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日子最近不太好過。
印度政府前兩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下滑了23.9%,創印度開始發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差記錄。
看看印度媒體發布的近年GDP柱狀圖中,那一抹觸目驚心的紅色
在所有已公布二季度GDP數據的亞洲大國中,印度的跌幅最大。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消息。
最壞的消息是,印度極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疫情中心。
截止8月31日,印度全國確診人數為369萬,美國是603萬,兩者相差200多萬。
我們再來看下兩國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變化情況
上圖是美國、下圖是印度,兩國的疫情發展趨勢一目了然。
美國在7月經歷過一波高峰後,8月以來呈緩慢下滑的趨勢,而印度幾乎是斜線上升,8月30日更是創下了單日新增確診人數78761人的全球最高紀錄。
而鑑於印度的檢測能力不足、覆蓋面不廣,早有媒體認為,印度的實際確診病例可能已經超過美國了。
印度面臨獨立以來的最黑暗時刻。
疫情期間有句話廣為流傳,「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對印度人,尤其是窮人來說,這粒灰落在他們頭上的直接後果是,有一部分人被逼到「賣女兒」的地步了。
據印度媒體最近報導,在印度的一些邦(相當於中國的省),報告童婚的案例在增多。
以位於印度西南的卡納塔克邦為例,該邦的兒童權益保護機構在過去4個月裡,接到了107起涉及童婚的案例。而去年一整年,他們才接到156起案例。
這家機構的主席安東尼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當印度政府忙於處理疫情問題無暇他顧時,不少印度父母私下認為,這是讓他們的女兒早早嫁出去的最好時機。」
在印度的其他邦,童婚案例同樣也在增加。
數據顯示,印度政府在疫情期間至少處理了9.2萬起兒童權益事件,其中5584起屬於童婚事件。
對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來說,早早把女兒嫁出去可以減少日常開支。而對迎娶的一方家庭來說,疫情期間政府限制大規模聚集,大大減輕了婚禮開銷。
站在雙方家庭的立場,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沒人關心被迫童婚的女孩,沒人問過她們願不願意結婚,沒人想過早早結婚對她們的身體有沒有傷害。
因為在印度,童婚現象早就存在,只不過疫情放大了這一現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印度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女童新娘,大概有1550萬女童未成年即被嫁作他人婦。
早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各邦18歲以下結婚女性的比例,最高的達到68.2%,最低也有35.4%——基本上是越窮的邦童婚比例越高。
未成年就結婚,不犯法嗎?
在印度,法定結婚年齡男性是21歲、女性是18歲,印度還在2006年頒布了《禁止童婚法案》。
但這條法案的問題在於,它不認為參與童婚的父母或家人有罪。而且法案還規定,只有在結婚時被抓現行,才可能被處以10萬盧幣罰款或兩年監禁。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有童婚新娘被警察盤問,多會謊報年齡矇混過去。
另一方面,童婚是被法律禁止的,但一旦雙方結了婚,法律並不會判決婚姻無效!
是的,印度的法律就是這麼奇葩。
法律的自相矛盾,根本原因在於女性地位低下,童婚現象在印度有著相當的社會基礎。
印度曾在2008年被評為「全球對女性最不友好的國家」,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26.9%,三分之二的女性必須依附男性生活,早早被嫁出去是逃不脫的宿命。
更悲慘的是,無力反抗的女性,只能將童婚現象,一代又一代被傳遞下去。
VICE的一部短紀錄片就提到一個案例,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個小鎮裡,15歲就結婚的母親,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不得不逼迫16歲還在上學的女兒結婚。
近年來,印度社會的有識之士,開始在通過各種方式改變這種現象。
在前兩年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在決賽前一晚對女兒說——
「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於你,勝利還屬於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生的女孩兒,勝利屬於那些被禁錮在家務和相夫教子的女孩兒。」
阿米爾·汗主持的另一檔叫《真相訪談》的節目,也直面包括童婚現象在內的印度社會問題,試圖引起政府和民間的注意。
在各方努力下,印度的童婚現象似乎大為減少。
印度政府的統計數據估算,不滿18歲結婚的印度女性比例,從1981年的43.4%下降到了2011年的3.7%。
但這一數據的可信性存疑。
在印度偏遠的農村地區,童婚現象仍相當普遍。政府和民間的抵制童婚行為,遭遇最現實的阻礙。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網報過這樣一則案例——
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一個偏遠村莊,13歲少女阿蘇的父親和族人,決定把她嫁給一個年齡比她大兩倍多的男人。
在母親的支持下,阿蘇拒絕結婚。這讓她遭到幾乎整個村莊的壓力,有一次有上百位村民圍住了她家,要求她服從命令結婚。
最後在政府和警方的介入下,這樁婚事才被取消了,但對阿蘇和她的家人來說,這事讓他們在隨後幾年中,都沒法在村裡邊抬起頭來。
所以,印度要想徹底杜絕童婚現象,除了提升經濟水平還要改變社會觀念,不是光靠打打嘴炮能解決的。