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 我懷念那時候的過年

2022-02-07 清荷文苑

我懷念那時候的過年

文|莫言

退回去幾十年,在我們鄉下,是不把陽曆年當年的。那時,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春節才是年。這一是與物質生活的貧困有關——因為多一個節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機會,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觀念問題。

春節是一個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的節日,春節一過,意味著嚴冬即將結束,春天即將來臨。而春天的來臨,也就是新的一輪農業生產的開始。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對小孩子來說,春節就是一個可以吃好飯、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幾天的節日,當然還有許多的熱鬧和神秘。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涯,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對於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大人們總是發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他們的態度令當時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了。

我想我的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拮据的生活預算裡往往沒有這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小孩子可以興奮地說:過了年,我又長大了一歲;而老人們則嘆息:嗨,又老了一歲。過年意味著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而對於大人,則意味著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裡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據說在解放前的臘月初八凌晨,廟裡或是慈善的大戶都會在街上支起大鍋施粥,叫花子和窮人們都可以免費喝。我曾經十分地嚮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裡,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裡翻滾著,鼓起無數的氣泡,濃濃的香氣瀰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裡。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我經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粥的隊伍裡,雖然飢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後來我在作品中,數次描寫了我想像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像中的輝煌。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灶日。我們那裡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過得比較認真。早飯和午飯還是平日裡的糙食,晚飯就是一頓餃子。為了等待這頓餃子,我早飯和午飯吃得很少。那時候我的飯量大得實在是驚人,能吃多少個餃子就不說出來嚇人了。辭灶是有儀式的,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然後燒半刀黃表紙,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焚燒完畢,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然後磕一個頭,就算祭灶完畢。這是最簡單的。比較富庶的人家,則要買來些關東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在上帝面前多說好話。也有人說是用關東糖粘住灶王爺的嘴。這種說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壞話固然是不能說了,但好話不也說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張從灶馬上裁下來的灶馬頭兒貼到炕頭上,所謂灶馬頭,其實就是一張農曆的年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價的白紙上。最上邊印著一個小方臉、生著三綹鬍鬚的人,他的兩邊是兩個圓臉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兩個太太。當年我就感到灶王爺這個神祇的很多矛盾之處,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鍋灶裡受著煙燻火燎,肯定是個黑臉的漢子——鄉下人說某人臉黑:看你像個灶王爺似的——但灶馬頭上的灶王爺臉很白。灶馬頭上都印著來年幾龍治水的字樣。一龍治水的年頭主澇,多龍治水的年頭主旱,「人多亂,龍多旱」這句俗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其原因與「三個和尚沒水吃」是一樣的。

過了辭灶日,春節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覺裡,這段時間還是很漫長。終於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而這上墳,其實就是去邀請祖先回家過年。上墳回來,家裡的堂屋牆上,已經掛起了家堂軸子,軸子上畫著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還有幾個像我們在憶苦戲裡見到過的那些財主家的戴著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樣的孩子,正在那裡放鞭炮。軸子上還用墨線起好了許多的格子,裡邊填寫著祖宗的名諱。軸子前擺著香爐和蠟燭,還有幾樣供品。無非是幾顆糖果,幾頁餅乾。講究的人家還做幾個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擺著幾片油炸的焦黃的豆腐之類。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頭,取其諧音「福」字。這時候如果有人來借斧頭,那是要遭極大的反感的。院子裡已經撒滿了乾草,大門口放一根棍子,據說是攔門棍,攔住祖宗的騾馬不要跑出去。

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後還是先睡覺。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特別寒冷,牙齒嘚嘚地打著戰。家堂軸子前的蠟燭已經點燃,火苗顫抖不止,照耀得軸子上的古人面孔閃閃發光,好像活了一樣。院子裡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仿佛有許多的高頭大馬在黑暗中咀嚼穀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見不到了,現在的夜不如過去黑了。這是真正的開始過年了。這時候絕對不許高聲說話,即便是平日裡脾氣不好的家長,此時也是柔聲細語。

至於孩子,頭天晚上母親已經反覆地叮囑過了,過年時最好不說話,非得說時,也得斟酌詞語,千萬不能說出不吉利的話,因為過年的這一刻,關係到一家人來年的運道。做年夜飯不能拉風箱——呱嗒呱嗒的風箱聲會破壞神秘感——因此要燒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親說,年夜裡燒花柴,出刀才,燒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識分子,有學問的人,但刀才是什麼,母親也解說不清。大概也是個很好的職業,譬如武將什麼的,反正不會是屠戶或者是劊子手。因為草好,灶膛裡火光熊熊,把半個院子都照亮了。鍋裡的蒸汽從門裡洶湧地撲出來。餃子下到鍋裡去了。白白胖胖的餃子下到鍋裡去了。每逢此時我就油然地想起那個並不貼切的謎語:從南來了一群鵝,撲稜撲稜下了河。餃子熟了,父親端起盤子,盤子上盛了兩碗餃子,往大門外走去。男孩子舉著早就綁好了鞭炮的竿子緊緊地跟隨著。

父親在大門外的空地上放下盤子,點燃了燒紙後,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頭。男孩子把鞭炮點燃,高高地舉起來。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父親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靈的工作。回到屋子裡,母親、祖母們已經歡聲笑語了。神秘的儀式已經結束,接下來就是活人們的慶典了。在吃餃子之前,晚輩們要給長輩磕頭,而長輩們早已坐在炕上等待著了。我們在家堂軸子前一邊磕頭一邊大聲地報告著被磕者:給爺爺磕頭,給奶奶磕頭,給爹磕頭,給娘磕頭……長輩們在炕上響亮地說著:不用磕了,上炕吃餃子吧!晚輩們磕了頭,長輩們照例要給一點磕頭錢,一毛或是兩毛,這已經讓我們興奮得想雀躍了。年夜裡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家原來一直包清朝時的銅錢,但包了銅錢的餃子有一股濃烈的銅鏽氣,無法下咽,等於浪費了一個珍貴的餃子,後來就改用硬幣了。現在想起來,那硬幣也髒得厲害,但當時我們根本想不到這樣奢侈的問題。

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裡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於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並不在意。有一些孝順兒媳白天包餃子時就在餃子皮上做了記號,夜裡盛餃子時,就給公公婆婆的碗裡盛上了帶錢的,藉以博得老人的歡喜。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要了小命。

過年時還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裝財神和接財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吃餃子時,大門外就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快答覆,快答覆,你家年年蓋瓦屋。快點拿,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聽到門外財神的歌唱聲,母親就盛上半碗餃子,讓男孩送出去。扮財神的,都是叫花子。他們提著瓦罐,有的提著竹籃,站在寒風裡,等待著人們的施捨。

這是叫花子們的黃金時刻,無論多麼吝嗇的人家,這時候也不會舍不出那半碗餃子。那時候我很想扮一次財神,但家長不同意。我母親說過一個叫花子扮財神的故事,說一個叫花子,大年夜裡提著一個瓦罐去挨家討要,討了餃子就往瓦罐裡放,感覺到已經要了很多,想回家將百家餃子熱熱自己也過個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兒不知何時凍掉了,只有一個餃子凍在了瓦罐的邊緣上。叫花子不由得長嘆一聲,感嘆自己多舛命運實在是糟糕,連一瓦罐餃子都擔不上。 

現在,如果願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

時光實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滑了過去。

相關焦點

  • 醜化莫言,我覺得有失公允
    先特別強調一下,我跟人家莫言老師從無交集,連張合影都沒有。好像是大前年吧,在一個場合,遠遠看見了他,許多人陪著。我自幼「杵窩子」(土話:沒出息。),不好意思要個籤名或者合影什麼的。 這麼說吧。我作為一名寫作者,如果巴結一位主編、評委或者作協領導,或許還有點用。巴結莫言,真沒什麼現實好處。
  • 我懷念的 是過去的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去的孩子都是哼唱著這樣的順口溜盼年、迎年的,讀作家莫言《過去的年》,重溫那時的濃濃年味兒。
  • 我一點都不喜歡莫言
    >一看標題就知道此人俗氣:天堂裡種蒜薹嗎?那是流著奶和蜜的地方,最次也得是種歐芹,哪怕是野百合都行。蒜薹,這是哪棵蔥啊?莫言是怕人家不知道他老家是生產著名植物山東大蔥的地方嗎?就算是棵蔥,你莫言也是胡蔥、沙蔥、野蔥,蓬蓬勃勃野蠻生長,長得一點都不規範,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看人家餘華,《活著》《兄弟》,多有人情味;你看人家蘇童,《我的帝王生涯》,多霸氣!
  • 我很懷念那時候的博客,雖然那時候的博客沒有一分錢的收益
    這幾天整理東西,翻出了這本筆記本,大紅的顏色,就像我對它的記憶一樣地鮮豔。「X5DJ」?還有多少人會記得?它的中文名字叫做「我的家」,是一個博客。我的第一個博客也是在這個網站,那會我家裡還沒有寬帶,要發布一篇文章有多麼不容易。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  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說起這些吃的,我就想過年了
    小時候過年,都是站在蜂窩煤爐子旁邊偷吃我娘親炸白蘿蔔丸子。跟弟弟你一個我一個,基本上炸完丸子,我們姐弟兩也就吃飽了。用炸完丸子的油,接著炸蝦片,然後炸帶魚。我家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在炸鍋旁邊度過。 焦葉兒這方子來自一個廣東師傅的微博@鄭志強微博,看到配料覺得很新奇,而且一看就是我喜歡的口味,所以試一下,果然,麵團裡多了豬油蒜泥和腐乳,炸出來更香更酥脆。做了兩次,第一次按照原方子基本吃不出鹹味,不知道是我買的腐乳太淡還是我口味太重,所以方子做了調整,加了鹽和腐乳,蒜泥也多放,吃起來鹹鹹的蒜香和腐乳香,特別喜歡,過年的時候來一盤吧。
  • 諾獎後,莫言去哪兒了
    莫言以為母親隨時會尋短見,每次勞動回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如果一時聽不到回應,就到處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莫言坐在院子裡大哭。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面走進來,看出了莫言的心思,她說:「孩子你放心,儘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
  • 莫言談《紅高粱》:周迅顛覆鞏俐角色
    我想沒什麼好說的了,立刻回來。董姝:習近平總書記有沒有跟您交流過什麼?莫言:他在整個講話過程當中提到過我兩次,後來在講完以後,他跟每一個代表握手、寒暄。當然也跟我握手,也問到我一些創作的情況。莫言:我參軍是1976年,是和平年代。1977年、1978年邊境戰爭我的一些戰友參加了,我當時非常渴望能上戰場,但是後來因為部隊的工作性質我沒有這種機會。當然軍事訓練還參加了一些,在新兵連裡面有射擊訓練、投彈訓練,有人認為我軍事技術很差的。恰好相反,我在新兵連射擊成績是優秀的,10發子彈打了80多環。
  • 一起來聽莫言聊《紅高粱》
    莫言:應該說不如以前接地氣了,因為我參加規格比較高的活動太多了。譬如經常在電視臺裡做節目,這個地方是不接地氣的,這個地方接「電器」。董姝:您現在成為很多人敬仰的很雄偉的一座「高山」。莫言:高密沒有山,高密最高的一座山,海拔5米。
  • 笑容可掬的莫言
    下午,浙江大學學術大師大講堂「文學與教育 」,莫言對話2008年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嘉賓許鈞和徐岱。想來徐岱兄定忙得不可開交,我不打攪他,連入場券也是向群友要的。進來後才知道有紅票和綠票之分。一樓已滿座,我便自覺往二樓繞。卻被一位老師叫住:朱老師,你坐嘉賓席吧。還捎上了盛廈。結束時,莫言他們往幕後走,徐岱兄在臺上招我上臺。但是過道上學生堵著,在和明晚的嘉賓剛才莫言大力推薦的畢飛宇合影。等他們稍微散開,一眾人已經進入新聞採訪廳。保安見我們沒有記者證不讓進,徐岱兄的同事看見,讓我們進入。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作為從小在那塊土地上生長,又工作過多年,曾和他有過接觸的老鄉,深深地感受到了莫言對於故土愛恨交加卻又痴迷留戀的特殊情感,也看到了高密上下多年來對莫言真心的熱愛和不懈的追隨。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高密市大欄鄉平安村(現在屬疏港物流園區),他的筆名就來自於「謨」字的拆寫。生活中的他,似乎也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 莫言「最新語錄」:這句話不是我說的!
    莫言「最新語錄」:這句話不是我說的!10月21日,微博上一位博主發了一條「莫言語錄」,並且加標籤#名博評論#,還@了莫言本人的微博。莫言的這條微博獲得了大量的轉發和評論,網友紛紛表示:莫言老師終於發話了@風眠山月明:莫言老師終於發話了,我這些年可看了太多類似的你寫的話了@JungleAmyamazing神經刀:魯迅曾經說過:「
  • 快要過年了,你混得如何?最怕過年的人
    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最令成年人懷念的還是以前的過年,那時候的過年是最有年味的。現在的農村風氣變了,很多人出去回來就學會了攀比了,這種風氣搞得很多人對過年沒了渴望,甚至不想過年,距離過年也只有一個多月了,回家過年是最怕過年的人的一道難關,那麼最怕過年的人是什麼人呢?
  • 莫言:「晚熟」的是書中人,也是我
    這本書又隱含著莫言怎樣的心情和深意······青年特此採訪復旦大學中文系欒梅健教授,他將為我們解讀作品、答疑解惑。欒老師一方面是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專家,另一方面也與莫言、賈平凹等當代作家私交頗深,這種多角度的融合碰撞,為我們認識《晚熟的人》、認識莫言及其他現當代作家打開了不同的視角。
  • 莫言還覺得自己賺大了
    莫言第一次見到張藝謀是在自己的宿舍。張藝謀穿著破襯衫,剃著光頭,一張臉黑得跟煤炭似的,左腳穿著一隻涼鞋,右手提著另一隻鞋。他來找莫言是因為看上了《紅高粱》,想把它改成劇本,然後由自己做導演拍出這部電影。莫言聽了他的來意後,當時就納悶極了。
  • 莫言在直播首秀中說:我沒有流量
    這也算莫言的首秀。在首次直播中,莫言為讀者帶來了得諾獎後的首部全新作品,名字叫《晚熟的人》。莫言的最新作品,相信大家都會迫不及待的去讀。所以今天,咱們不聊書。咱們聊點別的。央視主持人王寧在直播中說道「畢飛宇、李敬澤、莫言,你們三個人在一起,咱們就不得不聊點文化了」。畢飛宇開始說話,說完之後,王寧說「你說完之後,直播間就更沒人了」。
  • 《酒國》莫言
    ,我個人讀的覺得一讀再讀,而且讀的最有強烈感覺的小說就是這一本《酒國》,我看這個小說的時候,一邊看,好多地方讓我一邊看一邊笑,因為太荒唐了,它也太好玩了,有點像馮小剛他們那種城市喜劇鬧劇一樣,怎麼會這樣子呢?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
  • 莫言兩首打油詩紅遍網絡,被網友嘲笑土到掉渣,懷疑其真實水平
    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後,莫言的大名紅遍大江南北,在普通人眼裡,莫言就是文學界大家,文學界專家也非常敬重莫言老師。但是這都是表面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好多人都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表示質疑,導致每次莫言在公開場合發表講話都會有人在背地裡指指點點。
  • 學生眼中的我—懷念那時候,懷念你們
    2020-3-25 【第12天】晚上打開QQ,無意當中看到了之前學生畫的我,現在看看,還是覺得很激動,很開心!特別想念那一群乖萌,好學的孩子!我在輔導班教書。這裡的孩子幾乎從小學開始,周六日都是在補習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