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明日之子2》主創採訪的部分對話整理:
Q:對《明日之子》的定位是怎樣的?
馬延琨:去年我們最早提出新偶像戰略,也是最早開始在網際網路領域裡面不是做一檔音樂節目、綜藝節目,而是做偶像,做不同層面的偶像。
《明日之子》最大的區別,它不是單純的一個節目,而是在做一個發現偶像和打造偶像的項目,當然這個項目比《創造101》更長,未來有十幾年的偶像打造過程。這是一個符合整體戰略最大的不同,這個定位會導致前面的節目該怎麼做,後面的邏輯該是什麼。
《明日之子》在我們平臺裡面和其它的偶像內容產品之間的差異化是,聚焦個人廠牌和音樂市場,可能今後有垂直的領域,會拓展到女生,但是仍然是素人多元文化的產品平臺。
Q:節目中的選手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馬昊:偶像養成節目最重要是有沒有獨特的選手。今年的選手我們從去年《明日之子》做完就開始海選,大概花了七八個月。樣本將近十萬,包括平臺大量的報名,還有志願者篩選。通常我們海搜是海陸空同時進行,一是網際網路上的年輕小夥伴在新媒體的各個APP、貼吧裡找線索,第二是地面搜索,到各大學校,各個培訓機構找人,第三是海外。
我們選人不會預設標準而是看可能性,這個人沒見過就是標準,因為時代在改變,像斯外戈這樣的選手以前不會冒出來,就是這兩年短視頻這麼火爆的時候一定會出來,很多時候偶然中有必然。
我們這麼多年搜索的經驗,不謙虛地說是我們一點點小小的優勢,因為每年都看十幾萬人,看久了,基本上一個人在你面前十秒鐘就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2009年我們看曾軼可,瀋陽賽區因為錄製比較糟糕,那個臺子錄下來黑黢黢的,曾軼可本來已經被Pass了,但是我們回過頭把她找出來了。毛不易也一樣。
善於發現怪你自己得怪,我要求我的團隊首先要懂音樂,你不懂音樂不會發現音樂的才華,第二,懂年輕懂獨特,你要有一雙發現獨特的眼睛。選到幾千人規模的時候會跟平臺一起挑,非常完備的篩選模式,到最後會留下兩三百人,再深度地篩出來要進行錄製的幾十號人。
Q:節目希望呈現的核心主題是什麼?
馬昊:現在中國的年輕人裡越來越多的有才華的怪小孩,他們很真實,他們甚至滿身缺點,看上去都有裂縫,我們能夠透過那個裂縫看到光進來,所以在製作中我們用12集的篇幅表現這些很鮮活的少年們,不止是他們的才華,不止是他們奇怪的外表、著裝,更多的去揭露奇怪後面的原因。
《明日之子2》「帶領,衝撞,正流行」,這不是很空洞的口號,我們不僅通過星推官三個賽道一路伴隨我們的選手去陪伴那些怪小孩長大,他們還是2018年少年的代表,九個孩子九大廠牌,每個人的背後的圈層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現狀,讓他們的真實透過節目一點點被彰顯出來。
Q:一戰到底的賽制是如何設計的?
馬昊:一戰到底是跟去年最大的不同。我們讓每個賽道保持他自己整個賽道星推官所堅持的理念和價值觀,帶領他的選手往前衝,最終獲得《明日之子》2018年度的最強廠牌。
一戰到底是想做更多的衝撞感,這個不光是新審美之間的衝撞,三個賽道邏輯也是會有不同的,我們希望這個當中的人物關係在全程中得到更極致的體現。
Q:今年5期錄播+7期直播的新模式是如何考慮的?
馬昊:這是一種全新的模式,之前要麼是全直播,要麼就是全程錄播,最多選擇一期直播,我們這種5+7的模式沒有人嘗試過。其實在去年比賽的時候我們就在考慮了,我不確定這樣一種嘗試一定會是最好的,但我們一定秉持著我們的經驗做對模式的探索。
邱越:《明日之子》是一個純素人的節目,前五期加入更多的真人秀的成份對每個人的形象故事講述,這樣讓觀眾更多地記住這個人的個性和本身的特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來看還是很成功的,明顯前面真人秀的部分讓選手本身的故事和人格魅力更多散發出來。
馬昊:終極戰一共七場全部是直播,希望能夠繼續探索直播真人秀這個概念。我們借用體育賽事的邏輯,希望把一個選秀節目的直播也做到像運動類型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甚至懸念感,大家會跟隨去守候那個時候那個結果,這件事我們團隊研究了十幾年。
我們希望每一場直播都是一個大事件,每期都有一個關注的焦點,比如說直播第一場就是誰將成為九大廠牌,第二場是九大廠牌發布。比賽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決出本周最強廠牌,下半場決出誰離開舞臺,用特別簡單的邏輯做直播比賽,比完後還在直播中直接進行賽後採訪。
Q:如何看待原創節目?節目創新的邏輯是什麼?
馬昊:《明日之子》不像其他的節目有一個可參考的模板,它是內地網際網路第一檔原創的偶像養成,他的壞處是我們得不停地研發,而且每一個改變,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危機風險,但是我們還要選擇那條難的路。
我們不會把他單純看成一個節目,而是在做一種年輕人的文化。我們沒有任何導演組的設定,我們只設計規則,但是我們希望星推官和選手在這個規則裡激發他們每個人的創作欲望,參與欲望,表達真我的欲望。
龍丹妮:原創是中國創作的一大難題。市場太多人不願意面對原創,而且誰也不能保證原創出來的結果好還是不好,所以導致基本80%的作品要麼是抄襲,要麼是拿別人的版權。我們目前需要首先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建立自己真正專業和工業化的體系。
從創新的角度來說,《明日之子2》是進入網絡大製作選秀類節目的第二年,去年是元年,從去年的《明日之子》、《中國有嘻哈》到今年《創造101》、《明日之子2》,網際網路花很大資源去做網綜不過第二個年頭,創新是剛剛開始。
去年得到了很高的關注度是因為大家從來沒有在網際網路看到一個這麼大量級的娛樂音樂類或偶像類節目的誕生,充滿了好奇,去年節目的關注度和流量我們覺得甚至在某個點上超出了在網際網路上對這類節目的預期。
我認為一個娛樂節目最終走到最後能成為國民級或永久的還是要靠自己不斷的原創創新去推動,可借鑑的版權是有限的,可買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最終還是要落回到本土的創新。
在《明日之子》的創新上,我們還是本著做音樂類偶像這個本質的特色不會變,在節目創新上更多的注重「音樂性」這三個字,這也是在進入多媒體化時代以後,所有創新都是在於怎麼把這個圈層的類別做得更加極致更加鮮明。
Q:今年選手的討論度比去年小,在這方面有沒有反思?
龍丹妮:有,選角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有時候不是工業化的流程,你真的能碰到他嗎?
2013年之後超過華晨宇的新歌手極少,節目是一回事,一個藝人到什麼高點是另外一回事。節目用工業化的流程和標準的定製方式可以使藝人明星走到一個階段,如果他能再往上走,可能和很多東西相關,不光是音樂本身的問題,是他突破了圈層。從李宇春再到華晨宇、毛不易,每隔幾年才能出現那麼一個人,有偶然性,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們預期在中國網際網路未來三年會有一個超級巨星,但我們真的不知道那個人在哪兒、是誰、通過什麼節目,誰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有工業化流水線去做,大家為這個事情做好準備了,可能那個人就誕生在這個位置上。只有持續不斷的做才可能明年這個人出現了,或者又一個人出現了。
Q:對於廠牌的打造有怎樣的規劃?
龍丹妮:我覺得參考毛不易吧,我們這一年把他作為最重要的廠牌進行宣傳。九大廠牌是希望給每個廠牌的粉絲一個清晰的定位,毛不易是巨星不易工作室,去年創作了14首歌曲,今年5月底發了一張專輯,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個人單曲已經售賣880多萬首,在90後的歌手裡已經是非常奇蹟的數字了。今年毛不易開始做場館的大型音樂演唱會,是原創民謠氣質的一類。
第二類是時尚潮流類的廠牌,比如去年的馬伯騫,周震南,去年都發布了單曲,另外還包括跟汽車品牌、潮牌、運動、藝術類的合作,今年我們會更加專注他們個人屬性的發展。
不是每個人進了廠牌就一定有大眾的推廣模式,還是要從垂直圈層做品牌的包裝和推廣。我們做廠牌也絕對不是做完就結束了,廠牌呈現到最後是人物本身的態度和作品本身,如果沒有作品是難以支撐廠牌的。當然不僅僅是毛不易這樣有原創能力的音樂人,還有對作詞、作曲再表達的原創能力。
今年的蔡維澤是來自中國臺北的大學生,他不光是個人,還有自己的樂隊,這個樂隊就叫傻子與白痴,他參加這個比賽之前就在跟他的樂隊出一個小的demo專輯。未來哇唧唧哇不僅跟蔡維澤合作,還要跟傻子與白痴做樂團的發展。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能夠把獨立和主流很好地結合的樂團,未來創作不是個人的,是整個樂隊的創作,這是初步的計劃,
斯外戈是很獨特的現象,他在另外一個平臺上已經很紅了,我清晰記得他參加節目之前粉絲是500萬,節目播出到現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粉絲是1100萬,是超級大流量。斯外戈是屬於另外一個圈層人的狂歡,那些人是真真實實活在我們生活中的,我們會加入他的特徵和調性。
我們也要面對斯外戈為什麼要參加這個節目,他想通過這個節目去擴圈,從另外那個圈層走到這個圈層,讓更多人知道他對快樂的理解對生活的認知,我們會從這兩個角度推廣斯外戈的概念。同時也會增加更多的培訓計劃,包括唱功、舞蹈和技能,但是絕對不能丟失他最重要的快樂的因素和身上背負的廠牌符號。此外可能會有輕量級的娛樂綜藝化的節目,有合適他的地方去表達他。
田燚他代表了一群95後00後孩子的普遍特色,宅在家裡不願意出門,一個人,他是很多孩子的心理投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一個被粉絲平視和覺得親近的偶像,所以未來會找他跟用戶之間的人文投射,更細的包裝計劃還得看經紀團隊。
Q:音樂行業在您看來有哪些新的機會?現在的市場中是否可能用音樂在國內推出藝人?
龍丹妮: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還不能說中國音樂的春天到了,但第一得益於新時代很多藝人和偶像都長在網際網路上。第二,得益於所有的年輕人付費已經非常方便了,這個時候用音樂來營生是有可能發生的。第三得益於大勢所趨,去年《明日之子》的選手做了98首原創,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想膜拜別人了,就想做原創。第四,我們對市場的版權意識的提升,火箭少女、毛不易一張專輯的售賣收入已經遠遠高過了前幾年在市場上用實體專輯售賣的數據。
時代在這個時候發生了裂變,裂變的時候我們清晰地看到音樂市場因為網際網路技術,因為年輕人的成長,因為經濟,因為所有東西帶來了新的裂縫口,這個裂縫口可能是一個新的音樂市場的風口,所以可能會催生新一代的音樂偶像出現。
以前很多藝人收入大部分來自於跑場,現在我們發現大部分藝人都可以自己去開個人演唱會。整個音樂市場發生了變化,因為我們的用戶已經越來越為純粹和極致的作品買單,審美也在變化,以前看拼盤演唱會,現在是只要看那一個人就夠了。
音樂市場一定是能賺錢的,而且就是未來這兩三年,我堅信這是個裂縫,就看在這個裂縫裡,整個產業體系尤其是音樂產業體系和網際網路體系有沒有為這個體系做好準備,音樂公司藝人公司有沒有做好準備。
Q:《明日之子》的盈利情況如何?
馬延琨:《明日之子》已經是第二季了,也是因為第一季有了比較好的呈現,所以招商確實是比較好的,目前是我們廣告招商最高的一個項目。
我們也在嘗試用粉絲邏輯在做新的盈利模式,我們的會員會通過一些未播的花絮,或者粉絲對正片內容不能滿足的部分去加強引導,客觀來講,在會員拉動上目前和電影比較起來還是新的嘗試和市場,我們覺得是有機會的。
但會員模式在綜藝的這個領域還不會替代招商,因為綜藝的核心還是話題性和瞬間爆發的關注度,對於客戶來講這是非常好的廣告產品,而且它的特點是內容跟品牌的主張、價值觀和產品有比較好的植入方式,所以這是其他產品很難替代的獨特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