祺的女兒汪朝回憶道,這些畫在什麼情形之下畫的,不太清楚。他肯定有憤憤不平的時候。他不高興喝了酒,拿起電話就跟好朋友林斤瀾又說又罵。

汪曾祺,《蜻蜓荷花》,1984年

 

汪曾祺畫作

摘了這麼多題畫字句,想表明,汪曾祺的字畫,與他的散文和小說,是息息相通、互為表裡的。汪曾祺自小習畫,天分又高。他的畫,從筆墨到線條到構圖,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更難得的是,他的畫作和他的文學作品一樣,天然、通透、溫暖、自在,充滿著對人世間、對一草一木一蔬一花的溫情。這是汪曾祺最動人的地方,也是尋常畫家最缺失的。

浙江美術館三樓,「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現場

在汪曾祺展的樓下,同時辦著《秋蕊香——齊白石黃賓虹花鳥畫展》,看了汪畫看齊黃,這種觀展體驗,真是百年一遇。我在朋友圈的這樣一句感慨,被村言兄拿去作了文章題目。與汪曾祺相比,齊黃的畫,是尋常可見的。但這個展中白石老人的課徒稿和賓翁不落款的花鳥畫,都極難得一見。齊黃對展,更是天才的想法。美術館應該怎樣辦展?我想,道理與藝術創作是一樣的:自己要有想像力,還要給觀者留足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如果只是把畫掛在牆上,那與拍賣會有什麼兩樣?浙江美術館的「樓上讀汪,樓下齊黃」,堪稱範本。

齊白石《草蟲秋海棠》,68×33.5cm,北京畫院藏.

黃賓虹,《芙蓉》,68.5×33.2cm,1953年,浙江省博物館藏

走出美術館,建邦兄帶我走過南山路,來到錢王祠,這裡有蘇東坡的《表忠觀碑》石刻。此為明嘉靖年刻,四石八面,現存其三。我來西湖幾十次,竟不知有此碑,自然佩服建邦兄見識多廣。現場有幾塊殘石,這是今年錢王祠整修時發現的,經考證這正是來自此碑佚失的那一塊,建邦兄也未曾見過。對他而言,也是意外收穫。看著蘇字,我們自然聊到正在北京故宮舉辦的蘇東坡大展。一南一北,從蘇到汪,同時展陳,意味深長。古代文人中,若是拿文章、詩詞、書法、繪畫分別打分,總分最高的,是東坡無疑了;當代文人中,若是拿散文、小說、書法、繪畫分別打分,總分最高的,大抵是汪曾祺罷?從蘇東坡到汪曾祺,文人畫的千年曆程,這個話題太值得回味了。

《表忠觀碑》石刻

錢王祠邊的西湖    顧村言 圖

出錢王祠,信步走到湖邊,來看一眼比晴湖好的雨湖。庚子多艱,湖山依然。那天,杭州的桂花今秋第一次開放,秋雨秋風,又把新綻的花擊落泰半,原本馥鬱襲人的桂香,變得清淡而悠遠,如汪曾祺一般。

2020年9月28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是新時期文學的在場者和建構者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
    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2020年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汪曾祺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
    汪曾祺對該詩嘆賞有加,常將友人贈刻之「嶺上多白雲」和「只可自怡悅」兩方閒章鈐於畫作之上。他說:「一個人一輩子留下這四句詩,也就可以不朽了。我的畫,也只是白雲一片而已。」12月23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開幕。
  • 讀汪曾祺書畫展②|樓上讀汪,樓下齊黃,文人畫中的百年一遇
    這或許可算是中國文人畫史上百年一遇的一次觀展體驗。一代文學大家汪曾祺第一次真正的書畫展「嶺上多白雲——汪曾祺百年誕辰書畫展」(9月1日〜25日)今天在浙江美術館進入最後一天,汪曾祺書畫展因與齊白石、黃賓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比展同在浙江美術館展出,且有大段的展期重疊,樓上樓下對比讀之,汪與二翁之間有傳承,也有不同,一種淡然曠遠與無意之妙,更能見出中國文人畫百年來的一些變遷。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以下為發言實錄:正在揮毫的汪曾祺(1920-1997)「汪曾祺百年座談會」現場他畫中的氣息是真正的文人氣息陳緯(浙江美術館典藏部主任、策展人):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我們很有幸策劃推出汪曾祺先生的書畫展。
  • 溫潤致敬一代大家《汪曾祺別集》在京首發
    (朱曉波 攝)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李雪芹) 為紀念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12月23日下午,暖陽普照,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共同主辦的《汪曾祺別集》(全20卷)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 為什麼人人都愛汪曾祺,想像他那樣把生活過得「碧綠透亮」
    汪曾祺孫女,別集編者之一汪卉回憶說,她在上中學、小學的時候,很多語文老師都沒有聽說過汪曾祺這個非著名作家,但現在汪曾祺給人感覺儼然成了主流文學圈裡的網紅。用某豆瓣網友的說法,汪曾祺去世後,他的書不斷再版,尤其是近十年,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無論是數量之多,還是版本之繁複,編選角度之多樣,可以說是嘆為觀止,當代作家裡無人可出其右。
  • 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一場不同凡響的畫展——《抒寫來禽》:吳澤浩畫邢侗書畫展臨邑巡禮
    《抒寫來禽》吳澤浩畫邢侗書畫展,日前已在臨邑成功舉辦,別開生面的開幕式,沒有多人聚集,而採取特意壓縮開幕規模,觀眾以多種形式線下和線上多媒體分步觀展。畫展線上的有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截至發稿,畫展報導瀏覽閱讀量已超過10萬人次)、大眾網、文旅中國,聯合網,以及搜狐、騰訊、新浪、今日頭條等各大網,以及臨邑政府各網站(臨邑縣文旅局做了特別線上同步展)。
  • 汪曾祺誕辰100年· 影像|你好,汪曾祺先生!
    (12:48) 今天,是汪曾祺先生(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高郵市文聯等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藉此次紀念的機會,了卻了此前一個願望:將汪先生存世的影像資料儘可能全地搜集匯總起來。因為我們始終覺得,如果我們想要更為立體地感受汪先生,在其文字作品之外,視頻影像資料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 一周觀展指南|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邂逅」汪曾祺
    「邂逅」汪曾祺 去年(2020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華誕,各種汪老的作品全集、選集、紀念集鋪天蓋地
  • 汪曾祺誕辰100年|春三月,懷念汪曾祺
    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高郵市文聯、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等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百年誕辰系列活動。紀念活動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汪曾祺之子汪朗,學者孫鬱、楊早,《汪曾祺全集》項目主持人郭娟等將與讀者進行分享,這些學者也都曾撰文論述汪曾祺的寫作。
  • 汪曾祺長子談老頭兒「劣跡」:當槍手賣文採,搞文學「賊心不死」
    代人捉刀,聞一多稱讚「寫得比汪曾祺還好」汪曾祺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中文系。當時中文系裡名教授雲集,像聞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羅常培先生、沈從文先生、王力先生都在中文系任教。這篇代人捉刀的文章如今收在《汪曾祺全集》裡,名為《黑罌粟花——李賀歌詩編讀後》。文中寫道: 「他(指李賀)精神既不正常,當然詩就極其怪豔了。他的時代是黑的,這正做了他的詩的底色。他在一片黑色上描畫他的夢;一片濃綠,一片殷紅,一片金色,交織成一幅不可解的圖案,而這些圖案充滿了魔性。這些顏色是他所嚮往的,是黑色之前都曾存在過的,那是整個唐朝的顏色。
  • 汪曾祺:人得有點業餘愛好
    南人不解食蒜 汪曾祺這以後,我沒有認真臨過帖,平常只是讀帖而已。我於二王書未窺門徑。讀顏真卿的《祭侄文》,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顏字,並且對顏書從二王來之說很信服。大學時,喜讀宋四家。有人說中國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這話有道理。但我覺得宋人字是書法的一次解放,宋人字的特點是少拘束,有個性,我比較喜歡蔡京和米芾的字(蘇東坡字太俗,黃山谷字做作)。有人說米字不可多看,多看則終身擺脫不開,想要升入晉唐,就不可能了。一點不錯。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這些年,關於汪曾祺的討論多了起來。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  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
  • 她是汪曾祺的妻子,大學時與楊振寧同學,與鄭振鐸、冰心是老鄉
    今天是汪曾祺老師的百年誕辰,他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作為一個書迷,汪曾祺老師的書也是略有涉獵,讀過他的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不得不為他作品的純粹所折服。因為我們對汪曾祺老師都太熟悉了,所以我今天來談談汪曾祺老師的愛人施松卿。
  • 讀《汪曾祺談吃》
    □周齊林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裡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後便會發現,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而汪曾祺正相反。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餚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
  • 汪曾祺的「自畫像」
    其中,編者的態度也足夠鮮明,有意突出了汪曾祺性格中「執」的色彩:封面上,汪曾祺畫的一隻鳥兒梗著脖子,面帶嘲弄地傲視天空;書名則來自《世說新語》,汪曾祺很喜歡這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上世紀80年代末,汪曾祺在家中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